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對劉邦分封四個同姓諸侯王的認識

2020-12-22 案牘問史

前言

漢高祖六年,劉邦在分封上,除了分封異姓諸侯王之外,還特意分封了四個同姓諸侯王。從異姓分封到同姓分封,劉邦之所以這樣做有何原因呢?這體現劉邦什麼樣的為政策略呢?這種策略是否影響到了劉邦日後的分封?

漢朝宮殿遺址

如果要弄清以上問題,就需要了解分封的內容,劉邦其實為了分封這幾個功勞不算大但是跟自己有很近的血緣關係的人付出很多,儘管這四個同姓諸侯王在建立功勳上不如29個異姓諸侯王,但是劉邦也必須要封,劉邦之所以這樣做,除了要維護劉氏朝廷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劉邦封王不僅要考慮之前的功勞,也需要考慮當下和未來,漢朝建立之後,其實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守護住國家,這跟之前的整天作戰是不一樣的,所以劉邦必須控制所有權力,或者將天下異姓換成同姓,這是劉邦治理天下的一個原則。不過劉邦這種想法有利有弊,很難用一句話說清,但是需要明白的是劉邦無論做什麼,都最終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鞏固漢朝統一團結。

劉邦畫像

一、分封兄弟和兒子

在被劉邦分封的四個諸侯王當中,有兩個兄弟,一個兒子,一個親戚。劉邦非常熟悉這些人,不過雖然是分封親屬,但是也會有高低貴賤,不論劉邦是不是皇帝,他都會有私心,所以在分封四個諸侯王這件事上,也能夠看出劉邦的為人品行。

第一個受到分封的是劉交。劉交是劉邦的四弟,其實是劉邦最小的弟弟,在一眾兄弟當中,劉邦最喜歡的就是這個小弟弟了,例如在七年的戰爭的當中,能夠自由出入劉邦臥室的僅有兩人,兩人中的一個就是劉交,由此可見,劉邦對這個小弟弟是非常看重且信任的,否則不會將自己的生命安全都放心的交給劉交。在離開沛縣時,劉邦在一眾兄弟當中,只帶走了劉交,就連劉邦自己的親兒子都沒有帶。這可以說明劉邦至少在所有兄弟當中是最喜歡劉交的,並且在分等的時候,劉邦將楚地的36個城讓劉交進行管理。

西漢楚地地圖

第二個是劉濞,作為劉邦的親侄子,也是劉邦二哥的兒子,雖然一開始劉邦本來向分封二哥的,但是由於二哥太不懂政治了,在當代王的時候,有一次匈奴來犯,劉邦這個二哥不僅沒有迎敵,反而逃走了,肚子留下了代國軍民。劉邦雖然不能嚴厲懲罰二哥,但是還是將二哥貶為侯。後來為了彌補,也看到了劉濞的才能,就將劉濞分為諸侯王。從中可以看出,劉邦對兄弟大多是不錯的,不僅封了兄弟,還將兄弟的兒子也封了

但是需要明確一點的是,為何劉邦大哥沒有受封,因為劉邦大哥早年就去世了,只有大嫂和侄子,本來大哥的兒子也應該受到分封,但是劉邦記恨大嫂對自己的不滿,就特意不分封大哥的兒子。後來當有人詢問時,劉邦的回答是大嫂不是長者,難以分封侄子。

《漢書》記載:某非敢忘封之也,為其母非長者也。

由此可見,劉邦在面對秦兄弟的時候,也是非常了遠近,關係號的,就早分封,並且封的都是比較好的領地,關係不好的就晚分封,或者隨意的封個侯,例如大哥的兒子被封為一個普通的侯。

司馬遷寫《史記》劇照

第三個是劉肥,作為劉邦的長子,由於其他兒子都太小,不能控制一方,只有劉肥年紀略長,因為劉邦只能在一眾兒子當中選擇劉肥做齊王。第四個是劉賈,這個在史書上無從考究,司馬遷都不知此人是劉邦的什麼親戚,但是可以肯定一點的是,劉賈之所以受封,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姓劉。

以上就是劉邦所封的四個同姓諸侯王,從中可以看出,劉邦能夠分封的同姓諸侯王比較少,原因有二,一是人才少,在劉邦所分封的四個同姓諸侯王當中,只有劉交較為有才;二是年紀小,劉邦的兒子在此時平均年紀都比較小,只有劉肥尚可一封,其他的年紀太小,不足以分封

