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漢高祖六年,劉邦在分封上,除了分封異姓諸侯王之外,還特意分封了四個同姓諸侯王。從異姓分封到同姓分封,劉邦之所以這樣做有何原因呢?這體現劉邦什麼樣的為政策略呢?這種策略是否影響到了劉邦日後的分封?
漢朝宮殿遺址
如果要弄清以上問題,就需要了解分封的內容,劉邦其實為了分封這幾個功勞不算大但是跟自己有很近的血緣關係的人付出很多,儘管這四個同姓諸侯王在建立功勳上不如29個異姓諸侯王,但是劉邦也必須要封,劉邦之所以這樣做,除了要維護劉氏朝廷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劉邦封王不僅要考慮之前的功勞,也需要考慮當下和未來,漢朝建立之後,其實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守護住國家,這跟之前的整天作戰是不一樣的,所以劉邦必須控制所有權力,或者將天下異姓換成同姓,這是劉邦治理天下的一個原則。不過劉邦這種想法有利有弊,很難用一句話說清,但是需要明白的是劉邦無論做什麼,都最終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鞏固漢朝統一團結。
劉邦畫像
一、分封兄弟和兒子
在被劉邦分封的四個諸侯王當中,有兩個兄弟,一個兒子,一個親戚。劉邦非常熟悉這些人,不過雖然是分封親屬,但是也會有高低貴賤,不論劉邦是不是皇帝,他都會有私心,所以在分封四個諸侯王這件事上,也能夠看出劉邦的為人品行。
第一個受到分封的是劉交。劉交是劉邦的四弟,其實是劉邦最小的弟弟,在一眾兄弟當中,劉邦最喜歡的就是這個小弟弟了,例如在七年的戰爭的當中,能夠自由出入劉邦臥室的僅有兩人,兩人中的一個就是劉交,由此可見,劉邦對這個小弟弟是非常看重且信任的,否則不會將自己的生命安全都放心的交給劉交。在離開沛縣時,劉邦在一眾兄弟當中,只帶走了劉交,就連劉邦自己的親兒子都沒有帶。這可以說明劉邦至少在所有兄弟當中是最喜歡劉交的,並且在分等的時候,劉邦將楚地的36個城讓劉交進行管理。
西漢楚地地圖
第二個是劉濞,作為劉邦的親侄子,也是劉邦二哥的兒子,雖然一開始劉邦本來向分封二哥的,但是由於二哥太不懂政治了,在當代王的時候,有一次匈奴來犯,劉邦這個二哥不僅沒有迎敵,反而逃走了,肚子留下了代國軍民。劉邦雖然不能嚴厲懲罰二哥,但是還是將二哥貶為侯。後來為了彌補,也看到了劉濞的才能,就將劉濞分為諸侯王。從中可以看出,劉邦對兄弟大多是不錯的,不僅封了兄弟,還將兄弟的兒子也封了
但是需要明確一點的是,為何劉邦大哥沒有受封,因為劉邦大哥早年就去世了,只有大嫂和侄子,本來大哥的兒子也應該受到分封,但是劉邦記恨大嫂對自己的不滿,就特意不分封大哥的兒子。後來當有人詢問時,劉邦的回答是大嫂不是長者,難以分封侄子。
《漢書》記載:某非敢忘封之也,為其母非長者也。
由此可見,劉邦在面對秦兄弟的時候,也是非常了遠近,關係號的,就早分封,並且封的都是比較好的領地,關係不好的就晚分封,或者隨意的封個侯,例如大哥的兒子被封為一個普通的侯。
司馬遷寫《史記》劇照
第三個是劉肥,作為劉邦的長子,由於其他兒子都太小,不能控制一方,只有劉肥年紀略長,因為劉邦只能在一眾兒子當中選擇劉肥做齊王。第四個是劉賈,這個在史書上無從考究,司馬遷都不知此人是劉邦的什麼親戚,但是可以肯定一點的是,劉賈之所以受封,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姓劉。
以上就是劉邦所封的四個同姓諸侯王,從中可以看出,劉邦能夠分封的同姓諸侯王比較少,原因有二,一是人才少,在劉邦所分封的四個同姓諸侯王當中,只有劉交較為有才;二是年紀小,劉邦的兒子在此時平均年紀都比較小,只有劉肥尚可一封,其他的年紀太小,不足以分封
劉邦陵墓長陵
二、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的原因
劉邦這樣做是有自己的目的的。例如在分封劉肥的時候,劉邦就接受了田肯的建議。田肯對劉邦稱漢朝有兩個最為關鍵的地方,一個是關中,是通常所說的的百二之地,所謂百二之地,指的是這個地方很險要,很容易堅守,但是很吶進攻,另一個是齊國,他的作用雖然比關中小一些,但是也一塊易守難攻之地,而且田肯認為入股不是自己的的親子弟,則不能封在齊國。
《史記》記載:非親子弟,莫可使王齊者。
所以劉邦就將自己的兒子派往齊國,除此之外,劉邦還下令只要是能夠說齊國話的人,不論在哪,一定要回到齊國。劉邦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壯大齊國的人口,一旦人口多了,那麼齊國自然會壯大。從中可見,劉邦單單是分封劉肥就有這麼多的想法,可見劉邦在分封同姓諸侯王這件事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為了削弱異姓諸侯王的勢力,例如齊地曾經是異姓諸侯王的地盤,等到第一任齊王韓信離開之後,劉邦就將劉肥派往齊地。另外當楚地被收了回來之後,劉邦很快就派了劉交和劉賈分割分別管理楚地。
《史記》記載:欲以同姓以鎮天下。
為了鞏固政權,穩定江山,劉邦認為分封同姓諸侯王能夠跟其他異姓互相牽制。除了政治利益之外,第二個原因是利於發展經濟,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有利於增強劉氏家族的經濟實力。
劉邦以及群臣雕像
總結
分封同姓諸侯王的措施,其實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就是鞏固劉氏政權,至少在劉邦、呂后和漢惠帝時期,沒有一個同姓諸侯王造反的,甚至這些同姓諸侯王還幫助皇帝平叛。所以分封同姓諸侯王是有一定好處的。但是也有弊端,不是所有的同姓諸侯王是擁護劉邦或者劉邦的後代,例如劉濞的謀反就是一個例子。因為分封同姓諸侯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穩定江山,但是卻不是上上之策。
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影響到了他晚年期間的白馬盟約,這個盟約規定非劉氏者不能封王。但是這個規定在呂后時期很快被打破,呂后家族受到大封。雖然劉邦不知道這件事,但是至少也說明了劉邦留下的穩定劉氏江山的計劃也不是萬無一失,也是存在漏洞的。因此,在評價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的時候,不應該只看當時,也應該看到未來。
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還說明了他想要家天下,而不是共天下,他想要一家一姓的天下,只要劉氏當先,而不是與其他人共享天下。但是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為何劉邦選擇了分封制,而不是郡縣制呢?如果是郡縣制的話,那麼就不會出現諸侯王叛亂的現象了。其實這主要跟劉邦的見識有關,劉邦認為秦亡的一個關鍵原因是沒有一個同姓諸侯王幫助秦王室攻打反秦力量,所以秦王室不得不單獨面對反秦力量。所以劉邦認為要想漢朝不亡,必須建立同姓諸侯王,不能將重任放在異姓諸侯王身上,也不能將重任放在郡縣制上。
參考文獻:
《漢書》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