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古詩當中,暗藏古人送禮的最高境界,令人佩服

2020-12-23 公子小凡L

文‖張凡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送禮」已經成了一個帶有貶義性的詞語,甚至是一種見不得光的行為。但事實上這也只是一種狹隘性的認為,因為人與人之間贈送禮物,也並不一定非要有所圖謀,更多的時候是在寄託某種情懷。比如戀人之間可以相互贈送定情信物,朋友之間也可以彼此交換帶有紀念性的禮物,而當兩個人各自天涯之時,也可以通過傳遞某種東西,來表達相互之間的思念。這種習慣自古便有,並不稀奇。

而且這樣的行為在古人的手中,也被玩出了新意,比如這首古詩當中,暗藏古人送禮的最高境界,令人佩服。

人們常說一個人送給你的禮物,代表著他人生的高度,和為人處世的境界,以及這個人眼界的開闊程度,同時也包含著他的個人品味。也正因如此,人們在送給對方禮物的時候,總是前思後想,經過周密的考慮之後才會做出決定。

但是這首古詩的作者,卻並沒有像普通人一樣瞻前顧後,更不曾反覆推敲,挑三揀四。而是用一種無比隨意的姿態信手捏來,可是他卻為自己的朋友,寄出了這世間最美好的禮物。

《贈範曄詩》

南北朝:陸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透過這首古詩,我們可以看到詩人陸凱那種隨意而又瀟灑的姿態,同時更能夠體會到他的人生境界,究竟達到了怎樣一個高度?

根據《魏書》中的記載推斷,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應該是在陸凱率領大軍南徵之時。在徵途之中仍舊有如此雅興,可見此人果然氣度不凡,而且在舟車勞頓的途中,他還能夠有心思想著遠方的故人,也說明了在他的心中對彼此的情義非常看重。

也正是在這些先決條件之下,他才萌生出了這種新奇而又獨特的想法,路過江南,折花贈友。

當時他帶領大軍路過梅嶺,來自於北方鮮卑族的陸凱,第一次看到江南的秀麗風光。在北方見慣了西風烈馬的他,看到如此溫柔的春風細雨,綠柳紅花,心中難免會生出別樣的驚嘆和感慨。

所以他才會想把這種驚豔的視覺感受,傳遞給生活在北方的故友。就像今天的我們看到了某種新鮮事物,總是想要在第一時間用手機拍下來分享到朋友圈裡,是一樣的心情。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詩中所說的隴頭在古代泛指北方的邊塞。在江南折一枝春景,寄遙遠的邊疆,這是一種多麼美好的寓意,一枝梅花代表了整個江南的春光。

雖然事實上這一枝梅花並不能夠送到對方的手中,因為彼此遠隔千裡之遙,這枝梅花註定要在路上枯萎。但是它所傳遞的這份情懷,卻並不會隨著梅花的枯萎而減退,反而還會隨著遙遠的路途,而變得更加濃厚。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他所分享給友人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美妙感受,超越了有形的實際物質,是一種無形的精神交流。好比男女之間相互贈送禮物的時候,其實送什麼禮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之間存在著真實的感情,送出的是自己的真心。

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是這樣,正如陸凱這首古詩中所寫,送禮的最高境界不在於禮物本身,而在於一種真摯的情懷,這才是他最令人佩服之處。同時也在無形中凸顯出了他人生的高度和格局,其實以他的身份完全可以送出任何一種貴重的東西,但是他卻選擇用一支梅花,來代表自己的思念,這便是他的人生境界。

