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為什麼從獻公到秦始皇幾乎沒出現過昏君

2021-02-23 一醉清風攬月

中國古代王朝之興衰,歷來就是遵從盛極必衰和否極泰來的規律。當一個王朝走黴運走到極點時,要麼直接崩盤,要麼通過變法改革,往順境方向轉化。崩盤屬於常見的現象,而逆轉很罕見。戰國後期的秦國,就屬於罕見的通過變法而逆轉的典型案例。

秦獻公繼位之前,在秦國東面的魏國已經進行了變法,國力大勝。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 年),魏軍在名將吳起的率領下連連擊敗秦軍,完全奪取秦國佔據的河西之地。此時的秦國已經慘到極點了,只佔有隴山以東、洛河以西、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狹小,沒有迴旋的餘地。在魏國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秦國隨時都有滅亡的危險。

而秦國當時國內的情況呢?民風彪悍,私鬥成風,整個國家呈現的困頓低落與魏國的蓬勃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秦獻公當時正在魏國流亡,秦魏的這種國力上的反差,極大的刺激了他的自尊心。因此當秦獻公回國繼位後,首先便展開了跟魏國一樣的新政變法。只不過在秦獻公時期的變法,雖然決心很大,但是阻力太強,而且也沒有很好的人才輔佐他,這場變法最終還是不了了之。秦獻公在臨死前,用一種遺憾和勉勵的心情把秦國託付給了贏渠梁。而這個嬴渠梁,就是後來銳意變法的秦孝公。

秦孝公接手的秦國,其實仍然是一副支離破碎的景象,讓人感覺不到一絲希望。但是物極必反,正是這種半死不活的氣象,給了秦孝公極大的決心,誓要扭轉這種衰頹的國勢。公元前356 年,孝公任用衛國人商鞅進行變法。六年後,商鞅就進一步深化了變法的力度。在這種大力的新政改革下,秦國的國勢也一舉得以扭轉。

而這種國勢扭轉的成果,就是秦軍乘魏國與齊國交戰之際,奪回了重要的河西之地。同時魏軍在桂陵和馬陵的兩次敗仗,不僅主帥龐涓戰死,魏軍的精銳之師魏武卒也損失慘重。秦國和魏國的國力差距得以扯平。這為後來秦國東擴,奠定了基礎。

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誅殺。但是他的變法並沒有被廢除,而是繼續實行。再此之後的五任秦國國君,也都是依商鞅之法而治國,繼續將秦國壯大。西漢的賈誼在他的《過秦論》中就說過: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這裡的六世之餘烈,指的就是從秦孝公之後的五任秦君的奮鬥史。

那麼孝公之後的五任秦君都有何功績呢?

秦惠文王:在位時間二十六年,在位期間剷除阻礙變法的保守派,立相分權。擴疆拓土,壯大實力。慧眼識珠、任賢用能、甄拔人才。是一個比較銳意進取的君王。

秦武王:在位時間三年,大體保持了惠文王的政策。他身強體壯,率軍打下了宜陽。但是他寵幸大力士,曾給大力士封高官。後因與大力士比賽舉鼎砸斷了腿,失血過多而死。因此武王是有明顯缺陷的,只是他死的早,這種缺陷沒有暴露而已。

秦昭襄王:在位時間五十四年,在位期間重用範雎、白起等人,繼續實行變法,堅持富國強兵,使秦國得以蓬勃發展,為未來秦國統一打下堅實基礎,可謂功勳卓越。但是他在弄死白起之後,秦軍損失慘重。所以昭襄王的功績很高,僅次於秦孝公。但是在他的晚年,存在識人不明的情況。

秦孝文王:在位時間三天。繼位後還來不及幹點正事就死了。有人認為是因呂不韋想讓贏異人早點繼位,所以把他給殺了。鑑於他在位時間太短,昏不昏的也不知道,所以也就不評價他了。

秦莊襄王:在位時間三年。名異人,是個具有傳奇性的人物。早年在趙國當人質,後來被呂不韋認為是奇貨可居,就把他弄回了秦國。因此贏異人和呂不韋關係很好,當時秦國也是兩人共治天下。繼位三年後,忽然病死了,但據說是因為他撞見了呂不韋和趙姬的姦情。至於他的功績嘛,其實主要是呂不韋的幹的。所以他算不上昏君,但也不是賢君,屬於標準的庸君。

