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愛一個人一生只做一件事,為什麼那樣讓人渴望而不可得?

2021-01-19 山村靜聽

凡世的我們,活著似乎只為了得到,如果一直是失去,或許每個人都願意在失去開始時就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以便讓自己不那麼絕望。

所以,孩子總是貪心的。我的孩子年幼時抓東西,我看他抓了滿手心,卻覺得不夠,放手再去抓,然而再次抓,抓得更少了,他不甘心,攥著手心再用手指拈進更多,但原先的紛紛從指縫中蹦出,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手抓得越緊,漏掉得越多,抓得越多,剩下的越少。

我原以為,我比初生的小孩聰明,但行至蒼涼的中年,回首自己的所求和所得,才驚覺我一如初生的孩童,是那般的幼稚。

曾經,我夢想有一個完美的家,在家裡有個愛我的他,和一雙可愛的兒女;曾經,我坐在高級的辦公室,肆意地談著管理左右著多個部門和工廠的行動;曾經,我嘗試學習一切儘可能的知識,讓自己變得無所不精……但終究,我只是成了一個粗俗的婦人,只能圍著一個小小的陋室面對每日的雞毛蒜皮。人生啊,不管有多少次重來,都不過是回復到人生最慘烈的結果――必須面對每日的庸常和了無生趣的枯燥。人生的精彩不過是只毛片羽。

我曾經以為,那樣的日子是不值得過的,也鄙夷所有過這種日子的庸俗之人,但《素與簡》讓我深深懂得了這就是生活呀,這就是最原汁原味的生活。生活本來就該是這個樣子。

一、素與簡的人生,成就極致的傳奇

我們討厭千篇一律,總是希望把自己改成別具一格的樣子,生活成別人都不能而被別人羨慕的樣子,但折騰下來,不過是豐富了些被人言說的插曲,而折損的卻是自己最大的元氣。

馮友蘭是我國現代哲學的奠基人,被稱為「現代新儒家」,在中國國學界擁有不二之地位,但對於他的家庭和人生實在沒有太多可供敘說的故事。所以,雖然他文壇地位卓越,但幾乎無八卦可聊。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只是讀書研究書著書,他一生也就只愛一個人,陪伴了他近六十載的妻子任載坤。他的兒女們也如他一樣,讀書、工作、結婚、生子,一如既往地過完他們毫無故事的一生。

《素與簡》就是出自他的女兒宗璞之手的散文集,既有與家人相處的平庸日常,也有文學間流動的深厚親情,既有素日的平淡,又有為學的執著。她不疾不徐的人生,恬淡如昔的日常,雖進晚年,卻仍如在家院中遊玩的小女孩,仍舊天真、仍舊執著、仍舊依賴、仍舊堅定。

馮友蘭說,他一生得力於三個女子:一位是他的母親吳老太太,一位是他的妻子任載坤,一位就是他唯一的女兒馮宗璞。

馮友蘭幼年失怙,一下子失去優越的生活,是母親替人做活,讓他、弟弟馮景蘭、妹妹馮沅君三人繼續讀書,都成為了中國最頂級的人才。馮友蘭是中國現代哲學的奠基人,馮景蘭是我國早期的地質學家,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地質學人才,開啟了近代近代地質的先河,馮沅君是一位古典文學史家,大量作品被廣為流傳。

二、一生只愛一個人,此生足矣

與大多數不受媒妁之言約束的新青年不同,馮友蘭遵從母命娶了母親侄女吳淑貞。但之後離家求學,三年來歸才知妻已病亡。馮友蘭後經友人介紹認識任載坤,當時任載坤在北大求學,任家要求馮友蘭等女兒畢業了之後才能結婚,馮友蘭遵守了約定。任載坤是北大才女,但為了馮友蘭一生向學,婚後甘願為家鞍前馬後,成了一名家庭主婦。