劉邦陵墓長陵

二、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的原因

劉邦這樣做是有自己的目的的。例如在分封劉肥的時候,劉邦就接受了田肯的建議。田肯對劉邦稱漢朝有兩個最為關鍵的地方,一個是關中,是通常所說的的百二之地,所謂百二之地,指的是這個地方很險要,很容易堅守,但是很吶進攻,另一個是齊國,他的作用雖然比關中小一些,但是也一塊易守難攻之地,而且田肯認為入股不是自己的的親子弟,則不能封在齊國。

《史記》記載: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者。

所以劉邦就將自己的兒子派往齊國,除此之外,劉邦還下令只要是能夠說齊國話的人,不論在哪,一定要回到齊國。劉邦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壯大齊國的人口,一旦人口多了,那麼齊國自然會壯大。從中可見,劉邦單單是分封劉肥就有這麼多的想法,可見劉邦在分封同姓諸侯王這件事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為了削弱異姓諸侯王的勢力,例如齊地曾經是異姓諸侯王的地盤,等到第一任齊王韓信離開之後,劉邦就將劉肥派往齊地。另外當楚地被收了回來之後,劉邦很快就派了劉交和劉賈分割分別管理楚地。

《史記》記載:欲以同姓以鎮天下。

為了鞏固政權,穩定江山,劉邦認為分封同姓諸侯王能夠跟其他異姓互相牽制。除了政治利益之外,第二個原因是利於發展經濟,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有利於增強劉氏家族的經濟實力。

劉邦以及群臣雕像

總結

分封同姓諸侯王的措施,其實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就是鞏固劉氏政權,至少在劉邦、呂后和漢惠帝時期,沒有一個同姓諸侯王造反的,甚至這些同姓諸侯王還幫助皇帝平叛。所以分封同姓諸侯王是有一定好處的。但是也有弊端,不是所有的同姓諸侯王是擁護劉邦或者劉邦的後代,例如劉濞的謀反就是一個例子。因為分封同姓諸侯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穩定江山,但是卻不是上上之策。

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影響到了他晚年期間的白馬盟約,這個盟約規定非劉氏者不能封王。但是這個規定在呂后時期很快被打破,呂后家族受到大封。雖然劉邦不知道這件事,但是至少也說明了劉邦留下的穩定劉氏江山的計劃也不是萬無一失,也是存在漏洞的。因此,在評價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的時候,不應該只看當時,也應該看到未來。

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還說明了他想要家天下,而不是共天下,他想要一家一姓的天下,只要劉氏當先,而不是與其他人共享天下。但是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為何劉邦選擇了分封制,而不是郡縣制呢?如果是郡縣制的話,那麼就不會出現諸侯王叛亂的現象了。其實這主要跟劉邦的見識有關,劉邦認為秦亡的一個關鍵原因是沒有一個同姓諸侯王幫助秦王室攻打反秦力量,所以秦王室不得不單獨面對反秦力量。所以劉邦認為要想漢朝不亡,必須建立同姓諸侯王,不能將重任放在異姓諸侯王身上,也不能將重任放在郡縣制上。

參考文獻:

