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知識——【鴻門宴(上)】

2021-02-07 北京華棟練字大講堂

自古以來,酒宴飯局常常是政治大戲上演的舞臺。


  

  兩千多年前,劉邦、項羽在鹹陽城外,面對亡秦那隻碩大的勝利果實,用一場宴會暫時化解了迫在眉睫的矛盾衝突。而在太史公司馬遷如椽巨筆的生動描述下,這場宴會不但成了史上最著名的飯局,也在中國人語庫裡成了陰謀、兇險的代名詞。

  關於鴻門宴的話題,過去說、現在說,今後還會一直說下去。

  

  項伯「一夜成六事」可信嗎

  

  一場驚心動魄的鴻門宴,之所以為後人所知,全憑了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的傳神描述。

  

  司馬遷的《史記》多處寫到鴻門宴。但詳略明顯相異。《項羽本紀》的「鴻門宴」最詳,長達1605字。《高祖本紀》、《留侯世家》、《樊噲列傳》也有「鴻門宴」的記敘,都寫得極簡略。

  

  長期以來,《史記》記載的可信性一直受到懷疑和審視。經過專家學者們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別是二十世紀以來大量古代實物的出土及其研究的結果,多方面證實了《史記》記敘的可靠性。

  

  而《史記》敘事之所以受到懷疑,也和司馬遷文學化的表述手法有關。《史記》是文學和史學尚未分家時期的著作,司馬遷一些過度文學化的描寫,有時也造成頗多不可解之處。就《鴻門宴》一篇而言,歷代都有學者對其不可解處提出質疑,進而懷疑其真實性,甚至從根本否認有這個歷史事件。

  

  比如有人認為,文章開篇「項伯深夜告張良」一段,鴻門和霸上相去四十裡,而項伯一夜之間可以完成「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入見沛公」、「約為婚姻」、「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等六件事,殊不可信。


  

  再如,文章最後劉邦在宴席上脫身逃走一段,究竟是騎馬還是步走,還是先騎馬而後步走?敘述得並不清楚。而劉邦囑咐張良,等他從小路走過二十裡回到軍中的時候,再入宴席告訴項羽自己離開的事——讓項羽枯坐酒席等待劉邦這麼久,卻一直沒有查問,實在不合情理,而對劉邦不辭而別的嚴重失禮行為,項羽沒有任何表示,也很難理解。

  

  然而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鴻門和霸上從小路走只有二十多裡,項伯騎馬急馳,從時間上看「一夜成六事」完全來得及。而劉邦酒席脫身,實際上是在項羽故意默許下才實現的,可以理解。


酒席座次是成心侮辱劉邦?

  

  著名學者餘英時在《說鴻門宴的座次》一文中認為:鴻門宴的座次「是太史公描寫鴻門宴中極精彩而又極重要的一幕……太史公詳述當時座次決非泛泛之筆,其中隱藏了一項關係甚為重大的消息。」

  

  關於酒席的座次,《項羽本紀》中有十分具體的交代:「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清初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旁徵博引地證明:「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即交際之禮亦賓東向而主人西向。」餘英時在做了一些考據後,認為在秦漢宴會東西南北四向皆涉及的場合中,東向最尊,南向次尊,西向為「等禮相亢」的朋友地位,北向為最卑的臣位,所以劉邦北向坐是表示臣服的意思,而項羽也正式接受了劉邦的臣服。

  

  清華大學學者李飛和中國人民大學學者費曉健則認為,餘英時的考據有誤,「賓主位東西面,君臣位南北面」是戰國秦漢時的通義,而這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場景,在君臣位中最卑的北向,在賓主位中也沒有了臣服的含義。而鴻門宴中座次的尊卑,還是以司馬遷記敘的次序,依次應是:東向、南向、北向、西向。


  

