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古|古代稅收中的公平與效率

2020-12-18 騰訊網

文|陳忠海

中國古代發生過許多次重要的稅收制度改革,其核心往往是追求公平或者效率,或者在二者之間努力尋求平衡點,但結果往往又差強人意,難道制定出兼顧公平與效率的稅收政策如此困難嗎?

稅收公平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強調公平和正義,《論語》說「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荀子》說「正利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謂之行」, 班固在《白虎通》中說「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同時,對公平的嚮往和追求不僅停留在思想理念上,它也是古代那些有理想、有眼光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們治國理政追求的目標之一。

稅收作為國家的一種重要政策工具,與百姓利益直接關聯,構成一種特殊的分配關係,其政策最能顯示出是否公平。早在上古時代,人們已經意識到不同的土地條件和生產狀況會產生不同的收益,所承擔的稅賦也不應相同。《禹貢》指出,夏朝將土地劃分成九等,以區別不同的肥力狀況、交通條件、耕作難易程度等,然後根據等級確定「貢」的多少。到了周朝,在「平土地之徵」外,又強調了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周朝設「土均」之職,《周禮》說其職責是「掌平土地之政,以均地守,以均地事,以均地貢」,也就是根據豐收、欠收等不同年景來確定稅收的平均數,目的是最大程度保證稅收的公平。

商鞅在秦國變法,稅賦改革是重要內容之一,他提出的原則是「 賦稅平」 , 認為「 訾粟而稅,則上壹而民平」,「訾粟」 就是計量畝產量,也就是在廢除井田制之後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實際佔有情況徵收稅賦,這項政策廢除了貴族階層佔有大量土地卻不公平納稅的問題,實現了另一種公平。類似的做法還有東漢末年的曹操,針對當時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他提出了多項抑制兼併的措施,所頒布的《收田租令》規定任何人都必須按照所擁有的土地數量和戶口交納田租、戶調,以達到「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的公平目標。

除了土地佔有情況不同,勞動力狀況也越來越成為影響稅賦政策的因素,不同的勞動力產生不同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勞動力還是負擔國家徭役的基礎。魏晉以後,勞動力的強與弱成為區分不同稅賦標準的另一個關鍵指標,如西晉實行的佔田制,將勞動力不僅分為男和女,還區分為正丁和次丁,不同勞動力獲得不同數量的土地,所承擔的賦稅也不一樣,通過政策細分實現公平納稅。到隋唐時期的均田制,這種除土地外還要考慮的其他因素更多了,如耕牛、奴婢等,它們都被納入稅賦徵收的參考依據中,避免只「計田而徵」帶來的不公平。

唐朝中期,楊炎推行「兩稅法」,最大的突破在於將佔有財產的情況作為納稅指標,即「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也就是收稅時不強調每家人口數量的多少,重點看的是每家的財產多少,以此確定徵稅數目,原則上「資產少者則其稅少,資產多者則其稅多」,具體做法是「計百姓及客戶,約丁產,定等第,均率作,年支兩稅」。這種「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的稅收政策與「計田而徵」「計丁而徵」相比,更符合按能力承擔稅賦的原則。此後數百年裡,儘管稅收政策又不斷調整,但「兩稅法」 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大體沒變。

稅收效率

「兩稅法」以及之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清朝的「攤丁入畝」等,儘管政策設計都力求公平和嚴密,但在執行環節都面臨了很大的挑戰,影響到最終的成效。

