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開國之初分封,周、漢、晉三朝,為何結果卻迥然不同?

2020-12-14 騰訊網

分封制和郡縣制是古代中國歷史上最主要的兩種行政管理制度,其中的分封制是早期統治階層比較喜歡用的方式,歷史比較典型的是周、西漢和西晉,後來的明朝雖然也形成封國,但所封諸王基本沒有地方行政權力,只享受王的待遇。前面的三次分封,周維持有實權的西周和傀儡時代的東周更約800餘年,西漢則是在初年盛行分封制,景帝時期出現七國之亂後逐步廢止。西晉則是在開國皇帝司馬炎去世後不久引發八方之亂,最終被北方遊牧民族攻入關內,部分貴族南遷建立東晉。同樣是分封制,為何區別這麼大呢?

1.西周分封

在牧野之戰後,周朝正式確立,但居於主體的周人並不具有絕對多數,只是天下共主,參與討伐殷商的力量中許多原本就是已經存在的諸侯和方國,還有殷商貴族也需要採取措施,妥善處理,需要給他們保留一個封國,於是建立了宋國,為了監視殷商貴族,派遣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建立邶、鄘、衛三國以監視,這就是歷史的三監。最重要的是周人的勢力之前只是在西部一隅,很難輻射到全國,只有分封宗族和功臣,才能消化擴展大部分東方的土地,因此選擇讓最得力的宗族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最大的功臣姜尚去東方,分別建立了魯國和齊國。

周朝的分封制是在當時生產力相對低下的情況下,採取的妥協措施,最初是很有用的,除了三監之亂外,很少有諸侯作亂,這裡面有周王室武力強大的原因,有周朝禮法的約束,同時也有各個諸侯勤王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夾帶血緣和恩賜的分封就出現了弊端,屬於宗室的姬姓諸侯國國君和周王室的血緣在變遠,功臣的後代對於王室的恩情逐步淡化。他們對於自己的權力更多的認為是自己祖先的,的確,周王室只是分封了一塊土地,其餘的需要祖先披荊斬棘的開拓。比如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國,最初只是給王室養馬的,發展成為後來的西部豪強。這樣就造成了他們對王室的分離傾向。如果王室一直強,諸侯永遠是諸侯,維持自己臣子的地位。但西周后期,周王室自身實力在下降,大諸侯實力在上升,此消彼長,造成王室老大地位不穩,更不湊巧的是,西周除了周厲王、周幽王兩個昏君,厲王時期的國人暴動已經動搖了王室的根本,幽王時期的廢長立幼,更是對自家禮法的挑戰。被廢的太子也就是後來周平王逃到自己的外公申國家,聯合戎狄滅掉了西周。

東周表面看,是從周平王開始的,實際上歷史上還存在一個周攜王,形成二王並立的局面。周攜王是周幽王的弟弟,周平王的叔叔,被一部分諸侯王擁立為新的周天子,同時周平王也被其他諸侯擁立。其實這一幕已經註定周天子傀儡時代的開始,天子被擁立和後世的某某帝被擁立一個效果,大權旁落。真正的天子只有繼承,沒有被擁立,擁立意味著需要支持和承認才可以繼位。周攜王作為小宗是沒有繼承權的,周平王有弒父嫌疑,同樣不具備成為天子的資格。他們走正常的法理是不能成為王的。這是禮崩的開始,但不是完全,因為大諸侯還沒有吞併天下的能力,於是進入了霸主時代,這就是春秋時期。春秋時期,周天子還具有名義天下共主的地位,成為五霸控制天下的工具。到了戰國時期,七雄形成後,周天子連工具都不是了,只是牌位,最終因為周赧王的一次衝突,周王室被滅掉。

