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菩薩,大家好!應著一些師兄的要求,我們又開設了這個「釋迦牟尼法門」。
其實大家知道,從廣義上講,整個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都屬於「釋迦牟尼法門」的範疇。但是要論核心經典的話,就必須是這部《悲華經》了。
為什麼呢?因為《悲華經》講的是「釋迦佛」怎麼發願的,諸佛是以「願」而成就的。所有佛成佛之後有很多共通之相(共通的特徵),這些在《華嚴經》中反覆在講。但是每個佛又有自己的個性,每個佛的個性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是因著他們發願的不同。
我們已經了解了「藥師法門」當中核心經典是《藥師經》,《藥師經》裡介紹了「藥師佛」的十二個大願;我們也剛學完了「阿彌陀法門」中的核心經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講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很多師兄也聽說過「釋迦佛」曾經發了五百大願,那麼介紹「釋迦佛」發的大願的這部經就是《悲華經》。
可以說深入到佛的大願,才能深入到這個佛的心髓。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看這個大願的「願」字,上面是個本原的「原」,下面是個「心」,本原就是心,以心為本原。諸佛的大願就意味著他的心。所以我們深入到這個「釋迦牟尼法門」的時候,就要深入到「釋迦佛」的心,就從他的願看起。
這部《悲華經》也叫《大悲蓮華經》。翻譯者呢,大家非常熟悉——是北涼天竺的通曉經律論三藏的曇無讖法師。為什麼說這個法師我們非常熟悉呢?因為我們學院曾經一直重推的一部經,佛陀的遺言《大般涅槃經》(北本40卷),就是曇無讖法師翻譯的。「曇無讖」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法護」,就是護持正法的意思。
這部經位於《乾隆大藏經》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的第0138部。「淨土宗」的九祖蕅益大師,曾經給這部《悲華經》寫過序。
他反覆讚嘆,說:釋迦牟尼佛能夠在這個五濁惡世修成佛,簡直比十方三世佛都更為勇猛啊!這個《悲華經》裡,也講了一下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等這些聖者,在因地修行時的故事。所以,一些修習「淨土宗」的師兄,如果有時間倒是也可以了解一下這部經。
這部經一共十卷,我們從第一卷開始看——
悲華經 卷第一轉法輪品 第一第一卷的第一品「轉法輪品」。「轉法輪」就是「講法」的意思。「法輪」其實是古印度的一種兵器(無堅不摧,有大威勢力),用來形容佛陀的正法可以摧滅眾生的無明煩惱和痛苦;同時,這個「法輪」一旦轉起來,它就不會輕易地停歇,也意味著正法永住。
接下來看正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與大比丘僧六萬二千人俱,皆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一切自在,心得解脫,慧得解脫,譬如善調摩訶那伽,所作已辦,舍於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得解,心得自在,於一切心得度彼岸,唯除阿難。菩薩摩訶薩四百四十萬人,彌勒菩薩最為上首,皆得陀羅尼、忍辱、禪定,深解諸法空、無定想,如是大士皆不退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以阿難的口吻講:我是這樣聽佛說的,我是這樣見證的。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這裡(這個地點大家也是相當的熟悉,太多經都是在這裡講的),與會的有「大比丘僧六萬二千人」,都是「阿羅漢」。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漏」就是煩惱的意思,這些大阿羅漢都斷盡了煩惱,「一切自在」,證得了心的解脫和智慧上的解脫,就好像「善調摩訶那伽」一樣。「摩訶」是「大」的意思;「那伽」,有的時候也稱為「na ga」,它代表「龍」,有的時候也代表「象」。
說這些大阿羅漢解脫的狀態就好像調伏得非常好的「大龍象」一樣,此生該做的修行功課已經基本做完了,因為已經跳脫輪迴了,所以說他們舍離了「重擔」(舍離了輪迴的重擔)。
「逮得己利」,可以講這些大阿羅漢獲得了人生的大豐收啊!「盡諸有結」,就是把「三有輪迴」的「結」都斷盡了,他們獲得了「正智」,純正覺悟的智慧。
這些大阿羅漢心非常的自在,「於一切心得度彼岸」。既然沒有離開這個世間,此時這種解脫,並不代表沒有任何意識、意念生起了,可能還會有一些意識、意念的生起(還有念頭),但是不管生起什麼念頭,這些大阿羅漢都是解脫的。但是這些大阿羅漢裡只有一個人,可以講還不是真正的大阿羅漢,就是「阿難」尊者,他還在修的過程中。
此時與會的還有四百四十萬個「菩薩摩訶薩」(有四百四十萬個大菩薩也參加了這次聖會),「彌勒菩薩」是其中最上首的菩薩。這四百四十萬個菩薩都證得了「陀羅尼(總持)」,他們的「忍辱」功夫特別好,「禪定」功夫也很棒,他們深解「諸法空」的含義,也非常了解什麼叫一切法「無定」,其實就是一切法「無常」,而且這四百四十萬位大菩薩都是不退轉的大菩薩。