以「兩稅法」為例,其徵稅基礎是要摸清每家每戶的財產狀況,不僅包括土地,還有房屋等其他財產,這在操作上相當困難,也為各級官員徇私舞弊製造了機會。杜佑在《通典》中認為其「隱核實乎權宜,權宜憑乎簿書」,然而「簿書既廣,必藉眾功,藉眾功則政由群吏,政由群吏則人無所信矣。夫行不信之法,委政於眾多之胥,欲紀人事之眾寡,明地利之多少,雖申商督刑,撓首總算,亦不可得而詳矣」。陸贄在《論兩稅之弊須有釐革》中也強調摸清千家萬戶資產情況在技術上有極大困難,由於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原因,最終勉強拿出來的東西與真實情況一定有很大出入,本意是追求稅收公平,結果卻差強人意。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即公平如何來實現。現實情況往往是,一味追求公平而無法實現,造成的是新的不公平。另一方面,在徵收人員素質、徵收手段、信息採集方法等受局限的情況下,過於複雜的政策設計還會增加稅收成本,降低稅收效率。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為提高稅收效率,他們也進行過許多嘗試。

漢武帝時,桑弘羊長期主持財政工作,他的主導思想是強化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幹預,在稅收方面提出「寓稅於利」的思路,他不主張加重百姓的田賦,而是推行鹽、鐵等官營,實行均輸、平準等政策,使「山海有禁而民不傾,貴賤有平而民不疑,縣官設衡立準,人從所欲」,也就是直接從控制自然資源和實施官營中獲取財政收入,達到「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效果。其實這是一種間接收稅的形式,不過其稅收效率大為提高,所以這一階段國家財力增長很快。

唐朝除楊炎的「兩稅法」外還有一場重要的財稅改革活動,那就是劉晏的改革。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後,國家財政遇到很大困難,原有的租庸調製遭到破壞,為快速提高財稅收入同時又不激化社會矛盾,劉晏提出「取人不怨」的目標,核心是「因民之所急而稅之」,具體做法是不增加現有稅收標準,從百姓日常必需的生活資料入手實施官營和專賣,再輔助以常平法等控制物價,用官營、專賣的收入替代部分稅收,即「以利代稅」,實現「富其國而不勞於民」。該辦法的成效也十分顯著,朝廷財政收入較改革前增長了數倍,使唐朝渡過了安史之亂造成的危機。

宋朝王安石變法也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宗旨,認為「欲富天下,則資之天地」。在增加財政收入方面,王安石改革的重點不是提高現有賦稅水平,而是實施多種渠道的「開源」,但與桑弘羊、劉晏不同的是,王安石不主張過多地實施官營和專賣,他認為「榷法不宜太多」 ,他的辦法是理財, 認為「有財而莫理,則阡陌閭巷之賤人,皆能私取予之勢,擅萬物之利,以與人主爭黔首而放其無窮之欲」,他所推行的方田均稅法、募役法、均輸法、免役法、市易法等都是圍繞理財和「開源」而進行的。

如何兼顧

桑弘羊、劉晏、王安石等人的改革實踐,從稅收角度看,其效率的確有了很大增強,國家的主動介入和主導使財稅收入增加有了更為切實的保證,但由此也帶來另一方面問題,即經濟的活力有所降低。桑弘羊推行均輸、平準,在「平萬物而便百姓」的同時也使富商大賈「無所牟利」;劉晏推行的「以利代稅」也只能是一種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政策,長期推行下去,正常的商業活動將受到嚴重抑制;而王安石變法中實施的種種「國家式理財」活動,設計固然很美好,但執行起來難度很大,許多政策剛推出就面臨夭折的局面。

看來,與稅收公平相比,追求稅收效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國古代所經歷的許多次重大財稅改革,核心都是圍繞著這一對「二元悖論」所展開的:稅收政策不公平,容易造成社會問題,激化社會矛盾,於是努力使政策設計得更加公平,為此不斷加入各種要考慮的因素,以期照顧到方方面面,新的政策看起來更公平了,但執行起來難度又太大,降低了效率,於是通過一些更直接的方式來提高效率,但這些政策看起來又不公平……中國古代歷次財稅改革都難以做到盡善盡美,成效只能是相對的,始終沒能解決好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問題。

