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紛紜《鴻門宴》:酒席座次是成心侮辱劉邦?

2021-01-16 中國經濟網

    自古以來,酒宴飯局常常是政治大戲上演的舞臺。

    兩千多年前,劉邦、項羽在鹹陽城外,面對亡秦那隻碩大的勝利果實,用一場宴會暫時化解了迫在眉睫的矛盾衝突。而在太史公司馬遷如椽巨筆的生動描述下,這場宴會不但成了史上最著名的飯局,也在中國人語庫裡成了陰謀、兇險的代名詞。

    電影《鴻門宴》正在上映。關於鴻門宴的話題,過去說、現在說,今後還會一直說下去。    

 項伯「一夜成六事」可信嗎

    一場驚心動魄的鴻門宴,之所以為後人所知,全憑了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的傳神描述。

    司馬遷的《史記》多處寫到鴻門宴。但詳略明顯相異。《項羽本紀》的「鴻門宴」最詳,長達1605字。《高祖本紀》、《留侯世家》、《樊噲列傳》也有「鴻門宴」的記敘,都寫得極簡略。

    長期以來,《史記》記載的可信性一直受到懷疑和審視。經過專家學者們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別是二十世紀以來大量古代實物的出土及其研究的結果,多方面證實了《史記》記敘的可靠性。

    而《史記》敘事之所以受到懷疑,也和司馬遷文學化的表述手法有關。《史記》是文學和史學尚未分家時期的著作,司馬遷一些過度文學化的描寫,有時也造成頗多不可解之處。就《鴻門宴》一篇而言,歷代都有學者對其不可解處提出質疑,進而懷疑其真實性,甚至從根本否認有這個歷史事件。

    比如有人認為,文章開篇「項伯深夜告張良」一段,鴻門和霸上相去四十裡,而項伯一夜之間可以完成「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入見沛公」、「約為婚姻」、「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等六件事,殊不可信。

    再如,文章最後劉邦在宴席上脫身逃走一段,究竟是騎馬還是步走,還是先騎馬而後步走?敘述得並不清楚。而劉邦囑咐張良,等他從小路走過二十裡回到軍中的時候,再入宴席告訴項羽自己離開的事——讓項羽枯坐酒席等待劉邦這麼久,卻一直沒有查問,實在不合情理,而對劉邦不辭而別的嚴重失禮行為,項羽沒有任何表示,也很難理解。

    然而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鴻門和霸上從小路走只有二十多裡,項伯騎馬急馳,從時間上看「一夜成六事」完全來得及。而劉邦酒席脫身,實際上是在項羽故意默許下才實現的,可以理解。     

史料來源可能出自樊噲之孫口述

    據日本就實大學學者李開元考證,司馬談、司馬遷父子著《史記》,除了政府檔案和文獻資料而外,實地調查、訪問查詢也是重要的史料來源。《史記》列傳的歷史敘事,特別是在與司馬遷父子時代相距較近的戰國末年到西漢初年的歷史敘事中,有不少直接取材於事件當事人及其子孫的口述傳承。

    李開元認為,鴻門宴敘事的取材來源,司馬遷沒有明說。不過,分析鴻門宴的人物和描寫,我們大致可以找到敘事的眼點,也就是當事的目擊者和口述者。考《項羽本紀》中鴻門宴的敘事,有名有姓的出場者共有11人。其中,項羽方面有項羽、項伯、範增、項莊、陳平共五人,劉邦方面有劉邦、張良、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共六人。劉邦方面六人中,夏侯嬰、靳強和紀信三人一直留在項羽軍軍門外,沒有親歷宴會。

    通觀鴻門宴一篇的敘事,可以明確看到敘事的立場在漢的方面。而在漢的六人當中,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張良和樊噲。張良自始至終參與其事,樊噲只是於中參入。不過鴻門宴敘事最為詳盡生動的部分,無疑是樊噲闖入宴會場的描寫;最為突出的英勇人物,無疑也是闖入會場的樊噲了。樊噲緩解危機於千鈞一髮,他與項羽間的對話應酬、音容舉止,特別是拔劍在盾牌上切割生豬肩啖食的細節,非身臨其境者傳達不出來。以文章分析而論,鴻門宴敘事的眼點,也應當就是樊噲。