縱觀周從興起到滅亡,再到分封以及東遷,後又歷經春秋戰國的全過程。周朝的分封完全是周人為了維護天下,採取的分散化管理措施,依靠分封形成類似於的諸侯國聯盟一樣的國家形式,隨著內部諸侯實力的增加,作為中心的周天子開始被削弱,但因為特定的時候,周和各諸侯國依靠周朝的禮法這樣的盟約維持,在沒有絕對實力前,誰也不敢威脅周天子的地位。

2.漢朝分封

漢朝的分封和周朝有一點類似,那就是自身實力,不夠需要和別人結盟來對付最大的敵手,作為大一統時代的平民皇帝劉邦自身的實力是不夠的,對於楚國貴族後代出身的項羽,不佔優勢,他不斷的結盟,有六國舊貴族韓王信,有同樣起義出身的彭越、英布,還有因為戰功卓著被封王的韓信。對於這些人封王,劉邦是不甘心的,雙方也缺乏足夠的信任,這為後來雙方反目埋下了伏筆。同時,劉邦為了鞏固自己的天下,儘快形成劉氏家族力量,開始了分封弟弟、兒子和侄子之路,就形成了同姓王和異姓王並存的局面。

異姓王其心必異,劉邦有除掉異姓王的想法,最終也實施了,八個異姓王除了長沙王吳芮沒有被清理外,其餘都被劉邦收拾,可以說是狡兔死,走狗烹,也可以說劉邦和這些異姓王同床異夢。同姓王也並不是和漢朝中央保持一致,最初封,劉邦在的時候還能鎮的住。劉邦去世後,漢朝經歷了呂后專制時代,同姓王開始有分離傾向。

呂后去世後,宗室和忠於劉邦的周勃、陳平等臣子在剷除諸呂后,擁立劉邦第四子代王劉恆即位。劉恆相對而言是不正的,他不是劉邦指定的繼承人,也不是劉盈指定的繼承人,是大臣在清除諸呂之後,順勢讓劉盈的兒子消失。出現了皇位空缺,大臣才擁立新君。這和後世的外藩繼統是一個道理。因此同樣擁有封國的同姓王對此並不支持和認同。劉恆太子後來的景帝劉啟用棋盤打死了吳太子,更激化了和當時最強也是和漢朝廷最離心離德的吳王劉濞。

到漢景帝時,晁錯提出了削藩,讓劉濞找到了藉口。組織其餘六國打著「清君側」的口號,公然反叛。景帝腰斬了晁錯,也沒能平息叛亂,這就是七國之亂。後來,景帝重用周亞夫,在梁王的支持下,打敗了七國聯軍。但這場勝利很難講,漢朝廷有絕對的把握,本身同姓王已經做大,雙方勝負難定。而當時非常重要的齊王則首鼠兩端,沒有直接叛亂,漢朝廷屬於險勝。這場勝利使得漢朝中央集權得以鞏固。

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這是著名的陽謀。通過不斷的推封,封國越來越多,越來越弱越小,逐步不能同朝廷抗衡,對中央的威脅減少,直到西漢末年,封國基本沒有實權,成為實實在在的擺設。至此漢朝面臨的封國問題,徹底解決。從漢朝分封的歷史看,經歷秦朝一統天下後,統一思想比較深入人心,統治者也不希望皇權分裂,不斷的鞏固權力。依靠同姓王制衡異姓王,進而解決異姓王對皇帝集權的威脅。對待同姓王則比較麻煩,但漢朝文景武三帝依靠軍事和政治手段,化解了問題,成功解決封國做大問題。

大膽假設一下,如果漢朝的封國存在,會出現類似於春秋五霸的情況,皇權被旁落,隨著同姓王與皇帝血緣關係變疏遠,皇帝號令將不再被封國支持,皇帝威嚴掃地。也有一點好處,不太會出現王莽篡漢,甚至不會出現東漢時代軍閥混戰的情況。封國對於維繫一個王朝來講,既有好處,也有威脅。沒有封國,就沒有皇權最安全的屏障,封國做大也會成為皇權最大的威脅。