公平與效率兼顧不僅是稅收難題,也是整個經濟活動最重要的難題之一。人們追求公平和效率,希望二者兼得,但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公平是沒有意義的,不能持續下去的效率也沒有意義,中國古代的改革家們在二者之間徘徊,要麼只重視其中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另一個方面,要麼小心翼翼地在二者之間尋找平衡點,但最後發現這個平衡點似乎並不存在。

問題出在哪裡呢?恐怕出在對公平、效率這一對概念的理解上。效率一詞,用在稅收上可以更多地看作是一個經濟學概念,但公平不同,雖然說的是稅收公平,但裡面的含義不僅是經濟學的還是社會學的,每一個社會階層和生命個體對公平的理解和感知都不同,只靠稅收政策難以達成人們心中的公平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將效率與公平兩個概念平行比較並追求二者的平衡兼得也就是一件困難的事了。

在稅收政策制定中要做到有效率相對容易,但要做到公平則非常困難,因為人們心目中的公平其實已經超出了稅收和經濟的範疇。任何稅收政策所實現的只能是相對公平,彌補其不足的是通過其他方式解決不公平問題,如社會保障體制、轉移支付、收入調節機制等。如果稅收是社會財富第二次分配的話,那麼還要繼續通過第三次再分配才能最大程度地解決公平的問題。對於這一點,中國古代的改革家們未必能認識到。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誌2019年第8期

題圖為《清明上河圖》局部(取自網絡)

=====中國智庫 China Think Tank=====

感謝關注和傳播「中國智庫」微信公眾號,我們會努力提供有價值的回報。

《中國智庫》《中國發展觀察》均為中國發展出版社旗下的連續出版物。

《中國智庫》是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具有雜誌特點和思想庫色彩的智庫論叢。旨在讓決策者更多地了解民間聲音,讓決策內容和過程更多地為民眾理解和認可,在政府與理論界和民眾之間搭建橋梁。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具有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

