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分封7個異姓諸侯王,劉邦滅掉了6個,長沙王為何能夠善終?

2021-01-09 騰訊網

西漢初年的時候,劉邦分封了不少諸侯王,其中有7個是異姓諸侯王。不過,在徹底打敗項羽之後,劉邦開始著手剪除異姓諸侯王勢力,7個被廢掉了6個,卻唯獨留下了長沙王的封國,這究竟是為什麼?

我們都知道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也是相當的不容易,為了能夠擁有跟項羽對抗的實力,劉邦大力拉攏項羽陣營的諸侯王,例如英布、吳芮等人。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團結自己陣營的一些重要將領,劉邦也分封他們為諸侯王,例如韓信等。

截止到楚漢戰爭結束,西漢因為種種原因分封了7個異姓諸侯王,分別是:梁王彭越、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 、燕王臧荼、韓王信、長沙王吳芮。

雖然天下名義上已經統一了,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劉邦擔心異姓諸侯王反叛,異姓諸侯王擔心劉邦何時會滅掉他們,最後這些異姓諸侯王不管是不是真的反叛,都是要被劉邦消滅的。只是西漢剛剛建立,各方面百廢待興,劉邦只能夠暫時維持現狀罷了!

公元前202年,趙王張耳病逝了,他的兒子趙傲繼承了王位。因為受到貫高謀反的牽連,趙傲被劉邦廢除了王位。不過,因為後來娶了魯元公主的緣故,趙傲被封為宣平侯。梁王彭越、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都因為已經謀反或謀反未遂被誅殺了,韓王信逃入了匈奴境內,他們的封國改由劉姓宗室出任。

此時,漢初分封的7個異姓諸侯王就只剩下長沙王了,可是劉邦並沒有滅掉長沙王,相反還讓長沙國還傳了5代國君,只是後來因為沒有子嗣才被廢掉的,難道是對長沙國特別有好感嗎?其實長沙王吳芮等人能夠善終跟張良有關係,因為張良給他出了一條計策,並且吳芮等歷代長沙王遵從了他的建議。

有一次,張良來到吳芮家中小住幾日,吳芮便請教張良自己應該怎樣做,才能夠避免即將到來的災禍?張良的建議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讓劉邦覺得你對他沒有威脅,畢竟誰會跟一個沒有威脅的諸侯王計較那麼多呢?

為此,吳芮選擇了低調行事,把自己的一些封地獻給劉邦的子女們,並且把一部分的精兵良將贈給了荊州王劉賈(劉邦的堂兄)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徹底打消了劉邦的顧慮,長沙王才得以傳五代!