《漢書》

《史記》

相關焦點

  • 劉邦在分封同姓王的時候,為減少集權的危險,已經減少自己的封地
    向雨劉邦非常高興,一口氣,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自己窩在關中當了皇帝,看起來跟原來項羽分封的地方只是區別。劉邦的改良項羽的命運讓劉邦充分認識到異姓諸侯王的危害,他是從來不留他們的,很快,剷除異姓諸侯王的行動就開始了。
  • 秦始皇廢除「分封」,為何劉邦又分封了一堆「諸侯王」?
    秦始皇甚至連自己的兄弟、兒子都不再分封,創立了單一的郡縣制度,即,縣上為郡、郡上為中央,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直接向中央政府負責。按歷史的前進方向說,秦朝的制度是一大跨越。但劉邦反秦起義、楚漢之爭勝利後,竟然還大封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為諸侯王,這些諸侯王作亂剿滅後,劉邦又再次封了一大堆劉姓子孫為王!劉邦的做法,豈不是倒退歷史?
  • 明知分封諸侯王有後患,還要這麼做,看看劉邦分封諸侯的深層原因
    漢高祖劉邦經過七年的艱苦創業,公元前202年,成功創立大漢王朝。起初,他分封了七個異姓王,沒過幾年,就以謀反的罪名,陸續將六個諸侯王消滅,再封九個同姓諸侯王。第一次分封異姓諸侯,是因為形勢所迫:楚漢戰爭期間,劉邦若要得到廣泛支持,就要承諾分封諸侯,而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人個個手握重兵,王朝建立後,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兌付前言,立這些悍將為王。這次分封的道理,很容易被人理解。那第二次分封同姓諸侯又是為什麼呢?
  • 西漢分封諸侯王的配套制度的利弊,劉邦是如何壓制諸侯的?
    導語:漢初,高祖劉邦出於維護自身統治和劉氏江山的需要,大封同姓諸侯王。劉邦的最初想法也許是這樣的,考慮到當時社會落後的生產力,難以提供足夠的信息和交通來對王朝中心地帶以外的地方進行有效管理。同時為了拱衛朝廷,就需要以血緣宗族關係作為政治紐帶,通過分封劉姓諸侯王來對全國建立起有效的統治。但是,劉邦畢竟是劉邦,這個政治老流氓深知人性之惡,所以也在另一方面想以某種方式對他的劉氏本家進行一定的束縛。
  • 漢初分封7個異姓諸侯王,劉邦滅掉了6個,長沙王為何能夠善終?
    西漢初年的時候,劉邦分封了不少諸侯王,其中有7個是異姓諸侯王。不過,在徹底打敗項羽之後,劉邦開始著手剪除異姓諸侯王勢力,7個被廢掉了6個,卻唯獨留下了長沙王的封國,這究竟是為什麼?
  • 盤點漢朝初期,劉邦分封七大異姓諸侯王的最終結局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擊敗項羽,他對項羽所分封的諸王進行拉攏,並不得不滿足諸王對土地的分封要求,陸續分封了一些諸侯王。由於這些諸侯王並非劉姓,因此也被稱為異姓諸侯王,分別是梁王彭越、楚王韓信、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
  • 劉邦在漢朝初年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為何只有長沙王能夠善終?
    劉邦正式登基繼位為帝,並著手消滅了漢初分封的異姓諸侯王,七個被廢掉了六個,只有長沙王倖存了下來,這究竟是為什麼?我們先來看一下漢初分封的七個異姓諸侯王分別是:梁王彭越、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韓王信和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因為是後面才封的,本文不做討論)。
  • 劉邦分封的七大異姓諸侯王下場如何?又為何長沙王能獨善其身
    但是不久之後,劉邦擔心這幾大諸侯王像東周封國家那樣,擁兵自重,對漢室有危險,再加上這幾個異姓諸侯王都擁有自己武裝,封地行政自主,名為漢臣,實為漢廷不能控制的獨立王國,而且七大諸侯王的封地面積加起來比皇帝管理的土地面積還要大的得。考慮到上太子劉盈軟弱,怕將來自己死後無法鎮住這幫豪傑,於是劉邦開始想盡辦法,清除異姓王。
  • 明知尾大不掉,為何要封子弟當諸侯王?劉邦:形勢所迫不得不為!
    (楚漢相爭時代的劉邦)先後被誅滅異姓諸侯王有,梁王彭越,楚王(淮陰侯)韓信,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燕王臧荼,就是劉邦的女婿,呂雉的愛女魯元公主的丈夫趙王張敖,也沒有逃脫劉邦清算。然而,儘管劉邦竭力消除異姓王對朝廷的威脅,可是卻並未在全國推行單一郡縣制,而是採取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的統治手段。
  • 漢朝一直實行的是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的制度嗎
