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代有錢人為什麼不被馬車顛簸死

2021-01-19 騰訊網

之所以扯起這個話題,是因為小編追古裝劇時看到馬車轟隆隆的跑得歡,想起小時候在鄉下坐拖拉機顛得七暈八素的日子,雖然不好受,心裡卻樂開了花。

兒時的豪車:六七十年代的奢侈品

從古至今車子都是有的,以前有用馬車有用牛拉車,也有用驢拉車。據《滕縣誌》、《左傳》、《荀子》、《說文解字》、《通志·氏族》及《綱鑑易知錄》記載,早在夏禹時代,我國的奚仲就發明了兩輪馬車。正是他的這一偉大發明,成功解決了古代長途運輸的問題,使得古代的運輸搬運成為了可能,奚仲因造車有功,被夏禹封為「車服大夫」(亦稱「車正」)。因此民間把他譽為「車神」,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人祭拜他,不忘他為人類做出的偉大貢獻。

歷史中記載的奚仲造車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平時在坐車的時候,如果遇到坑坑窪窪的路面車子顛簸得像個篩子一樣,保持不了優雅不說,還會覺得全身不適。可古代就不一樣了,且不說馬路沒有如今這麼平坦,當初的馬車也是「粗製濫造」,連個像樣的車輪都沒有,那麼古代車輛是如何減震的呢?

首先,古代是木製車輛,相比金屬材質,木質材料本有韌性,自然帶有緩衝效果。而且車輪、車架等多個結合處的榫卯結構也有微小的活動空間。有的馬車底板則是類似於一個大篩子,減震效果不錯。

到了西周,聰明的中國古代工匠們,找到了更為靠譜的馬車減震辦法——在車廂底板與車軸的連接處安裝「伏兔」。「伏兔」究竟是什麼呢?它是安裝在車軸與車與之間的小木塊(木車為木塊,銅車位銅塊),上部分平整處接觸車與底層,而下部分的凹槽處扣在車軸之上。因其形狀很像一隻趴伏在地上的兔子,故名「伏兔」。通常也被叫做「屐」。以《車製圖解》的解釋,正是有這個縱向置於車軸上的裝置的,車輛在高速行進中,才能夠保持車身的穩定。《釋名》裡更形容這裝置「似人屐也」。由於伏兔的產生,同時還產生了「當兔」的概念,即兩個伏兔之間的車轅。如此一來,專家們才確定了伏兔的作用,原來它們都是古代馬車的減震裝置,換句話說,中國的古代馬車真的有減震系統,而且就現代減震系統的鼻祖!

伏兔、當兔示意圖

據考古資料記載,周代曾出土一件叫做「伏兔」的東西,人們將其安裝在車輿和車軸中間,雖然伏兔看起來結構簡單,但其作用卻不容小覷,這是古代最早的馬車減震系統,在當時造福了不少人。

我國古墓出土的銅車

此外還可以在車輪上做文章。早期的車輪是由一塊或幾塊木板拼成的圓餅狀實心車輪,中間留有可以讓車軸穿過的孔眼,把車輪尺寸加大可以達到減震的效果。還可以在車輪上包裹著一層木棉或者是動物皮毛,行駛的時候震動感也會減小很多。不過在古代木棉或者是動物皮毛屬於稀罕物,只有財大氣粗的人家能這樣做。《漢書》曾記載:為了讓年齡大的人乘坐車輛,減少顛簸,以蒲裹輪,這就是安車蒲輪的由來。

實木車輪的改造

給馬掌釘上蹄鐵也有減震作用。釘馬掌不僅保護了馬蹄,還使得馬蹄更堅實地抓牢地面,讓馬匹擁有了更強大的奔跑能力,對騎乘和駕車都很有利。馬蹄鐵雖起源於西方,但很快傳播到了東方,它的出現自然明顯促進了馬車的繁榮,其對騎兵部隊的能力提高也很大,這自然是影響深遠的事情,蒙古帝國的崛起就與此有關。

定期的為馬更換腳掌,保證它能夠進行正常的活動

同時,古人的馬車上一般會在座榻上鋪上一層或者幾層的厚褥子或者軟墊,因為古代馬路本就不平,如果坐榻上只有一層木板,屁股會顛的肯定受不了。在坐榻上放上褥子和軟墊,可以起到很好的減震作用,給自己的屁股「一個舒適的「家」。

除了這個,古人對於馬車的減震還有其他的方法就是修路,朝廷會修建官道,使馬路變得寬闊平坦,這也可以減少馬路的顛簸,從而起到一定的減震作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車同軌制,將車輪的間距一律改為六尺,道路上的印記經過相同尺寸的車輪反覆碾壓後就會變得平坦,形成一條專門供馬車行走的車道。這樣就可以不僅可以讓馬車像走在現在的瀝青馬路上一般平穩。

