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始終存在一個爭論,那就是康熙在去世的時候,所爆發的「九子奪嫡」的鬧劇。康熙雖然自己英明一世,但是在子嗣繼承這一塊,卻沒有早早的下決定。在康熙所有的二十四個子嗣當中,有九個參與其中。雍正以勝利者姿態,最終成功完成了繼承。這其中存在一個疑慮,那就是為什麼個個都想著爭奪皇位,難道說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豈不是更好嗎?本文帶領大家一起探討一番。
一、傳承的混亂
眾多周知,在清朝還沒有成為統治者之前。漢人所建立的王朝當中,他們在皇位繼承這一方面有著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嫡長子繼承制」,所以在皇位的傳承上面,就或多或少地減輕了爭奪帝位的可能。但是清朝在選擇繼承人上面,卻是有能者居之。這或許和清朝在創立的時候的因素有關,那個時候的清朝為了能夠強大起來。有能力的人領導,的確有著很大的優勢。
政策的實施本身是沒有缺點,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朝入關之後,依舊採用這個措施。順治皇帝如此,康熙亦是如此。皇位傳承沒有一個規矩的話,那麼下面想要爭奪皇位的子嗣,自然也就個個展現自己的能力,希望能夠被皇帝定位接班人。
二、 太子的不成器
康熙一朝,太子其實早就定下來了。那就是胤礽,這個在康熙定位接班人的時候,很大程度取決於康熙和皇后的感情。在皇后難產並生下胤礽之後,便隨之去世了。再加上當時的皇后,是康熙四大扶正大臣之首索尼的孫女,地位超然胤礽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康熙欽定的皇太子。
可是皇太子雖然確立,但是皇太子的卻是一個十分不成氣候的。皇太子胤礽在位期間,深得康熙的寵溺,康熙本身就是一個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並且親徵葛爾丹的大人物。對於自己的兒子的期許,自然也要高出很多。但是康熙在重視太子的同時,也對太子十分的放縱。一個任性妄為的太子,在爭名奪利的皇室中,顯然有些格格不入,一不小心就會被人利用。
康熙的愛護似乎超出了一定的界限,那就是在太子的教育上。太子犯錯,康熙並沒有教育太子,反而懲戒帝師。這樣一來,更加助長了胤礽跋扈的性格。這樣人的在後來的眾多皇子中,不僅能力最弱,而且還是一個十分沒有心計的人。這樣的人,怎麼能成為一代帝王?
三、 皇子中個個能力突出
康熙的幾個兒子當中,個個能力突出,我們所熟知的四爺黨,八爺黨。雍正爺算是最能夠隱忍的,在經歷眾多的風雨當中,也算是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以退為進」。當時的八爺,被當時的人們稱之為「八賢王」。而且在朝廷當中的勢力,也是最為廣泛的。以至於康熙說,老八是學我學得最像的人。
可是能夠成為帝王,而且做出了那麼多的大的決策的人,並且整日在深宮謀略的老皇帝康熙。八王爺的所作所為,自然逃不過康熙的眼睛。他自然明白,八王也想當爭奪這個皇位。可是在眾多的皇子中,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能力和特色,這也就導致康熙沒有辦法早點下決定。
四、 為什麼不能好好當個王爺
有些事情,並不是你想退就能退的。尤其是當時的九子奪嫡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勢力範疇。如果不能成為繼承人,那麼也就只能選擇沉入谷底。況且,九子當中個個都有著自己的人生志向。為了後面的家族勢力,以及自己的親信,有些事情也就不得不做。
結語: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雍正在當上皇帝之後,那些曾經爭奪皇位的人,自然沒有較好的結局。想要當個平安無事的王爺,也是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的。首先你得向你的皇帝和兄弟展示你並無爭奪的意願。然而這些皇子很多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並不是說當個瀟灑的王爺不可取,而是身處於宮廷爭奪當中,一切事情就都不簡單。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