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悲華經》第一卷 第一品「眾聖雲集」

2021-03-02 醍醐分院

各位大菩薩,大家好!應著一些師兄的要求,我們又開設了這個「釋迦牟尼法門」。

其實大家知道,從廣義上講,整個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都屬於「釋迦牟尼法門」的範疇。但是要論核心經典的話,就必須是這部《悲華經》了。

為什麼呢?因為《悲華經》講的是「釋迦佛」怎麼發願的,諸佛是以「願」而成就的。所有佛成佛之後有很多共通之相(共通的特徵),這些在《華嚴經》中反覆在講。但是每個佛又有自己的個性,每個佛的個性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是因著他們發願的不同。

我們已經了解了「藥師法門」當中核心經典是《藥師經》,《藥師經》裡介紹了「藥師佛」的十二個大願;我們也剛學完了「阿彌陀法門」中的核心經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講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很多師兄也聽說過「釋迦佛」曾經發了五百大願,那麼介紹「釋迦佛」發的大願的這部經就是《悲華經》。

可以說深入到佛的大願,才能深入到這個佛的心髓。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看這個大願的「願」字,上面是個本原的「原」,下面是個「心」,本原就是心,以心為本原。諸佛的大願就意味著他的心。所以我們深入到這個「釋迦牟尼法門」的時候,就要深入到「釋迦佛」的心,就從他的願看起。

這部《悲華經》也叫《大悲蓮華經》。翻譯者呢,大家非常熟悉——是北涼天竺的通曉經律論三藏的曇無讖法師。為什麼說這個法師我們非常熟悉呢?因為我們學院曾經一直重推的一部經,佛陀的遺言《大般涅槃經》(北本40卷),就是曇無讖法師翻譯的。「曇無讖」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法護」,就是護持正法的意思。

這部經位於《乾隆大藏經》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的第0138部。「淨土宗」的九祖蕅益大師,曾經給這部《悲華經》寫過序。

他反覆讚嘆,說:釋迦牟尼佛能夠在這個五濁惡世修成佛,簡直比十方三世佛都更為勇猛啊!這個《悲華經》裡,也講了一下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等這些聖者,在因地修行時的故事。所以,一些修習「淨土宗」的師兄,如果有時間倒是也可以了解一下這部經。

這部經一共十卷,我們從第一卷開始看——

悲華經 卷第一轉法輪品 第一

第一卷的第一品「轉法輪品」。「轉法輪」就是「講法」的意思。「法輪」其實是古印度的一種兵器(無堅不摧,有大威勢力),用來形容佛陀的正法可以摧滅眾生的無明煩惱和痛苦;同時,這個「法輪」一旦轉起來,它就不會輕易地停歇,也意味著正法永住。

接下來看正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僧六萬二千人俱,皆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一切自在,心得解脫,慧得解脫,譬如善調摩訶那伽,所作已辦,舍於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得解,心得自在,於一切心得度彼岸,唯除阿難。菩薩摩訶薩四百四十萬人,彌勒菩薩最為上首,皆得陀羅尼、忍辱、禪定,深解諸法空、無定想,如是大士皆不退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以阿難的口吻講:我是這樣聽佛說的,我是這樣見證的。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這裡(這個地點大家也是相當的熟悉,太多經都是在這裡講的),與會的有「大比丘僧六萬二千人」,都是「阿羅漢」。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漏」就是煩惱的意思,這些大阿羅漢都斷盡了煩惱,「一切自在」,證得了心的解脫和智慧上的解脫,就好像「善調摩訶那伽」一樣。「摩訶」是「大」的意思;「那伽」,有的時候也稱為「na ga」,它代表「龍」,有的時候也代表「象」。

