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BA【大器晚成】的球員不在少數,如史蒂夫·納什,直到30歲時才將展現出自身超強的籃球天賦,完成了從【全明星】到連奪兩屆【常規賽最有價值球員】的蛻變;再比如本·華萊士,29歲時才打出名堂,以絕對主力身份助活塞問鼎2004年的總冠軍、個人也是先後入選【全明星】和奪得【年度最佳防守球員】,完成了從【落選秀】到成為球星的逆襲。與之相應的還有一些球員進入聯盟就馬上展現出了非常好的籃球天賦,在打出非常優異數據的情況下,大有年紀輕輕就鎖定未來一個超級巨星位置的架勢,如18年進入聯盟的東契奇和特雷楊。
在這兩種類型球員之間,還有一種類型的球員,他們進入聯盟後也是立即進入【狀態】打出了非常不錯的數據和表現,給人非常大的無限遐想空間和期待,但此後他們卻進步不足或停滯不前,更有甚者因為長時間的停滯不前逐漸淡出球迷的視野。目前來看,邁爾斯·特納就是這種類型的球員。
2015年邁爾斯·特納參加NBA選秀,最終在首輪第11順位被【印第安納步行者】選中,由此職業生涯揚帆起航。新秀賽季憑藉著場均10.3分5.5籃板0.7助攻1.4封蓋的不錯表現,特納入選了【新秀年度最佳陣容二隊】。從選秀順位角度來看,新秀賽季的特納無疑是表現非常不錯的,能夠入選二隊說明他是本屆新秀中表現最好的10人之一,而他的選秀順位只有第11順位,這意味著表現超過了預期。
第二個賽季,特納再接再厲數據進一步提升到了14.5分7.3籃板1.3助攻2.1封蓋,其中封蓋排在聯盟第三位。連續兩個賽季表現不錯,且211身高、113公斤體重下有著可以媲美小個球員的靈活性及運動能力、爆發力的情況下,給了球迷無限的遐想空間:一個內線巨星正在冉冉升起,至少也是全明星的級別。
但自此之後至今的三個賽季,特納每個賽季的數據漲幅不大,甚至本賽季較上賽季還出現了下滑(上圖)。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特納近三個賽季數據漲幅不大,甚至下滑的呢?在我看來有三點原因:
第一點:隊友的崛起
2017年在送出保羅·喬治的交易中,步行者從雷霆得到了奧拉迪波和小薩博尼斯,正是這兩人的先後崛起,讓特納所得到的機會開始逐漸變少。
17-18賽季,奧拉迪波場均可以貢獻23.1分5.2籃板4.3助攻2.4搶斷的全面數據,其中得分全隊第一、籃板全隊第四、助攻全隊第二、搶斷全隊第一,大有成為球隊老大之勢。這並不奇怪,作為13年的【榜眼秀】奧拉迪波籃球天賦還是有的,在步行者給機會的情況下,第一個賽季【回合使用率】就高達聯盟第九的30.1%(比自己上賽季高出8.7%),由此打出不錯的數據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當然也正是因為不錯的表現,奧拉迪波該賽季入選了【全明星】、【年度最佳陣容三隊】,正式晉級球星行列。同時步行者的打法也開始偏於外線奧拉迪波這點,換言之後者已經名正言順是球隊老大了。此後兩個賽季雖然遭遇傷病導致數據有些下滑,但奧拉迪波還是能緊緊把持住球隊老大的位置。
本賽季因為傷病奧拉迪波缺席了大部分的比賽,小薩博尼斯適時的站了出來,在不被外界看好的情況下帶領球隊打出了40勝26負東部第五的戰績,而他自己也憑藉著場均18.5分12.4籃板5.0助攻的不錯表現入選了【全明星】,可以說短暫的成為了球隊的老大。
如果說比不過奧拉迪波是因為天賦確實不如對方有差距的話,那麼對比小薩博尼斯,特納在天賦上並不吃虧,同是選秀首輪11號秀出身,甚至在身體條件、運動能力上還要優於前者,那麼為何特納還是比不過小薩博尼斯呢?這就是即將要說的第二點和第三點。
當然在隊友崛起成為球隊老大後,如剛才所說戰術重心肯定會向後者偏移,就此特納所獲得的機會開始逐漸減少,近三個賽季【回合使用率】分別由20%到20%再到17%,這都是遠低於之前20.9%的。當機會變少帶來的必然是數據上的下滑,必然【機會】是獲取【數據】的前提和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第二點:自身進攻端進步不大
