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馬車」上那把傘,作用四合一,全是古代黑科技

2021-01-19 文史天香

何事紛爭一角牆,讓他幾尺也無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是一首出自清代張英家書的千古名句,其含義是勸誡家人不要為了小事斤斤計較,隨後成就了著名的六尺巷。詩中借秦始皇比喻不可謂是別開生面讓人回味無窮,不過話說回來,秦始皇雖然人不在,但名字我想是永遠都在的,畢竟萬裡長城今猶在嘛。秦始皇作為承前啟後的千古一帝,其統一不僅僅是國土的統一,其在政治、文化、經濟的統一也是震古爍今的。不僅生前光芒萬丈,死後同樣讓人嘆為觀止。

其陵墓雖然至今沒有深度研究,但就目前已知的陪葬品兵馬俑來說,已經足以震驚世界。其實除了兵馬俑的龐大與精巧之外,已經發掘的文物中還有很多陪葬品都讓人難以想像那個冷兵器時代人們超常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其中有兩輛青銅馬戰車,不僅整體結構精巧,其細節設計更是精妙絕倫。這這兩輛青銅馬車是在1980年發掘的,車身大小為秦朝真實馬車的一半,但都是四馬箱駕。

車的整體結構分為車、馬、人三部分,從其整體造型以及配飾的金銀裝飾來看,顯然是領命仿製的秦始皇御用車輦,只是大小上縮小了一半。除了在外形的設計上恰到好處以外,從當時發掘時的數千個碎片和零部件來看,也足以說明這兩輛馬車的複雜程度了,而且細看之下還發現,這不僅僅是雕塑,這就和我們小時候玩的四驅車非常類似,每個部件都是有著明確的作用,組裝巧妙,按理說當時這輛車是開進去的。

看到這張圖片大家都會首先被車上的傘蓋所吸引,而這傘其實實物要比圖片更為震撼,因為走進了就會發現傘座與傘柄是採取的自鎖式閉鎖結構。而且細節更是超乎我們的想像,其中傘座的活鉸、曲柄銷式閉鎖再輔之以暗槽,閉鎖與打開靈活方便。而且還在傘柄加了扣鎖杆,再在杆上加活扣,正好穩定鎖住中間的傘柄,有效地防止了傘柄中斷。而且在傘頂端與傘蓋的連接處還有一個讓人咋舌的設計,那是一個青銅齒輪,據說還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銅齒輪,用以緩解青銅傘蓋的壓力,不難看出,這些東西在古代完全是超前的黑科技。

功能上除了我們熟知的傘的基本功能防塵、防嗮以外,秦始皇的這柄傘用處卻非同一般。在五次出巡的路上自然遭遇了不少的暗殺,最為出名的莫過於張良的博浪沙刺客,當然都是失敗告終,不過卻讓秦始皇對安全更加重視,這傘是可以靈活拆卸的,一分為二後傘柄為矛,傘蓋為盾,攻守兩全,不佩服都不行。