說這些大阿羅漢解脫的狀態就好像調伏得非常好的「大龍象」一樣,此生該做的修行功課已經基本做完了,因為已經跳脫輪迴了,所以說他們舍離了「重擔」(舍離了輪迴的重擔)。

「逮得己利」,可以講這些大阿羅漢獲得了人生的大豐收啊!「盡諸有結」,就是把「三有輪迴」的「結」都斷盡了,他們獲得了「正智」,純正覺悟的智慧。

這些大阿羅漢心非常的自在,「於一切心得度彼岸」。既然沒有離開這個世間,此時這種解脫,並不代表沒有任何意識、意念生起了,可能還會有一些意識、意念的生起(還有念頭),但是不管生起什麼念頭,這些大阿羅漢都是解脫的。但是這些大阿羅漢裡只有一個人,可以講還不是真正的大阿羅漢,就是「阿難」尊者,他還在修的過程中。

此時與會的還有四百四十萬個「菩薩摩訶薩」(有四百四十萬個大菩薩也參加了這次聖會),「彌勒菩薩」是其中最上首的菩薩。這四百四十萬個菩薩都證得了「陀羅尼(總持)」,他們的「忍辱」功夫特別好,「禪定」功夫也很棒,他們深解「諸法空」的含義,也非常了解什麼叫一切法「無定」,其實就是一切法「無常」,而且這四百四十萬位大菩薩都是不退轉的大菩薩。

【是時,復有大梵天王與無量百千諸梵天子俱,他化自在天王與其眷屬四百萬人俱,化樂天王亦與眷屬三百五十萬人俱,兜率天王亦與眷屬三百萬人俱,夜摩天王亦與眷屬三百五十萬人俱,忉利天王釋提桓因亦與眷屬四百萬人俱,毗沙門天王亦與鬼神眷屬十萬人俱,毗樓勒天王亦與拘辦荼眷屬一千俱,毗樓勒叉天王亦與諸龍眷屬一千俱,提頭賴吒天王與乾闥婆眷屬一千俱,難陀龍王、婆難陀龍王亦各與一千眷屬俱。如是等眾,皆已發心趣於大乘,已行六波羅蜜。】

接下來又講:與會的還有「大梵天王」,他帶著無量百千的種種「梵天子」(就是大梵天人)也來了,那「大梵天王」和這些「梵天子」,他們是來自「色界」的。

接下來講「欲界」六重天也來了很多聖眾,這是從上往下講的,「欲界」六重天的最高處,我們知道是「他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帶著眷屬有四百萬人都來了;然後,「他化自在天」下面不是「化樂天」嘛,「化樂天」的天王帶著眷屬三百五十萬人也來了;再往下,「兜率陀天」的天王帶著眷屬三百萬人也來了;再往下,「夜摩天」的天王帶著眷屬三百五十萬人也來了;再往下,「忉利天」的天王「釋提桓因」帶著眷屬四百萬人也來了。

我們知道「忉利天」在「須彌山」的頂上,再往下呢,就是「須彌山」山腰「四天王天」了,這「四大天王」也都帶著眷屬來了——

「毗沙門天王」就是北方的「多聞天王」,他帶著鬼神眷屬有十萬人一起來的。

「毗樓勒天王」就是南方的「增長天王」,他帶著「拘辦荼」(其實就是「鳩盤荼」,有的時候也叫「鳩盤茶」,就是「冬瓜鬼」,長得像個大甕一樣)。這個「冬瓜鬼」(鳩盤荼),他喜歡食人的精氣,有的時候有一些師兄被「鬼」壓身了,經常就是這個「鳩盤荼」壓身了哈。就好像人中有好人、有壞人,「鬼」裡也是有好鬼、有壞鬼,南方「增長天王」手下的這些「鳩盤荼」也都是不錯的,他們喜歡聽經聞法。這個南方「增長天王」帶著大概一千個「鳩盤茶」(一千個「冬瓜鬼」)也來參加這次聖會。