生涯前兩個賽季的特納在進攻端可以說非常的全面,一方面【籃下】、【近距離】、【中距離】、【中遠距離】、【超遠距離】五個區域的出手比非常的平均,幾乎都在20%左右;另一方面這五個區域的命中率都不錯,尤其是超遠距離上有著內線球員少有的30%+以上的命中率。換言之能裡能外——既能內線「吃餅」籃下終結,又能外線跳投命中三分。再考慮211的身高,這讓對手非常的難以防守,很難幹擾到投籃不說,全面的進攻也很難做到內線、外線都很好的遏制住。
但從第三個賽季開始,特納在進攻端並沒有取得太大的進步。雖然各個區域的出手比還是像之前那樣比較平均,但命中率並沒有隨著比賽經驗的增加而上漲,還是和之前差不多。以近距離出手的【低位進攻】為例,按理說非常的靠近籃筐又有身高的優勢,特納低位進攻的效率應該非常不錯才對,但事實上從下圖來看只處於聯盟偏上一點的水準,而且近三個賽季還出現過一次很大的下滑。從這點來看,特納並未好好的打磨過自己的進攻,換言之一直在用天賦來打球。
有優勢的籃下進攻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區域的進攻呢?在這個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聯盟,沒有進步某種程度來說就是退步,無形中在進攻上就拉開了和別人的差距。當然,也正是因為進攻端的提升不大,沒有打磨出【殺手鐧】或精於某項進攻方式或某個區域效率高,這就造成失去前兩個賽季的【新鮮感】後,在對方有針對性防守下得分開始趨於困難起來。也就是說對方很容易猜透進攻套路,那麼也就比較容易找出其中的漏洞從而能做到有針對性去防守。
進攻中沒有【殺手鐧】還會導致得分的不穩定性開始增加,畢竟能否得高分很依賴手感和對方防守強度的高低,這也就是為何特納近三個賽季時有單場30+的表現、也有單場很難得分破10分的主要原因。說白了,現在特納的進攻就是【博而不精】樣樣都會,但都沒有精通的。
第三點:防守端積極性下降
剛才說了,在自己的第二個賽季特納就有著聯盟第三的場均2.1次封蓋,但此後該項數據並未繼續提升反而本賽季較上賽季還出現了下滑,這其中的原因就在於特納近三個賽季在防守端的積極性在下降。
以能體現防守積極性的【幹擾對方投籃】為例,從上圖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近三個賽季的數值遠沒有前兩個賽季高。要想防守能力好數據出色,不光身高、體重、臂展身材條件有優勢,還要有很好的積極性。要說身材,無論是身高、體重還是臂展特納絕對是有優勢的,但即便這樣缺乏積極性還是讓他的防守數據提升不大。舉個簡單例子,對手在面前3米投籃,如果緊跑過去進行投籃幹擾,憑藉著身高和臂展優勢,特納很有可能封蓋到,但沒有進行投籃幹擾的話很難封蓋到,這就在於前者出手後球還在特納手臂觸碰的到範圍,而後者是手臂觸碰不到的範圍。
當然也正是因為防守積極性的下降,特納近三個賽季的防守效率也在下降,從17-18賽季開始,就在也沒有將對方命中率限制在45%以下的時候了。正如剛才所說,不能保持很高的幹擾對方投籃次數的話,那麼就很難將對方整體的投籃命中率壓制的很低,畢竟幾乎每個投籃都是在無幹擾下完成的。
其實從籃板數據上也能看出這點,但凡表現的積極一些,憑藉著身材上的優勢以及不錯的靈活性,至少不會像現在這樣場均只有不到7個,而且近兩個賽季還處於下滑的趨勢。說白了,搶籃板更多的還是依靠積極性,通過不斷的奔跑卡位佔據有利的形式從而拿下籃板。
結合全文來看,邁爾斯·特納之所以近三個賽季數據漲幅不大,在於以下三點:
隊友的崛起,使之得到的機會變少自身進攻端進步不大自身防守端積極性下降這三點歸納起來就是【內外因】,第一點是外因,說白了是特納自身不可控制的;而第二點和第三點是內因,說白了是特納自身可控制的,但是卻沒有做好。退一步講,如果特納在進攻端或防守端一直保持穩中有升的話,也許因為天賦上的差距還是阻擋不了奧拉迪波成為球隊老大的話,那麼在自身進步的同時數據也會隨之穩中有升,這也就是說,第一點雖然還是會阻礙數據上的大幅度提升,但阻力並沒有太大;反之因為自身的進步不足,第一點起到了很好的反向推動力。
寫到最後,對於邁爾斯·特納我還是抱有希望的,畢竟還不到25歲理論上還有成長的時間,當然他目前要做的就是開始打磨自己的進攻和在防守端重新注入積極性,換言之解決好自身【內因】的情況下,才能更好的處理【外因】。反之,如果還是目前這種情況的話,或許整個生涯也就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