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能善終,是因為他懂得急流勇退?劉邦可沒這麼天真

2020-12-16 子曰小娘子

狡兔死走狗烹,這可能是千古不變的定律。很多時候,歷朝歷代的功臣們大多都逃不掉如此的命運,但是什麼事情都沒有絕對,凡事都有例外。雖然漢高祖劉邦在繼位之後,沒幾個開國功臣有好下場,但是張良就是其中一個例外。

西漢建立後,劉邦開始大殺功臣,「漢初三大將」韓信、彭越、英布全部慘死,「八大異姓王」只有一人善終,就連「開國第一功臣」蕭何也屢遭猜忌。這麼多人,就只有張良做到了功高蓋主,而君主對他沒有疑心,自始至終都受到劉邦的信賴。那麼,張良到底為什麼能夠在漢初的血雨腥風中獨善其身呢?

後人在總結張良能夠得到善終的原因,大多解釋為張良能夠急流勇退、明哲保身。雖然可能以張良的謀略,其中有「明哲保身」的情況存在,但是這並不能完全概括這種情況,張良除了自保之外,還是真正的「謀國不謀私」。

張良出身於先秦時期的韓國貴族,五代先祖都是韓國國相,後來六國被秦所滅,張良背負國讎家恨,這才踏上了反秦之路。也就是說,張良與出身草根的韓信、蕭何等人不同,他追隨劉邦的初衷,並非揚名立萬、封侯拜相,而只是雪恥報仇。所以當秦朝覆滅,天下安定,張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功成身退,跟隨赤松子云遊四海去了,從此摒棄人間萬物,專心修道養精。

另外,張良讓劉邦清楚地看到,他是真的不居功、不貪權、不愛財。因為劉邦建國之後,冊封功臣的時候,想要給張良齊國三萬戶為食邑。這相當於其他功臣食邑的總和了,而且齊國在當時西漢初年全國最富饒的土地,齊國三萬戶的含金量不亞於其他地方的四萬戶甚至五萬戶。

如此厚封,一般人早就眼睛放光了,哪裡還能推拒得了?可是張良不為所動,堅辭不受,最後只勉強接受了一萬戶食邑,同時請求改封留地,這就是張良被稱為「留侯」的緣由。這個留地就是今天的江蘇沛縣,在當時遠不及齊地富庶,張良選此為封邑,表面原因是這裡是他與劉邦相遇的地方,真實原因則是這裡地處江南,遠離紛爭。

如此無欲無求的張良,劉邦自然多了幾分信任和喜愛,這也是他能善終的因素之一。不僅如此,劉邦深信張良沒有謀反之心。為何劉邦對張良有如此的信任呢?

那是因為張良本來的性質就和其他人不一樣,韓信的專長是馳騁沙場、上陣殺敵;蕭何的專長是坐鎮後方、治國安邦;而張良的專長則是運籌帷幄、出謀劃策。身份決定地位,張良雖然智謀高超,能力卓絕,但追根究底仍不過是一個謀臣,既不像韓信那樣手握重兵,也不像蕭何那樣一呼百應,他一直都是孑然一身、單打獨鬥,沒有實權在手,沒有羽翼幫襯,所以對劉邦根本造不成威脅。

在至高無上的權力面前,帝王才不會跟你賭真心,他們只會在平衡利弊後做出利益最大、風險係數最小的選擇。

對此,你們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呢?