相關焦點

  • 古人寫落花的詩詞有很多,只有這首詩境界最高,被頻繁引用
    這首詩是清代詩人龔自珍的作品。龔自珍的這首詩可謂是寫出了落花的最高境界。龔自珍不僅是清末的著名詩人,還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的先驅。龔自珍出自一個世代官宦的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擔任朝廷要職。他自己,中了進士後,也做了十幾年的官,但後來生性耿直的他看不慣朝廷的懦弱和各級官員的腐敗無能,心灰意冷之下憤而辭官。
  • 陳子昂的這首詩,短短二十二字,卻寫出了寂寞的最高境界!
    就這樣在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遭受打擊的情況下,他登上幽州臺,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登幽州臺歌》是陳子昂的一首古體詩,更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在這首詩中,我們能看到一位因懷才不遇而感到曠世寂寞的詩人形象。雖然它只有短短二十二字,卻將這種高遠理想和現實無常所引發的寂寞感,寫到了最高境界,讓後人難以超越。
  • 古詩十九首當中最有韻味的思婦古詩,最後10個字值得細細咀嚼
    在古典詩詞當中有很多的思婦主題的詩歌。在這些詩歌的內容表達當中,有一部分確實是抒發的遊子思婦的主題,還有一部分詩歌引申到棄婦的主題之上,隱喻詩人自己的懷才不遇。所以對於古典詩詞當中的這種思婦詩作,是不能夠一概而論的。
  • 五言之冠《古詩十九首》,篇篇情深字字珠璣
    這組詩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抒發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今天我們一起來深入了解其中八首吧~
  • 這首古詩有最美江南夏夜,雨夜聽著蛙鳴和朋友飲酒下棋,何其樂哉
    宋朝的詩歌當中不單單有家國讎恨、懷才不遇、傷春悲秋,還有很多的詩意生活。為什麼人生必須要寫那些宏大的主題呢?專注於自己生活,創造出詩意的境界,不也是詩歌的重要追求嗎?唐朝的白居易就寫出了很多平淡生活的詩歌,說自己是一個「閒」人,那份愜意的境界給後來的詩人們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宋朝的蘇軾就曾經寫出過很多此類的作品,其他詩人也是描摹出了這種愜意的生活。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 這首七言古詩,為什麼一句七言都沒有?卻成為人盡皆知的千古名篇
    七古是一種古老的詩體,所以任何時代都有七古詩的流傳,初唐詩人陳子昂曾寫下一首七言古詩,詩中卻一句七言都沒有,但並不妨礙它成為千古名篇。《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是一首憑古傷今的生命悲歌,正如陳子昂所言,前後皆不見,唯有自己面對天地愴泣,這是極盡孤獨的一種境界,藝術感染力非常強,讀來酣暢淋漓,十分過癮。不過,有趣的是,詩界將這首詩歸於了「七言古詩」的行列,然而四句詩卻都不是七言,這是怎麼回事?這就要引出七古的定義了。
  • 《古詩十九首》的人生主題
    學界對這組詩歌的產生時代有一些異議,主流意見認為這是作於東漢後期的文人詩,這一意見證據較為充分,其說可從。關於這組詩歌的主題,古人曾有許多議論,自《文選》注以來直至明清士人,論者多將詩歌與政治及士人出處相牽合。比如解「浮雲蔽白日」一句,李善就認為這是「以喻邪佞之毀忠良」,後人沿著這個視角繼續發揮,認為這是遠在的逐臣思念君主之辭。又如《冉冉孤生竹》一詩,陳祚明《採菽堂古詩選》說它是「望錄於君之辭」。
  • 《古詩十九首》小結
    雖然粗讀古詩十九首大概意思能理解,但古人用字遣詞跟現在還是有較大差別,所以部分字詞並不是很懂,經過老師講解就比較明晰,且對每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更清楚。先簡單說下本書中關於古詩十九首的概要:古詩十九首均為五言詩,主要作詩於東漢末年,在梁朝時由太子蕭統組織人編寫了《昭明文選》,從東漢末年沒有作者的古詩中挑選了十九首,編到本書,取了一個總的名字叫《古詩十九首》。
  • 《詩經》第3篇:這首充滿歌謠般的古詩,是中國第一首懷人詩
    在這裡我們可以找得到最早的愛情古詩,最早的棄婦古詩,最早的懷人古詩,最早的思鄉古詩。今天我們談到的這首出自《詩經》的古詩,就是中國最早的一首懷人詩作。在詩歌當中表達對故人的思念之情,我們稱之為懷人詩。人和人之間有一種感情的維繫,長久不見就會生出思念之情,此類主題的詩作就是懷人詩。《詩經》中的這首古詩像歌謠一般。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馬虺隤。
  • 《中國詩詞大會》:4歲神童背580首古詩,驚豔表現令人側目
    4歲神童背580首古詩,驚豔表現令人側目「神童」王恆屹3歲就認識3000多個漢字,4歲被稱為「中華詩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不僅會背詩,還可以出色的完成詩句的運用,這一點連主持人龍洋都稱讚。4歲神童背580首古詩,驚豔表現令人側目培養孩子對古詩詞的興趣有方法現在的教育崇尚語文教育,古詩詞在科目考試匯總佔比非常高,換句話說培養孩子古詩詞的文化素養和積累是關鍵。