  鴻門宴中劉邦是客人,並且曾經與項羽在楚懷王面前「約為兄弟」,如果項羽尊重他,就應按「賓主位東西面」的賓主之禮讓他東向坐,如今讓他退為「三等」北向坐,說明項羽根本沒把他當成客人平等對待,其地位還不如項羽手下的謀士範增。在一些中學教材的教師參考材料中,也認為這座次是項羽安排的,表現了項羽不把劉邦放在眼裡,妄自尊大、驕橫無禮、以勢壓人的傲慢自負心理。

  

  然而一些學者對此提出了不同看法。如學者許錫強認為,劉邦到鴻門來是為謝罪而不是赴宴。在項羽面前他早已失去了主客相稱的平等關係。項羽率兵鉅鹿一戰擊敗秦軍主力後,威望大增。「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由此可見,當時項羽不僅早已成了楚軍統帥,而且還成了抗秦聯軍統帥。項羽待劉邦以屬下視之,是合情合理的,並非存心輕侮。

  

  鴻門宴上項羽該不該殺劉邦

  

  一席鴻門宴,引發後人最大爭議和感嘆的,還是項羽放走劉邦,到底是丈夫義舉還是婦識短見。認為項羽不聽臣言、狂妄無禮、優柔寡斷、剛愎自用、眼光短淺、有勇無謀。也正是項羽這些性格弱點,釀成了其最終輸給劉邦、自刎烏江的結局。