古代馬車部件結構名稱圖

可見古代雖然科技不夠發達,但在減震上也是頗有考量的,這也是我們祖先實用智慧的結晶。

相關焦點

  • 古人為了不顛簸,馬車是怎麼減震的呢?
    那古代的時候,古人雖然沒有這些交通工具,可也是有馬車的呀,那古人是怎樣實現減震的呢? 古代馬車結構圖 首先,古代是木製車輛,相比金屬材質,木質材料本有韌性,自然帶有緩衝效果。而且車輪、車架等多個結合處的榫卯結構也有微小的活動空間。
  • 中國古代四輪馬車為何沒有普及?
    那麼,古人為何一直不用四輪馬車呢?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中國古人不太使用四輪馬車絕非因為他們製造不出來。《天工開物·舟車》中,就有四輪大貨車的圖樣;而《出警入蹕圖》中,萬曆皇帝乘坐的也是四輪車。這說明中國古代既有四輪車運貨的例子,也有四輪車載人的例子。那麼,在古代的交通工具大PK中,四輪車為何會敗給兩輪車呢?
  • 越古代啥玩意都不會?我來教你,技十七:製造四輪馬車
    常看穿越題材小說的應該都知道四輪馬車吧,四輪馬車在載重和舒適度方面都完爆兩輪馬車。但中國古代確實沒出現擁有轉向輪的四輪馬車,雖然是一個一點就破的技術點,但因為古代中國的國情而確實沒有被製造出來。這也給穿越者們一個可乘之機!
  • 科普: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四輪馬車而西方卻有?
    各位如果經常看歷史劇的話應該會發現一個現象,中國古代沒有四輪馬車,而西方卻有。按理說四輪馬車應該比二輪馬車更加寬敞舒適,也更加平穩,但是為何中國古代卻沒有呢?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其實這個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古代一直沒有解決四輪馬車的轉向問題。
  • 聊聊我國古代的馬車
    馬它不僅對交通史上有很大影響,而最為戰鬥中的戰車,馬車對人類研究的軍事史亦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馬車,從其起源來說,至今仍有多種說法。 從世界的角度上來說,馬車的最早出現不在中國,從考古學中出土的馬車的的一些零部件和整體構架的遺蹟,以及一些古文字和巖畫上的記載,也只能指出現最早僅能上溯到公元前20世紀初期。
  • 全世界的馬車都是四輪,唯獨這個國家的馬車卻是兩輪?
    蓮姐在很多歷史書的插圖中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幾乎全世界的馬車都是四輪,唯獨中國的馬車是兩輪。一開始蓮姐覺得馬車就像汽車一樣,四輪馬車更加的穩定,能夠在各種地形上靈活的移動。但事實證明蓮姐是錯誤,四輪的馬車在複雜地形上的靈活性根本無法和兩輪的馬車相比。中國兩輪馬車的形成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種原因是因為某些科技沒有得到解決,第二種是因為中國複雜的地形因素。
  • 古代士兵為什麼寧可當「逃兵」也不願意在戰場上裝死?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個有趣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古代士兵寧可當逃兵,也不願意在戰場上裝死呢?在聊這個問題之前,咱們先從歷朝歷代的募兵制度開始說起。中國古代歷史上,由於人口數量稀少,戰事又比較頻繁,在秦國時期,中央機構就規定,國內滿17歲的男子,必須向所在地的官府登記入籍,稱之為「傅籍」。
  • 中國古代的交通工具③——馬車
    在古代的中國,先民們創造出燦爛的交通成就,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提供了生存的便利,而各種交通工具的變遷,則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狀況。上一期我們講了馬,這一期我們來講講馬車。最早的時候人們直接把馴養的動物當作交通工具,當然都是一些較大型的食草動物,像封神演義中的把老虎、獅子當坐騎的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稍晚一點有了車。
  •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馬車多是兩輪,而沒有更穩當的四輪,八輪出現?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馬車多是兩輪,而沒有更穩當的四輪,八輪出現?中國古代的車子大多都是兩輪車,直到清朝時期,四輪的外國車出現在中國大地以前,清朝的國民還在使用兩輪車。要只是將車子當成家用車,那麼兩輪的避震效果雖然差,卻還能使用。
  • 古代馬車為何都是兩輪的,多輪不是更穩嗎?歷史這樣解釋
    說起古代時候的馬車最為出名的可能要從1980年的時候說起了,那個時候在陝西發現了秦始皇陵的銅車馬,雖然在當時這個銅車馬已經破碎成了許許多多的碎片,可是經過現代技術的還原後,依然是變得神採奕奕,我們發現銅車馬是由四匹馬驅動的,如果人們稍微有點細心觀察的話,卻能夠發現它是雙輪車,而它作為帝王的坐具為什麼是雙輪車?
  • 中國古代馬車是從西方傳來,還是獨立發明的,一起來看馬車發展史
