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要爭皇位,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2020-12-14 七米同學

歷史上始終存在一個爭論,那就是康熙在去世的時候,所爆發的「九子奪嫡」的鬧劇。康熙雖然自己英明一世,但是在子嗣繼承這一塊,卻沒有早早的下決定。在康熙所有的二十四個子嗣當中,有九個參與其中。雍正以勝利者姿態,最終成功完成了繼承。這其中存在一個疑慮,那就是為什麼個個都想著爭奪皇位,難道說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豈不是更好嗎?本文帶領大家一起探討一番。

一、傳承的混亂

眾多周知,在清朝還沒有成為統治者之前。漢人所建立的王朝當中,他們在皇位繼承這一方面有著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嫡長子繼承制」,所以在皇位的傳承上面,就或多或少地減輕了爭奪帝位的可能。但是清朝在選擇繼承人上面,卻是有能者居之。這或許和清朝在創立的時候的因素有關,那個時候的清朝為了能夠強大起來。有能力的人領導,的確有著很大的優勢。

政策的實施本身是沒有缺點,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入關之後,依舊採用這個措施。順治皇帝如此,康熙亦是如此。皇位傳承沒有一個規矩的話,那麼下面想要爭奪皇位的子嗣,自然也就個個展現自己的能力,希望能夠被皇帝定位接班人。

二、 太子的不成器

康熙一朝,太子其實早就定下來了。那就是胤礽,這個在康熙定位接班人的時候,很大程度取決於康熙和皇后的感情。在皇后難產並生下胤礽之後,便隨之去世了。再加上當時的皇后,是康熙四大扶正大臣之首索尼的孫女,地位超然胤礽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康熙欽定的皇太子。

可是皇太子雖然確立,但是皇太子的卻是一個十分不成氣候的。皇太子胤礽在位期間,深得康熙的寵溺,康熙本身就是一個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並且親徵葛爾丹的大人物。對於自己的兒子的期許,自然也要高出很多。但是康熙在重視太子的同時,也對太子十分的放縱。一個任性妄為的太子,在爭名奪利的皇室中,顯然有些格格不入,一不小心就會被人利用。

康熙的愛護似乎超出了一定的界限,那就是在太子的教育上。太子犯錯,康熙並沒有教育太子,反而懲戒帝師。這樣一來,更加助長了胤礽跋扈的性格。這樣人的在後來的眾多皇子中,不僅能力最弱,而且還是一個十分沒有心計的人。這樣的人,怎麼能成為一代帝王?

三、 皇子中個個能力突出

康熙的幾個兒子當中,個個能力突出,我們所熟知的四爺黨,八爺黨。雍正爺算是最能夠隱忍的,在經歷眾多的風雨當中,也算是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以退為進」。當時的八爺,被當時的人們稱之為「八賢王」。而且在朝廷當中的勢力,也是最為廣泛的。以至於康熙說,老八是學我學得最像的人。

可是能夠成為帝王,而且做出了那麼多的大的決策的人,並且整日在深宮謀略的老皇帝康熙。八王爺的所作所為,自然逃不過康熙的眼睛。他自然明白,八王也想當爭奪這個皇位。可是在眾多的皇子中,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能力和特色,這也就導致康熙沒有辦法早點下決定。

四、 為什麼不能好好當個王爺

有些事情,並不是你想退就能退的。尤其是當時的九子奪嫡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勢力範疇。如果不能成為繼承人,那麼也就只能選擇沉入谷底。況且,九子當中個個都有著自己的人生志向。為了後面的家族勢力,以及自己的親信,有些事情也就不得不做。

