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王」提拔到「親王」有多難?需要有特殊關係

2021-02-22 中外世界觀

親王、郡王,同屬王爵,都是清朝宗室中,最有地位的爵位。不過,兩者之間,畢竟還有差距。從親王被貶到郡王,只需要一紙詔令。

即便去世的親王,都能削奪諡號。郡王想要到親王,卻需要付出許多。想要了解郡王如何晉升為親王,就必須對清朝宗室爵位的形成,有一定的了解。

清朝對宗室爵位的劃分,在關外後金時期,就已經初具雛形。當時已經出現貝勒、和碩貝勒的區別。但是,到了皇太極稱帝後,宗室的爵位劃分,才開始逐漸清洗起來。

並且有了按照等級劃分的宗室爵位制度。當時的宗室爵位制度,仍有很大不足。

皇太極劃分時,規定親王、郡王,全都允許世襲罔替。也就是親王的子孫,將來也可以繼承親王的爵位。這就是後來「鐵帽子王」的來源。

這種做法,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供養宗室所需要財政支持,對於國庫來說,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負擔。所以,到了康熙、雍正時期,宗室待遇一直有所調整。

直到乾隆時期,才形成定製。除了爵位等級的劃分。乾隆時還規定了對宗室爵位分封的規例。一種是恩封,一種是功封。所謂恩封,就是那些憑著血緣關係得到分封的宗室近支。得到恩封的,大多數是皇子為主。

他們年滿十五歲以後,就會由宗人府奏請,由皇帝為他們加封。當然,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能得到恩封,獲得爵位。如果沒有得到皇帝允許的,就會暫停五年。五年後,由宗人府再向皇帝提請。以此類推。

也就是說,恩封能夠得到的爵位,只有皇帝能夠做主。換句話說,如果是通過恩封得到郡王爵位的,除非皇帝認同,否則,一輩子也不可能獲得親王爵位。而這種爵位得到後,是不可能世襲罔替,而是每一代都會不斷遞減。

除了恩封,還有功封。功封的對象,按照乾隆時期的規定,就是那些立有軍功的宗室。但是,到了乾隆以後,一些有其他功勞的宗室,也會得到功封。這種分封,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功勞。

所以,郡王如果想要得到親王的爵位,就必須立下跟親王爵位相匹配的功勳,才可以服眾。這種功封的爵位,可以世襲罔替,比恩封更為特殊。

當然,這種分封的爵位,最重要的標準,還是皇帝的意見。畢竟,無論是恩封、還是功封,都需要得到皇帝的批准。

這樣才可以體現「恩由上出」的說法。同時,可以讓皇帝大權在握,更好收服人心。乾隆的這個做法,其實是為了讓宗室不斷凝聚力量,奮勇立功。也是定下一套較為完整的宗室分封制度。讓後世可以有一個參考的模板。

也就是說,無論功封,還是恩封。一個郡王想要成為親王,就必須得到朝廷中,最高掌權者的同意。否則,再有功勞,也無濟於事。一般來說,這個最高掌權者會是皇帝本人。不過,偶爾也有例外。

晚清的時候,朝廷掌權人是慈禧。當時從郡王升任為親王的,最直接例子,就是晚清的慶親王奕劻。奕劻當年繼承爵位的時候,原本只是得了一個輔國將軍的封號。

按照清朝宗室爵位的封號,輔國將軍是一個品級不高的爵位,數量較多。大部分人都很難向上繼續走。

可是,奕劻不同。鹹豐年間,奕劻因為幫助慈禧的弟弟桂祥給慈禧寫信。平常一封信看不出來什麼功底。可積年累月的寫,讓慈禧對奕劻逐漸賞識。

奕劻的爵位,開始不斷提升。從輔國將軍,一路升到貝子、貝勒、郡王,親王,最後還得了一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所以,歸根到底,如果一個清朝的郡王,想要升任為親王,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還是朝中有人,可以對他幫襯一把。否則,像奕劻那樣得到的親王,就屬於功封親王。奕劻本人在晚清政壇上,並沒有太多顯著政績,也沒有什麼矚目的能力。

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懂得討慈禧開心。而慈禧也清楚奕劻的本事:「他啥水平我能不知道嗎?但是看來看去,還是他貼心」。所以,才一路從輔國將軍,一路升到鐵帽子王。這個跨越難度,比郡王升任親王,高的太多了。