    秦朝滅亡後,聯合滅秦的各諸侯王又開始了兼併戰爭,發展勢力最強的就是劉邦的漢軍和項羽的楚軍了。在後來的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戰勝項羽,增強實力,不得不分封和承認一些異姓王侯。比如楚王韓信(先為齊王)、趙王張耳、韓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
  • 山西太原發現大型西漢墓園遺址,山西在漢代屬於哪個諸侯王
    眾所周知漢朝之初,大封諸侯王劉邦在楚漢之爭想打敗項羽,拉攏韓信,彭越、季布等名將,並分封諸侯王,稱為異姓諸侯王,待到天下太平劉邦怕異姓諸侯王謀反,開始剪除異姓諸侯王,分封同姓諸侯王,山西也在諸侯國分封之列,在漢代屬於代國。
  • 西漢「七國之亂」教訓在前,朱元璋為何還分封同姓王
    朱元璋分封藩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防備邊患。朱元璋依照「西北遼遠,非親子弟不足以鎮撫而捍外患」的準則,依次分封了9個藩王,讓他們帶領重兵前去邊關戍守,他們分別是秦王、晉王、燕王、代王、肅王、遼王、慶王、寧王、谷王。朱元璋覺得這樣做,一則能防止武將叛變禍國,讓皇權不穩;二則可以「鎮固邊防」,保持中原的安定。
  • 同樣是分封,為何項羽分封后就各種造反,劉邦分封后卻建立強漢?
    在秦朝滅亡之中出了大力的各路起義軍,開始瓜分秦朝這個大蛋糕,其中以項羽的實力最強,劉邦的名聲最好。項羽火燒鹹陽以後,開始分封各路起義軍為諸侯,其中劉邦被封了個看似最差的地方,巴蜀之地。之所以說看似最差,是因為這個地方本來是秦朝用來關押罪犯的地方,位置不算很好,但是這是以前。
  • 朱元璋為何恢復分封制?20幾個諸侯王不是給皇權添亂?自私的體現
    朱元璋分封諸子,其實就是在開歷史倒車。分封制在晉朝以後,早就已經被世人所唾棄。為什麼?因為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八個司馬家的王爺,差點把我中華給毀了。後來唐宋時期,雖然也有不少王爺宗室,卻始終沒有多大的權勢。尤其是宋朝的王爺,因為趙光義斧聲燭影的關係,所以一點權勢都沒有。
  • 秦朝廢分封設郡縣,劉邦立漢朝之後為何要開倒車,實行郡國並存制
    但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卻使用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郡縣制的好處在於皇權的高度集中,將地方勢力牢牢掌控在中央手中,集合各方力量促進王朝的發展。秦國衰敗,劉邦項羽等人乘機起兵,推翻了秦朝長達563年的統治。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在漢朝國內並沒有延續秦國的郡縣制,而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分封制。
  • 朱元璋為何要搞分封制,26個兒子24個諸侯王,對大明朝有好處嗎
    最近重新去看了一下明朝的歷史,對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朱元璋搞分封制,那完全就是自私自利的做法。 畢竟老朱打天下不容易,他有26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是太子外,他想要讓其他25個兒子都稱王,在地方上做土皇帝。
  • 項羽分封時為何未分封他的嫡系部隊為王,而且家族人也沒封王的?
    項羽分封時為何未分封他的嫡系部隊為王,而且家族人也沒封王的? 我們知道劉邦成功後,不僅封了很多異姓王,而且大肆分封自家人。劉邦分封了8個異姓王:張敖為趙王,英布為淮南王,臧荼為燕王,韓信封為楚王,彭越封為梁王,韓襄王的後代封為韓王叫韓王信,把英布的嶽父吳芮封為長沙王,燕王盧綰。
  • 雍齒那麼被劉邦痛恨,為何仍能封侯
    劉邦、項羽2、分封異姓王,讓漢室直接控制土地減少近半劉邦與項羽的楚漢之爭中,一方面依靠自身老班底拼死奮戰,一方面還依靠策反過來的分封諸侯所以劉邦稱帝前後,繼續承認原先項羽的分封,甚至增加其封地,換取對方對劉邦的支持。最終,漢初劉邦共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包括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他們的封地已經佔據了當時天下的近半地方,而且這些地區遭受戰亂較少,當時人口、經濟相比漢王朝直接控制的地方要好一些。
  • 從眾建諸侯、削藩入郡到推恩分封,三位皇帝接力解決諸侯王問題
    西漢政權建立之後,漢高祖劉邦把分封同姓諸侯王作為鞏固皇權的政治支柱。但是隨著諸侯王實力的增長,他們逐漸產生了同漢帝國分庭抗禮的野心。如何解決諸侯王問題,從文帝、景帝到武帝,三位皇帝先後採用了眾建諸侯、削藩入郡和推恩分封的策略,最終徹底了這一棘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