3.西晉分封

西晉的權力來自於司馬氏篡奪曹魏,曹魏之所以不能守住天下,源自魏文帝曹丕對宗室極度不信任。在司馬懿父子發動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氏就已經掌權,曹魏皇帝已經屬於傀儡。這對於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來講,觸動很深。深感宗室重要性的司馬炎,選擇了大規模的分封。西晉後來的局面最亂和分封有很大關係,後來叛亂的八王有很多已經和司馬炎親緣都不近,和後來繼位的司馬衷關係更不會太近。比如司馬越,是司馬懿四弟司馬馗的孫子,和司馬炎屬於一個太爺爺的,司馬顒是司馬懿三弟司馬孚的的孫子,也是一個太爺爺的。親緣這樣遠的封王,很難對皇權有忠心。

西周能夠挺住,西漢能夠挺住,更多的是在位的王或許皇帝比較有作為,挺過了困難期,西周前期,周公旦的作用也特別大。司馬炎在分封的同時,還做了一個影響晉朝命運的一件事,就是按照嫡長繼承制度,讓自己的嫡次子司馬衷繼位。司馬炎並不是不知道司馬衷的智商有問題,但是他把問題考慮簡單了,他覺得有諸王維護,司馬衷的姨媽,司馬炎的繼任羊皇后,還有國丈楊駿,兒子即使弱智也可以過去,主要是還有一個好皇孫。再多的部署都不如一個悍婦賈南風,賈南風作為司馬衷的皇后搞亂了西晉,引發了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不僅影響了晉朝的命運,也讓遊牧民族攻入關內建立了政權,一直持續到隋朝建立大一統政權。可以說司馬炎的分封之間毀掉了自己的長城。西晉短暫統一,就經歷十六國時期,又是司馬炎的一個遠方宗親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東晉始終不能緩過氣了,從王馬共天下,到王敦威脅司馬睿,再到桓玄威逼東晉皇帝禪位,最終到劉裕建立了南朝宋。晉朝的分封徹底淪為破壞司馬家天下的禍首。

綜上看,分封制對於王朝建立初期,立足不穩採用的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代表中央的皇(王)權與獨立王國形式的分封國之間的感情變淡,矛盾加劇,並逐步上升為威脅集權的隱患。周王室本身並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整合諸侯,實現集權,因此權力越來越分散,最終周王室的實力和諸侯接近,最高權力消失。西漢初年,劉邦也無力實現集權,選擇政治妥協,分封異姓王,來穩固韓信等有實力的力量,同時,分封同姓王強化劉氏權力。劉氏壯大後,開始清除異姓王。同姓王因為有功,進一步壯大。後來的帝王,面對棘手的封國的問題,通過一場決戰取得削藩決定戰。西晉則是在盲目中封王,最終引發八王之亂,成為西晉滅亡的催命符。

