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古|古代對不作為官員的懲戒

2021-02-15 中國智庫


文|陳忠海

中國古代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韓非認為「吏者,民之本,綱者也,故聖人治吏不治民」,這一思想影響深遠。封建時代的統治者特別注重吏治,在防範官員亂作為的同時也十分關注官員不作為現象,按照「無功即有過」的原則對那些不作為的官員進行治理和懲戒。

 

秦朝:「廢令」者流放

 

《尚書·康誥》是周文王的弟弟周公對康叔關於治國之道的訓令,其中有一段話:「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訓人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乃別播敷,造民大譽, 弗念弗庸,瘝厥君,時乃引惡, 惟朕憝。已!汝乃其速由茲義率殺。」這段話的大意是,不遵守國家法令的也有諸侯國的庶子、訓人和正人、小臣、諸節等官員,他們竟然另外發布政令,告諭百姓,大大稱譽不執行國家法令的人,危害國君,這就助長了惡人,我怨恨他們,你要迅速根據這些條例捕殺他們。

 

周公在這裡講的,是對那些犯有瀆職罪的官員,可以用死刑的辦法進行懲處。在上古時期的吏治思想中,不作為也是瀆職罪中重要的類型,《尚書大傳》有「百姓不親,五品不訓,則責司徒」「溝瀆擁遏,水為民害,田廣不墾,則責之司空」的話,《韓詩外傳》也說「山陵崩陁,川谷不通,五穀不殖,草木不茂,則責之司空」,這些話的意思,都是講社會沒有治理好、經濟沒有得到發展,就要對相應的主管官員進行問責。

 

春秋戰國以後,對官員不作為進行懲戒的規定逐漸趨於細化。戰國時期的秦國推行綜合性改革,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能否得到認真執行是各項改革成敗的關鍵,為防範官員責任心不強,秦律規定「匿敖童,及佔癃不審,典、老贖耐」,意思是,凡因工作馬虎出現有漏登戶籍的,哪怕被漏登的對象是兒童,也要處罰有關官員,包括典正、伍老等都要接受處罰。雲夢秦簡中有《法律答問》,載有一名基層官員不作為的案例:「嗇夫不以官為事,以奸為事,論何也?當遷。」嗇夫是秦國所置鄉官,職掌聽訟和收取賦稅,這位嗇夫不認真履行本職工作,還幹了一些壞事,被判處流放的刑罰。

 

秦朝建立後,法令更加完備,對各級官員如何履行職責有詳細規定。如對管理倉庫的官員,規定其要做好日常防衛工作,加強夜間巡邏、值守,嚴防煙火、漏雨、蟲蠹等,如因工作疏忽發生被盜或火災、水災、蟲蠹等,負主要責任的官員要被嚴處,上級主管官員也要擔責。涉及玩忽職守罪的,秦律常以「不從令」「犯令」「廢令」相稱,其中「廢令」是荒廢政令之意,消極應對上級指令,在其位不謀其事,這樣的官員一般都要承擔刑事責任,根據所犯過失的大小分別受到懲處,而流放是常常被用到的刑罰。

 

唐朝:先勸誡再懲處

 

隋唐以後,官員隊伍日趨壯大,對官員隊伍的管理也不斷加強。隋煬帝時蕭琮擔任內史令一職,該職即後來的中書令,協助皇帝處理日常政務,責任重要,然而蕭琮工作不上心,「不以職務自嬰,退朝縱酒而已」,隋煬帝大為不滿,命楊約「宣旨誡勵」,等於進行誡勉談話。唐玄宗時,尚書省的一些中下級官員「怠於理煩,業唯養望,凡厥案牘,每多停擁」,唐玄宗命「當司長官,殷勤示語」,對他進行勸誡。唐玄宗重視官員考核,在一次考核中發現吏部員外郎褚璆等十來位官員「案牘稽滯」,唐玄宗立即誡勉道:「尚書郎皆是妙選,須稱其職,焉可尸祿悠悠,曾無決斷」,警告他們:「自今已後,各宜懲革,若有犯者,別當處分。」還有一次,唐玄宗發現兵部、吏部工作不得力,於是提出誡勉:「朕今申之寬宥,許以自新,庶觀將來,冀能效節」,還警告相關官員:「無謂幽昧,朕皆察焉,宜各盡心,靖恭爾位。」 

