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那麼作為一等爵位,兩者有什麼區別?

2020-12-14 鮮花暢談歷史

古代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可以說王爵是古代皇帝之下最高的一等爵位,更是無數功臣一輩子難以企及的高度,像唐朝的李世民在成為皇帝之前是秦王,宋太宗在成為皇帝之前是晉王,楊廣在成為太子之前的爵位就是晉王,這些人的爵位都是親王,像郭子儀的汾陽王,徐達死後追封的中山王,鄭成功在南明被冊封為延平王等等,這些爵位就是郡王,而兩者之間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字數的差異,簡單的說就是一字王是親王,二字王是郡王,所以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小說或者演義上才會出現「一字並肩王」的說法。

不過字數上的差別並不能夠準確的代表兩者之間的差別,在古代的時候,皇帝的兄弟以及兒子通常被封為親王,比如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是秦王、李元吉是齊王,李世民的兒子中李治是晉王、李泰是魏王等等,朱元璋的兒子最具有代表性,朱棣是燕王、朱樉是秦王、朱棡是晉王,不過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能夠完全代表秦朝之後的王爵情況,因為我們能夠明顯地看到漢朝的皇子的王爵一字王和二字王都經常出現。『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劉備的先祖中山靖王、劉秀的祖上長沙定王,兩個人都是漢景帝的兒子,這裡就不能夠憑藉字數的差別簡單的區分,主要的原因就是親王和郡王的出現是在魏晉時期,也就是說漢朝王爵並沒有字數上的區別,王爵的高低主要是封地的大小以及富庶程度決定的,比如劉邦的兒子齊王劉肥和代王劉恆,齊地和代地的差距也就能夠看得出兩位皇子的受寵程度,漢景帝兒子長沙定王劉發就比較不受寵,原因就是漢朝時期長沙地區屬於「蠻夷之地」,如果一個皇帝受到寵愛,怎麼可能被冊封到一個偏遠貧瘠之地呢?

其實,親王和郡王的區別主要就是地位和待遇上的差異,對於武將功臣而言,郡王就是他們能夠獲得的最高爵位,拋開漢朝不談,因為兩漢時期除了漢初的異姓諸侯王之外,也就是東漢末年的曹操是王爵,當然還包括了奪得益州的劉備自稱為漢中王,但是劉備屬於漢室宗親並不是異姓諸侯王,比如唐朝的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李光弼被封為臨淮郡王,李晟是西平郡王,南宋時期韓世忠被封為鹹安郡王,明朝的徐達被追封為中山郡王,常遇春被封為開平王等等,可以說郡王就是古代武將能夠抵達的巔峰爵位了,可見郡王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基本上不會出現泛濫的情況,就是王朝後期數量也不會太多。

清朝的親王和郡王之間的差別是最被大家熟悉的,看過清宮戲的人都知道,《雍正王朝》中胤禛因為江南賑災而被冊封為雍郡王,後面才晉封為雍親王,八阿哥是廉親王,十三阿哥胤祥在康熙朝僅僅是一個貝子的身份,知道雍正繼位之後,才將他立刻提升為怡親王,更是成為清朝第九個「鐵帽子王」,在這裡我們能夠明顯看到爵位的不同,當然不同的爵位能夠得到的待遇也是不同的,其實古代王朝清朝是一個最特殊的王爵。

因為它的王爵分為四等,也就是親王、郡王、貝勒和貝子,他們最明顯的區別就是俸祿、工資的區別,其中親王年俸10000兩、糧食10000斛,郡王年俸5000兩、糧食5000斛,貝勒年俸2500兩、糧食2500斛,而貝子年俸1300兩、糧食1300斛,可以說親王和郡王的差別真的是太大了,而這也能夠理解胤祥被雍正從貝子直接提升為親王,絕對是一種天大的恩賜了,而這也是胤祥忠心侍奉雍正的一個重要原因了。

當然在唐朝的時候,親王和郡王的待遇也有嚴格的規定,按照唐朝的官職表去看,其中正一品的官職是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只有李世民擔任過的天策上將,而正一品的爵位就是親王;從一品的官職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武散官驃騎大將軍,以及爵位嗣王、郡王和國公,也就是說在唐朝秦王和郡王分別享受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待遇,在李淵稱帝後,他的兒子們被冊封為親王,比如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其他宗室成員被封為郡王,比如河間郡王李孝恭、淮安王李神通等等,那麼他們之間有怎樣的差別呢?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俸祿的差異,根據《新唐書》記載:武德元年,文武官給祿,頗減隋制,一品七百石,從一品六百石,二品五百石,從二品四百六十石。也就是說親王屬於正一品俸祿是七百石,而郡王的俸祿只有六百石,古代官員的工資都是實物工資,當然對比清朝親王和郡王的差距,在唐朝兩者之間差距並不明顯。