這青銅馬車如今更是被譽為「青銅之冠」,不僅展現了古人巧奪天工的聰明與智慧,更加彰顯了秦始皇當年的鑾駕風採。古往今來那麼多朝代,也只有秦朝才能如此的熠熠生輝。

相關焦點

  • 秦始皇馬車上的銅傘有多厲害?用途令人驚嘆,拆開竟是一套武器
    1980年的時候,秦始皇陵的西側發現了一輛銅車。這輛銅車長225釐米,高152釐米。現如今這輛車被稱為秦陵一號銅馬車,銅車上的那把傘,並不是一把普通的傘,其實它的內部是暗藏玄機的設計,而且它的多功能用途也令人驚嘆。
  • 「秦始皇銅車」上那把傘,拆開竟是一套武器
    世界上十大文明遺蹟,我國就佔了兩個,一是萬裡長城,二是兵馬俑,這都是在秦朝時期所建立的河,我國封建史上第1個皇帝秦始皇有關,說起秦始皇,其實不得不提他的偉大,但是人們對他議論紛紛,因為他過於殘暴,而今天我們所說的就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兵馬俑對於這些令人驚嘆的兵馬俑,讓我們現代人充滿了敬畏之心,因為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靠人力去完成這種世界上的奇蹟
  • 秦始皇銅馬車上的大傘,原來是逆天的黑科技武器!
    魯班大師專為秦始皇設計的作品,自然不會是凡物。一些人以為它就是遮風擋雨用的,其實,它是一套相當厲害的武器系統,而且是「黑科技」。
  • 秦始皇馬車上的秘密,傘的技術神乎其神,專家都自嘆不如!
    秦朝結束了戰亂所實施的一系列措施不僅影響著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對整個歷史都起到了推動的作用。離不各位秦王的改革與創造。其中秦始皇在世人眼中是怎樣的看法呢?評價任何一種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他既是一個暴君,也是做出貢獻的能人。的確是殘忍的君主,奢侈浪費,讓百姓苦不堪言同時又膽戰心驚。百姓們並不贊同讓他的做法,而是讓他嚇怕了。
  • 秦始皇陵銅車馬,先進技術讓專家無法解釋,最厲害的是上面那把傘
    在西安,無論擁有多麼豪華的現代超跑,車主都不敢自稱最貴,因為他們知道,最珍貴的永遠都是秦始皇銅車馬,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無價國寶。馬車的製造水平放在現代都足以令人稱奇,然而這一切都是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鑄就的。
  • 秦始皇陵銅車馬,先進技術專家無法解釋,最驚豔的當屬車上那把傘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帝王之一,關於他的討論聲向來是不絕於耳的。有人說他殘暴無度,刑法嚴苛,還焚書坑書控制思想,大興土木使得民不聊生,最終逼得天下百姓忍無可忍揭竿起義。秦始皇的功過是非非寥寥數語能夠概括得清,那我們不如聚焦一下有實物可證的秦始皇陵,讓真是的文物來證明一下那段歷史。1980年末,秦始皇陵的發掘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開展當中。這座陵墓是考古界的瑰寶,是歷史學家們夢寐以求的偉大遺蹟。在陵墓發掘之初,專家們幾乎每天都會被新出土的文物給震撼到,而這天,考古工作者們又發掘出了一項的神奇文物,那就是秦始皇陵銅車馬。
  • 兵馬俑很多謎題至今無法破解,尤其秦皇陵銅馬車上的傘才真正驚豔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力,帶領大秦鐵騎橫掃六國統一了天下,之後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和貨幣,可以說是真正實現了華夏的第一次大一統,同時為了加強中央控制,開創了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同時還北築長城,南擊百越,讓老秦人出關全國定居,真正實現民族融合的大一統,同時他還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謎,其中最神秘的非秦皇陵莫屬了吧
  • 秦始皇銅車馬上那把傘,才是最逆天的設計,你了解有多逆天嗎?
    它們看上去沒有金銀器那麼炫目,然而,隱藏於傘蓋背後的歷史知識和科技含量,卻是秦陵銅車中的一個耀眼的亮點,即使放到現代高科技視角來看,也可以用「逆天」二字形容。 一號車傘槓與傘座連接關係圖傘起源於古代的「障」,是古代帝王出行時,為了遮蔽太陽和路上的灰塵而設置的一種大遮擋物,後來就演變成了一種儀式,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能看到,古代帝王后面就有宮女拿著巨大的傘狀裝飾物。
  • 秦始皇銅馬車上的傘,除了遮陽和避塵,還有一神秘功能卻少有人知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建立了中國古代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對中國的影響深遠。他在位期間大興土木,創造出了很多世界奇蹟,而秦始皇兵馬俑就是世界上的八大奇蹟之一,其壯觀程度令人嘆為觀止。秦始皇兵馬俑的主要功能是守護皇家陵園,秦始皇希望自己死後,可以仍舊是那個坐擁千萬兵馬的皇帝。所以秦始皇兵馬俑其實是帝王拿來陪葬的一種方式。我們仔細觀看就可以知道,每個兵馬俑裡的雕塑的神態都各有不同,都是十分具有研究價值的。其中,秦始皇的銅車馬,更是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 中國古代四輪馬車為何沒有普及?