相關焦點

  • 劉邦上位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為何唯獨張良能封侯壽終正寢?
    劉邦上位後,韓信被殺,蕭何下獄,為何唯獨張良能封侯壽終正寢?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古來不知道多少名臣大將,都是因此而死。比如說,幫漢高祖劉邦拿下天下的韓信,蕭何。漢初三傑中,也就張良最後的結局還算好。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張良這個人很容易衝動,動不動就想著替韓國報仇,在劉邦與項羽奪權的過程中,張良利用他的謀略,幫了劉邦不少忙,立下不少功勞。
  • 劉邦、朱元璋當了皇帝,功臣少有善終,他稱帝後卻沒殺一個功臣
    劉邦筆者在這裡就不多說,他誅殺的有彭越、韓信等等。但是今天筆者主要說的並不是他們,而是最講義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他的五位虎將是陳橋兵變的主要力量,沒有人可以替代他們。作為和趙匡胤一同打拼過來的兄弟,他們都得以善終。
  • 楚漢爭霸劉邦當年立誓言 三不殺韓信,那麼韓信最後是怎麼慘死的
    劉邦建立漢朝離不開兩位貴人的幫助:武將韓信,文臣張良。然而漢朝建立不久,韓信被劉邦所殺,而張良卻得以善終。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劉邦對二人有如此差異呢?下面將為您揭曉。1,韓信功高震主引火燒身。韓信本來是項羽的手下,因為忍受不了項羽嗜殺而投奔劉邦,並逐步高升,成為了漢軍的統帥,楚漢戰爭中更是拼死為劉邦殺出一條血路,最終打敗項羽建立漢朝。然而韓信雖有軍事才能,但為人傲慢。
  • 張良、蕭何、韓信,為什麼死的是他?
    劉邦對蕭何、張良也未必就那麼放心。二人之所以得以善終,是因為都懂得急流勇退。因為張良沒有根基且淡泊名利,所以劉邦對張良最為放心,張良也因此得以善終。相比於張良,蕭何在關中似乎「根深蒂固」,這一點也引來了劉邦的猜忌。據說劉邦曾三次試探蕭何,看他有沒有貳心。
  • 雍齒:背叛漢高祖劉邦的人裡,只有他得以善終!
    雍齒是幸運的,同為背叛者,曹無傷卻沒有這份幸運,曹是劉邦部下左司馬,向項羽告密,引發了鴻門宴,然後被安全脫身的劉邦誅殺,而雍齒,卻得以善終。劉邦把倆娃踹下了車。這倆娃在戰爭中都活了下來,他們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和魯元公主。乍一看這故事,活脫脫一個流氓無賴的形象躍然紙上。但仔細一想,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劉邦選擇的全是最優解,他父親和兒女最終的待遇就是明證。自己老爹被俘虜,本來是劣勢。但被劉邦一句「分我杯羹」,生生的喊成了優勢。民國有個軍閥叫唐生智,在外面徵戰多年。
  • 他是劉邦活著走出鴻門宴的關鍵人物
    項羽率兵到達函谷關時,函谷關已經被劉邦佔領,而項羽又聽說秦王已經向劉邦投降,而且還廣納秦兵,封閉進關的各個入口,這可把項羽氣死了,如果不是自己辛辛苦苦的與秦軍主力正面交鋒,劉邦怎麼能有機會進入漢中,更別說入關,但是現在,劉邦竟然想做關中王,這不是不把自己放在眼裡嗎?於是項羽就命令英布攻打函谷關,經過一番激戰,英布很快就把函谷關拿下了,由此也可見相遇的實力和帶兵能力。
  • 漢初唯一善終的異姓王:跟劉邦這樣的領導相處,我有我的方法
    因不堪劉邦辱罵,張敖計劃刺殺劉邦,敗露後入獄,因是魯元公主的丈夫,被貶為宣平侯。那一年,劉邦死,盧綰嚇得逃亡匈奴,後死在匈奴。看,異姓王全都沒好下場,死的死,逃的逃,唯獨長沙王吳芮能夠善終,王位還傳了好幾代。吳芮說,我是與其他異姓王不同,我是主動投靠劉邦的。
  • 劉邦封的八大異姓王或殺或廢,唯獨他得善終傳子孫
    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殺了藍玉、劉善長等開國功臣,當初拼了命地跟著他打天下的24個人,只有4個人得到了善終,其他的大部分被消滅了。劉邦也是開國皇帝,他親自給這八個不同的名字封了八大異姓王,可是在他生命最後他一共消滅七個異姓王,只有一個人倖存下來並且得善終傳五世子孫,他就是吳芮。那麼吳芮是何許人也?
  • 秦朝上百萬軍隊,劉邦為什麼能夠輕鬆打進鹹陽?王翦和蒙恬在哪?
    秦統一全國這麼強的戰鬥力為什麼劉邦輕鬆進了鹹陽,當時蒙恬,王翦在哪裡? 首先我們先說一下王翦和蒙恬。 此後的經歷也不清楚,不過一般說法都是他急流勇退,得以善終。 但是在秦始皇伐楚的時候,就已經認為他老不堪用,再加上他的兒子王奔也一直跟著他南徵北戰,可以說王翦的年紀已經不小了。 在滅秦戰爭時期,他應該已經離世了。就算還沒有,恐怕子嬰也想不起他了。
  • 張良和劉伯溫都是功成身退,為何張良能得善終,而劉伯溫卻不能?
