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宗室爵位分為十四等,那麼其他朝代的情況又如何呢?

2020-12-17 左都御史

爵位,又稱封爵、世爵,是帝王賜予宗室、官員或有功人員、才智之士的地位和待遇。爵位,原本是指諸侯獲封賜的封建等級,因此爵位是與封建制度密切相關的。由於爵位分為宗室爵和非宗室爵,且歷朝歷代皆不相同,因此作個簡單的介紹。

宗室封爵

西周時一般分為諸侯、大夫、士三級,諸侯、大夫同時又是官稱。諸侯的封地稱國,大夫的封地稱邑,封地的收入即其俸祿。戰國時宗室爵多稱「君」,如信陵君、平原君,但封君不限於宗室,君也不是官稱,受封者只是在封地收取租稅以為俸祿,行政長官由君主另行選派。

漢朝宗室封爵,分王(也稱諸侯王)、侯(縣侯、鄉侯、亭侯)兩等。諸侯王先有行政權,後被收歸朝廷。三國魏至南北朝,宗室封爵大體分為王、公(縣公、鄉公)、侯(縣侯、鄉侯、亭侯)、伯、子、男六等。南朝以後,王有親王、嗣王、蕃王之別。

隋朝宗室封爵,為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九等。唐朝宗室爵,王有親王與郡王、嗣王之差,公又國公、郡公之別。皇兄弟、皇子,封國為親王;皇太子之子為郡王;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諸子為郡公;襲郡王、嗣王者,封國公。

宋朝宗室爵分六等,為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但爵不世襲,恩不旁推,與漢唐大不相同。遼分國王、郡王、國公三等,一字王唯皇子得封。金亦為國王、郡王、公三等。元朝封王,有一字王、二字王之別,又有同姓無爵邑而稱王者,謂之宗王。

明朝宗室分封,有親王、郡王、鎮國公、輔國公、奉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等,都按嫡長子承襲、諸子低一等的辦法沿襲下去。

清代宗室封爵十四等: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其中,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各有一、二、三等之分。

非宗室王爵

西周以來的宗室封爵,主要根據宗法關係確定,但自春秋開始,為打擊公族勢力,獎勵耕戰和吸引人才,在一些國家出現新的爵位制度。爵號有君、侯、卿、大夫、執圭等,授爵對象有宗室、官員、將領等。以軍功授爵的,多限於武官,如楚國的執圭。

普遍實行軍功爵,則是在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當時施行的是二十等軍功爵,以次為:公士、上造、簪梟、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大良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

漢代沿用秦的二十等軍功爵,略有不同的是,秦從五大夫起有食邑,漢改以公大夫起有食邑。公大夫以下為民爵,依等給一定數量的土地和園宅。漢武帝又別置武功爵十一級:造士、閒輿衛、良士、元戍士、官首、乘鐸、千夫、樂卿、執戎、政戾庶長、軍衛。授武功爵者可以做官,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

隋唐及唐宗室爵九等中,異姓爵最高可至郡王。早在北周時,為獎賞有戰功的將士,又出現了勳官之號,並漸及朝官。唐朝形成定製,共十二轉,轉多為貴,自十二轉至一轉依次為:上柱國、柱國、上護軍、護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騎校尉、飛騎尉、雲騎尉、武騎尉。

宋朝爵、勳大體沿唐制,又別有賜予功臣的榮譽性稱號,如推忠、亮節等等。遼除皇子封一字王外,國王、郡王、國公皆可封功臣。

明朝文武官封爵,唯有公、侯、伯三等,各加地名為封號,有歲祿而無封邑,也不一定世襲。勳官分文武,武勳十二級,與唐朝勳號相同,唯以「左右柱國」取代「上柱國」。文勳為前代所無,共分十級:左右柱國、柱國、正治上卿、正治卿、資治尹、資治少尹、贊治尹、贊治少尹、修正庶尹、協正庶尹。

清朝的勳爵與勳號合併,共分為九等: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自公至輕車都尉,又各分三等。凡授爵,自雲騎尉始,積二十六雲騎尉,始至一等公。

