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這可能是千古不變的定律。很多時候,歷朝歷代的功臣們大多都逃不掉如此的命運,但是什麼事情都沒有絕對,凡事都有例外。雖然漢高祖劉邦在繼位之後,沒幾個開國功臣有好下場,但是張良就是其中一個例外。
西漢建立後,劉邦開始大殺功臣,「漢初三大將」韓信、彭越、英布全部慘死,「八大異姓王」只有一人善終,就連「開國第一功臣」蕭何也屢遭猜忌。這麼多人,就只有張良做到了功高蓋主,而君主對他沒有疑心,自始至終都受到劉邦的信賴。那麼,張良到底為什麼能夠在漢初的血雨腥風中獨善其身呢?
後人在總結張良能夠得到善終的原因,大多解釋為張良能夠急流勇退、明哲保身。雖然可能以張良的謀略,其中有「明哲保身」的情況存在,但是這並不能完全概括這種情況,張良除了自保之外,還是真正的「謀國不謀私」。
張良出身於先秦時期的韓國貴族,五代先祖都是韓國國相,後來六國被秦所滅,張良背負國讎家恨,這才踏上了反秦之路。也就是說,張良與出身草根的韓信、蕭何等人不同,他追隨劉邦的初衷,並非揚名立萬、封侯拜相,而只是雪恥報仇。所以當秦朝覆滅,天下安定,張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功成身退,跟隨赤松子云遊四海去了,從此摒棄人間萬物,專心修道養精。
另外,張良讓劉邦清楚地看到,他是真的不居功、不貪權、不愛財。因為劉邦建國之後,冊封功臣的時候,想要給張良齊國三萬戶為食邑。這相當於其他功臣食邑的總和了,而且齊國在當時西漢初年全國最富饒的土地,齊國三萬戶的含金量不亞於其他地方的四萬戶甚至五萬戶。
如此厚封,一般人早就眼睛放光了,哪裡還能推拒得了?可是張良不為所動,堅辭不受,最後只勉強接受了一萬戶食邑,同時請求改封留地,這就是張良被稱為「留侯」的緣由。這個留地就是今天的江蘇沛縣,在當時遠不及齊地富庶,張良選此為封邑,表面原因是這裡是他與劉邦相遇的地方,真實原因則是這裡地處江南,遠離紛爭。
如此無欲無求的張良,劉邦自然多了幾分信任和喜愛,這也是他能善終的因素之一。不僅如此,劉邦深信張良沒有謀反之心。為何劉邦對張良有如此的信任呢?
那是因為張良本來的性質就和其他人不一樣,韓信的專長是馳騁沙場、上陣殺敵;蕭何的專長是坐鎮後方、治國安邦;而張良的專長則是運籌帷幄、出謀劃策。身份決定地位,張良雖然智謀高超,能力卓絕,但追根究底仍不過是一個謀臣,既不像韓信那樣手握重兵,也不像蕭何那樣一呼百應,他一直都是孑然一身、單打獨鬥,沒有實權在手,沒有羽翼幫襯,所以對劉邦根本造不成威脅。
在至高無上的權力面前,帝王才不會跟你賭真心,他們只會在平衡利弊後做出利益最大、風險係數最小的選擇。
對此,你們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