「毗樓勒叉」是西方的「廣目天王」,有的時候也被翻譯成「毗樓博叉天王」,他帶著種種龍眷屬,大概有一千位也來了(大家記住,西方廣目天王手下有很多龍)。

然後,「提頭賴吒」這是東方「持國天王」,他帶著「乾闥婆」大概有一千位也來了。「乾闥婆」,我們知道他是「樂神」也是「香神」,他呢是東方「持國天王」的眷屬。

之後呢,「難陀龍王」、「婆難陀龍王」也都分別帶著大概一千個眷屬趕來了。這麼多的聖眾都來了……

關鍵是這最後一句,說:「如是等眾,皆已發心趣於大乘,已行六波羅蜜」。上至「色界」天的「大梵天王」以及「梵天子」;下至「欲界」六重天的這些天王以及手下眷屬,與會的這一切聖眾都已經發心要修「大乘之法」,而且他們已經在修「六度」(六波羅蜜)了。

我們剛講完「阿彌陀法門」啊,反覆在強調「六度」(六波羅蜜),都知道修「六度」的重要性,只要在修「六度」,那就是菩薩……

那這樣一看的話——「大梵天王」以及這些「梵天子」們;「他化自在天王」以及他的眷屬;「化樂天王」以及他的眷屬;「兜率天王」以及他的眷屬;「夜摩天王」以及他的眷屬;「忉利天王」以及他的眷屬;還有「四大天王」以及手下的無論是鬼神哪、還是龍啊、還是乾闥婆呀;還有龍王以及龍王的眷屬(就是各種龍)……人家都在修「六度」呢!看來我們一點都不孤單,是吧?修「六度」的眾生這麼這麼多呀!都在修「六度」。

【爾時,世尊眷屬圍繞,為諸大眾說微妙法,除四顛倒,生善法明,得智慧光,了四聖諦,欲令來世諸菩薩等得入三昧;入三昧已,過於聲聞、闢支佛地,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退轉。】

這個時候啊,「釋迦牟尼佛」他就被周圍的這些眷屬圍繞著了。他就給與會的所有大眾講說「微妙之法」,除去大家的「四種顛倒」。

「四種顛倒」在《大般涅槃經》中也反覆提到哈——眾生常常是把「無常」的當成「常」;把「不樂」的當成「樂」;把「無我」當成「我」;把「不清淨」的當成「清淨」……這很顛倒。但是「釋迦佛」一給大家講法呢,大家就可以除掉「四種顛倒」(那就不顛倒了),就領悟了真正「常樂我淨」的本質了。

那「釋迦佛」一直在講法,這一片區域(這一片領地)的善法光明一直在增長,眾生得到了「智慧光」的照耀,明了了「四聖諦」(明了了苦、集、滅、道,四聖諦)。

「釋迦佛」講法的目的,也是「欲令來世諸菩薩等得入三昧」。也是為了利益未來世的所有菩薩,比如說「我們」,因為我們在修「六度」嘛,我們也算是菩薩哈。

「釋迦佛」講這些法,目的也是利益我們,讓我們能夠像與會的聖眾一樣都入到「三昧」。入「三昧」之後呢,超過普通的「聲聞地」、「闢支佛地」,為了幫助我們在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道路上不再退轉。

這樣呢,大幕就拉開了……《悲華經》這個開頭還是比較溫暖的。想到有那麼多的天王、天子、鬼神、龍、乾闥婆、龍王……他們都在和我們一樣在學「大乘」、在修「六度」,這個世界好像被「六度」圍繞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所以來的這無論是天王、天子、還是鬼神、還是乾闥婆、還是龍王或者龍……可以講他們都是菩薩呀!可以講都是菩薩的示現!所以,同頻才能感召啊!我們一直反覆強調「六度」,等到了這個「釋迦牟尼法門」,開篇就講這麼多的菩薩陪我們一起修「六度」,那以後我們就修得更有熱情、更有樂趣了。