相關焦點

  • 周朝、漢朝和晉朝都在開國之初封建諸侯,為何結果卻迥然不同?
    周朝和漢朝的分封可以作為一個完整的大歷史來看待。在這段長達800多年的歷史中,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互作用,最終實現郡縣製取代了封建制。而晉朝的分封無關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僅僅是統治階級內部調整權力分配的手段。一、西周與漢初的分封: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糾纏從西周武王分封到漢初武帝鞏固郡縣,大約經過了800多年的時間,這其中有7個重要的歷史節點。
  • 初中歷史教案:《漢初的休養生息和文景之治》
    教學目標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西漢建立的時間、開國皇帝、都城;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國之亂。二、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西漢初年,統治者為什麼要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漢初休養生息政策措施的實施與文景之治局面出現的關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 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漢初的休養生息和文景之治
    教學目標   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西漢建立的時間、開國皇帝、都城;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國之亂。   二、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西漢初年,統治者為什麼要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漢初休養生息政策措施的實施與文景之治局面出現的關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 同樣是分封,為何項羽分封后就各種造反,劉邦分封后卻建立強漢?
    其最終的結果就是以陳勝吳廣起義為開端,各地郡縣紛紛響應,頃刻之間,就將這個大一統王朝拉入了萬丈深淵之中。不過,秦朝的滅亡只是亂世的開始,而不是終結。在秦朝滅亡之中出了大力的各路起義軍,開始瓜分秦朝這個大蛋糕,其中以項羽的實力最強,劉邦的名聲最好。
  • 分封制屢次引發國家內亂,朱元璋為何依然堅持給予藩王兵權?
    (春秋時期,分封制就是最實際的國家制度) 到了漢晉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家行政體系有了巨大的進步,中央已經有能力管理地方事務 但是此時仍然出現分封諸侯國的情況,例如漢初分封劉氏宗親為王,晉初分封司馬氏宗親為王。 這些王爺不僅掌握兵權,還管理本轄區內的稅賦和官員任命,儼然是一個獨立王國。 可是既然中央已經有能力進行直接統治,為啥在漢晉時期又搞起了分封制呢?
  • 西漢「七國之亂」教訓在前,朱元璋為何還分封同姓王
    這裡,讓人頗感匪夷所思的是,明朝在漢朝之後,「封藩制度」帶來的種種弊端,後世帝王都是「更有後人知警也」,可論機智勇武皆過人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他卻為何就偏偏不知警劉邦當初由封藩制度帶來的深刻歷史教訓
  • 中國王朝動亂之一,分封制王朝下諸侯王的使命和三種命運走向!
    前言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大周王朝,大周建立以後延續商的分封制,大封姬姓血脈宗族,用以拱衛王畿,周公被封在魯,召公被封在燕,成王之弟唐叔虞被封在唐等等。《荀子·儒效》說周公分封天下,立七十一國,而姬姓佔五十三。
  • 秦始皇廢除「分封」,為何劉邦又分封了一堆「諸侯王」?
    周朝時期,周天子將"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貴族(含異姓貴族),並按五等分封,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受封的諸侯王裂土一方,有自己的朝廷官員、軍隊,他們表面上仍尊崇周天子為天下之主,並按期進貢。另外這種封建式的分封制,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世襲,也就是說只要你是貴族,子孫後代都是貴族。
  • 同為布衣天子 自比劉邦的朱元璋 在治國之策上受到漢高祖哪些影響
    ——《明太祖實錄》劉邦得天下靠的是「漢初三傑」,這個朱元璋也必須有。當然,韓信是不可能有的。朱元璋就將劉基劉伯溫比作張良,而另一位智囊李善長,則被他比為蕭何,「比作蕭何, 褒稱甚至。」顯見此時的朱元璋已經開始以漢高祖自比了。
  • 晉武帝司馬炎為何分封諸王?他怎樣才能避免八王之亂?
    晉武帝司馬炎,為什麼要分封諸王,實現宗王政治?
  • 周朝分封制八百年,能不能說明分封制強於郡縣制?