相關焦點

  • 「郡王」提拔到「親王」有多難?需要有特殊身份
    「郡王」提拔到「親王」有多難?需要有特殊身份親王、郡王,同屬王爵,都是清朝宗室中,最有地位的爵位。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
  • 親王和郡王的區別,除了出身有親疏之外,還在於一個世襲罔替
    1.親王和郡王都屬於清朝的高級爵位,但是親王比郡王高一等級在清朝的爵位授予等級中,宗室封爵的等次從高到低排序為:第一等和碩親王、第二等多羅郡王、第三等多羅貝勒、第四等固山貝子、第五等鎮國公、第六等輔國公、第七等鎮國將軍、第八等輔國將軍、第九等奉國將軍、第十等奉恩將軍。
  • 清朝有哪些王爺? 清朝親王、郡王一覽表
    慧哲郡王額爾袞:景祖二子。順治十年追封。  宣獻郡王齋堪:景祖三子。順治十年追封。  莊親王舒爾哈齊:顯祖三子。初為貝勒,順治十年追封。  通達郡王雅爾哈齊:顯祖四子,太祖同母弟。順治十年五月追封。  鄭親王濟爾哈朗:顯祖三子舒爾哈齊之子:崇德元年四月封,順治十二年卒。
  • 古代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那麼作為一等爵位,兩者有什麼區別?
    ,原因就是漢朝時期長沙地區屬於「蠻夷之地」,如果一個皇帝受到寵愛,怎麼可能被冊封到一個偏遠貧瘠之地呢?清朝的親王和郡王之間的差別是最被大家熟悉的,看過清宮戲的人都知道,《雍正王朝》中胤禛因為江南賑災而被冊封為雍郡王,後面才晉封為雍親王,八阿哥是廉親王,十三阿哥胤祥在康熙朝僅僅是一個貝子的身份,知道雍正繼位之後,才將他立刻提升為怡親王,更是成為清朝第九個「鐵帽子王」,在這裡我們能夠明顯看到爵位的不同,當然不同的爵位能夠得到的待遇也是不同的,其實古代王朝清朝是一個最特殊的王爵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都有什麼區別?
    、郡王、貝勒、貝子這些稱呼,那麼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清朝宗室爵位共分為十二級,它們依次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蒙古爵位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臺吉、額駙。
  • 阿哥、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有和區別,懸殊有多大
    清朝的親王絕大多數都是字眼比較好聽的,比如雍親王、慶親王、恭親王等,當然也有其他的親王。三藩之亂的吳三桂就是平西王,這個王也是親王。當然,親王並不都是能繼承的。有些親王的封號可以一直由後代繼承,這些被稱為鐵帽子王。絕大多數的王位都是不能繼承的。親王的兒子後來就逐漸變成郡王 ,級別不斷下降。
  • 親王、郡王和太子,三者誰的地位最高,每個朝代又都有哪些區別?
    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嬪一樣,有正式的封號,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身為帝國的儲君,太子就是君,而親王、郡王雖是王,但歸根結底也是臣,君與臣之間,自然君最重,臣最輕,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身為君的太子,親王、郡王這些臣子,豈能不敬呢?其次,至於親王、郡王之間地位誰最高?
  • 明代親王與郡王有什麼區別?都有什麼待遇?什麼人能獲得以上爵位?
    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明史諸王列表》明代,皇帝之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封世子(非爵位,只是一種稱號,可繼承親王爵);除嫡長子外,其餘親王之子封郡王。如秦王朱樉,其長子朱尚炳封世子、次子朱尚烈封永興郡王、三子朱尚煜封保安郡王、四子尚烐封興平郡王、五子朱尚灴封永壽郡王、六子朱尚炌封康定郡王。由此可知,明代,皇帝之子皆封親王,而親王之子,除嫡長子外,其餘皆封郡王。
  • 在明朝當郡王是什麼樣的感受?
    因為根據明朝宗室的的規定,親王嫡長子外的諸子,年齡長到了十歲,則封為郡王,授塗金銀冊銀寶作為爵位的憑證。而已經擁有郡王爵位的郡王嫡長子從父輩手中繼承郡王,並且世襲罔替。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明朝初代靖江王由於是明太祖的侄孫,郡王封號是明太祖直接封的,並且地位和待遇堪比親王;還有外域藩王朝鮮王,琉球王和安南王,按照地位,也是屬於明朝郡王。