【是時,復有大梵天王與無量百千諸梵天子俱,他化自在天王與其眷屬四百萬人俱,化樂天王亦與眷屬三百五十萬人俱,兜率天王亦與眷屬三百萬人俱,夜摩天王亦與眷屬三百五十萬人俱,忉利天王釋提桓因亦與眷屬四百萬人俱,毗沙門天王亦與鬼神眷屬十萬人俱,毗樓勒天王亦與拘辦荼眷屬一千俱,毗樓勒叉天王亦與諸龍眷屬一千俱,提頭賴吒天王與乾闥婆眷屬一千俱,難陀龍王、婆難陀龍王亦各與一千眷屬俱。如是等眾,皆已發心趣於大乘,已行六波羅蜜。】
接下來又講:與會的還有「大梵天王」,他帶著無量百千的種種「梵天子」(就是大梵天人)也來了,那「大梵天王」和這些「梵天子」,他們是來自「色界」的。
接下來講「欲界」六重天也來了很多聖眾,這是從上往下講的,「欲界」六重天的最高處,我們知道是「他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帶著眷屬有四百萬人都來了;然後,「他化自在天」下面不是「化樂天」嘛,「化樂天」的天王帶著眷屬三百五十萬人也來了;再往下,「兜率陀天」的天王帶著眷屬三百萬人也來了;再往下,「夜摩天」的天王帶著眷屬三百五十萬人也來了;再往下,「忉利天」的天王「釋提桓因」帶著眷屬四百萬人也來了。
我們知道「忉利天」在「須彌山」的頂上,再往下呢,就是「須彌山」山腰「四天王天」了,這「四大天王」也都帶著眷屬來了——
「毗沙門天王」就是北方的「多聞天王」,他帶著鬼神眷屬有十萬人一起來的。
「毗樓勒天王」就是南方的「增長天王」,他帶著「拘辦荼」(其實就是「鳩盤荼」,有的時候也叫「鳩盤茶」,就是「冬瓜鬼」,長得像個大甕一樣)。這個「冬瓜鬼」(鳩盤荼),他喜歡食人的精氣,有的時候有一些師兄被「鬼」壓身了,經常就是這個「鳩盤荼」壓身了哈。就好像人中有好人、有壞人,「鬼」裡也是有好鬼、有壞鬼,南方「增長天王」手下的這些「鳩盤荼」也都是不錯的,他們喜歡聽經聞法。這個南方「增長天王」帶著大概一千個「鳩盤茶」(一千個「冬瓜鬼」)也來參加這次聖會。
「毗樓勒叉」是西方的「廣目天王」,有的時候也被翻譯成「毗樓博叉天王」,他帶著種種龍眷屬,大概有一千位也來了(大家記住,西方廣目天王手下有很多龍)。
然後,「提頭賴吒」這是東方「持國天王」,他帶著「乾闥婆」大概有一千位也來了。「乾闥婆」,我們知道他是「樂神」也是「香神」,他呢是東方「持國天王」的眷屬。
之後呢,「難陀龍王」、「婆難陀龍王」也都分別帶著大概一千個眷屬趕來了。這麼多的聖眾都來了……
關鍵是這最後一句,說:「如是等眾,皆已發心趣於大乘,已行六波羅蜜」。上至「色界」天的「大梵天王」以及「梵天子」;下至「欲界」六重天的這些天王以及手下眷屬,與會的這一切聖眾都已經發心要修「大乘之法」,而且他們已經在修「六度」(六波羅蜜)了。
我們剛講完「阿彌陀法門」啊,反覆在強調「六度」(六波羅蜜),都知道修「六度」的重要性,只要在修「六度」,那就是菩薩……
那這樣一看的話——「大梵天王」以及這些「梵天子」們;「他化自在天王」以及他的眷屬;「化樂天王」以及他的眷屬;「兜率天王」以及他的眷屬;「夜摩天王」以及他的眷屬;「忉利天王」以及他的眷屬;還有「四大天王」以及手下的無論是鬼神哪、還是龍啊、還是乾闥婆呀;還有龍王以及龍王的眷屬(就是各種龍)……人家都在修「六度」呢!看來我們一點都不孤單,是吧?修「六度」的眾生這麼這麼多呀!都在修「六度」。
【爾時,世尊眷屬圍繞,為諸大眾說微妙法,除四顛倒,生善法明,得智慧光,了四聖諦,欲令來世諸菩薩等得入三昧;入三昧已,過於聲聞、闢支佛地,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退轉。】
這個時候啊,「釋迦牟尼佛」他就被周圍的這些眷屬圍繞著了。他就給與會的所有大眾講說「微妙之法」,除去大家的「四種顛倒」。
「四種顛倒」在《大般涅槃經》中也反覆提到哈——眾生常常是把「無常」的當成「常」;把「不樂」的當成「樂」;把「無我」當成「我」;把「不清淨」的當成「清淨」……這很顛倒。但是「釋迦佛」一給大家講法呢,大家就可以除掉「四種顛倒」(那就不顛倒了),就領悟了真正「常樂我淨」的本質了。
那「釋迦佛」一直在講法,這一片區域(這一片領地)的善法光明一直在增長,眾生得到了「智慧光」的照耀,明了了「四聖諦」(明了了苦、集、滅、道,四聖諦)。
「釋迦佛」講法的目的,也是「欲令來世諸菩薩等得入三昧」。也是為了利益未來世的所有菩薩,比如說「我們」,因為我們在修「六度」嘛,我們也算是菩薩哈。
「釋迦佛」講這些法,目的也是利益我們,讓我們能夠像與會的聖眾一樣都入到「三昧」。入「三昧」之後呢,超過普通的「聲聞地」、「闢支佛地」,為了幫助我們在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道路上不再退轉。
這樣呢,大幕就拉開了……《悲華經》這個開頭還是比較溫暖的。想到有那麼多的天王、天子、鬼神、龍、乾闥婆、龍王……他們都在和我們一樣在學「大乘」、在修「六度」,這個世界好像被「六度」圍繞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所以來的這無論是天王、天子、還是鬼神、還是乾闥婆、還是龍王或者龍……可以講他們都是菩薩呀!可以講都是菩薩的示現!所以,同頻才能感召啊!我們一直反覆強調「六度」,等到了這個「釋迦牟尼法門」,開篇就講這麼多的菩薩陪我們一起修「六度」,那以後我們就修得更有熱情、更有樂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