 

每一名官員在位時都承擔著相應職責,不能按職責要求認真履行就是不作為的表現。唐律中有對「應奏不奏」「應言上不言上」 行為的處罰規定,對於「依律、令及式,事應合奏而不奏」的,或雖上奏卻「不待報而行」的,都視為失職。《唐律·職制律》規定,對於「諸事應奏不奏」的要「杖八十」,對於「應言上而不言上」 和「不由所管而越言上,應行下而不行下」的要「各杖六十」。

 

唐律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具體規定,比如,對官員不能按時出勤的,規定:「諸官員應直不直,應宿不宿,各笞二十;通晝夜也,笞三十;若點不到者,一點笞十。」再比如,對官員在政績考核工作中走過場的,規定:「若考校、課試而不以實及選官乖於舉狀,以故不稱職者,減一等。失者,各減三等。」還有,對於治內水利不修、基礎設施破壞的「主司杖七十」,如果因此出現「毀害人家,漂失財物者」,處罰還要加重。甚至,對於所轄之內有人才卻沒有及時發現並舉薦的也視為不作為,規定:「諸貢舉非其人,及應貢舉而不貢舉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明朝:田地荒蕪也是罪

 

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發展經濟,在農業經濟為主導的古代社會,出現田地荒蕪現象也被認為是相關官員不作為的重要表現,歷代以來從吏治的角度對治理這方面問題也有許多規定,其中以明朝的做法最為細緻。明朝初年,由於連年戰亂,大量土地出現荒蕪,為發展經濟,解決迫在眉睫的吃飯問題,明太祖朱元璋頒布了一系列詔令發展農業生產,朱元璋為此還告誡大臣們:「軍國之費所資不少,皆出於民,若使之不得盡力田畝,則國家資用何所賴焉?」 

 

為防止官員在農業生產上不作為,朱元璋想了很多辦法,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制定嚴格而詳實的法令來監督、鞭策各級官員抓好此項工作。明律規定「田地小損謂之荒,大損則為蕪」,除非「水旱、冰雹、蝗蟲等天災所致」,其它田地無故荒蕪或「應課種桑麻之類而不種者」,相關官員都要予以處罰,具體處罰標準是:「俱以十分為率,一分笞二十,每一分,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處罰的對象不僅包括主管官員,還有其他相關人員,「長官為首,佐職為從」。這裡的「十分為率」,意思是無論裡長還是縣長都把自己所管轄的土地分為10份,以此進行考核,每荒蕪其中的10%稱為「一分」。

 

除了督促各級官員帶領百姓加強墾耕,明朝初年還進一步加強了戶籍管理,堅決制止「脫漏戶口」的現象。戶籍管理需要成千上萬基層官吏紮實工作,明律規定,如果裡長工作失職,在戶籍登記中沒有做好實地勘察,致使戶口脫漏的,「以戶為計,一戶至五戶,裡長應被笞五十;每五戶加一等,罪止杖一百。若是發生漏口之事者,則以所漏之口為計,一口至十口,裡長應被笞三十,每十口加一等,罪止笞五十。」如果是縣裡的相關官員工作疏忽,導致脫口和漏戶,也會受到處罰,「脫戶者,十戶笞四十,每十戶加一等,罪止杖八十;漏口者,十口笞二十,每三十口加一等,罪止笞四十。」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天下田畝數為850多萬頃,比元朝末年增長了4倍多。糧食產量增加迅速,從朝廷稅糧徵收增長就可以看出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天下稅糧合計3200 多萬石,是元朝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這些成就的背後有億萬人民群眾的辛勤努力,但不容否認的是,從制度層面督促各級官員戒散戒懶、努力作為也是取得成功的保證之一。