但這種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帶來的種種受現在熱議的夫妻問題,在這對夫妻之間絲毫沒有出現。證明在家庭之間,只有分工不同,沒有分工不同導致的地位不平等之說。不知是我個人拙見還是真實狀況,我發現現在物質生活進步不少,人們精神境界似乎比建國初年乃至民國時期退步不少。那時許多夫妻之間都是同舟共濟,也允許男女之間有超出夫妻關係之間的男女友誼,如沈從文與丁玲,但現在這些似乎已不允許。

也許事實並不盡然,不過是現在的商業需求需要推廣這些負面的東西也說不定,實際上可能有更多的相互扶持與理解掩藏於潮流輿論之下。不過,這些都是題外話,而馮友蘭家的真實情況就是,任載坤沒有埋怨丈夫整天只做書呆子百事不管,馮友蘭也沒有瞧不起妻子整日只知柴米油鹽,而關於夫妻需要共同進步、關係需要持續經營這一類要求一概沒有,好像結婚了就是一眼萬年的事,只有遇到工作調動或生活所迫,才有可能導致生活的些許調整。

這種確定性也許是現在年輕人普遍難以接受的,但我倒認為這是人生的一種極致。為什麼人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不是沉浸下來享受呢?為什麼不是欲望被滿足之後的徹底消停呢?

在現實中,感情折騰來折騰去還剩下些什麼呢?擁有的時候折騰,不擁有的時候追逐,那我們還要不要留點時間幹正事?現在許多人碌碌無為以致越來越焦慮,不是因為他們不優秀,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而是他們把大量時間用來折騰了,到最後才發現,折騰過後自己得到的遠比當初擁有的少。

一旦得到,終生擁有,似乎已經成了許多人一生的奢望,但心簡單一點,生活過得素一點,我們是完全可以擁有的呀。

三、一生只做一件事,甘之如飴

馮宗璞現在九十三歲,我們看看她的一生,簡直也是素而又素的。她的大哥遠涉重洋去了美國,她的弟弟被安排在黃土高原搞中國早期的航天事業,她似乎一直在父母身邊,與蔡仲德教授相愛、結婚、相守,也住在三松堂,過著三世同堂的和諧生活。

這在父母該是多麼夢寐以求的呀,但卻又是現在年輕人極力逃避的。現在的年輕人,也渴望擁有父母,不過是把父母當做傭人來愛的,少有付出善心來孝敬父母的。父母對兒女講孝是綁架,但兒女對父母講愛不也是綁架的嗎?這一切需要善心,發乎於心而訴諸於行的善心。這善,在馮友蘭家三代中相互流動,所以所有的付出與得到,沒有苛責,沒有要求,而是自然而然的行為。沒有人覺得付出是負坦,也沒有人覺得得到有愧疚,這才是關係中最好的模式。得到我便享受,付出我便甘心。

對於一般人來講,自己該有更大的天地,不該被父母束縛,人生不該只有三松堂這片小小的天地。但宗璞永不以為意,她在這片小小的天地,照樣做到了極致。

用她自己的話說,「考究起來,我不是北大或燕京的學生,也從未在北大任教或兼個什麼差事。我只是一名居民,在這裡有了三十五年居住資歷的居民。――一九八八年一月十八日」,如果真要考究起來,她不過是一名無關緊要的隨居家屬,在毫無自己獨立空間與揮灑自己豪情壯志的家屬樓裡,宗璞常有作品問世,驚呆文壇,她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長篇小說《南渡記》《東藏記》《西徵記》,她曾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被譽為「文壇上的常青樹」。

一件小小的事,經常做,用心做,就會做成一件非常讓人驚豔的事。讀書寫字,是小時候父親教給她的,做了一生,所以她成功了,對她,沒有任何意外之喜,只有熱愛,她說,此生不夠,來生她還要這樣做這樣活。

四、最高的願望,是最簡單的,卻最難抵達,為什麼?