    司馬遷在《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太史公曰中說:「吾適豐沛,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家,及其素,異哉所聞!方其鼓刀屠狗賣繒之時,豈自知附驥之尾,垂名漢庭,德流子孫哉?餘與他廣通,為言高祖功臣之興時若此雲。」意思是說:「我曾經到過豐沛,訪問當地的遺老,觀看原來蕭何、曹參、樊噲、滕公居住的地方,打聽他們當年的有關故事,所聽到的真是令人驚異呀!當他們操刀殺狗或販賣絲繒的時候,難道他們就能知道日後能附驥尾,垂名漢室,德惠傳及子孫嗎?我和樊噲的孫子樊他廣有過交往,他和我談的高祖的功臣們開始起家時的事跡,就是以上我所記述的這些。」

    司馬遷生於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其時,樊他廣已經做了六年舞陽侯。司馬遷問豐沛,是在他二十歲第一次旅行時。若以樊他廣二十歲嗣侯計算,他比司馬遷大二十六歲,此時四十六歲。樊噲鴻門救駕的事情,是樊噲家子孫後代世世相傳的光榮歷史。可以想見,司馬遷從樊他廣處聽到鴻門宴的詳情敘事,後來,當他撰寫《史記》的有關章節時,就將樊他廣的口述作為重要史料。   

  酒席座次是成心侮辱劉邦?

    著名學者餘英時在《說鴻門宴的座次》一文中認為:鴻門宴的座次「是太史公描寫鴻門宴中極精彩而又極重要的一幕……太史公詳述當時座次決非泛泛之筆,其中隱藏了一項關係甚為重大的消息。」

    關於酒席的座次,《項羽本紀》中有十分具體的交代:「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清初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旁徵博引地證明:「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即交際之禮亦賓東向而主人西向。」餘英時在做了一些考據後,認為在秦漢宴會東西南北四向皆涉及的場合中,東向最尊,南向次尊,西向為「等禮相亢」的朋友地位,北向為最卑的臣位,所以劉邦北向坐是表示臣服的意思,而項羽也正式接受了劉邦的臣服。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杜平)

