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扯起這個話題,是因為小編追古裝劇時看到馬車轟隆隆的跑得歡,想起小時候在鄉下坐拖拉機顛得七暈八素的日子,雖然不好受,心裡卻樂開了花。
兒時的豪車:六七十年代的奢侈品
從古至今車子都是有的,以前有用馬車有用牛拉車,也有用驢拉車。據《滕縣誌》、《左傳》、《荀子》、《說文解字》、《通志·氏族》及《綱鑑易知錄》記載,早在夏禹時代,我國的奚仲就發明了兩輪馬車。正是他的這一偉大發明,成功解決了古代長途運輸的問題,使得古代的運輸搬運成為了可能,奚仲因造車有功,被夏禹封為「車服大夫」(亦稱「車正」)。因此民間把他譽為「車神」,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人祭拜他,不忘他為人類做出的偉大貢獻。
歷史中記載的奚仲造車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平時在坐車的時候,如果遇到坑坑窪窪的路面車子顛簸得像個篩子一樣,保持不了優雅不說,還會覺得全身不適。可古代就不一樣了,且不說馬路沒有如今這麼平坦,當初的馬車也是「粗製濫造」,連個像樣的車輪都沒有,那麼古代車輛是如何減震的呢?
首先,古代是木製車輛,相比金屬材質,木質材料本有韌性,自然帶有緩衝效果。而且車輪、車架等多個結合處的榫卯結構也有微小的活動空間。有的馬車底板則是類似於一個大篩子,減震效果不錯。
到了西周,聰明的中國古代工匠們,找到了更為靠譜的馬車減震辦法——在車廂底板與車軸的連接處安裝「伏兔」。「伏兔」究竟是什麼呢?它是安裝在車軸與車與之間的小木塊(木車為木塊,銅車位銅塊),上部分平整處接觸車與底層,而下部分的凹槽處扣在車軸之上。因其形狀很像一隻趴伏在地上的兔子,故名「伏兔」。通常也被叫做「屐」。以《車製圖解》的解釋,正是有這個縱向置於車軸上的裝置的,車輛在高速行進中,才能夠保持車身的穩定。《釋名》裡更形容這裝置「似人屐也」。由於伏兔的產生,同時還產生了「當兔」的概念,即兩個伏兔之間的車轅。如此一來,專家們才確定了伏兔的作用,原來它們都是古代馬車的減震裝置,換句話說,中國的古代馬車真的有減震系統,而且就現代減震系統的鼻祖!
伏兔、當兔示意圖
據考古資料記載,周代曾出土一件叫做「伏兔」的東西,人們將其安裝在車輿和車軸中間,雖然伏兔看起來結構簡單,但其作用卻不容小覷,這是古代最早的馬車減震系統,在當時造福了不少人。
我國古墓出土的銅車
此外還可以在車輪上做文章。早期的車輪是由一塊或幾塊木板拼成的圓餅狀實心車輪,中間留有可以讓車軸穿過的孔眼,把車輪尺寸加大可以達到減震的效果。還可以在車輪上包裹著一層木棉或者是動物皮毛,行駛的時候震動感也會減小很多。不過在古代木棉或者是動物皮毛屬於稀罕物,只有財大氣粗的人家能這樣做。《漢書》曾記載:為了讓年齡大的人乘坐車輛,減少顛簸,以蒲裹輪,這就是安車蒲輪的由來。
實木車輪的改造
給馬掌釘上蹄鐵也有減震作用。釘馬掌不僅保護了馬蹄,還使得馬蹄更堅實地抓牢地面,讓馬匹擁有了更強大的奔跑能力,對騎乘和駕車都很有利。馬蹄鐵雖起源於西方,但很快傳播到了東方,它的出現自然明顯促進了馬車的繁榮,其對騎兵部隊的能力提高也很大,這自然是影響深遠的事情,蒙古帝國的崛起就與此有關。
定期的為馬更換腳掌,保證它能夠進行正常的活動
同時,古人的馬車上一般會在座榻上鋪上一層或者幾層的厚褥子或者軟墊,因為古代馬路本就不平,如果坐榻上只有一層木板,屁股會顛的肯定受不了。在坐榻上放上褥子和軟墊,可以起到很好的減震作用,給自己的屁股「一個舒適的「家」。
除了這個,古人對於馬車的減震還有其他的方法就是修路,朝廷會修建官道,使馬路變得寬闊平坦,這也可以減少馬路的顛簸,從而起到一定的減震作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車同軌制,將車輪的間距一律改為六尺,道路上的印記經過相同尺寸的車輪反覆碾壓後就會變得平坦,形成一條專門供馬車行走的車道。這樣就可以不僅可以讓馬車像走在現在的瀝青馬路上一般平穩。
古代馬車部件結構名稱圖
可見古代雖然科技不夠發達,但在減震上也是頗有考量的,這也是我們祖先實用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