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女子(富書專欄作者)
今年中秋節,《我和我的祖國》姊妹篇《我和我的家鄉》上映了,上映首日票房2.73億,今天上映第3天,票房超6億。
5個故事中的農民發明家、外賣小哥、治沙人、基層村幹部、鄉村教師,都是再普通不過的平凡人,在各自的故事也都幹著各司其職的事,他們都是最普通最平凡的人,也是最讓人仰望的存在。
每個故事之間採用在線網友連線的方式,以家鄉的記憶、家鄉的特色和與家鄉的距離等內容進行轉場切換,進一步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東南西北中,時間為經、空間為緯。
有一種思念,叫家鄉;
有一份牽掛,叫家。
最後一個篇章《神筆馬亮》中,沈騰扮演的馬亮說:「我是在一個小山村裡長大的,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成長就是告別家鄉,奔向他鄉。
生活就是懷念著家鄉,迷失在他鄉。
漸漸地,遠方成了我們的家鄉,而家鄉也成了我們的遠方。
點擊播放 GIF 1.9M
我們長大,從告別家鄉開始
在《我和我的家鄉》鄧超、俞白眉執導的《回鄉之路》中,有這樣一個場景。
閆妮飾演的大師姐還是一名懵懂的學生時,面對陝北漫天黃沙,「考出去,誰也不要再回來」,「好好念書,學了本事,讓咱這變個樣。
老師的話深深紮根於心,她立志走出大漠。
走出大漠、告別家鄉是她和喬樹林等人擺脫黃沙、學習本事的唯一途徑,而告別家鄉,也意味著他們開始獨立,這也是很多人成長的唯一途徑。
一次採訪中,女排運動員朱婷回憶起剛離開家鄉、進入體校時,覺得每天都是煎熬。
「我經常會抽筋,渾身都疼,梳頭的時候,胳膊都抬不起來,晚上也睡不好覺。」
訓練結束後,朱婷哭著給父親打電話說想回家,但電話那頭的父親卻說:「農村的娃兒能吃苦,你再堅持一會兒。」
父親清楚地知道,對於家庭困難,生活在農村的朱婷來說,一旦走出體校,恐怕就再也沒有第二次機會了。
曾經年少愛追夢,一心只想往前飛,每一個人都要學會離別,我們就這樣懵懂地走上了「長大」的路途。
網上有一張白巖松和老家宅子的合影,他說:「這裡之前有一排排房子,現在早經成為了一片廢墟。」
就在那裡,他的爺爺、父親去世了,他的姑姑出嫁了,而離開家鄉的,還有他的哥哥,和他。
說到離開家鄉的那天,白巖松記得非常清楚:「那天,我走的時候是歡蹦亂跳的,因為當時年輕的自己眼中只有前方,或者說未來。眼中充滿了好奇,恨不得連句拜拜都懶得說。」
可等到要在北京成家立業,他才知道「這一次,我真的要離開家了」。
離家的火車開動的瞬間,白巖松再也忍不住了,嚎啕大哭。
離開家鄉和母親的感覺,白巖松說:「每一次離別,都是一場小型的死亡。」
而多年之後,當他再次聽到內蒙古鄉音,才明白「回頭的地方越清晰,向前走得越堅定」,這便是家鄉的意義。
點擊播放 GIF 1.8M
能去的地方很多,但能回的地方不多
網易雲熱評中,網友「似是而非或是世事可畏」說:
「自從上了大學,發現我的家鄉從此只剩下東西,再無春秋。
自打外出工作,發現我的家鄉只剩下寒冷的冬天和溫暖的親情。」
小時候,我們總想著離開腳下這片土地,去往更遠的遠方;
而長大後,我們卻想要回到曾經想要逃離的地方。
席慕蓉父親在歐洲旅遊時,曾和她說:「不喜歡歐洲,因為有東西擋在視野前。」
席慕蓉很不理解:歐洲那麼大,風景也美,怎麼就會悶?