她的父母是她的榜樣,她的母親,學了一肚子文墨,做了一世的家庭主婦,沒有怨言,她的父親,做了一輩子學問,沒有倦怠,眼睛瞎了,疾病纏身,堅持口述也完成了《中國哲學史新編》的撰寫。他們用一生,只愛一人、只做一件事、只是守著一個家,就完成了他們一生的傳奇。這於我們心比天高的大多數人,又有什麼感觸呢?

也許,從小,我們就有很高的志向,剛踏入社會,我們就豪情萬丈,但我們,終究留下了什麼,又成為了什麼呢?

是豐富的情史,還是坎坷的經歷?是一生訴也訴不完的故事還是滄涼的悲哀?如今的九零後,已經自稱起了老阿姨,為什麼我們未老就先衰,未經世就厭世?

只是因為我們想要的太多,世界又提供的太多,我們未被撐死就先被自己嚇死。我們的生命本無法容納太多,但發展經濟的需要社會不斷深挖欲望,而貪慾讓我們無法戰勝奢望,所以我們自取其辱,自找滅亡,不得不在物慾的時代裡傾覆。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這是在《詩經》裡的唱和,也是一個人對此生最極致的追求。愛人、事業、家庭,不是我們不曾擁有,只是我們無法一直擁有,這有外界的因素,也有我們自己的原因。