結語: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雍正在當上皇帝之後,那些曾經爭奪皇位的人,自然沒有較好的結局。想要當個平安無事的王爺,也是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的。首先你得向你的皇帝和兄弟展示你並無爭奪的意願。然而這些皇子很多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並不是說當個瀟灑的王爺不可取,而是身處於宮廷爭奪當中,一切事情就都不簡單。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要爭皇位,當個王爺無憂無慮不好嗎?
    題圖:《康熙王朝》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要爭皇位,當個王爺無憂無慮不好嗎?清朝的王爺和明朝的王爺完全是兩回事。另外,清朝實行爵位遞減,除了鐵帽子王,其它人一概遞減,幾代以後可能就是個閒散宗室,除了腰上一根黃帶子以外,屁都不是。而且清朝皇帝對宗室之苛刻,有時候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無憂無慮那是您電視劇看多了,事實上清朝大部分王爺很少沒有被皇帝整過的。一點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就可以把你奪爵,從上到下剝的一絲不掛。說一句圈禁,可以把你關到死。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何非要爭奪皇位呢,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我們再放大歷史來看,歷史上但凡是奪嫡之爭,基本上都沒有皆大歡喜的結局,只要一旦參與了奪嫡,失敗者往往下場不是多麼好,甚至慘烈如九子奪嫡這般,或者直接像玄武門之變那般血腥而殘酷。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就會說了,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沒事多造造小人不好嗎,為何非要爭奪皇位,甚至爭個你死我活呢?
  • 康熙的九個兒子們,為什麼非得爭一個皇位,做個閒散王爺不好嗎?
    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相信大家已經聽過很多遍了,關於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和具體經過估計大家也都非常清楚了。所以,我們今天就不說這些都知道的事情,只是簡單地聊一聊,為什麼康熙的九個兒子們,不能做一個閒散王爺,而非要九死一生的去爭奪那個皇位。
  • 古代皇子爭奪皇位,腥風血雨朝不保夕,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香嗎
    權力是個好東西,無上的皇權是好上加好,但是也有不得不面對的副產品,那就是權力鬥爭,它非常殘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腥風血雨一旦掀起,搞不好就要幾多人頭落地。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是最好的了,不愁吃不愁喝,不但能花天酒地,還不擔風險,何樂而不為呢?
  •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歷史上的康熙朝晚年,眾位康熙皇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皇位爭奪戰,史稱「九子奪嫡」。在此期間,這些康熙皇子們可謂是徹底拋棄了骨肉親情,他們之間只剩下了了明爭暗鬥、兄弟鬩牆,甚至於還想要將對方置於死地。
  • 康熙時期,為何會發生「九子奪嫡」?安安穩穩做個王爺不好嗎?
    在中國歷史上,皇子爭奪皇位之事基本上貫穿了封建王朝的始終。只是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相比於歷史上其他爭儲事件無疑更加精彩、更加殘忍些,而且歷史上僅此一例。因此「九子奪嫡」便成了很多歷史愛好者茶餘飯後的談資。那麼,這裡很多人就會問,康熙的那些兒子安安穩穩地做個王爺不好嗎?非要冒那麼大的風險去趟這趟渾水。
  • 「九子奪嫡」弄的皇子下場很慘,為什麼他們不無憂無慮當個王爺?
    康熙是清朝皇帝中是生育能力最強的皇帝,他共育三十五個兒子,二十個女兒。這樣的成績放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箇中翹楚。不幸的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讓其晚年頗為不幸,最後的繼承人,在後世也是飽受爭議。那麼這麼多皇子,就不能安心做個富貴閒人嗎?
  • 乾隆明明有17個兒子,為什麼非要把皇位傳給平庸的嘉慶呢?
    其實嘉慶皇帝並不是很差,只是嘉慶確實導致了清朝的衰落,外加嘉慶在政治上的作為確實有些平庸,所以很多人都很納悶乾隆為什麼會選擇了嘉慶,其實乾隆不管把皇位傳給哪個兒子清朝的沒落都是在所難免,都是一樣的結局。
  • 康熙的這個兒子因禍得福,沒爭皇位但得以善終
    我們都知道康熙九子奪嫡,九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太子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 康熙和乾隆都在位60餘年且兒子都不少,為何乾隆朝沒有皇子爭位?