    古代的四輪車其實就是將四個輪子簡單地組裝到了車架上,兩個前輪沒法左右轉動,這種馬車在一馬平川的筆直道路行駛還可以,若是稍有轉彎,就立刻敗給相對靈活的兩輪馬車了。所以,古代的四輪貨車極少見,而四輪載人馬車也只是禮儀性地使用。
  • 秦始皇陵銅車馬,先進技術讓專家難以解釋,最驚豔的是車上那把傘
    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的皇帝,一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但很多年來,秦始皇在我們的印象中都是一位暴君,什麼橫徵暴斂修長城,焚書坑儒害思想、始皇帝陵埋活人等等,都讓人對秦始皇的印象變得差了很多。
  • 解密:古代有錢人為什麼不被馬車顛簸死
    可古代就不一樣了,且不說馬路沒有如今這麼平坦,當初的馬車也是「粗製濫造」,連個像樣的車輪都沒有,那麼古代車輛是如何減震的呢? 首先,古代是木製車輛,相比金屬材質,木質材料本有韌性,自然帶有緩衝效果。而且車輪、車架等多個結合處的榫卯結構也有微小的活動空間。有的馬車底板則是類似於一個大篩子,減震效果不錯。
  • 秦始皇為何不製作一輛「防彈」馬車,其實他防刺客的手段很高明!
    秦始皇是華夏歷史上500左右個皇帝裡面,最著名的暴君之一。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六國的遺臣和本國百姓,他們無不咬牙切齒,對秦始皇欲除之而後快,於是,歷史上出現了4次秦始皇遇刺的事件。1、燕國的太子丹派荊軻去刺殺秦始皇。
  • 回顧歷史:長城2000年屹立不倒,秦始皇到底用了什麼黑科技
    那麼,當年秦始皇到底用了哪些黑科技?說出來你別不信。長城的起源自古以來,地處中原的農耕文明一直都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所以,早在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儼狁的襲擊,就開始在邊境上有規模、有計劃地修築「列城」以作防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國爭霸,各諸侯國為了防禦其他諸侯的進攻,也開始在各自的邊境上修建城郭,形成了「諸侯互防長城」。
  • 長城2000年屹立不倒,秦始皇到底用了什麼黑科技?說出來你別不信
    那麼,當年秦始皇到底用了哪些黑科技?說出來你別不信。長城的起源自古以來,地處中原的農耕文明一直都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所以,早在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儼狁的襲擊,就開始在邊境上有規模、有計劃地修築「列城」以作防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國爭霸,各諸侯國為了防禦其他諸侯的進攻,也開始在各自的邊境上修建城郭,形成了「諸侯互防長城」。
  • 兩千年前的秦朝馬車,贗品竟比真品更「規範」?秦始皇估計都懵了
    這組銅車馬是按照秦朝時期的車馬以1/2的比例等比縮放而成,整體用青銅打造,並金銀飾品做裝飾,共有一組兩乘,兩乘均為古代單轅雙輪車。由於這套銅車馬是中國考古歷史上出土的最完整古代車馬,因此被專家譽為「青銅之冠」。看看樣子,重大博物館的銅車馬跟它好像呀,難道是失散多年的兄弟不成?
  • 古代馬車為何都是兩輪的,多輪不是更穩嗎?歷史這樣解釋
    說起古代時候的馬車最為出名的可能要從1980年的時候說起了,那個時候在陝西發現了秦始皇陵的銅車馬,雖然在當時這個銅車馬已經破碎成了許許多多的碎片,可是經過現代技術的還原後,依然是變得神採奕奕,我們發現銅車馬是由四匹馬驅動的,如果人們稍微有點細心觀察的話,卻能夠發現它是雙輪車,而它作為帝王的坐具為什麼是雙輪車?
  • 秦始皇陵銅車馬,先進技術讓人驚嘆不已,尤其是那把「千機傘」
    秦始皇陵銅車馬,先進技術讓人驚嘆不已,尤其是那把「千機傘」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帝王,一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但是多年來,秦始皇在我們的印象中就是一個暴君,什麼徵伐暴虐修長城、焚書坑儒害思想、活埋始皇陵等等,都讓人們對秦始皇的印象變得差了很多。所謂的功績,在很多人看來,就是秦始皇的長城和秦始皇陵。比如1980年12月出土的秦始皇陵銅車馬,曾經讓人讚嘆不已。熟悉秦始皇兵馬俑的讀者應該知道,秦始皇陵中的很多文物都是 "鱗片"。
  • 如果古代皇帝都有英文名,那秦始皇的是......
    哥書讀得少別騙我,judy真的不是女生的名字嗎……秦始皇就不一樣了,英文名一看就是要一統天下的人:這麼熱鬧的事,清朝皇帝作為穿越劇熱門IP怎麼能錯過?乾隆皇帝萌萌噠↓ 那你爸爸的爸爸叫什麼?爸爸的爸爸叫爺爺……
  • 聊聊我國古代的馬車
    從這些觀點來講,中國古代馬車的始源目前至少可上溯至二里頭文化的二三期,即公元前19至17世紀的夏王朝紀年之內。如是,則中國馬車的發明使用在時間上大致與西亞地區的馬車淵源同時。 而根據原來學者的觀點是說當時殷墟車馬坑發現的時候,因為發現地區不多,而無法證明商代馬車起源於中國本土,故而就將這個觀點逐漸引向了外來因素的影響,如F·哈恩恰爾也論定馬及馬車是在商代前後由西或西北方進入中國的中心。但是,對中國古代馬車作過詳細研究的林巳奈夫認為,從構造、系駕、作用諸點上,商代的馬車與西亞的馬車全同,從而排除了中國之於西亞之外獨立發明馬車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