  • 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鐵帽子王,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幸福的爵位
    《欽定大清會典·宗人府》對於清代宗室爵位有著更為詳細的說明:宗室封爵列十有四等,一和碩親王;二世子;三多羅郡王;四長子;五多羅貝勒;六固山貝子;七鎮國公;八輔國公;九不入八分鎮國公;十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一鎮國將軍;十二輔國將軍;十三奉國將軍;十四奉恩將軍。
  • 親王、郡王、藩王到底有啥區別,為啥清代就沒有藩王了呢?
    親王和郡王是王爵的一個級別,而藩王則是指有封地的親王或郡王。 簡而言之,親王是古代最高爵位(皇帝不算爵位),郡王是僅次於親王的爵位。如果親王和郡王有自己的封國封地,則可以稱藩王,就算是名義上的封地也可以。但如果沒有封地,則只能叫親王或郡王,不能叫藩王。
  • 清朝什麼人才能被封為「郡王」,郡王究竟又是什麼級別?
    郡王、親王、貝勒、公爵、伯爵,便是屬於爵位體系。清朝這兩套爵位制度,起源時間都很早。尤其是爵位制度。努爾哈赤剛剛創立後金政權時,就開始著手準備建立封爵制度。畢竟是打江山,如果沒有足夠的獎勵,沒有多少人願意拿出自身家當,去投入到這種高風險的事業中。不過,當時的爵位制度非常簡陋。
  • 是親王還是郡王?
    有資料稱,鄭成功獻策之地正是福建「延平府」,從此之後,鄭成功和延平結下不解之緣。隆武帝對鄭成功十分器重,有資料稱:隆武帝「見其氣宇不凡,忠誠英武,乃撫其背鼓勵曰:『惜吾無一女以配卿,卿可盡忠吾家,勿忘故』因改其名成功,並賜姓朱,為御營中軍都督,賜上方劍,儀同駙馬」。
  • 從「秦王晉王」到「禮親王睿親王」看我國古代王爵封號的變遷
    此時的王爺封號主要授予皇帝的子侄兄弟們,外姓也可封王,但是需要有足夠的功勞才行,如中興大唐的名將郭子儀,數次救大唐於危難之際,被封為汾陽郡王,同時期的李光弼被封為臨淮郡王等等,外來投降的胡族領袖也會被封王爵,如發動安史之亂,差點滅了整個大唐的安祿山就被玄宗封為東平郡王。五代宋元明時期基本都是延續這種模式,各個朝代內部都有微調,但是總的王爵模式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 雍正嘉獎怡親王胤祥世襲罔替的資格,為何到了慈禧時期,被她廢了
    比如說你是親王,那麼一般情況下,世襲你爵位的下一代只能是郡王,除非他自己也立下大功。 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
  • 清朝皇室有多少爵位?親王比貝勒高多少級?
    這幾年清宮戲頻繁上演,親王、郡王、貝勒、鎮國公之類的稱呼常常被大家聽到。那你知道清朝皇室有多少爵位等級嗎?親王比貝勒高多少級?今天,小編帶你理清楚。 《欽定大清會典》是朝廷典章制度的彙編,其中規定了皇室封爵分十四等,依次為: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根據這個規定,封爵等級次序一目了然,親王最尊,奉恩將軍最末,大家很熟悉的貝勒位列第五等。
  • 唐朝宗室親王郡王列表
    >·李韶 追封東平郡王·任城郡王→江夏郡王李道宗·長樂郡王李道興·永安王李孝基·高平王李道立(後奪爵)·李繪 追封雍王·李贄 追封河南郡王·淮陽郡王李道玄·淮陽郡王李道明·李禕 追封郇王·長平郡王李叔良·范陽郡王李孝協·中山郡王李仲良
  •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皇室親王、藩王詳述
    有唐一代,異姓封王者非常多(集中在中後期),這是由於唐代政治鬥爭複雜嚴重,中後期又長期處於藩鎮割據局面,所以朝廷多對建立功業的功臣加以晉封王爵的獎勵,以激勵他們為朝廷效力(當然,安祿山、朱溫等反賊也有授王爵,這裡就不多解釋了)。不過除了唐初的吳王杜伏威以外,其他的異姓王都是郡王級別,例如汾陽王郭子儀。
  • 怎樣才有資格封為郡王?
    按清朝的定製,皇子待賜名後才開始按齒序稱皇長子、皇次子、皇三子等(康熙在確定皇長子時,前面有四子幼殤,老五胤褆命長就成為老大),我們在電視劇中也有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等另一種稱法。皇子虛齡十五歲時,管理皇家日常事務的宗人府會題請皇帝賜爵位,執行宗室爵位分封。崇德元年,皇太極確定九等制,而其除皇長子豪格因軍功卓著而受封和碩肅親王外,其他十子作為皇子都不得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