    長期以來,關於中國古代馬車的起源問題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的馬車來自西方,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馬車是獨立發明出來的。但是,在考察了史前時代車子在世界範圍的流傳過程後,我們認為,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中國馬車確實是從西方傳來的。
  • 古代西周史,原來以前的馬車不叫馬車而叫輈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下中國古代輈的製造的故事。想必我們很多朋友都不知到輈是什麼東西?而今天我們小編就跟大家講講這個輈。輈的意思就是車轅,也就是車的骨頭架子。在古代有一輛馬車就相當於開著一輛蘭博基尼在路上狂飆。而今天我們也講講這個輈的故事。
  • 古代用箭對付敵軍,為什麼不射敵軍的馬呢?如果先射馬會怎樣
    最近看到網上有一個討論,說古代戰爭中,為什麼不用箭射殺敵人的馬呢?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從馬在戰爭中的重要性,馬的貴重等方面來考慮的。我這裡就想問一句:是人重要,還是馬重要?是人貴重,還是馬貴重?所以,古代戰爭中,為什麼很少有人去射敵人的馬的問題,根本與馬貴不貴重,沒有任何關係。再說了,果然是馬比人貴重,難道在和敵人打仗的過程中,還要給敵人保留貴重的,殺掉不貴重的?那麼,為什麼不先射馬呢?道理很簡單:馬的生命力比人強,射馬不容易把馬射死,對敵人的殺傷力不強。就算把馬射死了,人還可以從馬上下來,從騎兵變成步兵,還可以戰。這樣一來,你還得射一次人,那不是多此一舉嗎?
  • 迷你世界古代馬車製作圖文教程 水心的小夥伴不可錯過
    迷你世界古代馬車製作圖文教程 水心的小夥伴不可錯過時間:2019-01-21 13:44   來源:小皮手遊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迷你世界古代馬車製作圖文教程 水心的小夥伴不可錯過 迷你世界古代馬車是用來代步的,而春運到來這個馬車就非常重要的,那麼這個古代馬車怎麼製作呢?
  • 古代馬車不為人知的小秘密
    ——《論語·為政第二》第二十二則         這一則呢,依舊是孔子的慣用手法——使用不一樣的修辭手法,強調的還不都是一種道理!什麼「做人不可以沒誠信,不講誠信就無法立足」,真的是頻頻出現,這道理咱都懂,但老夫子還是語重心長地再闡述了一遍:「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行不通的。就好比,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靠什麼才能前行呢?」
  • 葡萄牙有個馬車博物館,腓裡普二世馬車是鎮館之寶,它有三個缺欠
    在裡斯本眾多藝術館和博物館中,位於阿爾布蓋爾蓋廣場的馬車博物館可謂獨樹一幟,館內的主要藏品是16世紀到19世紀的馬車,其中有皇家馬車,也有貴族馬車,還有普通民眾的馬車,以及與馬車相關的馬具,服飾和樂隊等。一系列馬車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全方位的展現了古代馬車的發展歷史,以及皇室貴族出行的生活畫面,顯得十分珍貴。
  • 閒雲:《遠去的馬車—淺談古代車馬器的收藏》
    遠去的馬車——淺談古代車馬器的收藏閒雲大霧瀰漫,殺聲震天,黃帝聯軍在涿鹿迷失方向,陷入重圍。正在施放迷霧的蚩尤仰天長笑:「哈哈哈哈……。公孫啊!公孫看你往哪裡跑!」只見黃帝大旗一揮,陣地上出現了一件異器,轉動的箭頭直指蚩尤隱身處。
  • 歐洲人的馬車情結——那些用馬車命名的汽車
    ,因為汽車是在馬車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最初的汽車只不過是一輛加了發動機的馬車而已。事實上,早期的汽車車身大多是由馬車廠生產的,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汽車沿用馬車的名稱。直到今天,一些高端車型依然遵照這個傳統命名。Coupe一詞源於法語單詞 Coupé, 意思是「切割」,因此被用來命名一種「縮短了的馬車車廂" 。其實就是把大型馬車車廂截去一部分,取消了兩個前排座位,只留下一排。
  • 馬車衍變: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它的誕生給發展帶來什麼好處?
    導語:中國古代從原始部落開始大概先有了建築再到道路,然後有了各種原始交通工具。縱觀華夏五千年文化,交通工具起到了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其中馬跟馬車是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交通工具,那麼它們的發展歷程是怎麼樣的?
  • 有人說中國古代不會造轉向架,所以造不出4輪馬車,其實並非如此
    中國古代幾乎全部都是兩輪馬車,而歐洲公元前後出現了4輪馬車。兩輪馬車需要把貨物和車體的重量中心固定在車軸附近,不能製造長的仰俯力矩,否則車輛容易傾覆,嚴重製約了車廂的大小,尤其是車廂的長度。●兩輪馬車延續到晚清,說明很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