相關焦點

  • 公平、平等與效率:何者優先,何者兼顧
    結果平等意味著國家不斷地或定期地進行幹預和再分配,以確保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不平等不致越積越多,並且不斷地或定期地予以消除。(參見約翰·伊特韋爾著作)     所謂基尼係數和洛倫茨曲線就是用來反映一個社會的收入不平等或收入均等化程度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平等與效率之間存在著一種互相交替的關係。
  • 高培勇:完善現代稅收制度,核心是通過直接稅實現公平正義
    11月29日,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高培勇在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暨中國體改研究會年會上表示,完善現代稅收制度其核心是通過直接稅實現公平正義。 高培勇表示,現代稅收制度區別於傳統稅收制度核心是通過優化中國現行稅制結構來實現現代稅收職能,而現代稅收職能區別傳統稅收職能最集中的標誌就是要通過稅收制度安排來實現公平正義。 高培勇進一步表示,通過稅收制度實現公平正義主要依託於直接稅的建設。要讓人們稅收的負擔和自身的收入能力、財富擁有狀況以及享受公共服務的狀況能夠彼此對接。
  • 九品混通——由稅收體制的變化看中世紀中國古代貴族化社會的建立
    九品混通——中國古代貴族化社會建立的稅收制度九品混通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項稅收制度,主要是以戶調為基本原則,在徵收稅收時對一定範圍內的民戶進行資產評估,按照資產的多少將民戶分為9等分攤地方稅額。其實它的原則不僅僅是限於戶調徵收,它主要是對地方土地的所有以及優劣進行登記。
  • 2020大灣區大學生稅收「雲辯論」掀起青春熱浪
    華南師範大學反方一辯梁汶灝在立論陳述中指出。「稅收公平原則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稅收制度設計的稅收負擔分配的均衡狀態,稅收負擔應該公平地體現在每一位納稅人身上,儘可能地合情合理。由於『公平』本身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可題,深入到稅收公平原則的內涵理解就會涉及出發點完全不同的具體原則的適用。
  • 科學決策要兼顧效率與公平
    個別人願意假借影響效率之名,拋開民主與公平。科學決策需要大家的智慧,進行集體決策。集體決策往往需要規範的程序,前期的調研、等,不是隨時隨地可以拍腦門決定的,所以有個別人就埋怨集體決策,影響效率。深圳市原副市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唐傑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說,我在深圳政府工作18年,得到的最大機會就是學習機會。
  • 中國式戶籍制度:從效率到公平
    換句話說,改革開放四十年,如果一直是效率導向的話,戶籍制度改革,則體現的是公平導向。過去為了所謂的效率,通過戶籍制度形成剪刀差和低成本的社會管理體系;現在,則是要重新審視這一效率至上模式的時候。因為超過一定的臨界值,公平也是效率,沒有了公平,社會穩定出問題,何來效率?所以,戶籍制度改革,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但是中間的路,可能並不是那麼好走。
  • 為何在古代世界各國中只有中國長期實行食鹽專賣制度
    雖然人類很早就知道從海洋或鹹水湖中提取鹹水,用晾曬和熬煮等方法獲得食鹽結晶;也知道從山間或地下抽取含鹽的滷水來提煉食鹽,不過這些方法一來需要耗費不小的人力物力、二來這些獲得食鹽的方法都需要靠近方便的原材料產地,對那些遠離大海和鹽湖、也沒有容易開採的鹽礦的地方,食鹽由於稀缺和十分寶貴。
  • 說古|古代對不作為官員的懲戒
    封建時代的統治者特別注重吏治,在防範官員亂作為的同時也十分關注官員不作為現象,按照「無功即有過」的原則對那些不作為的官員進行治理和懲戒。 秦朝:「廢令」者流放 《尚書·康誥》是周文王的弟弟周公對康叔關於治國之道的訓令,其中有一段話:「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訓人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
  • 華北克拉通阜平雜巖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多期地質事件及其構造性質
    本文收集了阜平雜巖新太古代早期-古元古代晚期基底巖石的巖石地球化學、鋯石U-Pb年代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和變質作用資料,以期對阜平雜巖早寒武紀演化歷史進行初步總結.阜平新太古代早期~2.7 Ga片麻巖原巖為英雲閃長巖,具有TTG質片麻巖的地球化學特徵;其鋯石εHf(t)具有較高的正值
  • 稅收助力長三角一體化提檔升級
    「一體」為要稅收執法「一把尺」6月30日,《長江三角洲區域稅務輕微違法行為「首違不罰」清單》《長江三角洲區域申報發票類稅務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裁量基準》相繼發布,這是全國首次跨省(市)稅務機關聯合發布稅務規範性文件,邁出了跨省(市)稅務行政處罰的裁量權行使「度同尺、權同衡」的第一步。「首違不罰」基於包容性立場,體現了行政權謙抑行使的現代理念。