 

清朝:整治司法不作為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重要的一道保障,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司法方面的重視越來越多,對司法領域內不作為的現象也越來越不滿。到了清朝,在治理官員不作為方面,除延續前代各種有效做法外還進行了許多創新,懲治司法不作為就是一個重要方面。

 

《大清律例》中有「告狀不受理」一條,規定在非停審時間如農忙期以外呈訴有關戶婚、田宅、鬥毆等事,以及在停審期間控告謀反、叛逆、盜賊、人命、貪贓枉法等,只要「查有確據」,應管官員必須受理,如不受理,則根據控告內容不同分別對主管官員進行處罰:告謀反、謀逆,不立即受理並差人掩捕,主管官員處杖一百、徒三年的刑罰,如因此造成聚眾作亂或攻陷城池的,處斬監候;告惡逆如子孫謀殺祖父母、父母之類,不受理者杖一百;告殺人、強盜不受理者,杖八十;告鬥毆、婚姻、田宅等事不受理者,最高可杖八十。

 

晚清時,借鑑日本刑法而制定的《大清新刑律草案》又加入了許多近代司法理念和規定,比如對警察、檢察人員等不履行特定保護職責的要追究刑事責任,強調司法官員及其輔助人員遇公民受不法侵害而請求救助時必須履行保護責任。除此之外,《大清律例》還有「收養孤老」的規定: 「 凡鰥寡孤獨及篤廢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若應給衣糧而官吏克減者,以監守自盜論。」 

 

與亂作為相比,官員不作為同樣具有很強的破壞力,不僅降低了行政效率、阻礙經濟和社會發展,還損害了官員隊伍的形象。面對不作為的「軟拒絕」,只有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管理才能予以有效克服。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時常陷入「歷史周期率」的循環中,吏治也不例外,依靠幾條規定自然解決不了官員隊伍不作為的頑疾,但歷代以來懲戒官員不作為的做法仍然有一定的借鑑價值。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誌2019年第3-4期合刊

