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最大貧民窟
貧窮,是今天依然是全人類最大的敵人。
不管一個國家的經濟如何發展,貧窮似乎都難以消滅,哪怕是在一些發達國家,福利制度完善,依然會有一些不願被人看到的「家醜」。流浪漢和乞丐,在歐美發達國家一直存在,他們有些聚集在城市的某個特定區域,成為繁華都市中霓虹燈照不到的角落。
最著名的就是日本大阪的西城區,就是流浪漢聚集的場所,這裡有著最低消費50日元(3.1元人民幣)的自動販賣機,和200日元(12.6元人民幣)一碗的拉麵,還有900日元(56.7元人民幣)一晚的旅館,有點像中國深圳「三和大神」聚集的龍華。
他們大多數都曾是普通的工薪階層,甚至有些還曾經是事業有成的富豪,因為一次貸款、一次破產跌落到了最底層,用酒精和藥品麻醉自己,再難有翻身的機會。
但是,有一個地方的窮人,和歐美發達國家的窮人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這就是孟買。
身為印度第二大城市,整個孟買都會區擁有2500萬人口,排名世界第七。算上都會區,孟買的總面積有4355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半廣州的大小。而在這4355平方公裡中,有一塊1.9平方公裡的區域,住著大約100萬人,這裡就是世界最大的貧民窟。
孟買貧民窟給人的印象總是絕望的。
這裡隨意搭建的棚戶板房,揚滿灰塵的街道,不見天日的泥濘小巷,和骯髒的水源,每一項都足以讓剛來的人望而卻步。最令人絕望的是這裡的排汙系統,每1440人才擁有一個廁所,汙水直接排入河中,長年累月,一條死水將這裡團團圍住。
和歐美國家窮人屬於階級下沉不同,孟買貧民窟的窮人,卻是在為階層的上升而努力奮鬥。
2、
這個國家最勤勞的人
在一些對貧民窟汙名化的報導中,將他們的貧窮歸結於懶惰和「窮人思維」,貧民窟總是伴隨著毒品、紅燈區、暴力犯罪,似乎貧窮就是人品敗壞的代名詞。
但真相卻讓人大吃一驚,根據孟買官方的統計:把貧民窟的犯罪率單獨拎出來,要比整個孟買的犯罪率還要低。
而且住在貧民窟的100多萬人很少有好吃懶做的人,相反,他們是整個印度最勤勞的人。
如果你能夠拋棄成見,忍耐住這裡糟糕的衛生條件和刺鼻的汙水味道,鼓起勇氣走進這座亞洲最大的貧民窟,你會發現,這裡,就是一個城中之城。
在不到2平方公裡的地方,開著大大小小几千家的加工廠和商店,這裡不乏「血汗工廠」,工人們日以繼夜的幹活,工作條件惡劣,工作時間超長,勞動法在這裡也基本形同虛設。
但很少有工人會在乎這些,他們從印度各個角落的鄉村來到城市,為的就是能夠有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儘可能多的賺錢,改善家人的生活。和中國的農民工不同的是,印度農民工可以在城市的周邊自己解決住房問題,他們用簡易的材料搭起棚戶和板房,可以將一家人都帶到城市裡來,而沒有人可以趕他們走。
這也是印度貧民窟的由來。在城市化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大量的工作機會只有在城市才能找到,大量的農村人口湧向城市,他們租不起更買不起商品房和公寓,只能在貧民窟裡紮下根來。
由於印度的土地屬於私人產權,政府沒有權力將這裡的居民趕走,而政客們更是需要拉攏窮人的選票,誰也不願意去做「驅趕弱勢群體」的事情而在競選中變得被動。
越來越多的人口將貧民窟建造成了一座小城市,除了幾千家工廠,這裡有用英文教學的學校、有醫院診所、有超市和娛樂場所,更多的是隨處可見勤勞工作的人。
這裡也偶爾有能夠走出貧民窟,實現階級跨越的人。
比如印度著名的說唱組合Naezy & Divine,就是兩個從孟買貧民窟走出的男孩。還有更多貧民窟的孩子通過接受教育,走出了這裡,成為了各個崗位上的優秀人才。著名的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就是在孟買取景,講述的就是這裡逆襲的故事。
所以,孟買貧民窟的居民們並不懶惰,更不是安於現狀,他們勤奮工作,渴望改變自己的命運。只不過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窮人一樣,因為資源分配嚴重不均,導致他們要比其他人努力十倍,才能和同齡人「坐下來喝咖啡」。
3、
他們只不過沒有一個好的出身
仔細研究過你就會發現:和其他群體相比,孟買貧民窟的人在品質上並無低劣只說,他們勤勞、善良、樂觀,他們之所以只能住在城市裡最骯髒的地方,只是因為沒有一個好的出身。
孟買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城市之一。
孟買貧民窟的不遠處就是林立的高樓大廈,而驅車半個小時,就是印度首富的豪宅——一座價值20億美金的摩天公寓。
這座豪宅共有27層,每一層的層高都是普通公寓的兩倍,豪宅的頂部是一個停機坪,首富基本都是乘坐直升機回家,豪宅裡共有700名工作人員,都是為首富的家庭服務的,而首富家裡只有5個人。
從首富家裡再走十幾分鐘,就是孟買房價最貴的地區,均價一萬多美元。而不遠處貧民窟裡的工人們,每天的報酬不足10美元。他們要工作三到四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這裡的一平米。
幸好,這座城市還有貧民窟,能夠接納這些貧窮的家庭,有了一塊遮風擋雨的屋頂。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擁有選票並不能改變這種巨大的貧富差距。
在「圖釘型」社會,貧窮者佔據著社會的絕大多數,整日為了溫飽不停奔波的人,哪有精力去參與政治活動?而且他們的受教育程度也不及中產階級和精英們,更多時候,窮人們只是被「民主」利用的票倉。
印度窮人很早就擁有了選票,也抗爭了那麼久,到頭來也只是爭到了一個可以在城市搭建貧民窟的權利。
印度「底層研究」學派的創始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教授查傑特,對貧民窟的未來也是悲觀的。
他說:「我認為,富有的人、受過更好教育的精英們,不會失去他們對權力的控制。底層政治只能是一種反對政治、抵抗政治、生存政治,奮力爭取一些空間,以便他們能夠體面地、有尊嚴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