將六世秦君的功績捋一遍後可以發現,這六代秦國國君中,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的在位時間較長,功業也是最大的。至於其他三位,秦武王、孝文王、莊襄王的在位時間都較短,昏庸與否不好評價。但六世秦君無一例外,都堅持了商鞅的變法新政。

所以秦獻公之後的六世秦君沒有大昏君,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商鞅變法。所謂的商鞅之新政變法,其實就是依法家的理念治國。在這種體系之下,是很難產生昏君的。

我們可以從漢代以後,偏好法家理念治國的人中看到以下名單:

皇帝類有:魏武帝曹操、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世宗胤禛(雍正)。

宰相類有:西漢御史大夫桑弘羊、蜀漢丞相諸葛亮、北宋的王安石、大明首輔張居正。

外儒內法的皇帝有: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洵、唐太宗李世民、清聖祖玄燁(康熙)。

這些人裡面,有仁君、聖君、賢君、甚至是大帝。也有我們常說的暴君,亦有不常聽說的武君,但是基本沒有昏庸之人。究其之所然,是因為法家的理念強調以嚴苛殘酷和高效率。在這種理念的籠罩下,單從統治者方面來講,需要立法者要有極強的操控力、狠心以及堅決的頭腦。簡單的說,如果國君昏聵不明,帶頭不尊法,這個體系就徹底崩塌了。

在戰國後期那個你死我活的時代,秦國靠這套體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國老百姓也支持這套體系,所以六世秦君,無一人敢廢新法而歸舊制。正是因為有新法的存在,所以六世秦君都以銳意進取,開疆擴土而聞名於史。他們有更大機率成為暴君,卻有少機率成為昏君。

但是新法也有毛病,就是它由秦王所立,秦王自然也有能力把它給廢掉。後來秦二世為什麼國破身亡?就是因為他把新法廢了,以方便自己淫亂。但當秦國自身的體系崩塌後,哪怕你是皇帝,也會落得一個人心盡失的下場。(這就是廢法的後遺症)

縱觀秦國歷史用一句話來說:生於憂患,窮則思變,死於安樂。

另外還有幾點原因,比如秦國太窮,秦王普遍尊重人才,秦國的擇君制度,也是六世秦君中鮮有昏君的原因。

但是我覺得這些都不是根本,秦獻公以前的秦國也窮的叮噹響,還不是出了秦簡公這種大昏君。就算是秦獻公,他也算不上是賢君。他跟後來的北宋神宗很像,想搞點政績出來,結果越搞越亂。關鍵點就決定在了秦孝公身上,是他對變法的決心,以及秦國變法的徹底性,改變了秦國的國勢。這一點就很像後來的雍正改革,只要改成了,後世君王沒有一個能睡安穩覺,畢竟這是對利益階層動刀子,每一天都會被政務忙死,然而乾隆卻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完全堅持雍正的改革。其實孝公之後的惠文王有段時間也想把新法給廢了,所幸他死的及時,沒來得及幹,否則就有可能是昏君了。

最後可以用一段萬金油的話來總結: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成王敗寇嘛,誰都會難免犯錯。但只要勝利了就還是明君。失敗了,比如隋煬帝楊廣之類的,就是後世之笑柄了。