    1.周天子有效控制時間不足周朝一半時間 周朝完全建立應該是在牧野之戰後,但至今牧野之戰的具體時間並不確定,而且可能的時間跨度一百多年。比較被人接受的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從這一年算到公元前256年東周滅亡,共計790年。
  • 古代分封一再出現問題,為何朱元璋登基後,還要分封藩王
    洪武三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做了很多事情,比如開設科舉,制定王府官制,制定五等勳爵,設立欽天監等。其中還有一項舉措特別重要,因為它影響了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那就是分封諸皇子為藩王。其實分封制自古有之,但歷朝歷代以來,古代分封一再出現問題,比較出名的就是漢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既然有這麼多前車之鑑,為何朱元璋登基後,還要分封藩王呢?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很低,他與劉邦都是歷史上著名的「草根」皇帝。
  • 漢初分封7個異姓諸侯王,劉邦滅掉了6個,長沙王為何能夠善終?
    西漢初年的時候,劉邦分封了不少諸侯王,其中有7個是異姓諸侯王。不過,在徹底打敗項羽之後,劉邦開始著手剪除異姓諸侯王勢力,7個被廢掉了6個,卻唯獨留下了長沙王的封國,這究竟是為什麼?
  • 西漢開國功臣之中,為何韓信僅排21位,張良排在62位?
    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劉邦曾經直言「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因此漢初三傑可謂是劉邦奪取天下的最大功臣。然而,在一份西漢開國功臣列表中,後人可以清晰地看到,蕭何排在第一,韓信排在第二十一,張良更慘排在第六十二,居功至偉的張良與韓信為何排名如此之低,漢初三傑的排名又為何區別如此之大?
  • 漢初分封的異姓王中,長沙王吳芮,是如何做到獨善其身的?
    秦末,各路諸侯風起雲湧,你方唱罷我登場,時移世易,大浪淘沙,剩下了楚、漢兩家PK。公元前202年發生的垓下之戰,以項羽自刎於烏江告終,同時宣告了,劉邦西漢政權的大一統。這個「大一統」只是名義上,迫於錯綜複雜的形式,漢高祖劉邦分封了八個異姓王,分別是: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來是盧綰)、長沙王吳芮,以此穩住剛建立的西漢政權。這些異姓王又細分為兩個陣營,其中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實力強勁,不僅身處富庶之地,還手握重兵,儼然是半獨立的割據政權。
  • 分封制下的西周分封的諸侯國是什麼樣子的?
    分封制度終西周之世而存在,以周公、成王和康王時期最為集中,故至西周中期的宣王時期,在西周的版圖上形成了姬姓諸侯與異姓諸侯交錯並列的格局,如《國語》所說:「當成周時,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北有衛、燕、鮮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
  • 為何東周沒有成為「七雄」之一,周天子心中的苦,誰懂?
    夏商周三朝,周朝為我們最為熟悉,也是時間最久的朝代,更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朝代,甚至可以說:沒有周,就沒有我們。春秋戰國雖說混亂,卻引得百家爭鳴,創造璀璨的文化,而文化才是中華的根——讀我的書、寫我的字、說我的話,方為中華人。有人會問了:周朝和朝代興替又有什麼關係?
  • 大一統王朝:元明清,從國號看元明清三朝和之前朝代的不同
    周王朝的國號來源與周部族的遷徙,在古公亶父時期,古公亶父帶領部族遷徙到周原這個地方,漸漸地這個部族就開始以周原這個地名作為部族名。商朝末年,武王姬發伐紂,以部族名定為國號,建立了周朝。可以看出,在先秦時代,當時的早期奴隸制王朝還沒有完全脫離部落的影響,因此大多以自己部落的名字和古老傳說結合而形成自己的國號。
  • 西漢初年的異姓諸侯王在嚴格意義上為什麼不是開國功臣?
    在很多人印象中,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殺了很多開國功臣。但根據史書記載,劉邦登基殺得基本都是異姓諸侯王,開國功臣不僅基本善終,功臣集團更成為漢初最強大的政治勢力之一,甚至能左右皇帝人選。然而從嚴格的意義上講,西漢初年的異姓諸侯王還真不是西漢的開國功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眾所周知,秦始皇統一天下徹底改寫了中國歷史。但由於歷史的慣性,當時很多人依然信奉分封制,這也是秦朝快速滅亡的原因之一。秦朝末年,天下大亂,不少反秦勢力便割據一方,天下再次陷入分裂。
  • 相隔數百年,都是實行分封制,西周與西漢有什麼不同之處
    看看西漢西漢初年,西漢王朝繼承了秦帝國的大部分疆土,但兩廣、浙閩等地,在秦末天下大亂之時,成為了獨立王國,分別是南越國、東甌國。土地縮小了,西漢初年疆域基本上是東達海洋,西到川隴,南至嶺南以北,北至長城沿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