相關焦點

  • 鴻門宴上的天選之人:一場早飯而已,歷史怎麼就選中了劉邦?
    鴻門宴的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的故事能被傳頌至今,因為它確實代表了歷史非虛構寫作無法逾越的高峰,和荊軻刺秦、垓下之圍並列。因為它們涉及的歷史事件太重大,距今年代太久遠,然而記錄又太生動、太鮮活了,這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顯得特別出挑。這就難免引發懷疑。
  • 如何布局「鴻門宴」?如何應對和安全化解「鴻門宴」?
    鴻門宴鴻門宴事件回顧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酒局之鴻門宴。鴻門宴是我國歷史上很著名的事件之背景是劉邦在處於弱勢的情況下,通過張良的幫助,成功逆轉局勢的故事。通過歷史學家對鴻門宴評價和分析,鴻門宴的故事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鴻門宴中塑造了兩種不同性格的歷史統治人物。公元前206年,當時為楚國武安侯的劉邦率軍攻破武關,進入關中地區。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劉邦入關後,與秦民約法三章,並派人駐守函谷關,以防項羽楚軍進關。
  • 釋讀中國歷史128:約法三章藏野心,鴻門宴上愚霸王
    約法三章藏野心,鴻門宴上愚霸王>歡迎您來到我的專輯,繽紛歷史清清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項羽讓都尉陳平去把劉邦喊回來,樊噲跟劉邦說別回去了,太危險,就此回灞上吧。劉邦說,咱還沒跟項羽辭行呢。樊噲說,現在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還辭行啥啊。劉邦想想也是,就帶著樊噲等人走小道跑回自己軍營,只留張良跟項羽道歉,獻上帶來的禮物。劉邦回到自己軍營,直接就把那個內鬼曹無傷給砍了。
  • 歷史上那些著名的飯局:鴻門宴、貴妃醉酒在列(圖)
    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比吃飯更重要的了。賀歲大片《鴻門宴》全國公映之後,更引起讀者對古代飯局的關注。在中國歷史上,飯局與政治永遠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每一個飯局,其實都是人與人之間的較量。飯桌可以改變歷史,筷子也可以塗改史書。盤點中國歷史上幾個足以扭轉乾坤的飯局,以饗讀者。
  • 鴻門宴:項伯舞劍【王立群講歷史】
    這次宴會在秦末農民戰爭及楚漢戰爭皆發生重要影響,被認為間接促成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後人也常用「鴻門宴」一詞比喻不懷好意的宴會。1、首先介紹一下鴻門宴發生的歷史背景劉邦在偷襲陳留和智取南陽後,沒有任何懸念地進入了關中腹地鹹陽,至此劉邦入關滅秦的任務已經完成。
  • 鴻門宴上的「舞劍」情節太過搞笑,此隋朝版的「鴻門宴」驚心動魄
    鴻門宴是司馬遷《史記》裡面的精彩橋段,千百年來膾炙人口。但宴會上發生的「舞劍」一事太過離奇,讓人覺得荒唐不可信。可能,歷史上的鴻門宴是真正存在的,但宴會上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並不是司馬遷寫的那樣。但是,想殺掉劉邦,可以有多種選擇,比如說下毒,比如說借敬酒直接捅刀子,還有摔杯為號,上刀斧手等等,為什麼要選了「舞劍」這一種最張揚、最誇張、最搞笑的做法?有人說,「舞劍」的目的,是為了造成擦槍走火,無意失手砍死了劉邦的假象。
  • 在鴻門宴上,劉邦都吃了什麼菜?
    公元前206年,劉邦入鹹陽,十萬沛軍屯兵霸上,並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秋毫無犯。項羽後來也率四十萬軍隊入關,駐紮在新豐鴻門,聽說劉邦要稱王,居然沒得到自己的允許,就有了攻擊劉邦的打算。以當時的實力對比來看,劉邦是打不過的項羽的,首先是數量太少,與項王軍隊的數量比是1:4,其次,項軍氣勢正盛,在巨鹿之戰中消滅的秦軍主力,天下諸侯鹹服。
  • 鴻門宴:曹無傷為什麼要告密?如果沒有他,還會不會有鴻門宴?
    此人雖屬於那種一出場就掛了的人物,然而如果沒有曹無傷,或許就不會鴻門宴這一歷史"大事"的發生,因而曹無傷的名字也隨著鴻門宴事件的流傳而被歷史牢牢記住。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丞相,珍寶應有盡有。"項羽很生氣,說:"明天犒勞士兵,替我打敗劉邦的軍隊!"項莊舞劍其實,從曹無傷向項羽匯報的內容上看,也並非是空穴來風。
  • 眾說紛紜《鴻門宴》:酒席座次是成心侮辱劉邦?
    就《鴻門宴》一篇而言,歷代都有學者對其不可解處提出質疑,進而懷疑其真實性,甚至從根本否認有這個歷史事件。     比如有人認為,文章開篇「項伯深夜告張良」一段,鴻門和霸上相去四十裡,而項伯一夜之間可以完成「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入見沛公」、「約為婚姻」、「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等六件事,殊不可信。
  • 項羽為劉邦設下鴻門宴,在什麼地方?