題圖取自網絡

=====中國智庫 China Think Tank=====

感謝關注和傳播「中國智庫」微信公眾號,我們會努力提供有價值的回報。

《中國智庫》《中國發展觀察》均為中國發展出版社旗下的連續出版物。

《中國智庫》是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具有雜誌特點和思想庫色彩的智庫論叢。旨在讓決策者更多地了解民間聲音,讓決策內容和過程更多地為民眾理解和認可,在政府與理論界和民眾之間搭建橋梁。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具有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的「法官」懲戒制度
    2020年,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出臺《浙江省法官懲戒暫行辦法》,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其實,早在4000年前,中國古代法律便有了對「法官」的懲戒制度。  肇始於夏周  一般認為,古代對「法官」的懲戒制度首創於夏朝,如《尚書·舜典》記載:「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此處「官刑」就包括懲治枉法裁判的「法官」之刑。夏朝《政典》也規定:「先時殺無赦,不及時殺無赦。」即要求官吏執行公務時必須嚴格遵守法令或制度。
  • 古代官員自稱「父母官」,合不合適?
    古代的官員喜歡自稱「父母官」。最開始「父母官」其實不是自稱的,是老百姓叫的。南陽郡的百姓能把杜詩、召信臣稱為父母,說明這兩位官員的確是非常值得稱道。然而在古代,這樣的官員畢竟是少數,依照古代的常例,官員難免要魚肉鄉裡。這倒不是全因為貪財,官員們的開銷太大。迎來送往要錢,孝敬上級要錢,聘請師爺要錢,豢養胥吏要錢,這些開銷,官員的俸祿是遠遠不夠的,都需要攤派給百姓。
  • 中國古代官員的俸祿
    我國古代官吏的俸祿主要有土地、實物、錢幣等幾種形式,各個時期,各個朝代,俸祿制度的內容和形式均有所不同。下面分四個時期,對我國古代官吏俸祿制度作一個大體介紹。北齊官吏級別也實行九品制,但俸祿不以粟計算,而是以帛計算,一品年俸為枷匹,從一品700匹,二品600匹,從二品500匹,三品400匹,給祿方式為三分之一給帛,三分之一給粟,三分之一給錢。隋代俸祿又恢復以粟計算,一般是一年分春、秋兩次發給。
  • 古代官員是怎樣過新年的
    而在中國古代,官員過節也是非常講究的,對於官員們的行為準則有著一定的規定和規範。今天,方志君就帶您一起看看古代官員是如何過節的,以古為鏡,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新春佳節。中國古代大部分傳統節日形成於上古時期,逐步發展成為歷朝歷代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自然節氣、認知觀念等。最早的傳統節日活動和儀式一般都與原始崇拜和祭祀文化有關,後來宗教性質逐步淡化。
  • 【史鑑】中國古代官員俸祿
    >幫你管理你就得給人家發工資古代就叫做俸祿  中國古代官員俸祿制度,從時間上它上起戰國秦漢,下至清末,經過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宣宗初年,有一位叫孔友諒的知縣上書說:「大小官自折鈔外,月不過米二石,不足食數人,仰事俯育,與道路往來,費安所取資?」意思是說,上要養老,下要育小,加上送往迎來,實在是拿不出錢來。  清朝立國之初,官員的俸祿也很少。
  • 古代官員有個心照不宣的秘密,現代當官的更是用得爐火純青
    官年,是官員檔案記錄的年齡;實年,是自打出生以來的生命年齡。官年和實年不符,就是官員塗改檔案、謊報年齡的結果。 想當年秦始皇費盡心思遍尋長生不老之藥,不也就為了這兩個字——權力? 權力有什麼好?這「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可絕非妄言。在領導崗位上,有房住,有車坐,有煙抽,有酒喝,金塊珠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中國以官階論尊卑,以權力定高低,有多少官員那是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啊! 所以年齡造假,算不得什麼稀奇事。
  • 有人想退退不了,有人主動退休被表揚,古代官員退休不容易
    當然古代人跟現代人不同的是,沒有那麼多給人打工的營生,所以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古代的那些官員,到日子了怎麼退休、能不能退休?當然不同的時代,退休制度是由根本性區別的,而且很多時候也不是所到日子了你就可以退休,然後乖乖回家靠著養老金過日子。比如在大漢朝,規矩是這樣的:官員年老退休,可以領到原來三分之一的俸祿作為退休金。
  • 地位、星象、象徵,紅與紫有何特殊,為何能為古代官員「代言」?
    到了唐代後期,則規定三品官員以上才能穿著紫色的官服,自此之後紫色就變成了代表尊貴地位的顏色。所以說無論在古代身穿紅色或者紫色的達官貴人可以經常出入朝廷,於是人們便以紅色作為發達的代表,而能穿著紫色就是商品以上的官員。到了後來就有人用紅的發子來比喻那些仕途暢達的人。
  • 古代官員退休「落葉歸根」,告老還鄉是唯一選擇,法律明文規定!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不可能像機器一樣一直工作下,等到老了的時候,所面臨的問題就是退休。古代官員也有退休制度,大多數的古人當了官,在退休之後又沒有選擇留在當官的地方,反倒是告老還鄉,為什麼不願意留在自己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而選擇告老還鄉呢?