相關焦點

  • 秦國幾乎沒有昏君,為什麼這麼長時間才統一中國?
    秦國幾乎沒有昏君,但統一卻花了很長時間。為什麼?賈誼的《過秦論》寫了一個盪氣迴腸的秦國一統全國的故事:「當始帝,經六代轟轟烈烈,啟長策,治宇宙,吞亡二周諸侯,取霸業,作六合,以一叩鞭天下,啟天下。」賈誼的《汾六世餘烈》主要指秦孝公,秦惠文,秦武王,秦昭襄,秦孝文,秦莊襄六位君主。直到秦始皇消滅東方六國,歷時160餘年。
  • 都說秦始皇是「奮六世之餘烈」,事實上三十六代秦君幾乎沒有昏君
    秦國自秦非子被周孝王封為附庸開始,到前771年正式位列諸侯,再到秦穆公稱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後經百年中衰,又於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後再度崛起,終至前221年攻滅六國,統一天下。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始皇帝秦始皇,他是如何平定天下統一六國的?
    作為一名被後人尊稱為「千古第一帝」的秦始皇,他的經歷無疑是成功的,小編在讀書的時候看歷史書說秦始皇他是暴君,濫殺無辜,昏君什麼的,但是當時小編倒是就覺得他還是挺厲害的,統一了天下,被稱為「千古一帝」,統一中國把分封制改為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其制度模式沿用兩千多年,像這樣的功績在歷史上並不多見吧
  • 秦始皇為什麼修建長城?
    開國者基本上都可以算作名君,腦子裡沒點想法是很難統一中國的,秦始皇為什麼傻到開國時候就做這種勞民傷財,幾乎會斷送秦國命脈的事情呢?腦子這麼秀逗怎麼可能統一呢?或許,這裡有我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民間對此也略有傳聞。
  • 秦始皇兒子為什麼不姓「贏」?原來姓名這麼講究,如今卻少有人知
    秦始皇嬴政一生兒女眾多,但是,最著名的莫過於兩個:一個是扶蘇,一個是胡亥。而且,秦始皇的這兩個兒子形成鮮明的對比:扶蘇是以賢明著稱的,而胡亥則是以殘暴和荒唐著稱的。以至於秦始皇死後,胡亥做了皇帝的消息傳到民間以後,陳勝居然會考慮以「胡亥得位不正」和「擁立公子扶蘇」作為反秦的口號。
  • 為什麼秦始皇活著時叛亂不足為懼,死後叛亂卻勢如破竹?
    為什麼秦始皇的活著的時候,叛亂根本不足為懼,秦始皇死後,不到幾年時間內,秦朝就滅亡了? 秦國到了第36位君主秦王政時期,秦國已經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秦王嬴政22歲舉行冠禮開始掌權親政,之後就開始推行統一戰略,秦王政「奮六世之餘烈」,終於一統東方六國。
  • 秦始皇為什麼喜歡穿黑色衣服?韓國為何建議秦國修建鄭國渠
    說到秦始皇,大家對他的印象大概是:他是中國第一個皇帝,統一了文字、貨幣,成為了皇帝之後也比較暴力。 01四個數字 秦始皇的一生,可以說是傳奇的一生。他一生中有4個數字(年紀),值得大家記住一下。
  • 秦國平陽城遺址被發現 或為秦武公墓葬
    秦人頻繁遷都,曾歷經九都八遷,從西犬丘開始,到秦邑、汧邑、汧渭之會、平陽、雍城、涇陽、櫟陽、鹹陽。其實,秦人有個傳統——陵隨都遷,也就是說,都城建在哪裡,陵園就會遷到哪裡。  平陽城是秦憲公建的,他自己沒葬在裡頭,這裡先後葬了4位秦公:武公、德公、宣公和成公。但目前只發現了一座墓,究竟是誰的?  西北大學教授徐衛民說,如今專家推測秦武公的可能性最大。
  • 獻公與櫟陽:只當了34年秦都的櫟陽,如何奠定六世餘烈的基礎?
    《大秦帝國:裂變》裡開頭,帶著幾十萬乞丐似的軍隊和魏國正規軍打仗的那位秦國國君,就是秦獻公,看著好像特可憐,但其實歷史上這位獻公實開秦國變法之先河,商鞅變法能進行,獻公的前期準備工作必不可少。可以說獻公時期的改革對秦國以後的發展有巨大影響,而櫟陽都就是獻公改革的一大成果。秦獻公嬴連繼位的時候,秦國是一塌糊塗。
  • 假如商鞅去了趙國,在代代昏君的情況下,趙國還能一統天下嗎?
    趙國與秦國同祖,趙人秉性和秦人幾乎一模一樣。商鞅變法的模式很適合秦、趙兩國。商鞅所處的時代是趙肅侯的時代,歷史記載這位國君非常賢明,商鞅如果去趙國,一定會被趙國君主重用。而且趙國的貴族根基比秦國還弱。即使有趙惠文王繼位,趙孝成王、趙悼襄王、趙幽繆王三代昏君也難以胡作非為隨意殺大將,並且強大的趙國早就在趙武靈王時期就已經滅掉秦國,這樣算來,只要趙幽繆王無子,趙王嘉繼位,一定能一統天下,當然,變法之後並不是說公室不可以爭權,歷史上秦國在秦悼武王死後無子情況下,還出現過魏冉強行立了後來的秦昭襄王(當時的公子稷)。
  • 秦始皇的姓名:從先秦的姓氏說起,看看秦國宗室和秦始皇如何稱呼