其次就是土地之間的差別,根據《新唐書》記載我們能夠看到不同等級官員能夠分到永業田,其中親王有100公頃,而郡王只有60公頃,而在食邑方面,親王食邑萬戶,而嗣王和郡王食邑僅五千戶;所以說無論是哪個王朝,親王和郡王之間的差異都是非常明顯的,這就是代表了一種政治地位,明朝的情況也基本上類似,當然有一個情況比較特殊,那就是明朝的靖江王,雖然名為郡王,但是地位明顯高於郡王低於親王,主要的原因就是第一代靖江王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兒子,正是因為這份特殊的感情所以他的地位才會特殊。

相關焦點

  • 親王、郡王、藩王到底有啥區別,為啥清代就沒有藩王了呢?
    親王和郡王是王爵的一個級別,而藩王則是指有封地的親王或郡王。 簡而言之,親王是古代最高爵位(皇帝不算爵位),郡王是僅次於親王的爵位。如果親王和郡王有自己的封國封地,則可以稱藩王,就算是名義上的封地也可以。但如果沒有封地,則只能叫親王或郡王,不能叫藩王。
  • 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鐵帽子王,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幸福的爵位
    清代的「鐵帽子王」中有「親王」爵位,亦有「郡王」爵位,除了承襲方式不同外,其餘待遇大致相同。只不過,念在這些王爵的先輩都是清朝建國初期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後世會對他們高看一眼,更為敬重而已。那麼,在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這四等最常見、最為我們熟知的爵位中,哪一級爵位才是最幸福的所在呢?其實,只要詳細了解了這四等爵位之間的差別,就很容易得出答案。
  • 明代親王與郡王有什麼區別?都有什麼待遇?什麼人能獲得以上爵位?
    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明史諸王列表》明代,皇帝之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封世子(非爵位,只是一種稱號,可繼承親王爵);除嫡長子外,其餘親王之子封郡王。當然,在明代,親王、郡王的爵位並不僅僅只有皇族可以獲得,有時候也會被賜予臣子,如親王爵,在明初,朱元璋曾追贈六位功臣為王爵,即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黔寧沐英、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再如郡王爵,南明時期的鄭成功,就被封為延平郡王。不過,這種賜予臣子親王、郡王爵的,多數時候都是在臣子死後才會賜予,很少會在其生前就賜予臣子的。
  •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除了出身有親疏之外,還在於一個世襲罔替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除了出身有親疏之外,還在於一個世襲罔替親王和郡王的爵位與稱呼,因清宮劇的泛濫而為人們所熟知,作為清朝宗室中的高等爵位,兩者共同構築了滿清皇室的宗親勳貴,但是兩者之間也有較大的區別,不但體現在爵位的規格上
  • 古代的「一字王」和「二字王」有什麼區別?
    在我國古代,同樣的王爵,分為「一字王」和「二字王」。而這兩者之前,存在哪些區別?個人感覺,這要從「王號」發展史說起。王爵的分化在我國歷史上,最高統治者的尊號,存在著變遷。漢朝以後,劉邦綜合周朝和秦朝的制度:自己稱皇帝的同時,也搞分封制,分封了一系列的諸侯王——這便是皇帝冊封王爵的開始。不過,在晉朝之前,王爵尊號並沒有區別,這時期一字王和二字王的地位基本沒區別:比如齊王並不比中山王等級高,漢中王也不比吳王地位低。不過,這其中存在這樣的差別:封地物產差異,決定王爵含金量不同。比如代國比起齊國要窮很多,因此代王要比齊王窮一些。
  • 從「秦王晉王」到「禮親王睿親王」看我國古代王爵封號的變遷
    周武王畫像l 秦漢之際的王爵爵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皇帝」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其他人不得使用,秦朝延續的也是戰國時期留下的二十等爵位制度,並沒有王爵的稱號,就連秦始皇的長子我們也只是稱之為公子扶蘇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都有什麼區別?
    、郡王、貝勒、貝子這些稱呼,那麼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實際上,這些稱呼都是屬於清朝宗室和蒙古貴族特有的爵位,即只有愛新覺羅氏族人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能被授予這些爵位。清朝宗室爵位共分為十二級,它們依次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 中國古代爵位最高等級是王爵,而王爵中又以這四個封號最為最貴
