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中,司馬遷詳細寫了項羽、劉邦兩大集團的坐席: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不了解古代坐席文化的朋友可能覺得這很正常,座位嘛,都一樣。但是,這句話中不但可以看出項羽和劉邦的尊卑地位,也可以看出項羽目中無人、自大的性格特點。因為坐席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禮儀。
我們先來說「席」。古代是跪坐在座位上,這一動作叫做「跽」,也就是前面坐下而臀部放在腳後跟。先秦時期,要在參席者就座的地方鋪上席。不同身份的人所處的席位是不一樣的,《禮記·燕義》載云:
「席,小卿次上卿,大夫次小卿,士、庶子以次就位於下。」
也就是上卿的席位比小卿的高,小卿的比士大夫的高,而士與庶子在堂上沒有席位,只能在臺階下依次站立。
所以在《鴻門宴》中張良只能面朝西站在劉邦身邊,因為他此時的身份是劉邦的謀士,不配有坐席。
除了席位的次序有別,席的多少也有別,《禮記·禮器》也記載:
「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也就是周天子的蓆子要鋪五層,諸侯的要鋪三重,大夫比諸侯還要少,席的多少表明身份差異。
除此之外,席位的朝向和方位也有講究,君臣之間、主賓之間都是有差別的。
古代的房屋構造有堂和室的區別,通常情況下,「室」是人們居住的地方,要進入室中,必須先到堂。而堂相當於一個有頂有柱的高臺,要到堂上,必須從層層臺階上去,所以又叫「升堂。」
一般來講,外人是不能入內室的,只到堂上。
由於我國是北半球,所以多數房屋的朝向是坐北朝南。那麼堂屋中,位置最尊貴的是面朝南向的座位,在內室中最尊貴的是面朝東向的座位。
我們現在來看《鴻門宴》的座位,項羽和項伯在面朝東的位置上,範增在面朝南的位置上,劉邦在面朝北的位置上,張良在面朝西站立。
從項羽等人的座位來看,他們毫不把劉邦放在眼裡,足以說明他們目中無人,驕傲自負。
古代上朝時,君臣同堂,皇帝地位尊貴,坐北朝南,群臣面朝北拜見君主,後來這一禮儀也被引申為臣服於人。
晉朝後,宴席逐漸從一人一席,過渡到多人一席,於是又有了座次和席次的區別。一般以南北開席為敬,以與主人距離的遠近表現尊卑。
隋唐以後,在多人一席的宴飲中,人們往往以左為尊。
等到了宋朝,隨著四方形八仙桌的出現,人們開始以南向為尊,西向為上,東向次之。也就是坐在東面的客人地位高於西面的,敬酒時按從東向西的順序進行。
明朝為了防止大臣們哄搶座位,保證宴會有序進行,也作了明確的規定:
尚寶司設御座於奉天殿正中,坐北朝南,御宴擺放在御座東西;皇太子位安置於御座東西向;諸王位於殿東西兩向;群臣四品以上位於殿內兩側,五品以下位於東西殿廊。
在中國古代,禮作為人們公認的社會文明和隱形的等級制度,影響著人們的方方面面,從周朝開始,官方的宴飲就受到食物和器具材質、數量的影響,漸漸地,又過渡到座次方位、宴席與主人遠近的影響。
這些界定官僚地位尊卑的政治倫理秩序,表現出古代禮制嚴格的等級觀念和政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