相關焦點

  • 劉邦在漢朝初年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為何只有長沙王能夠善終?
    劉邦正式登基繼位為帝,並著手消滅了漢初分封的異姓諸侯王,七個被廢掉了六個,只有長沙王倖存了下來,這究竟是為什麼?我們先來看一下漢初分封的七個異姓諸侯王分別是:梁王彭越、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韓王信和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因為是後面才封的,本文不做討論)。
  • 劉邦分封的七大異姓諸侯王下場如何?又為何長沙王能獨善其身
    於是劉邦分這七個人為異姓王,這七個人分別是韓王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以及長沙王吳芮。但是不久之後,劉邦擔心這幾大諸侯王像東周封國家那樣,擁兵自重,對漢室有危險,再加上這幾個異姓諸侯王都擁有自己武裝,封地行政自主,名為漢臣,實為漢廷不能控制的獨立王國,而且七大諸侯王的封地面積加起來比皇帝管理的土地面積還要大的得。考慮到上太子劉盈軟弱,怕將來自己死後無法鎮住這幫豪傑,於是劉邦開始想盡辦法,清除異姓王。
  • 秦始皇廢除「分封」,為何劉邦又分封了一堆「諸侯王」?
    秦始皇甚至連自己的兄弟、兒子都不再分封,創立了單一的郡縣制度,即,縣上為郡、郡上為中央,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直接向中央政府負責。按歷史的前進方向說,秦朝的制度是一大跨越。但劉邦反秦起義、楚漢之爭勝利後,竟然還大封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為諸侯王,這些諸侯王作亂剿滅後,劉邦又再次封了一大堆劉姓子孫為王!劉邦的做法,豈不是倒退歷史?
  • 淺析對劉邦分封四個同姓諸侯王的認識
    前言漢高祖六年,劉邦在分封上,除了分封異姓諸侯王之外,還特意分封了四個同姓諸侯王。從異姓分封到同姓分封,劉邦之所以這樣做有何原因呢?這體現劉邦什麼樣的為政策略呢?這種策略是否影響到了劉邦日後的分封?劉邦畫像一、分封兄弟和兒子在被劉邦分封的四個諸侯王當中,有兩個兄弟,一個兒子,一個親戚。劉邦非常熟悉這些人,不過雖然是分封親屬,但是也會有高低貴賤,不論劉邦是不是皇帝,他都會有私心,所以在分封四個諸侯王這件事上,也能夠看出劉邦的為人品行。
  • 盤點漢朝初期,劉邦分封七大異姓諸侯王的最終結局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擊敗項羽,他對項羽所分封的諸王進行拉攏,並不得不滿足諸王對土地的分封要求,陸續分封了一些諸侯王。由於這些諸侯王並非劉姓,因此也被稱為異姓諸侯王,分別是梁王彭越、楚王韓信、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
  • 西漢初年的異姓諸侯王在嚴格意義上為什麼不是開國功臣?
    在很多人印象中,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殺了很多開國功臣。但根據史書記載,劉邦登基殺得基本都是異姓諸侯王,開國功臣不僅基本善終,功臣集團更成為漢初最強大的政治勢力之一,甚至能左右皇帝人選。不過有些朋友可能會表示質疑:以韓信、彭越、英布為代表的異姓諸侯王難道就不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了嗎?然而從嚴格的意義上講,西漢初年的異姓諸侯王還真不是西漢的開國功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眾所周知,秦始皇統一天下徹底改寫了中國歷史。
  • 如果漢初異姓王活到劉邦死後,會天下大亂嗎?嚴肅分析這一可能性
    漢初的異姓諸侯王起始分封於公元前205年,當時的劉邦封韓王信為韓王,到公元前202年封盧綰為燕王為止,一共分封了七國九王:韓國:韓王信趙國:張耳、張敖燕國:臧荼、盧綰張敖和盧綰接受分封,完全是劉邦在殺死臧荼之後,害怕異姓諸侯王聯合反對劉邦,故而不得不採取的權宜之計,為了繼續殺死異姓諸侯,劉邦才讓這兩人登上異姓諸侯王的位置。
  • 劉邦分封八個異姓王,臨終之前除了七,為何放過長沙王吳芮
    我們都知道,項羽去世之前,劉邦表現出豁達大度一面,對功臣不吝封王,但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卻開始慢慢剪除異姓王。漢初,劉邦一共封了八位異姓王,臨死之前一共剪除七位,並殺白馬為盟,與大臣訂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約,但劉邦為何偏偏放過了長沙王吳芮?
  • 劉邦封的八大異姓王或殺或廢,唯獨他得善終傳子孫
    漢太祖劉邦統一天下後,大封功臣,異姓諸侯王前後共有八位,而封侯著多達145人(僅有6位是親屬)。當時漢承秦制,天下共有三十六郡,除去諸侯王的封地後,僅剩下十五郡,其中還包含很多列候的食邑。當領土被分封到各個諸侯王后,不同姓氏的異姓王的存在對劉邦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 漢初唯一善終的異姓王:跟劉邦這樣的領導相處,我有我的方法