  • 男子還原"清明上河圖"所有古車 含古代消防車(圖)
    在完成《清明上河圖》中的作品後,張俊智開始複製目前已經出土的古車,同時也根據古書中的描寫和古畫中的圖案製作更多的古車。在這個過程中,他對中國古代匠人的創意以及中國車文化更加著迷  採訪當日,他向記者展示了《清明上河圖》的局部圖片,並告訴記者,圖中的車,絕大部分他已經製作完成了。
  • 古代周族的開國英雄 ——公劉和古公亶父
    公劉之後九傳到古公亶(dǎn)父。他繼位時,北方的遊牧部族常來侵擾,特別是獫狁,對周人威脅很大。周人十分憤怒,要和獫狁決一死戰。古公亶父說:「你們為了我而與敵人交戰,殺人父老兄弟,我不忍心這樣。」於是率眾離開豳地,沿莫水(即今陝西乾縣西漠西河、大北溝、漠峪河)南下,涉杜水(今陝西渭河支流漆水河),又溯雍水(源出陝西鳳翔縣西北)西行,長途跋涉,來到岐山腳下的周原。
  • 柬埔寨啟動新的稅收制度
    9月28日,柬埔寨政府已啟動財務管理信息系統(FMIS)和稅收數據管理系統,將主要部委與省級國庫聯繫起來,升級公共財務預算管理,加強財物審計流程。
  • 敦煌古藏文吐蕃地名所反映的古代民族情況
    從漢人皆說「胡語」, 「易服辮髮」, 「紋身赭面」的外部變化可知, 吐蕃在該區域的文化控制力度還是很強的, 河隴地區大體上已蕃化或正在蕃化過程中, 河隴民眾的吐蕃變化傾向應該有相當規模。目前見於古藏文文書的河隴地區大量古藏文地名也可以推測, 吐蕃贊普王朝後期河隴地區實行語言藏語化的基本政策。這裡有必要澄清一種較為偏頗的說法。
  • 《古文明地圖》:穿越歷史長河,環遊古代世界,縱覽古文明概貌
    書中還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小細節,比如在介紹每個古文明時,在頁面的邊緣處都會有一幅地圖,展現該文明在地球上的位置。再比如每個古文明頁面中間佔據主要位置的部分,其實就是該古文明的地圖。一開始只是懷疑這一點,畢竟對其他國家的地圖不熟悉,直到看到古代中國和古代日本才確定。另外,每個古文明頁面的邊框也不是隨便畫的,而是和古文明中所介紹的內容有所關聯。
  • 發現| 巴楚古烽燧遺址:古代最快捷有效的軍事信息傳遞方式
    發現 | 巴楚古烽燧遺址:古代最快捷有效的軍事信息傳遞方式 2020-09-11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企業為何要做稅收籌劃?境外公司在稅收籌劃中起到哪些作用?
    一.企業為什麼要做稅收籌劃  稅收籌劃不管對於個人還是企業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節約稅收支出,增加收益,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財稅風險,所以稅籌規劃是相當重要的。企業為什麼要做稅收籌劃呢?  企業在不違反稅收相關法律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制定的各種優惠政策,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活動的事先籌劃和安排,儘可能取得降低財稅的目的,這樣一來,企業在自己的稅務方面有更合理合法地規劃,減少了企業自己的成本費用支出。  稅收籌劃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企業降低稅負。通過稅收籌劃,企業可以合理合法運用稅收優惠政策,節省財稅開支,為企業帶來利益。
  • 華北南緣信陽古元古代花崗巖的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特徵及其對地殼...
    華北克拉通南緣古元古代發育有多期次的巖漿活動和變質事件,記錄了南緣基底和構造演化過程,但古元古代中-晚期的巖漿記錄卻相對較少.對華北南緣信陽地區古元古代中-晚期花崗巖進行了詳細的巖石學、地球化學、鋯石U-Pb年代學及Lu-Hf同位素研究.信陽地區花崗巖主要包括潘莊鉀長花崗巖和陳莊黑雲鉀長花崗巖
  • 河南一處現存最大的古建築群,譽為中原古代建築博物館,就在濟源
    但是,在中國許多省內,它們也往往更有發展價值和意義,特別是在中國許多城市的發展內,古建築的保護和傳承的意義更重要,因此為了認識河南省被忽視的古建築群,實際上在其發展價值等方面。那是濟瀆廟, 古建築在河南比較多,畢竟河南在歷史發展中也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文化建築,這也與河南和古代屬於中原地區密切相關,所以在歷代的發展中,也有一些建築慢慢流傳下來,但就完整性而言不同, 畢竟,許多古建築的發展歷史也非常曲折,但這座古建築是例外。
  • 稅收服務助力項目落快落穩
    「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公司在年度研發目標明確的基礎上加大研發投入,期間對較大數額的研究開發費用,如何進行準確的稅務處理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當時腦子一頭霧水,靜下心來,我們馬上想到求助南通開發區稅務局。稅務幹部對我們提出的稅收問題第一時間給予回復,對稅收優惠政策第一時間給予指導落實,感謝稅務部門真誠、全程、周到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