相關焦點

  • 簡述清代宗室的爵位承襲,以及在經濟上享有的特權
    清代的爵位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以形成雛形,此後皇太極加以完善,及至入關後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制度。順治時期,八旗王公貴族襲封爵位,統軍議政,擔任要職,歲祿厚祿,分取人丁莊園,在政治上、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享有很大的特權,下面具體來講。
  • 清朝宗室爵位等級與種類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7年大清爵位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 清代人們常說的貝勒爺到底是什麼存在?是職位還是爵位?
    近些年來清宮劇佔據了大部分的電視螢屏,我們在看清宮劇的時候也經常看到一些專有名詞,例如劇中經常說的某某是貝勒爺,那麼這個貝勒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其實,貝勒開始是一個職位,後來才成為清代愛新覺羅皇族內部宗室人員的一種爵位。
  • 宋代宗室爵位是什麼樣的?
    而除了太祖太宗兩帝系之外,魏王趙廷美(太祖和太宗的弟弟)的後裔也被歸為宗室。三系皇室成員繁衍生息,歷經三百年的時間,形成了人數龐大的宗室團體,宋朝也由此制定了一整套成熟的、有別於之前以及之後其他王朝的宗室封爵制度。宋制:皇子、皇兄弟封親王;親王嗣子封郡王、餘子視情況而定各自封國公、郡公或者直接授官;郡王嗣子封國公、餘子或者封侯、或者授官。
  • 清朝皇子們的等級,究竟是如何劃分的?宗室爵位只有一個最為顯赫
    哈嘍大家好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共存在296年,經歷了11代12位皇帝,在這個戒律森嚴的皇宮,每個人都是按照等級進行劃分,那麼清朝皇子們的等級究竟是怎麼劃分的呢我們知道清朝時,皇子皇孫有宗室爵位之分,像皇子叫阿哥,王子叫貝勒在清宮劇當中,基本統一稱呼皇帝的兒子為阿哥,然後再按照順序在阿哥前面加上數字便於區分,比如說四阿哥 五阿哥 十三阿哥等等,但是實際上在宗室級別當中,阿哥指的是那些沒有受封的皇子,所以阿哥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稱謂,等到受封的時候就按照封號來稱呼了因此封號才是能體現清朝皇子等級的稱謂,最顯赫的封號要數和碩親王了。
  • 清代的鐵帽子王到底鐵不鐵?
    「鐵帽子王」是一種俗稱,在清代專指可以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親王、郡王宗室爵位。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級可以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14級,其中惟親王郡王可以稱為「王」;按襲爵方式可分為「世襲罔替」、按次降級兩類,按來源來說可分為功封、恩封兩種,前者是指清朝開國時期軍功卓著者,後者則指治國有為、皇帝降恩特封者。
  • 清代八旗及清代官職、爵位詳解
    八旗兵制八旗兵制是清代軍隊的編制。清朝統一後,為擴大軍事實力和籠絡人心,又拉了漢軍八旗和蒙八旗,各旗有擴軍、前鋒、驍騎、健銳,火器和步軍等營伍。八旗兵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類。京營是清駐防京師的滿洲等八旗軍的總稱,由朗衛和兵衛組成。侍衛皇室的人,稱朗衛,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駐防指分鎮各省者為駐八旗。
  • 多羅貝勒——從軍政首領到宗室及外藩爵位
    貝勒,全稱多羅貝勒,是清代所特有的封爵,源自金代「勃極烈」一語的轉譯。勃極烈制則是女真高級貴族在建立金國前後,用以統治國家、共議國事的一種帶有濃厚部落聯盟特點的制度。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在建立金國前,名號就是「都勃極烈」,也即「第一首領」。
  • 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鐵帽子王,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幸福的爵位
    根據《清史稿·皇子世表》的記載,清代宗室爵位授封制度自順治六年便已成型,「定為親、郡王至奉恩將軍凡十二等」。但《清史稿》對於清代宗室爵位的記載並不準確,或者說「十二等宗室爵位」只是狹義上的描述。《欽定大清會典·宗人府》對於清代宗室爵位有著更為詳細的說明:宗室封爵列十有四等,一和碩親王;二世子;三多羅郡王;四長子;五多羅貝勒;六固山貝子;七鎮國公;八輔國公;九不入八分鎮國公;十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一鎮國將軍;十二輔國將軍;十三奉國將軍;十四奉恩將軍。
  • 【理論文史】清代的鐵帽子王其實不「鐵」