    那一年,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了項羽,登基當了皇帝。那一年,劉邦封了七個異姓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韓信。那一年,燕王臧荼謀反被殺,劉邦將自己的鐵哥們盧綰封為燕王。
  • 漢初分封的異姓王中,長沙王吳芮,是如何做到獨善其身的?
    這個「大一統」只是名義上,迫於錯綜複雜的形式,漢高祖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王,分別是: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來是盧綰)、長沙王吳芮,以此穩住剛建立的西漢政權。這些異姓王又細分為兩個陣營,其中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實力強勁,不僅身處富庶之地,還手握重兵,儼然是半獨立的割據政權。
  • 劉邦封了8個異姓王,殺了其中7個。唯獨「長沙王」吳芮,得以善終
    被殺的7個異姓王分別是: 梁王彭越、楚王韓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燕王盧綰,以及韓王信。 那為什麼長沙王吳芮,得以善終呢? 那是因為他還有價值,其它的理由都是虛的。
  • 你如果不知道漢初的八大異姓王,又怎麼敢說了解漢朝的歷史呢?
    在統一天下之後,劉邦兌現承諾,先後將韓信、臧荼、韓王信、彭越、張耳、英布、吳芮、盧綰八人封為了漢初的異姓王,形成了漢初的異姓王集團。漢初的異姓王集團擁有的封地面積遠超漢室直接控制的地區,極大地威脅到了中央朝廷的統治,這也是使得漢朝數代君王頭疼不已的諸侯王問題的由來。
  • 漢初七大異姓王,只有他一人善終,韓信能有他一半的見識都不會死
    劉邦在當皇帝之前,出身也算是比較貧賤的,所以他開國之後也更加擔心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是否會有「第二個劉邦」來奪。為了能夠鞏固劉家的統治,他便開始剷除那些對皇權有威脅的開國功勳,威脅最大的首先就是那七大異姓王。這七大異姓王分別是:趙王張耳、韓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以及長沙王吳芮。除了張耳先逝之外,這些異姓王當中只有吳芮一人能夠得以善終。
  • 非劉不封王,劉邦在建漢之初封的異姓王,遭遇了什麼結局
    楚漢之爭之後,漢高祖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在白馬之盟之前,劉邦封了幾個異姓諸侯王。楚王韓信但是韓信也是最先被算計的異姓諸侯王,因為他能力太強。劉邦在陳將韓信抓獲,帶回長安,然後貶為了淮陰侯。貶成淮陰侯之後,劉邦和呂雉還是沒有放過他,韓信最後也被殺死與未央宮,並被夷滅三族。梁王彭越
  • 漢初劉邦所封八位異姓王及最後結局
    公元前202年正月,劉邦即皇帝位於汜水,國號「漢」,中國歷史上最為矚目的一個大帝國誕生了。或許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有很多人不記得,在建立漢漢帝國過程中漢高祖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韓王韓信、齊王韓信(後徙為楚王)、梁王彭越、燕王盧綰。
  • 漢初共有八位異姓王,其中七人不得善終,為何另一人能享國五世?
    眾所周知,漢高祖劉邦曾與群臣立下「白馬之盟」,約定「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不過這並不代表西漢沒有異姓王,當年劉邦為拉攏各地諸侯及手下功臣以便擊敗項羽,曾分封了八位異姓王,他們分別是齊王(後改封楚王)韓信、韓王信、燕王臧荼、後燕王盧綰、梁王彭越、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不過令人唏噓的是,這些異姓王並未享受到什麼榮華富貴,在項羽被擊敗之後便被劉邦陸續剷除。
  • 為什麼劉邦能滅掉異姓諸侯,項羽卻被諸侯圍攻而亡?
    因此他決定把漢家天下重新分成兩大塊,讓郡縣制與諸侯國並存。按照《史記》記載,劉邦分封了齊、楚、荊(吳)、淮南、燕、趙、梁、代、淮陽、長沙等十個諸侯國。▲ 漢初諸侯分封圖從山西太原到遼東半島,從黃河長江到五嶺以南,幾乎原六國地區又被分封出去了。也就說,西漢帝國把打下來的地盤又吐了出去,將半壁江山劃給諸侯治理。
  • 同樣是開國之初分封,周、漢、晉三朝,為何結果卻迥然不同?
    前面的三次分封,周維持有實權的西周和傀儡時代的東周更約800餘年,西漢則是在初年盛行分封制,景帝時期出現七國之亂後逐步廢止。西晉則是在開國皇帝司馬炎去世後不久引發八方之亂,最終被北方遊牧民族攻入關內,部分貴族南遷建立東晉。同樣是分封制,為何區別這麼大呢?
  • 漢初異姓諸侯王,最終只有長沙王吳芮一王倖存,他有何秘訣
    劉邦贏得了楚漢之爭的勝利,建立了大漢王朝。劉邦前前後後封有功的異姓王八個,楚王韓信,韓王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趙王張耳,燕王臧荼,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但除了吳芮,其他異姓王有的謀反被滅族,有的被誣陷削去王位。吳芮有何秘訣讓劉邦放過他,而且他死後,他的子孫還能夠繼承長沙王的爵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