愛而不得,是不幸,得而復失,該是怎樣的遺憾啊?但是,現在,這正是我們許多人在做的事。願後來的我們還是當初的我們,素與簡能幫你成就。

踩著秋的落葉,我仍是過去的生命,來年,還必在春天裡綻放。愛,從來不是失去,只要你回頭,它永遠都在――永遠在你心裡,從未走遠,只待你發現。

拯救滄浪的故事,只要回到素與簡,掩沒在人群中,人群只會把你顯出。

相關焦點

  • 人的一生只做一件事(深度好文)
    一生只做一件事。這是一個古訓,成為當今許多現代人的人生格言。但可能的陷阱是,你不能確定這件事對你來說,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這件事也許會帶你去天堂,也許會拋你入地獄。一生只做一件。假如姚明只練鉛球,那麼中國多了一位平庸的扔鉛球的選手,而少了一位籃球巨星;假如劉翔只練跳遠,那麼中國多了一位平庸的跳遠選手,世界上少了一名優秀的短跑健將。有時路在你面前突然轉了個彎兒,或分出了叉,這時,你仍做那一件事,還是選擇另一件事?一生只做一件事,這需要資本和毅力;換一件去做,這需要幸運和膽識。
  • 《似水年華》|一生只愛一個人,是好還是壞?
    這部劇也讓很多人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一生只愛一個人,是好還是壞?因為,任何一方都可以拿齊做論據。齊叔為了一個心愛的女人,一生守在烏鎮。在那個晴耕雨讀的書院在期盼與等待中過完一生。說一生只愛一個人好的一方,會說你看齊叔的生活啊,心中有愛日子有寄託,心裡話有人聽,這讓柴米油鹽的日子如烏鎮的水,波瀾不驚,卻溫暖祥和。這樣的生活多好。說一生只愛一個人不好的一方,似乎更愛拿齊叔做論據。
  • 《霍亂時期的愛情》:一生只愛一個人,一世只懷一種愁
    很多人經常會用「一生只愛一個人」來形容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有關愛情的永恆和真摯,就像木心在那首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詩歌《從前慢》中寫道:「從前的日子過得夠慢,一輩子只夠愛一個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 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就可以比大部分庸庸碌碌的人強
    男作家認為她只不過是一個不入流的作家而已。 於是,男作家驕傲地問:「小姐,請問你是專業作家嗎?」 「是的,先生。」女作家禮貌地回答說。 男作家又問:「那麼,你有什麼大作發表嗎?」女作家謙虛地說:「我只是寫寫小說而已,談不上什麼大作。」
  • 了不起的匠人:一生只做一件事
    不同於其它文化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是首部微紀錄片,每集只有精短的15分鐘。  而在第二季播出的時候,有了第一次接觸,是在微博大v分享了一個微博視頻裡。當時,就被精緻的匠人手藝和美妙的視覺感受所深深吸引。當下,便列入了我的觀片清單裡。
  • 信者得愛,一生只愛一個人
    還有的幾乎都是比較平淡的回覆了。我感覺的呢,寫信,確實是一件很浪漫,值得驚喜的一份禮物。「奈何今年乃多事之時,遙寄玫瑰傾訴真心,信者得愛,愛是唯一。」——Roseonly.一生只愛一個人。鮮花買不了,禮物送不到,那就為你愛的人用心的做一桌菜吧,不管會做不會做,只要用心對待,都會讓另一半滿心歡喜的。
  • 一生只幹一件大事
    其實在人的一生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在作選擇的。但遺憾的是,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活在「選擇」這門類似於沼澤的學問中,而忘記了如何去擺脫。然而,一生只幹一件大事,既從精神上放過了你自己,也在成就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 《只有芸知道》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所以我並不知道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影片開頭緩緩說道:"從前的日色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人"。木心簡單樸素的一句話映入眼帘便足以讓我淪陷,每每回味都有讓人心痛和懷念的感覺。痛是因為相愛不易,相守不夠;懷念是因為老一輩人,不言愛,卻又愛得至深。愛情的故事不需要多麼轟轟烈烈,有時候真實和樸素才最能打動人們的心懷。就像這部影片所講述的故事著實是深入人心,催人淚下。
  • 《請停止道歉》:一生只做一件事,從極簡做到極致!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有多少人敢公開自己的夢想呢?猶記得初高中的時候,別人問道我的夢想是什麼的時候,我都不好意思說出自己的夢想。有時候我也會自嘲地笑了笑,說,「我的夢想是做一條有夢想的鹹魚」。因為我害怕,我害怕做不到會被別人嘲笑,我害怕別人說我不自量力。
  • 9平米小店做46年成拉麵之神, 一生只做一碗麵, 一生只愛一個人
    田代浩二就坦白地說:「沒人會和師傅一樣,明知道很多人吃不完也要給那麼多面,根本賺不到錢啊,我也不會,我很奸詐的。」徒弟將大勝軒的名號發揚到全國各地,賺得盆滿缽滿,拉麵之神山岸一雄卻一直只守著那間9平米的小店,他不開分店,也不急功近利,好像只是一名熱愛做拉麵的苦行僧。
  • 豆瓣8.8分綜藝《小小的追球》:一生只做一件事,好想愛這個地球