    劉文鵬 「鐵帽子王」是一種俗稱,在清代專指可以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親王、郡王宗室爵位。 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級可以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14級,其中惟親王郡王可以稱為「王」;按襲爵方式可分為「世襲罔替」、按次降級兩類,按來源來說可分為功封、恩封兩種,前者是指清朝開國時期軍功卓著者,後者則指治國有為、皇帝降恩特封者。
  • 清代正一品,相當於現今什麼級別?皇帝、爵位和品級並不是一回事
    清代官制分「九品十八級」;分京官、地方官兩套官員體系。其中,正一品乃係清代乃至前朝歷代官員等級的最高級別。京官體系中的三公、殿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地方官體系中的總督兼領大學士職銜、邊疆地區最高軍政長官——伊犁將軍、綏遠將軍等均屬正一品品秩官員。
  • 古代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那麼作為一等爵位,兩者有什麼區別?
    古代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可以說王爵是古代皇帝之下最高的一等爵位,更是無數功臣一輩子難以企及的高度,像唐朝的李世民在成為皇帝之前是秦王,宋太宗在成為皇帝之前是晉王,楊廣在成為太子之前的爵位就是晉王,這些人的爵位都是親王,像郭子儀的汾陽王,徐達死後追封的中山王,鄭成功在南明被冊封為延平王等等
  • 滿清八旗及清代官職、爵位詳解
    八旗兵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類。京營是守衛京師的八旗軍的總稱,由朗衛和兵衛組成。侍衛皇室的人。稱朗衛,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內午門、東西華門、神武門等由上三旗守衛。駐防是指駐防全國各要地的八旗。京營總兵約十萬,駐防兵人類也在10萬左右。 鑲藍旗滿洲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
  • 作為歷史唯一宗室世襲罔替朝代,明朝皇族耗費財政支出你難以想像
    此外,在歷史唯一全部宗室世襲罔替制度下,明朝皇族耗費著大量財政支出。明朝是歷史唯一宗室世襲罔替的朝代,明朝所有皇子全部封世襲罔替親王、親王的世子不降檔承襲世襲罔替親王。更可怕的是,親王其他兒子無論多少,哪怕生50個、100個全部封世襲罔替郡王,大明宗室全部爵位世襲罔替。
  • 西漢覆滅後,原西漢宗室遭遇如何?東漢朝廷又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西漢的滅亡和其他王朝的終結截然不同,這個截然不同,還導致了西漢滅亡後,宗室的遭遇和其他王朝也存在不同。那麼,西漢滅亡後,西漢宗室具體有哪些待遇?並且,劉秀建立東漢以後,又是如何對待這些宗室的?這一切可謂說來話長。
  • 清代宗室考中進士、舉人後會授予什麼官職?
    清代的宗室貴族憑藉先祖的功業可以襲得爵位,無須像漢族官員那樣要依靠科舉考試入仕。不過為了提升愛新覺羅氏家族的文化水平以及治國能力,從順治九年(1652)開始,在各旗設宗學,凡未封宗室之子孫,年十歲以上者俱入宗學。隨著宗室繁衍生息,很多人已經無法繼承爵位,也不能建功立業,因此成為了閒散宗室。
  • 紅帶子——遠支清代皇族的爵祿待遇
    另外,沒有獲得爵位的宗室男子,稱為閒散宗室,月俸銀三兩,年米四十二斛二鬥,準許使用武官四品服飾。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以上皇族爵位,僅限於「宗室」、也就是黃帶子才有資格獲得,這也是清朝宗室的特權。 至於遠支宗族「覺羅」、即紅帶子成員,是沒有資格獲得以上皇族爵位的,他們只能與普通臣子一樣,按照功勞大小,去博取異姓功臣爵位。
  • 親王、郡王、藩王到底有啥區別,為啥清代就沒有藩王了呢?
    簡而言之,親王是古代最高爵位(皇帝不算爵位),郡王是僅次於親王的爵位。如果親王和郡王有自己的封國封地,則可以稱藩王,就算是名義上的封地也可以。但如果沒有封地,則只能叫親王或郡王,不能叫藩王。 中國在秦朝之前是沒有皇帝這個稱謂的,王就是最高的稱呼。
  • 鐵帽子王:清代宗室王爵世襲罔替制度
    點擊「吉祥滿族」關注我喲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中國滿學會、中國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5年清代宗室封爵分為親王按襲爵方式,宗室王爵分為世襲罔替、按次降級。按其來源,分為功封、恩封,功封指開國時期以軍功卓著而受封者,恩封指皇帝降恩特封者。有清一代宗室諸王中,清初有禮親王代善等8人以軍功封王,且世襲罔替。清代中晚期,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醇親王奕譞和慶親王奕劻以恩封獲世襲罔替之榮。凡此兩種宗室王爵,皆可稱為「鐵帽子王」。其中,功封世襲罔替制度的形成最為曲折,對清代政治影響頗大。
  • 清代:武官入仕,需要走哪些程序?
    清代是距離現代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最後一個。歷史發展到清朝之後,各項制度都比較完善,官吏制度也是如此。在清朝,全國官員有三萬多,其中武官只有八千多人。但清朝本身就是個以武立國的朝代,並不是說就放棄了對軍事方面的管理。比起其他朝代來說,清代武將的地位要高一些。對武將的選拔,也有一套自己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