  • 5歲能背誦580首古詩,理解其中含義,央視點名,撒貝寧稱讚
    現在國學開始興起,大量家長也有了讓孩子背誦古詩的習慣。可是這裡面出了兩極分化,有些孩子背得非常出色,有些孩子確實很困難,其實這還是父母們的引導教育問題。有一名姓王的小朋友,五歲的年紀就可以背誦580首古詩詞,直接就連撒貝寧都覺得佩服。這個小孩子可不單單只是會背誦,他還能夠了解詩句裡面所表達的深切含義。這哪怕是放在一個成年人身上都是很難做到的。但是一個五歲的小孩子卻真實做到了,這就是人家的父母教育有方。
  • 古代文學,文人五言詩選輯,古詩十九首
    (《文心雕龍·明詩》)這是對其藝術性的高度概括。具體說來,它在藝術上有以下幾個特色:一,情景相襯的抒情方法。《古詩十九首》的主要藝術特色是長於抒情。它的抒情,往往藉助於自然景物的描繪和環境的烘託來實現,融情入景,寓情於景,達到情景相輔相成、契合無間的完美境界。
  • 冬至讀古詩12首冬至古詩詞,感受古人冬至氣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讀古詩12首冬至古詩詞,感受古人冬至氣氛 冬至(今年冬至時間為2020年12月21日,即明天),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但是冬至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人崇尚陰陽學說,認為冬至是一年中陰極之至,陽氣始至,是陰氣最重的時候,但物極必反,陽氣自冬至後,就開
  • 這首詩是我見過最瀟灑的辭職信,拋卻浮華,拂袖而去,令人欽佩
    然而今天在翻閱古卷的時候,卻偶然發現清朝有位才子,也做過類似的事情,但他給後人留下的,卻是一首韻味悠長的古詩。這首古詩可以說是我所見過的最瀟灑的辭職信,拋卻浮華,拂袖而去,令人欽佩。這位大才子名叫鄭燮,而世人更習慣於稱其為鄭板橋。他是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可謂是滿腹文才,風流倜儻。
  • 7首描寫憂愁的古詩,古人愁不盡,留與後人愁!
    7首描寫憂愁的古詩,古人愁不盡,留與後人愁。1、《行路難·其二》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慄。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這首詩用堯和蹠代指好人與壞人。是說世上根本不存在洗耳翁一般高潔的人,誰能夠去分別去好人和壞人呢?4、《江上》宋·范成大天色無情淡,江聲不斷流。古人愁不盡,留與後人愁。只要天地在,憂愁便永存,此言憂愁情感的永恆性。5、《秋浦歌》李白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 初唐詩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其中的「古人」指的是誰?
    他雖然不屬於初唐四傑之一,但是他的一首隻有22個字的唐詩卻入選了唐詩300首,成為了其中的經典之作。這首古詩就是著名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按照普通人的眼光,這並不是一首規範的唐詩。尤其是在這次的格律要求上,需要改進的地方太多太多。
  • 《古詩十九首》,對抒情詩影響很大,它的內容和藝術特色是?
    「古詩」,本來是後人對古代詩歌的一種稱呼。如漢人稱《詩經》為古詩,六朝人也稱漢詩為古詩。東漢後期有許多無名氏的五言詩,魏晉之後稱之為「古詩」。這一批詩歌,據梁代鍾藤《詩品》說有59首。其中有十九首被昭明太子肖統收入《文選》,代表當時五言詩的最高成就。於是,《古詩十九首》便成了專名。
  • 古詩十九首,才是手把手教文人作詩的親師傅
    《迢迢牽牛星》是既素樸又高級的敘事詩,「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可以說是敘事詩的最高境界。用詞質樸到了極致,卻一下子能打到人的內心。所以,它又是最高級的抒情詩。今天我們能讀到這首詩,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蕭衍的兒子昭明太子蕭統。這個名字有點陌生,我們重新介紹一遍。
  • 這首唐詩的一個方法,或許能給你帶來啟迪
    而且今天我們所遭遇的人生的困苦或者傷悲,古人也都曾經經歷過。而他們已經用自己的人生體驗給今天的我們找到了人生真諦,給今天我們惆悵、悲苦、無奈、鬱悶的人生找到了解決的答案。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首古詩,就是其中的經典之作。一個唐代詩人百無聊賴之時登山散心,和山中隱居的高人交談了一番,讓他豁然開朗。詩歌雖然並不長,但是最後七個字卻流傳甚廣。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 三年級上冊《古詩三首》預習,感受古人對美好秋天的喜愛之情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古人眼中的秋天之景。學習課文《贈劉景文》這首古詩的作者是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劉景文: 當時任兩浙兵馬都監,駐杭州。蘇軾視他為國士,曾上表推薦,並以詩歌唱酬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