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秀紅今天接著來跟大家來講講中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古詩十九首》在藝術上有哪些特色? 其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有何重要意義?
《古詩十九首》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評論家們的高度稱讚。鍾嶸《詩品》說:「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劉裸雲:「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招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文心雕龍·明詩》)這是對其藝術性的高度概括。具體說來,它在藝術上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情景相襯的抒情方法。《古詩十九首》的主要藝術特色是長於抒情。它的抒情,往往藉助於自然景物的描繪和環境的烘託來實現,融情入景,寓情於景,達到情景相輔相成、契合無間的完美境界。如《青青河畔草》,通過無邊春色的描寫,來反映少婦的別緒離愁和青春易逝的感傷,《去者日以疏》以蕭蕭的秋風,襯託出遊子落拓失意的悲愁情懷。
二,精心巧妙的藝術構思。古人謂《古詩十九首》之妙,在於「如無縫天衣」(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卷四),即整體渾成,不可句擇。其構思的精巧具體表現為:一,逐層遞進的系列描寫。如《明月何皎皎》,「因『憂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既『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戶』,既『出戶』而『仿徨』,因仿徨無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層次井井,而一節緊一節,直有千迴百折之勢,百讀不厭。」(張庚《古詩十九首解》)《東城高且長》也具有逐層遞進的結構特點。這種構思,使作品結構謹嚴,讀來似有一氣流轉的韻味。二,塊狀結構的多面描寫。如《青青陵上柏》,通過不同側面、不同角度的描寫,來反映失意文士的不平之感和不滿現實的心情。
三,淺近自然的文學語言。由於受樂府民歌的影響,《古詩十九首》的語言淺近自然,樸素清新,「若秀才對朋友說家常話」(謝棒《四溟詩話》)。當然,它畢竟是文人的創作,一些民間語言經詩人們藝術加工後,更加精練生動,更能表達豐富、真摯的思想感情,誠如陸時雍所言,《古詩十九首》「深衷淺貌,短語長情」(《古詩鏡》)。這與詩人們從樂府民歌中汲取藝術養料,同時又化用前人成語、典故,善於運用疊字等藝術技巧是分不開的。
四,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運用比興是為了增強詩歌的形象性,使作品含蓄蘊藉,韻味雋永。《古詩十九首》中有通篇比興的,如《涉江採芙蓉》、《庭中有奇樹》,有篇首起興的,如《青青陵上柏》、《冉冉孤生竹》,也有篇中比興的,如《行行重行行》中「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浮雲蔽白日」等。熟練地運用託物起興的手法,是《古詩十九首》的一個重要的藝術特色。
《古詩十九首》歷來公認是我國五言詩之祖,如王世貞稱「(十九首)談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詞婉旨,遂足並駕,是千古五言之祖」(《藝苑危言》卷二),陸時雍也說「(十九首)謂之風餘,謂之詩母」(《古詩鏡·總論》)。他們都指出《古詩十九首》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對於《古詩十九首》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我們可從四個方面來加以認識。
一,它繼承了《詩經》以來的優良傳統,為建安詩風的出現作了準備。《詩經》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漢樂府民歌的「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發展到《古詩十九首》就成為對人生的詠嘆。儘管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沒有《詩經》、『漢樂府民歌寬廣,但就「感於哀樂,緣事而發」這點而言,它們則是一致的,故朱乾《樂府正義》說《古詩十九首》是「古樂府也」。以後「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的建安詩風,不能說沒有受到它的影響。
二,它是漢代詩歌由民間文學過渡到文人創作出現繁榮局面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西漢時期,社會上傳唱的是樂府機關採集的「代、趙之謳,秦、楚之風」。東漢初年,出現了文人模擬樂府的五言之作,然而這僅僅是文人詩歌向民間歌謠學習的嘗試,《古詩十九首》則大膽地向民歌學習,將文人詩歌與民問文學完美地結合起來,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於《古詩十九首》以及其他詩歌作者的共同努力,至建安才出現了「五言騰踴」的繁榮局面。因此,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漢代詩歌由民間文學發展到文人創作出現黃金時代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三,它將五言抒情古詩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體系。漢樂府民歌以敘事詩為主,但也不乏抒情之作。《古詩十九首》將漢樂府中敘事與抒情分流的傾向,加以進一步發展,使這種分流更加明朗化,從而確立了五言抒情古詩在詩壇上的獨立地位。
四,它為五言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五言詩從萌芽到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標誌著文人五言詩的成熟。它嶄新的詩歌形式和圓熟的藝術技巧,為五言詩的發展莫定了牢固的基石,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