相關焦點

  • 歷史知識——【鴻門宴(上)】
    而劉邦囑咐張良,等他從小路走過二十裡回到軍中的時候,再入宴席告訴項羽自己離開的事——讓項羽枯坐酒席等待劉邦這麼久,卻一直沒有查問,實在不合情理,而對劉邦不辭而別的嚴重失禮行為,項羽沒有任何表示,也很難理解。    然而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鴻門和霸上從小路走只有二十多裡,項伯騎馬急馳,從時間上看「一夜成六事」完全來得及。
  • 鴻門宴的座次和項羽不殺劉邦的充分理由
    司馬遷在《史記》中詳細描述了鴻門宴當天的座次安排。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於是,有人說「根據傳統文化,賓客為大」。項羽請客,劉邦是上賓,劉邦應坐在尊貴的位子。項羽的行為是狂妄自大,對劉邦無理。
  • 宴席中,哪個方位的座次最尊貴?若不明白的話,看鴻門宴就知道了
    兩千多年前,面對秦朝崩塌後的利益劃分,項羽約了劉邦在鹹陽城外的鴻門一敘。憑藉司馬遷在《史記》中的生動描述,使得這場宴會為世人所熟知,成為史上最為有名的飯局——「鴻門宴」。司馬遷在《史記》中,多處描寫「鴻門宴」,詳略各異。在《項羽本紀》中對此次宴會,更有詳細的介紹,描寫文字千字有餘。而其他章節的介紹,就比較粗略、簡短了。
  • 八卦風水|從後天八卦解析鴻門宴座次圖
    《鴻門宴》是太史公司馬遷創作的一篇史傳文,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文章所述是秦滅亡後,項羽和劉邦在秦朝都城鹹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全文以劉邦赴項營請罪為核心,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其中參加鴻門宴的人座次很有意思,從後天八卦的生克關係中,可以略解一二。原文略摘如下,原文可以網上參閱。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略)……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 鴻門宴中劉邦為何能安然無恙?此四人功不可沒,又讓人意想不到!
    這場宴會史稱「鴻門宴」,後世所有不懷好意的兇險宴會一概被人們稱為是「鴻門宴」。鴻門宴是項羽一生成敗的一個重要節點,也是漢高祖皇帝劉邦距離死亡最近的一次。鴻門宴上,項羽佔據著絕對的優勢,因為宴會擺在他軍營處,若是項羽真想發難留住劉邦將其殺了,劉邦等人絕對是不雙拳難敵四手,必死無疑的。
  • 說鴻門宴的座次
    這是太史公描寫鴻門宴中極精彩而又極重要的一幕,但是《漢書·項籍傳》不載其事,而《高帝本紀》記鴻門宴又略去了有關座次這一段。其實太史公詳述當時座次絕非泛泛之筆,其中隱藏了一項關係甚為重大的消息。前人讀《史記》者,多少也注意到座次問題。茲引瀧川龜太郎的《史記會注考證》之文以為討論的基礎。
  • 從《鴻門宴》的座次看古代宴飲與政治的關係:宴飲不是簡單的吃喝
    《鴻門宴》中,司馬遷詳細寫了項羽、劉邦兩大集團的坐席: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不了解古代坐席文化的朋友可能覺得這很正常,座位嘛,都一樣。但是,這句話中不但可以看出項羽和劉邦的尊卑地位,也可以看出項羽目中無人、自大的性格特點。因為坐席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禮儀。我們先來說「席」。
  • 楚漢未解之謎: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會放走劉邦?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楚漢未解之謎: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會放走劉邦?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在歷史上,鴻門宴很有名,暗藏殺機。在秦朝末年,以劉邦為首的集團與項羽集團匯聚一堂,經過了一場刀光劍影,最終和平結束。可是大家在思考,既然項羽已經做好了準備,為什麼沒有殺掉劉邦呢?
  • 鴻門宴項羽為何不殺劉邦?出土漢簡揭開內幕,日本學者:東方智慧
    鴻門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公元前206年,楚懷王派項羽去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同時派劉邦領兵攻打函谷關。臨行時,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便封為關中王。不到一年時間,日暮西山的大秦帝國項羽、劉邦等起義軍的連番打擊下,落下了沉重的帷幕。隨後,劉邦率領義軍攻入函谷關,首先佔據關中地區,而秦王子嬰也向劉邦投降了。
  • 如何布局「鴻門宴」?如何應對和安全化解「鴻門宴」?
    鴻門宴鴻門宴事件回顧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酒局之鴻門宴。鴻門宴是我國歷史上很著名的事件之背景是劉邦在處於弱勢的情況下,通過張良的幫助,成功逆轉局勢的故事。通過歷史學家對鴻門宴評價和分析,鴻門宴的故事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鴻門宴中塑造了兩種不同性格的歷史統治人物。公元前206年,當時為楚國武安侯的劉邦率軍攻破武關,進入關中地區。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劉邦入關後,與秦民約法三章,並派人駐守函谷關,以防項羽楚軍進關。