    劉邦對張良的評價很高,首先準備封張良為萬戶侯,張良不同意。再次將張良封為留地,這是劉邦與張良初次相見的地方,由此也可見劉邦對張良的用情。此後,劉邦在論功行賞時,把張良的功勞列為眾人之首。從那以後,劉邦就非常重視張良。從那以後,劉邦就非常重視張良。以致後來呂后對張良也十分重視,即使張良志在歸隱山林,呂后也要逼他出山去享樂。而朱元璋對於劉伯溫的重視程度並不高。
  • 張良和劉邦逃難時,是怎麼想到著名的下邑之謀的?
    而被張良輔佐成就大漢偉業的劉邦他的起點既不是諸侯王,不是越王也不是武王。張良開始給劉邦出主意涉及大漢偉業的時候,劉邦啥王都不是!沒有張良恐怕都沒有所謂的楚漢之戰還有漢字,漢語。因為劉邦封地是漢中所以是漢王,而漢中是張良託他和項伯的人際關係向項羽額外求來的。
  • 季布身為楚營的大將,最後被劉邦赦免得以善終都要感謝這家人!
    季布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外,他不僅被劉邦赦免,還入朝為官,直到文帝時期,還一直在河東地區做郡守,最後善終。季布為何能夠在被迫逃亡的路途中,獲得劉邦的赦免呢?他當初追隨項羽,多次率領軍隊把漢軍逼入絕境,可謂是項羽手下的一名得力幹將,可惜的是,項羽戰敗後,他隨後被劉邦重金懸賞,四處逃竄。這個時候,有一個周姓人家收留了他。
  • 劉邦這麼封賞公平嗎
    導語:劉邦打下天下以後,開始給手底下的功臣封賞。按照劉邦的說法,自己在財政上比不上蕭何,在軍事上比不上韓信,在謀略上比不上張良,所以他們三個應該是三大功臣,所以封賞的時候,應該也要排在前三名才對。可事實上,情況卻完全不是這樣。
  • 都說劉邦是流氓,他到底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
    劉邦從一個小小的泗水公官吏起兵到統一天下立漢稱帝,他在最終能取得成功與他自身的性格有著難以分割的關係,那麼他有哪些性格特徵呢?首先,劉邦胸有大志,深圖遠慮。秦朝律令嚴苛,刑罰殘酷,遂加劇社會矛盾,引起百姓反抗,劉邦深明這一點,於是他致力建造仁德的形象,待人禮善,懂得籠絡人心,博得支持。
  • 是他有冠絕古今的才華?很多人並沒讀懂
    張良選擇一擊不中、即刻身退,這是理智;張良選擇為韓相,選擇投資劉邦,這是思考;張良選擇功成身退,不再和劉邦糾纏,這是智慧!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東巡路過博浪沙時,張良和滄海大力士共赴伏擊地點,以大鐵錘狙殺秦始皇,可惜誤中副車,沒能一擊功成。這是社會關係的必然,也是思維上的偶然!
  • 漢初分封7個異姓諸侯王,劉邦滅掉了6個,長沙王為何能夠善終?
    西漢初年的時候,劉邦分封了不少諸侯王,其中有7個是異姓諸侯王。不過,在徹底打敗項羽之後,劉邦開始著手剪除異姓諸侯王勢力,7個被廢掉了6個,卻唯獨留下了長沙王的封國,這究竟是為什麼?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真的是因為嬴政?
    王翦戰功赫赫,秦始皇統一六國,數他的戰功最大。 此四將皆多次指揮大規模戰役,在戰術各有所長,且都能達到所向無敵的效果,因此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然而這四大名將,除了王翦以外,無一善終。 白起、廉頗、李牧到底是因何而死呢?王翦又是憑什麼成了唯一善終者呢?
  • 項羽一生英雄蓋世,楚漢戰爭為何敗給劉邦?毛主席給指出了原因
    對於項羽的失敗,很多人都對他做出了評價和總結,楚漢戰爭項羽之所以敗給劉邦,原因有這麼幾點:第一、目光短淺沒有志向項羽和劉邦聯手推翻暴秦統治後,項羽仗著自己強大的實力,自封為王君領天下,還以王者的身份分封其他諸侯為王,將已經統一的天下再次分割開來,這無疑於是倒行逆施。推翻暴秦統治以後他自己沒能心存天下,而是帶著江東子弟回到他的家鄉彭城偏安一隅。
  • 明朝最聰明的開國功臣,3兄弟都躲過了朱元璋的殺戮,得以善終
    洪武四大案分別是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和藍玉案,這些案子基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為消滅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危險的人,包括貪官汙吏,同時因為朱元璋的兒子朱標英明早逝,為了讓皇孫順利登基,朱元璋也就擔下了「暴君」的形象。
  • 漢初第一謀士張良,幫助劉邦取得天下後,他的結局怎麼樣了?
    秦末漢初時期,中國歷史上出現了這麼一位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橫空出世,幫助劉邦力挽狂瀾,還定三秦,智鬥鴻門,最後功成身退,他就是三傑之一的張良。他不僅被後人稱為謀聖,更是智慧的化身,跟文聖孔子,詩聖杜甫,武聖關羽等人並列為我國古代14位聖人。他一無實權,二無政績,為何後世之人對他的評價這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