    中國古代從周朝開始,對於立下軍功的功臣武將,都會獎勵以封爵,有周朝的公、侯、伯、子、男等貴族爵位,也有秦漢時的軍功二十等爵。魏晉之後,重新恢復了五等封爵,並重新設置了王爵,以王爵為爵位中最高一等。後世雖多有更改,但王爵始終是作為了爵位中的最高等級。
  • 同為封號,「一字王」與「兩字王」有何之差?解讀古代王爵等級和榮譽
    爵位的加封並不是簡簡單單地擬定字號,其背後透露的政治信號往往有著更深層的寓意。例如地位最尊貴的王爵,在爵位加封的時候,字眼上也會有著一些細微的差別——有的封號是一個字的,有的是二字的,別看字數差得不多,實際的地位和權力差距卻很大。 一字王與二字王,這兩者都是王爵,它們的差異從何而來?王爵的加封又遵循著什麼樣的標準呢?
  • 「郡王」提拔到「親王」有多難?需要有特殊關係
    親王、郡王,同屬王爵,都是清朝宗室中,最有地位的爵位。不過,兩者之間,畢竟還有差距。從親王被貶到郡王,只需要一紙詔令。
  • 「郡王」提拔到「親王」有多難?需要有特殊身份
    「郡王」提拔到「親王」有多難?需要有特殊身份親王、郡王,同屬王爵,都是清朝宗室中,最有地位的爵位。
  • 清代宗室爵位分為十四等,那麼其他朝代的情況又如何呢?
    爵位,又稱封爵、世爵,是帝王賜予宗室、官員或有功人員、才智之士的地位和待遇。爵位,原本是指諸侯獲封賜的封建等級,因此爵位是與封建制度密切相關的。由於爵位分為宗室爵和非宗室爵,且歷朝歷代皆不相同,因此作個簡單的介紹。
  • 古代武將最高可以獲得封王的爵位,那文官能夠獲得怎樣的爵位呢?
    ,杜伏威是吳王,中唐的郭子儀是汾陽郡王等等,就是宋朝也有童貫封王,成為古代宦官爵位最高的人,明朝的話主要是追封郡王,主要是明初的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等人,至於清朝的話,也有吳三桂等藩王,可見這些異姓封王的人都是武將,所以在古代武將最高可以獲得封王的爵位,那麼文官有能夠獲得怎樣的爵位呢?
  •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哪個鐵帽子王實力最強?
    中國古代把爵位分成了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爵位。王爵的地位最高,僅次於皇帝。王爵又分為親王和郡王。親王也稱「一字王」,一般以歷史上的國名為號,如秦王、晉王。郡王稱「二字王」,一般以地名為號,如臨淄王、陳留王。到了清朝時期,王爵和以往朝代有了一些不同。
  • 親王、郡王和太子,三者誰的地位最高,每個朝代又都有哪些區別?
    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嬪一樣,有正式的封號,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身為帝國的儲君,太子就是君,而親王、郡王雖是王,但歸根結底也是臣,君與臣之間,自然君最重,臣最輕,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身為君的太子,親王、郡王這些臣子,豈能不敬呢?其次,至於親王、郡王之間地位誰最高?
  • 古代的王爺是什麼級別,都有什麼樣的權力?
    在古代爵位制度中,王爵作為最尊貴的一級,自兩漢時期開始一直延續到了清末。不過,嚴格來說,傳統意義上的王爵其實直到魏晉之後才開始出現,兩漢時期的王爵並未納入爵位制度,而只是作為諸侯國王存在。當然,王爺的權力,各個時期也略有不同。
  • 阿哥、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有和區別,懸殊有多大
    清朝的親王絕大多數都是字眼比較好聽的,比如雍親王、慶親王、恭親王等,當然也有其他的親王。三藩之亂的吳三桂就是平西王,這個王也是親王。當然,親王並不都是能繼承的。有些親王的封號可以一直由後代繼承,這些被稱為鐵帽子王。絕大多數的王位都是不能繼承的。親王的兒子後來就逐漸變成郡王 ,級別不斷下降。
  • 解讀:在古代,王爺,阿哥,貝勒有何區別?他的權最大!
    一、王爺(親王)  親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  中國封建制度中的親王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 清朝的「鎮國公」和「一等公」,誰地位更高?同為超品,差別巨大
    ,清朝的爵位體系較之前朝歷代均有不同,共分為三大體系: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異姓功臣爵位」共分為九等: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都尉、恩都尉。  根據《清稗類鈔·爵秩類》的記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屬於「高等爵位」,當朝皇子一般才能獲封此等爵位,屬於絕對的統治階層。但在「貝子」之下的諸多爵位則可能是皇子,也可能是皇室的遠近宗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