    如今社會發展了,物質生活比較豐富,很多人都愛赴宴吃美食,但若說最不願赴的宴,一定是鴻門宴。鴻門宴來源於秦末項羽劉邦楚漢爭霸過程中的一個精彩的故事情節,劉邦差點在宴會上死在項羽手中。鴻門宴被稱為「天下第一宴」,因為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後來項羽和劉邦不同的命運結局,是影響歷史走向的一個關鍵節點。對劉邦來說,這場宴會原本會危及到他的身家性命。後來鴻門宴就成了暗藏殺機、不懷好意的宴會的代名詞,意思是說參加這樣的宴會,付出的代價可能會很大。歷史上項羽請劉邦吃的這場鴻門宴,發生在什麼地方呢?讓我們先了解一下這個故事的背景。
  • 從鴻門宴品當下分餐制的現實意義
    《史記·項羽本紀》中描寫的鴻門宴,就表明當時實行的是一種分餐制。在宴會上,「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五人便是一人一案。鴻門宴中的分餐制,究竟有何現實意義?時光追溯至公元前206年11月的某一天,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相約在鹹陽城郊外的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縣東北),商議共同推翻秦王朝之後的大事。
  • 鴻門宴:劉邦到底吃的啥?
    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相當悠久。今天就跟大家簡單掰扯一下火鍋的簡史。1989年在南京高淳縣固城鎮的朝墩頭遺址,考古工作者挖掘出了新石器時代四足雙層方陶鼎,即陶製「火鍋」。這可是新石器時代啊!距今至少5000年!在中國歷史上遠超傳說時代了。
  • 楚漢未解之謎: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會放走劉邦?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楚漢未解之謎: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會放走劉邦?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在歷史上,鴻門宴很有名,暗藏殺機。在秦朝末年,以劉邦為首的集團與項羽集團匯聚一堂,經過了一場刀光劍影,最終和平結束。可是大家在思考,既然項羽已經做好了準備,為什麼沒有殺掉劉邦呢?
  • 楊照:《史記》中的鴻門宴|文化雲客廳
    近年來更是被改編為多部影視作品,分別於2011、2012年上映的「歷史大片」《鴻門宴傳奇》和《王的盛宴》就是個中代表,可見鴻門宴的故事魅力所在。在《史記》之中,鴻門宴的歷史真相究竟如何?在距離這段歷史兩千多年之後,我們重新去回味鴻門宴的細節,又將會帶給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普通人哪些啟示呢?
  • 懸念設計:讓《鴻門宴》情節跌宕起伏,堪稱經典小說
    因此司馬遷在歷史上也很有名,被譽為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這使得他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給了《史記》很高的評價。唐代的劉知幾在《史通敘事》中說「望表而知裡,捫毛而知骨,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而在清代劉熙在盛讚:「《史記》的敘述是無窮無盡的,雖然一條小溪和一條溝壑,但他們與長江大河相似。
  • 【睡前故事】| 在鴻門宴上舞劍的項莊,到底和項羽什麼關係?
    當然,有「家族叛徒」的項伯,也有豪情萬丈的項梁,更有蓋世英雄項羽……其實,項家還出過一個名將,就是從小就跟著項羽南徵北戰,卻被歷史記載不多的項莊。項莊是故楚大將軍項燕的第三個孫子,而項羽是項燕的二孫子。所以,項莊跟項羽是兄弟關係,當然也有說是親兄弟,有人說是堂兄弟,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倆兄弟都是由叔父項梁帶大的。項羽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歷史上的第一戰神。
  • 歷史解密:鴻門宴之中,項伯為什麼要保護劉邦?
    張良一聽,這可是個好機會,就趕緊告訴了劉邦,於是這歷史上有名的大飯局——鴻門宴,就在這樣互相算計的情況下開始了。在這場飯局上,項伯成了最關鍵的人物,他先是向張良告密,後是給劉邦擋劍,可是活生生的一個叛徒啊。那麼事情真的想我們看到的那樣嗎?為了解開這歷史的秘密,我們需要知道以下幾點的歷史史實。第一點:劉邦和項羽為什麼會相遇在關中地區?
  • 曹無傷不告密,說劉邦要稱王,還會有「鴻門宴」嗎?
    說起「鴻門宴」,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在鹹陽城外鴻門設宴招待劉邦,準備「興師問罪」。
  • 鴻門宴上真正懂局的人是項羽,不是不想殺劉邦,而是絕不能殺劉邦
    」可以算得上是我國歷史中最危險的飯局之一。而很多人也為項羽惋惜,認為當時在鴻門宴上應該殺掉劉邦,之後項羽便可以一統天下了。但是其實項羽比誰都想殺掉下座的那個老流氓劉邦,項羽並沒辦法殺掉劉邦。不是因為項羽目光短淺,相反是因為項羽有著長遠的打算,所以絕不能動劉邦一根手指頭。  劉邦
  • 【電影 | 鴻門宴傳奇】
    在宴會上,項羽料準了劉邦必成氣候,他的氣度表現在幾下之間重創劉邦的士氣,冷酷無情其實也是重情重義,英雄從不懼怕英雄。項羽羞辱劉邦,劉邦沒有絲毫憤怒,只是淡淡地說,知錯。張良和範增的對弈,五局全輸,張良的預想和親眼看見有天差地別,沒想到項羽的實力已經如日中天。樊噲斷自己的小指。項莊至死都忠誠於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