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成敗與否,曾一直被視為「改變一生命運,定成敗、論英雄」的標準。然而,越來越龐大的高考大軍、呈下降趨勢的高校錄取率、各省市固定的頂尖學府名額讓很多考生感覺到要透不過氣來了。那麼如果高考成績不理想,孩子的人生真的就「戛然而止」了嗎?
當然不是,國內高考失利,為何不把眼光放到國外呢?
教育部原副部長楊海波就曾在「中等教育持續性發展論壇」上表示:「高考,在中國與國際教育緊密接軌的今天,不應成為孩子成才的唯一出路,留學可以作為高考的退路,但更確切地說是一條不錯的出路,甚至可以稱得上是一條成才的捷徑。」
可是很多人還是錯誤地認為選擇出國留學是逃避高考的體現,是很多成績不好但是家裡有錢的學生的選擇。
事實往往跟大家想的相反,很多成績優秀的學生已提前做好出國留學的準備!
一.出國留學,是另一種選擇
從最近幾年的留學趨勢來看,選擇出國的小留們不再是高考的落榜生或者常人口中的「學渣」,更多的是在國內的成績明明已經非常好,但是希望給自己多一種選擇。
眾所周知,中國的大學是嚴進寬出,雖然擠破頭衝過高考的枷鎖考進了Top10的高校,可是進了大學之後的同學們猶如進入了天堂,之前養成的好的學習習慣被忘的一乾二淨,常常是到了大三大四才想起來自己的英語四六級還沒過,簡歷上還空空如也,沒有一項可以拿的出手的實習經歷,成績也是平平,空虛的度過了大學四年。
相反的是,國外的大學是寬進嚴出,講求的是精英教育。每讀完一年,就會有10%到20%的學生因為成績等各種原因被淘汰,要麼被踢出所在的專業,要麼被學術顧問談話,要求勸退。
因此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高中生,選擇出國留學,是希望自己的大學四年不荒廢,更是因為「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在北美的校園裡,也越來越多的能看到有想法、有主見的中國留學生在校園活動中大放異彩,和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流想法,做出成績,而不再是旁人所以為的「逃避高考」。
二.出國留學,壓力異於常人
如果說高中三年,最難熬的是高三的話,那麼出國留學的四年就是把高三的生活重複了四年。
從開始打算出國的那一刻起,每一個留學生都要經歷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查看學校錄取所需要的材料和成績,開始準備雅思或者託福,準備學生申請的文書,如果學校要求提交推薦信,那麼還需要尋找合適的推薦人來幫助自己寫一封漂亮的推薦信。
即使被理想的大學錄取了,還要保證在四年裡學業優秀,因為很多高校都是大一大二的時候上一些基礎課,到了大三開始上專業課,同時也對GPA有要求,如果成績低於一定標準,那麼是禁止選擇高年級的專業課的。
再者,如果碰到了嚴格的教授或者偏重文科性的必修課,那麼可能就真的是要花幾十個小時來讀教材,最後交出的論文和作業還不一定能比得過英語是母語的同學,如果再碰上整個專業是算平均分,你的成績比全班平均分低的話,那麼即使總分超過60%,可能最後還是拿一個D或者F。因此說,出國留學在學業上的壓力一點不比高考小。
我們來看些數據,最近5年,全國高考棄考率都保持在10%左右,其中棄考的學生中選擇留學的學生佔據約6%,超過一半的棄考生是選擇留學出國。
三.留學人數破70W
2019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70.35萬人,較上一年度增加4.14萬人,增長6.25%。
匯總近五年的官方數據來看,自2015年中國留學生人數首次突破50萬後,除了2016年出現增幅放緩(3.97%)外,2017年、2018年、2019年的增幅分別達到11.7%、8.8%和6.25%。
從數據匯總來看,留學是一種趨勢,同時也被國家所鼓勵。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說過:
著力鼓勵出國留學,完善留學中國的政策與服務,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可是為什麼總有人「歧視」留學生,是源於仇富心理還是源於「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嫉妒心?
這個我們不去探討,不過請不要把自己的認知強加於別人更別說是這種偏見。
四.注意疫情
這一點十分重要,大家都知道現在國外疫情十分嚴重,跟國內相比簡直不能看!
從各國公布的確診數據顯示,疫情最嚴重的是美國,之後分別是巴西、印度、俄羅斯、秘魯、南非等國家。這些排在最前面的國家,都是確診病例超過30萬的,而美國、巴西和印度都是過百萬的。
對此,小編的建議是大家需要慎重考慮一下疫情的影響,這兩年就不要往外跑了,或者不去疫情嚴重的地區留學。
中國的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如果你不是京籍或滬籍考生,那麼想進入清北同濟復旦這樣的高校,就更要拼分數,門檻也更高。
不考慮疫情這個特殊狀況,相比較來說,花費同樣的功夫和努力,只要條件合適,完全是可以被國外更加出色的高校錄取。因此條件合適,孩子也願意,為什麼不選擇一個更優項呢?
越來越多的優秀學子選擇留學,國家同樣也支持留學,在這種趨勢下還是請部分家長擯棄掉「出國留學是逃避高考」這種思維。只要能讓孩子更好的發展,無論是參加高考還是選擇留學都是OK的。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了,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