    在其他地區的人類還在貪婪肆意地汲取地球的物質資源時,有這樣一群人,守護著極地冰川和北極熊。這位老人便是其中一員,他在這裡生活了37年,這一生只做了這一件事,守護了37年的冰川,也親眼目睹了冰川的融化,消退,甚至消失。那該是多麼深的絕望,就好比你為之付出一生的朋友,漸漸離你遠去,然後消失不見。
  • 侯孝賢「封神」:被日本名導尊為父親,他用一生只做一件事
    娛樂圈都玩「跨界」的今天,他用一件事獲得了「終身成就獎」。最近,「跨界」一詞很火,起因是跨年晚會中,各大演員紛紛拿起話筒獻歌。這本無不對,但是許多人「假唱」被抓現行,觀眾們表示買票就給我看這?不僅如此,靠打榜投票出道的「愛豆們」,搖身一變加入演技比拼節目中,表示自己有個「演員夢」,想成為好演員,卻用尷尬的演技刺激了評委,並發出「為什麼人人都要當演員,演員難道是個最低級的職業」這種感嘆。於是,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從一種客觀事實變成一種討論現象,那些一生只專注一件事的人被相繼提起。
  • 徐霞客:一生只做了旅行一件事
    難得的是,徐霞客的父母非常開明,他們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徐霞客的父母是有遠見的。他們不僅明白自己孩子的天賦所在,而且相信他能闖出一條路來。在父母的支持下,徐霞客從15歲開始便專注地投入到自己的志向中。史料記載,徐霞客從此開始博覽古今史籍、地理、地方志、山海圖經、遊記等書籍,盡一切努力為自己的旅行做準備。
  • 陳岱孫:26歲成哈佛博士,28歲成清華院長,一生只做一件事
    也就是說,人的一生很難只做一件事。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只有此人真正做到一生只做一件事。他是陳岱孫,26歲成為哈佛博士,28歲成為清華院長。那麼,陳岱孫是如何做到一生只做一件事情的?關於陳岱孫還有哪些傳奇故事?其實,關於陳岱孫所有的事情還要從他出生說起,在陳岱孫出生的那一刻起,也就決定著他將來的與眾不同。
  • 最霸氣的愛,就是一生只愛一人!愛一個人,就是想讓全世界都知道
    每個少女心中都有一個總裁夢,他對所有人冷酷,但對我百般溫柔,他把愛藏在心裡,但會默默守護在我身邊,替我解決所有煩惱,他不會太多的甜言蜜語,但他所有的甜言蜜語只說給我聽。他就是那樣一個霸道總裁,有他在,我就一直心安。
  • 心守一事,生死相依!88歲老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作品被羅浮宮收藏
    88歲老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作品被羅浮宮收藏:人活到極致,就是擇一事終一生…在日本,有一個特殊的行業,被稱為匠人,又叫做職人。有這樣一個匠人,他擁有驚人的平衡感。我現在88歲了,經常腦子裡蹦出新想法,我就馬上跑到工作室做出來。做新的陀螺時,那感覺依舊新鮮。」拿到廣井政昭製作的新陀螺,也是孩子們最高興的一件事。
  • 電影「編舟記」: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夠了
    - 啊…右…不對,不是這樣…右手…左手- 是面向…西方站立時,朝…北的方向…就是「右」從早上醒來睜開雙眼,到晚上躺上床閉起雙目,13年如一日的,每天都只做同一件事同一樣工作,你願意嗎?一個策劃、一門課程、一篇論文,都是有時限的。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個學期或者一年。mission completed的那個瞬間就是劃上句號的結束。你知道論文的deadline是什麼時候,你知道策劃案什麼時候截止,但這個任務,似乎一眼看不到盡頭。這本「大渡海」,從策劃到問世花了七年。
  • 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她用自己的專注創造了不可思議的奇蹟
    有時候,身處不幸的人,反而更懂憐惜他人。在幼兒園的一次運動會中,有位小女孩跌倒在地,習慣了「倒數第一」的翔子本來有機會做一次難得的倒數第二,但她在衝線的一刻,竟然放棄了,轉回頭鼓勵那個跌倒的女孩,並且讓她先過終點。媽媽好奇地問為什麼,翔子說,」因為她這樣很可憐啊!我跑最後沒有關係。
  • 終其一生,我們只為尋找最初失去的那個人
    終其一生,我們只為尋找最初失去的那個人1:我們珍惜一個人,一定是感動過;我們放棄一個人,一定是失望過。人在落魄時才能看清,誰潑的是盆盆冷水,誰捧的是顆顆擔心。有的愛散了,有的愛遠了,有的愛淡了,若你發現身邊有一份不離不棄的陪伴,那是時間沉澱給你最感動的圓滿4:始終相信,平時日子裡做過的小小的善良的事,會一點一點積攢,然後在某一個不太明朗的時候,還給你一個大大的溫柔。5:不必過於在意人與人之間表面的情緒,摯交之人不需要,泛交之人用不著。情緒這東西,你不在乎,它就傷不到你。
  • 樊錦詩《我心歸處是敦煌》:一生專注一件事,一世專愛一個人
    我不怕知識淵博,著述等身的人,因為這些憑著個人努力,都可以做到,我怕專注的人,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全神貫注,矢志不渝。樊錦詩,就是一個這樣專注的人,所以我對於她的專注,仰慕和欽佩。《我心歸處是敦煌》是樊錦詩口述,顧春芳撰寫。這本書主要講述:「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的一生經歷,以及她的事業守護敦煌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