相關焦點

  • 02《悲華經》第一卷 第一品「蓮花世界」
    根據《華嚴經》,聚集到「釋迦佛」身邊的這些聖眾啊,每一個來頭都不小,很多都是古佛再來!但是呢,示現為弟子(裝得笨笨的、傻傻的)。接下來,「釋迦佛」就說:善男子,我現在呢,就給大家講一講。大家仔細聽,好好地思惟,要好好地受持啊!「寶日光明菩薩」非常歡喜!就開始領受「釋迦佛」的教法,認真地聽。
  • 《悲華經》筆記
    《悲華經》筆記(1)      阿彌陀佛在因地時,做珊提藍國轉輪王,名無諍念。當時有佛出世,名寶藏如來。
  • 50《悲華經》第七卷 第四品之五「大悲釋迦願(九)」
    【其明焰盛,從金剛際出於世間,上至阿迦尼吒天,雨種種華,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波利質多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世尊,娑婆世界兵劫起時,我身舍利復當化作紺琉璃珠從地而出,上至阿迦尼吒天,雨種種華,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波利質多華,乃至還沒於地,至本住處金剛際,亦復如是。】
  • 【雲端華嚴.華嚴心鑰】卷01華嚴簡介、共修心得分享
    卷01華嚴簡介、共修心得分享(見輝法師)世主妙嚴品:海會雲集很多人第一次讀華嚴經,很困惑地問師父說:「為什麼華嚴經卷一裡面,全部都是各式各樣的山神、水神、海神、火神、風神?」這一品叫做世主妙嚴品,法會一開始,所有的人都會集合,什麼人來讀華嚴經?什麼人會來發心學習行菩薩道?華嚴經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一部經,佛陀到底是要講給誰聽?
  • 46《悲華經》第七卷 第四品之五「大悲釋迦願(五)」
    《悲華經》已經到了第七卷,我們繼續來學習釋迦牟尼佛的大願。【若有眾生寡聞少見自稱能論,聞佛說法即得不奪不失諸陀羅尼;】要是有的眾生寡聞少見(沒有學多少經,見識也比較少),但是覺得自己的口才還不錯,希望這樣的眾生聽聞了我的講法,就能夠證得「不奪不失諸陀羅尼」(「不奪」是不被別人影響,「不失」是不會失去)。
  • 《悲華經》序
    此經亦名大乘大悲芬陀利。經謂攝取淨土菩薩如餘華,唯大悲苦行菩薩,如芬陀利華也。然釋尊成佛,剎海微塵數劫,為眾生故,於恆沙劫前示作寶海大臣。其長子成佛,名寶藏。既勸輪王千子及諸小王,供佛發心,各取淨土,後獨發悲誓,願取穢土。嗚呼!我輩垢重障深,久為十方佛所擯棄,聚此五濁世閒,自非釋尊徹底大悲,何由得聞出世法要?
  • 【音頻珍藏版】妙印法師恭誦《大般涅槃經》第01—42卷
    《大般涅槃經》是由北涼天竺沙門三藏法師曇無讖尊者翻譯。此版本稱北本,總40卷;後續的2卷,是由唐代沙門若那跋陀羅法師與會寧等翻譯,總合計42卷圓滿。此是《乾隆大藏經》裡,大乘經涅槃部的第一部經。同一部《大般涅槃經》的第二個版本,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南本」。
  • 經中之王法華經
    法華經稱為經中之王。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是說一乘之果;也可說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不入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許多高僧大德都因為持誦《法華經》而進入禪定境界,因為持誦《法華經》而開悟的更是不乏其人。
  • 《楞嚴經講義》第一卷(六)
    以下發起序,為此經發起因緣,與諸經不同,又名別序,別在此經故。時,即眾僧自恣之時,諸佛歡喜之日,供佛齋僧,功德倍勝。《盂蘭盆經》,佛告目連,應於是日齋僧,以度親靈,故王臣皆喜是日設供。波斯匿,此雲月光,與佛同時降生,其父王見諸光明,不知是佛生祥瑞,謂是太子福力所致,故命名月光,亦名勝軍,以其軍旅最勝,諸國無能敵故。
  •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悲華經序大悲釋尊,能為難事;較十方三世佛,偏稱勇猛。而悲華一經,敘述尤詳。
  • 金光明經卷第一
    受益經典(12月1日)金光明經卷第一 北涼三藏法師曇無讖譯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悉來擁護  持是經者  大辯天神  尼連河神  鬼子母神  地神堅牢  大梵尊天  三十三天  大神龍王  緊那羅王  迦樓羅王  阿修羅王  與其眷屬  悉共至彼  擁護是人  晝夜不離  我今所說  諸佛世尊  甚深秘密  微妙行處  億百千劫  甚難得值  若得聞經  若為他說  若心隨喜  若設供養  如是之人
  • 《針灸甲乙經》卷一