直到席慕蓉回到家鄉,在內蒙古走了一圈,她才真正明白父親說的是什麼。
晚上,她看著頭頂的天空,天空似穹廬,星輝閃爍,豐饒的銀河從天際中划過,有個念頭突然出現在她心頭:
「這裡,不就是少年的父親同樣仰望過的星空嗎?」
她再也忍不住,一個人在曠野中失聲痛哭,為自己和父輩的連接而感動。
那一刻,席慕蓉才終於發現,自己和這片草地有著割不斷的血脈關係,她踏上了這片草原,精神上就再未遠離。
正如李健在《異鄉人》中,唱到的那樣:
「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為一扇窗,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不知不覺把他鄉,當做了故鄉……」
作為身在北京的異鄉人,終於回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家鄉哈爾濱開唱。
李健哈爾濱演唱會
李健說,自己等這一天已經15年,站在這裡不是衣錦還鄉,而是作為一名遊子講述在外的經歷。
人們在李健的歌聲中,聽懂了他對家鄉哈爾濱的熱愛與思念,同樣,劉強東也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宿遷。
劉強東對家鄉的愛是「簡單粗暴」的,他很享受衣錦還鄉的癮。
他會帶著老婆和一大摞現金,西裝革履回老家,給村裡老人一人發一萬,隔壁村有人來領,他也發,一舉發出去三百多萬,換來老人們一句「村裡沒有說大強子不好的」,他就特滿足。
他把京東的呼叫中心設在了老家宿遷,也說服百度、網易的呼叫中心入駐。
「如果我作為從宿遷出來,我都不帶頭回去老家投資,它還能去找哪些企業去投資呢?」
劉強東給宿遷的投資和帶動,當地人有口皆碑。
最初的我們,總渴望出人頭地去外面的世界闖一闖,後來才發現那個我們當初逃離的故鄉,一直是我們魂牽夢繞的地方。
也正是《我和我的家鄉》中,發生在沈騰和馬麗身上哭笑不得的經歷,讓觀眾看懂了一個現狀:
在我們出發的地方,有人正用心建設著家鄉,變得越來越好的家鄉也歡迎我們回家。
家鄉是最近,也是最遠的遠方
作家劉亮程說:
「我把故鄉隱藏在身後,單槍匹馬去闖蕩生活。
我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走動,居住和生活,但那不是我的。」
中秋節前,我收到了閨蜜兮兮寄來的兩箱大閘蟹。
我知道一箱是送我的,一箱是需要我送到她父母家的,老人年紀大了,下樓取快遞不方便。
嫁到海南的她,每每想到日漸老去的父母就心疼不已,她也終於明白,為什麼自己出嫁那一天,父母會難過成那樣。
特別有了二寶後,才幾個月大,而今年大寶即將高考,她不得不選擇放棄回家,安心帶娃,而她的勞累不堪,丈夫並不理解,時常吵架。
舉目四望,連一個安慰她的人都沒有……夜深人靜之時,她分外想家。
家鄉是什麼?
家鄉,是我們年少時想逃離,年老時可能已經回不去的地方;
家鄉,是中秋的那輪月、是春運時的那張車票、是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口音;
家鄉,是根本剪不斷臍帶的血地,斷了筋骨,連著血脈;
家鄉,是起點,是終點,是即便永遠回不去,也依然是家鄉的那個地方。
翻譯家傅雷曾說:「不管走多遠,只要家中那盞燈亮著,心就覺得踏實。」
我們每個人好像一直都在跑,卻總覺得自己把心和最後一點安全感落在了千裡之遙的家鄉。
正如觀影后,有的網友評論說:
家鄉是用腳丈量過的土地,每一步都覺得踏實;
家鄉是脫口而出的方言,每一句都帶著熟悉;
家鄉是時刻回味的美食,每一口都是幸福。
我的家鄉在東北松花江上,關於家鄉最美的記憶,是查幹湖的冬捕。
此刻,我和家鄉,距離3000公裡……
留言區說說你和家鄉的故事。
點擊播放 GIF 0.2M
作者簡介:張女子,富書專欄作者,親子寫作實戰營學員,傳播學碩士,前都市報情感傾訴記者,現以女兒小名寫作的中年少女,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本文首發富書,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