    康熙一生生育了35個兒子,拋去夭折的11個兒子,康熙臨終時還有24個兒子,而乾隆總共生了17個兒子,夭折了7個兒子,最終長大成人的只有10個兒子。乾隆繼位之初曾經兩次秘密立儲,乾隆受儒家的嫡子思想,所以曾先後冊立原配皇后富察氏所生的兩個兒子皇次子永璉和皇七子永琮為皇儲,但是很不幸這兩個孩子都年幼夭折了。
  • 太子胤礽是康熙最喜歡的兒子,為何最終沒能坐上皇位?
    康熙皇帝與赫舍裡皇后之間的感情是非常好的。赫舍裡皇后為康熙生了兩個兒子。其中第一個兒子,出生沒過多久就夭折掉了。而這第二個兒子,便是胤礽了。由於遇到了難產,赫舍裡皇后在生下胤礽之後,便去世了。正是因為對亡妻的悼念,康熙很早就把二皇子胤礽立為太子,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了。
  • 她僅是個宮女,生下一個跛腳皇子無意爭皇位,兩朝帝王格外尊敬她
    但是清朝時期,就出過好多個從包衣奴才後來成為妃子的例子。今天我們講的這個故事主人公,就是戴佳氏,她原本就是宮女,後來成為了康熙皇帝的成妃。那會正好趕上雄心勃勃的康熙準備收復臺灣,但是因為戰事很吃緊,所以康熙的心情也不是特別好。有一天,他在乾清宮處理著軍情。沒多久,就覺得自己很累了,於是就在御花園走走。在御花園,他見到這個正在給樹澆水的宮女,這名宮女就是戴佳氏。
  • 野史傳說雍正的皇位是篡位得來的,有什麼證據嗎?
    雍正皇帝是清朝歷史上爭議最多的皇帝,數百年來關於雍正皇帝的篡奪皇位的爭議,一直沒有停止過,那麼雍正皇帝到底有沒有篡奪皇位呢?雍正皇帝確實是沒有篡奪皇位,為什麼會這麼肯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跟一個人有關。這個人不是別人,是他的兒子,愛新覺羅弘曆,也就是後來歷史有名的乾隆皇帝。
  • 康熙皇帝35個兒子都是什麼下場?得善終者僅9位
    康熙畫像 康熙皇帝的子女是很多的,終生育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共55個子女,在歷史上僅次於宋徽宗和唐玄宗然而兒子太多也有多的煩惱,就是這麼多兒子到底由誰來繼承皇位。康熙皇帝生前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反反覆覆,太子立了廢,廢了再立,然後再廢,臨死前也沒有確立太子人選。這導致康熙眾多兒子都有想法,或者涉入了皇位之爭。所以康熙的35個兒子,雖然是天皇貴胄,但他們絕大部分最終下場悽涼!
  • 康熙有個兒子葬在河北,墓地被盜墓者炸毀,如今如同垃圾場沒人管
    因其筆下五百萬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被他稱為「落霞三部曲」,而被海內外讀者熟知。1999年改編自二月河同名長篇小說的電視劇《雍正王朝》一經播出,立刻紅遍大江南北。唐國強飾演的雍正,以及劇中九王奪嫡的精彩情節,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 道光朝皇位爭奪戰,她的「畫蛇添足」,讓兒子差點與皇位失之交臂
    不知何時起,宮中有一傳聞不脛而走:皇上可能要立奕訢為皇太子了!皇后鈕祜祿氏本來對此事疑心病就很重,現在聽了這個傳聞,更加信以為真了。按照清朝家法,皇位繼承人並非必須皇后親生子,也並非必須是皇長子。皇位繼承人角逐,是權力之爭的核心,是宮廷之爭的焦點。在這個問題上,是不講骨肉兄弟的。勝者王,敗者寇,這樣的故事,過去朝代有很多版本,清朝崇德時代和康熙時代也有多個版本。面對已經臨頭的危機,究竟如何是好?孝全皇后決定斷然出手,採取非常措施。
  • 康熙第七子胤祐,成年卻沒有參加奪嫡之爭,不是不想而是他不能!
    康熙最寵愛的兒子,無疑是孝誠仁皇后為其所生之子皇太子胤礽。康熙憐惜胤礽年幼失去母親,將其帶在身邊親自教導,始終將其視為自己唯一的繼承人。 但胤礽最後卻讓康熙失望了,所以在兩次廢立胤礽之後,康熙終於放棄了這個兒子。太子胤礽被廢,儲君之位空虛。面對皇位的誘惑,沒有哪個皇子能拒絕。
  • 在立嫡立長的年代,康熙為什麼能夠脫穎而出?
    在清代史上,幼年繼位的玄燁可以說是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了,並且本人長大後也是很勤政,被稱為一代帝王楷模,可是,當時還是小玄燁的康熙在繼位時候僅僅只有八歲,而且他還不是嫡子,又不是長子,在那個以嫡子和長子為尊的時代,為什麼他卻能偏偏被幸運之神選中,承繼大統呢?
  • 康熙朝「九王奪嫡」中最陰險的人是胤禵嗎,為什麼?
    提問者說允禵陰險,難道清世宗雍正帝胤禛就高尚了嗎?恐怕也未見得吧?一個皇位、十幾個已經成年的兄弟,不耍點兒見不得光的手段,誰能爭得來?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天命所歸、君權神授……這也是為什麼雍正帝的一眾兄弟為避帝諱只改了名字中的胤字,而允禵要兩個字都改的原因所在。當然,也有一些比較小眾的說法,這裡就不去鋪開說了。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允禵從來也不叫胤禵!因此,提問者問題中的胤禵這個名字是有問題的。▲清世宗雍正帝潛邸時期畫像。不管允禵原來叫什麼,我們姑且就按照後來為了避帝諱而改的名字允禵來稱呼他吧。允禵這個人陰險嗎?恐怕也談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