    取黃帝《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撰為《針灸經》十二卷,歷古儒者之不能及也。或曰∶《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曰∶人生天地之間,八尺之軀,髒之堅脆,之乎。非大聖上智,孰能知之,戰國之人何與焉。大哉!《黃帝內經》十八卷,《針經》三卷傳,學之者鮮矣。唐·甄權但修《明堂圖》,孫思邈從而和之,其餘篇第亦不能盡言之。
  • 法華經淺釋85:由此可知焚身供佛的功德,是無可比擬的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3稱)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3稱)宣化上人講述卷六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藥王菩薩專修苦行。這種苦行,是最難行的苦行,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這一品是說藥王菩薩為法忘軀的精神,所以成就圓通無礙的品德和智慧。此品在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之中,屬於第二十三品。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在這個時候,宿王華菩薩對佛說:「世尊!我在楞嚴會上,聽到藥王菩薩講圓通之法,但不十分了解他怎樣來到娑婆世界,有什麼因緣?
  • 道行般若經 第二卷
    書般若波羅蜜持經卷。自歸作禮承事供養。名華搗香澤香雜香繒彩華蓋旗幡得福多也佛言。置是塔。拘翼。若復有閻浮利滿中七寶塔。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盡形壽自歸作禮承事供養天華天搗香天澤香天雜香天繒天蓋天幡。云何拘翼。是善男子善女人。其福寧多不。釋提桓因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書般若波羅蜜持經卷自歸作禮承事供養名華搗香澤香雜香繒彩華蓋旗幡得福多。佛言。置閻浮利所作事。拘翼。
  • 《雜阿含經第一卷:無常經》
    【雜阿含經】第1經 (第1卷)【白話文】一、《無常經》:本經敘述觀察【五陰為無常,為空,為非我】,則能滅盡喜貪,而解決生死的問題。(依後面之攝頌看來,即苦為『苦經』,空為『空經』,非我為『非我經』。觀察五陰是苦,是無常,會變壞老病,有死滅去來,故均為是苦。所謂四苦八苦等是。五陰因為是無常變易,故不實在,故為空。五陰為眾物眾緣所生之法,是無常,是空,故知不是唯一,不是自在主宰,不是獨存實在之我,故為非我。陰為舊譯,是蔭覆,色心之法蔭覆真理之義。新譯為蘊,積集之義。所謂色心之法,大小前後等積集而成自體。
  • 法華經淺釋80學無學記
    可是在你沒有成佛之前,應當供養有十世界微塵數這麼多的諸佛如來,在都是你給這十世界微塵數如來作長子,就好像現在你給我釋迦牟尼佛作兒子是一樣。因為在過去你發願,無論哪一位佛成道,你要作他們的長子。是蹈七寶花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這位蹈七寶花佛的國土非常莊嚴,佛的壽命和住世的劫數、所教化的徒弟、正法和像法住世的時間,都和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一樣。
  • 09《悲華經》第一卷 第二品「彌勒得佛授職」
  • 敦煌寫經 法藏P2318光贊般若經卷第二
    敦煌寫經法藏 P2318光贊般若經卷第二(尾題)尺寸:27×1468釐米說明:
  • 受持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即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闢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
  • 【雲端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卷08 華藏世界品
    今天是我們雲端學院,華嚴經全球共修第八堂課,我們已經進入華藏世界品了。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八開始,介紹了這個世界的樣貌。從卷八到卷十,華藏世界品是這個世界當中真正的樣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是有侷限性很小的一顆球。 真實的樣貌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