  • 古代官員上朝時,為何手裡拿著一塊「木板」?三個你不知道的作用
    其實,古代官員手中的「木板」真正的稱呼是笏板,當然,有時候大家也會稱它為手板、朝板或者玉板。根據《禮記》中的記載,笏板最早出現在商朝時期,只不過當時並不是官員專用,私人也是可以使用的。到了唐朝之後,才漸漸成為了官員的專屬,在此之前,官員和百姓都可以使用。那笏板到底有什麼用途?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得回老家?不止因為落葉歸根
    古代一般認為,一個官員的法定退休年齡是70歲,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也是最終沒落的王朝,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君主專制。早先的王朝規定官員在60歲之後便可以退休,並且給予他們退休金,而歷代皇帝對退休制度有了些許的改動。之後,清朝官員的退休年齡也逐漸從60歲變到了70歲。
  • 清朝「一品官員」拿多少工資?說出來你都不敢信
    俗語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從這句話中便可以一窺當官給人帶來的實質好處,中國傳統社會中,想要腰纏十萬貫,做商人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商人的社會地位底下,再加上中國千年來都是以農立國,經商也翻騰不起多大的浪花,可是做官卻不同了,中國人常說的「升官發財」,做官和發財之間的必然聯繫已然是社會的共識,每個人都默認做官是發財最快的捷徑,難道古代當官的俸祿有那麼高的嗎?
  • 古代沒有轉帳技術,官員又遍布全國,他們是怎麼領工資的?
    科技的發展給我帶來了許多便利,比如:我們可以用手機開視頻看到在地球另一半的親人、出門帶一個手機就能買各種各樣的東西、我們也可以看到國家發生的重大新聞,當然科技帶給我們的諸多便利在這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們是否想過在科技不是很發達的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又是什麼樣子?
  • 古代官員退休那些事:退休年齡一般人達不到,告老還鄉不等於安全
    古代的官員老了,都能「告老還鄉」?那可不一定。更進一步說,「告老還鄉」就等於可以頤養天年嗎?那也不一定,而且可能兇多吉少。至於為什麼,我們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古代的退休,也就是「致仕制度」。「致仕」是古代專指官員退休的術語。中國人自古講究「葉落歸根」,古代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因為身體健康等原因,一般就要主動辭官歸鄉,頤養天年。不過,不同於今天到法定退休年齡就自然退休,古代官員致仕的條件是非常嚴格的,而且,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如願告老還鄉。
  • 以色列考古隊發現第一聖殿時期印鑑 刻有古代猶大國官員名字 (1/4)
    以色列考古隊發現第一聖殿時期印鑑 刻有古代猶大國官員名字 (1/4) "← →"翻頁
  • 古代官員為什麼要告老還鄉,而不是留在京城享福
    古代的官員退休,一般是沒有具體年限的,尤其是京官,只要你幹的好,皇帝需要你,那麼你可以一直幹到死,比如李鴻章,70多歲的高齡,還要為朝廷背黑鍋。但如果皇帝不需要你了,或者你預感到自己在政壇上即將沒有一席之地了,那麼,告老還鄉,向皇帝申請退休,是最明智的選擇。
  • 古代沒有銀行轉帳,官員遍布全國,他們是如何領工資的呢?
    那麼古代地方官員的工資是怎麼領的呢?地方官員的工資標準、領的工資的形式和領取方式都是什麼樣的呢? (一)各代地方官員的工資標準 中國古代地方官員的俸祿標準各不相同,有高有低。
  • 說古|古代稅收中的公平與效率
    稅收公平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強調公平和正義,《論語》說「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荀子》說「正利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謂之行」, 班固在《白虎通》中說「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
  • 古代官員上朝攜帶的笏板有何作用?清代為何廢除?
    古代官員上朝攜帶的笏板有何作用?清代為何廢除?文:枯木我們經常在影視作品當中,看到皇帝臨朝的時候,官員們手拿長條形的板子,奏事應對。那麼,這個板子是用來做什麼的?歷史演變如何?笏板最早並不是大臣專用,而是從天子到官員,都使用的隨身配飾。其功效有三個方面:第一主要是作為身份的象徵,第二奏事應對和記錄君主言行,第三是起到遮擋作用,以顯示恭敬。《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
  • 古代京城最繁華,但為何許多京城的官員,在退休時都會返回家鄉?
    這一點還真是很有意思,相對於古代,今天中國城市的發展速度簡直是太快了,古代一個大王朝好歹也兩三百年之久。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很多大王朝的都城可能幾百年規模都沒有大的變化,幾百年間人口都沒有飛速的增長,這跟當代簡直是完全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