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紛爭一角牆,讓他幾尺也無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是一首出自清代張英家書的千古名句,其含義是勸誡家人不要為了小事斤斤計較,隨後成就了著名的六尺巷。詩中借秦始皇比喻不可謂是別開生面讓人回味無窮,不過話說回來,秦始皇雖然人不在,但名字我想是永遠都在的,畢竟萬裡長城今猶在嘛。秦始皇作為承前啟後的千古一帝,其統一不僅僅是國土的統一,其在政治、文化、經濟的統一也是震古爍今的。不僅生前光芒萬丈,死後同樣讓人嘆為觀止。
其陵墓雖然至今沒有深度研究,但就目前已知的陪葬品兵馬俑來說,已經足以震驚世界。其實除了兵馬俑的龐大與精巧之外,已經發掘的文物中還有很多陪葬品都讓人難以想像那個冷兵器時代人們超常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其中有兩輛青銅馬戰車,不僅整體結構精巧,其細節設計更是精妙絕倫。這這兩輛青銅馬車是在1980年發掘的,車身大小為秦朝真實馬車的一半,但都是四馬箱駕。
車的整體結構分為車、馬、人三部分,從其整體造型以及配飾的金銀裝飾來看,顯然是領命仿製的秦始皇御用車輦,只是大小上縮小了一半。除了在外形的設計上恰到好處以外,從當時發掘時的數千個碎片和零部件來看,也足以說明這兩輛馬車的複雜程度了,而且細看之下還發現,這不僅僅是雕塑,這就和我們小時候玩的四驅車非常類似,每個部件都是有著明確的作用,組裝巧妙,按理說當時這輛車是開進去的。
看到這張圖片大家都會首先被車上的傘蓋所吸引,而這傘其實實物要比圖片更為震撼,因為走進了就會發現傘座與傘柄是採取的自鎖式閉鎖結構。而且細節更是超乎我們的想像,其中傘座的活鉸、曲柄銷式閉鎖再輔之以暗槽,閉鎖與打開靈活方便。而且還在傘柄加了扣鎖杆,再在杆上加活扣,正好穩定鎖住中間的傘柄,有效地防止了傘柄中斷。而且在傘頂端與傘蓋的連接處還有一個讓人咋舌的設計,那是一個青銅齒輪,據說還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銅齒輪,用以緩解青銅傘蓋的壓力,不難看出,這些東西在古代完全是超前的黑科技。
功能上除了我們熟知的傘的基本功能防塵、防嗮以外,秦始皇的這柄傘用處卻非同一般。在五次出巡的路上自然遭遇了不少的暗殺,最為出名的莫過於張良的博浪沙刺客,當然都是失敗告終,不過卻讓秦始皇對安全更加重視,這傘是可以靈活拆卸的,一分為二後傘柄為矛,傘蓋為盾,攻守兩全,不佩服都不行。
這青銅馬車如今更是被譽為「青銅之冠」,不僅展現了古人巧奪天工的聰明與智慧,更加彰顯了秦始皇當年的鑾駕風採。古往今來那麼多朝代,也只有秦朝才能如此的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