    這個「河」姓氏族的人口假設原來只有10人,為了隨著氏族的人口增長和生存需要,家族內部出現了分工:有人去捕魚,有人打水,有人做房子。最後這個氏族人口發展到了1000人,氏族的人群為了方便區分氏族的家族,於是把專門捕魚的家族稱呼為捕魚氏,打水的家族稱呼為打水氏,做房子的家族為建築氏。
  • 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呂不韋還是嬴異人?且看我慢慢分析
    但是我這裡要吐槽一下,我們在現實生活裡都能看到不少已婚男性為了驗證孩子是不是自己所生,瘋狂做DNA驗證要死要活的案例,在兩千多年前的秦國,作為一國之君也是男性的秦莊襄王為什麼對於秦始皇沒有身份懷疑?秦莊襄王周圍的秦國宗室、母系外戚為什麼對於秦始皇沒有身份懷疑?
  • 秦國歷史上真正偉大的5位君主,至少有兩人的重要性超過秦始皇!
    但是在秦國歷史上,真正偉大的君主共有五位,其實說白了,秦始皇的確不凡,但更多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就的,來看看這五位偉大的君王都是誰吧:TOP、5秦始皇秦孝公繼位時年僅21歲;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國經歷了自秦厲共公之後幾代君位動蕩,國力大為削弱。魏國趁秦國政局不穩之機奪取了河西地區。
  • 舉鼎而逝的秦武王真的是昏君?在位4年,遠交近攻,手段非常老道
    很多人都覺得秦武王是一個昏君,因為他因個人喜好便趕走了為秦國立下奇功的張儀;要知道這張儀單憑一張嘴,便破解了諸侯的合縱之策,並與齊國、魏國連橫,一舉扭轉了對秦國不利的局面,這個功勞,比起戲耍楚懷王要大得多。但就是這麼一位大才,卻被秦武王趕走。
  • 秦始皇統一天下時,秦國那麼強大,為何短短十幾年便迅速滅亡了
    秦始皇攻滅六國之後,並未對六國貴族後裔大肆屠戮,此舉固然有秦始皇的仁慈之念,但更為重要的是,六國貴族後裔數量太過龐大,鐵血手段容易遭至反噬的原因在。然而, 數量龐大的六國後裔,卻對秦國的統治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秦朝建立之後,各地的叛亂和刺殺事件,不少背後都有著六國後裔的身影,畢竟這些人在各地的號召力仍然很強,例如身為韓國後裔的張良。
  • 秦為什麼用了一百多年才統一中國,結果十幾年就滅亡了?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戰國七雄中,為什麼單單是秦統一了中國。宋朝大家蘇洵說:「弊在賂秦」,認為是其他六國不團結,餵肥了秦國。後世更是從商鞅變法、秦國君主銳意進取等等角度分析原因。但是,以強大著稱的大秦帝國,為何還需要秦始皇繼承「六世餘烈」——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也就是經歷7代君主,一百餘年才完成統一,時間遠遠長於統一後的秦朝政權的壽命。
  • 秦國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猜不到
    第一個被滅的便是韓國,說起來韓國申不害和韓非都主張依法治國,雖然也有過強盛時期,但國土實在是太少了,東部、北部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國小勢力弱,常常被秦國要挾一同伐楚,長平之戰也是因韓國投趙國引發的。 在七雄爭霸時期,韓國也只能苟延殘喘,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滅。
  • 「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看了之後才覺得他太了不起了
    如果外星人以清除所有行蹤記載作為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建設秦國的條件,那焚書坑儒就是秦始皇為兌現承諾的無奈之舉,情有可原。要說秦始皇做得最奢侈最自私的一件事就是為什麼修了一座超大型的陵墓。除此之外他既不好色也不貪杯,秦始皇一生都沒有立過皇后,唯一的妻子都是他母親強行讓他娶的,歷史上對秦始皇的女人和私生活也很少有記載,足以說明他是一個非常自律的皇帝,更談不上昏庸奢侈。就是後面秦始皇想建一座阿房宮作為行宮都沒有建成就半途而廢了。
  • 祖龍秦始皇為什麼統一了六國,蘇軾的父親蘇洵告訴您答案
    秦始皇就是那種比你優秀還比你努力的人,他握有一手好牌,而有能力精圖志,一掃六合可謂水到渠成。他的時代是牛氣沖天,明君、賢臣、猛將、戰略(範雎的「遠交近攻」很給力)、天時、地利、人和,秦國悉數佔盡!統一六國是必然趨勢。秦始皇的統一之路,先從三晉的韓趙魏開始。 一、秦始皇先滅的韓國 本來韓國可以再延續下國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