  • 《鴻門宴》:一個有殺機卻無殺心的飯局,早已註定楚漢爭霸結局
    司馬遷在《史記》中以凝練的筆鋒刻畫了「鴻門宴」驚心動魄的場景,同時以細膩筆法勾勒出了劉邦與項羽性格的迥異。鴻門宴雖然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後楚漢爭霸的開端,但是卻預示了楚漢爭霸的結局。因為鴻門宴生動地揭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同時也訴說著劉邦化解風險、消弭危機的能力。
  • 在鴻門宴上,劉邦都吃了什麼菜?
    劉邦雖然害怕,不想去項羽軍中,但攝於眼前的態勢,已經沒有退路,如果不去賠罪,必被項羽擊潰。在張良的謀劃下,劉邦和項伯好好套了一番近乎,並許諾把女兒嫁給項伯的兒子。項伯也是個實在人,答應劉邦回去跟項羽說說好話,讓項羽取消殺劉邦的念想。第二天,劉邦帶著張良、樊噲等100餘人馬來到了項羽軍中,見到項羽,劉邦二話不說跪下就哭:「大王啊,冤枉啊,我先入關純屬偶然,絲毫沒有背叛大王您的意思。」
  • 《鴻門宴》:劉邦、項羽性格差異,預示劉邦必勝,項羽必敗
    《鴻門宴》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作者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鴻門宴》寫的是劉邦和項羽宴會上的鬥爭。「鴻門」是當時的地名,項羽在鴻門設宴款待劉邦,但在宴會上,項羽想要殺劉邦,而劉邦成功逃脫了,可以說「鴻門宴」危機四伏而又暗藏殺機。從「鴻門宴」的情節,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劉邦、項羽性格上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也讓我們預見到將來劉邦勝、項羽敗的結局。
  • 項羽為劉邦設下鴻門宴,在什麼地方?
    如今社會發展了,物質生活比較豐富,很多人都愛赴宴吃美食,但若說最不願赴的宴,一定是鴻門宴。鴻門宴來源於秦末項羽劉邦楚漢爭霸過程中的一個精彩的故事情節,劉邦差點在宴會上死在項羽手中。鴻門宴被稱為「天下第一宴」,因為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後來項羽和劉邦不同的命運結局,是影響歷史走向的一個關鍵節點。對劉邦來說,這場宴會原本會危及到他的身家性命。後來鴻門宴就成了暗藏殺機、不懷好意的宴會的代名詞,意思是說參加這樣的宴會,付出的代價可能會很大。歷史上項羽請劉邦吃的這場鴻門宴,發生在什麼地方呢?讓我們先了解一下這個故事的背景。
  • 鴻門宴劉邦的小姨夫立下大功,最後是否得到善終?
    楚漢戰爭時期,項羽在範增的建議下設下鴻門宴要殺劉邦,這件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 當時劉邦赴宴,在酒酣之時,範增讓項莊在酒席上舞劍,想趁機刺殺劉邦,項羽最小的叔父項伯之前被劉邦的花言巧語迷惑(鴻門宴之前,劉邦曾以兄長之禮待項伯,藉機跟他相談甚歡,甚至約定要做兒女親家),所以一再掩護未來的「親家」劉邦。
  • 劉邦在鴻門宴上為何能成功逃脫?是偶然還是必然?
    劉邦、項羽分兵兩路攻打秦朝,項羽出兵北線,在巨鹿與秦軍主力對戰。由於秦軍主力都在於項羽交戰,故而另一方面的劉邦基本上沒什麼阻力,很輕鬆的就攻下了鹹陽。雖然項羽消滅秦軍主力,居功至偉,但是入關時間上卻趕在了劉邦後面。劉邦率先進入關中,自然頗為得意,想著自己馬上就是關中王了。可是項羽聽說劉邦功勞不大卻有稱王的想法,非常的憤怒,準備發兵將其消滅。鴻門宴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 曹無傷不告密,說劉邦要稱王,還會有「鴻門宴」嗎?
    說起「鴻門宴」,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在鹹陽城外鴻門設宴招待劉邦,準備「興師問罪」。
  • 鴻門宴偏袒劉邦,項羽為何不殺了項伯
    在鴻門宴上,範增不斷地暗示項羽,要項羽乘機殺掉劉邦,項羽由於在事前已被項伯說服,認準劉邦為忠誠有功的將領,因此,對範增的暗示沉默不答。當範增召來項莊就要當場舞劍表演時,項伯一下子看出了其中要殺劉邦的真正意圖,立即拔劍相互對著舞,時常用身體擋護著劉邦,使項莊一直很難在下手。 鴻門宴後壞了項羽好事的項伯竟然一點都沒受到懲罰,項羽不殺項伯其實另有原因。 原因之一就是項伯的官職很高,在楚懷王政權內部甚至高於項羽。
  • 鴻門宴上真正懂局的人是項羽,不是不想殺劉邦,而是絕不能殺劉邦
    11:14 來源: 博覽眾史 舉報   前言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鴻門宴
  • 鴻門宴項羽婦人之仁放虎歸山,然而殺掉劉邦,項羽就能坐擁天下?
    後世多將項羽失敗的原因歸結於他放走了劉邦,在鴻門宴上,項羽放虎歸山,從而導致了其錯失江山,而劉邦終成為帝王。然而這真是項羽沒能坐擁天下的原因嗎?項羽驍勇善戰而且項羽之所以沒有在鴻門宴上沒有殺劉邦,其實也不能說明項羽乃婦人之仁,而放虎歸山。反而是項羽有自身的遠見考慮。他不殺劉邦,主要不是不想,而是沒有理由,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