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有個心照不宣的秘密,現代當官的更是用得爐火純青

2020-12-14 騰訊網

中國很早就有官年和實年的說法。官年,是官員檔案記錄的年齡;實年,是自打出生以來的生命年齡。官年和實年不符,就是官員塗改檔案、謊報年齡的結果。

要是換了你,辛辛苦苦打拼數十年,好不容易混了個一官半職,結果年齡成了升官發財的「攔路虎」,你能不在簡歷上動點手腳?想當年秦始皇費盡心思遍尋長生不老之藥,不也就為了這兩個字——權力?

權力有什麼好?這「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可絕非妄言。在領導崗位上,有房住,有車坐,有煙抽,有酒喝,金塊珠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中國以官階論尊卑,以權力定高低,有多少官員那是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啊!

所以年齡造假,算不得什麼稀奇事。

如果真按規矩來,老實人要吃大虧。在唐朝,走科舉一途者,20多歲即獲「出身」令人羨慕,30歲左右「始可出身」則是通常情況。所謂「出身」,僅僅是做官資格,想要真正走上仕途,還得經過吏部主持的考試,然後等待分配工作。這段時間,等上三五年甚至七八年都很正常。柳宗元21歲登第,正式授官已26歲;韓愈25歲登第,正式授官已35歲。

古代的通識是30以上、50以下是為官理政的黃金時段。如果55歲以後才取得出身,一般多授教官閒職。倘是年近60者,只能得到有名無實的官職,官場上叫做回家待選。那些血拼數十年才取得功名的老進士、老舉人,如此結局豈不是連老本也撈不回來了?所以多數人早備好了減年應試的傳統武器。一旦榜上有名,《同年錄》上的「年齒」都是假的。

範進在中舉之前,常被老丈人胡屠戶罵他濫忠厚和沒用。這個大齡書生看似唯唯諾諾,憨厚老實,但是在決定人生命運的關鍵時刻,他可不厚道。範進的不厚道,在於敢偽造檔案,把自己54歲的年紀在履歷表中填成30。範進就此走上了康莊大道,一口氣接連拿了好幾個學位。沒過幾年他又被欽點為山東學道,主管一省招生考試、人才選拔,結結實實地得了一份美差。

同樣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第三十六回裡的虞育德就吃了虧。由於道德感過於強烈,厚道的老虞在履歷表裡填寫了60歲的真實年齡。沒想到皇上一眼掃在年齡一欄,就說「這虞育德年紀老了,著他去做一個閒官罷」。於是,老虞從北京被發配到南京,補了個南京國子監博士。

秦檜發跡之前曾得到某官關照。在該官年逾70即將退休時,秦檜已是一國丞相,遂手持權柄,有如孫悟空塗抹閻王爺的生死簿一樣,把恩公檔案裡的年齡減去10歲,提拔為楚州州長,又多幹了10年之久。秦檜這一湧泉報答,當真使恩公老爺子絕境逢生,迎來仕途第二春。

其實,朝廷對官員欺瞞謊報年齡並非茫然不知。北宋仁宗就曾下令,對70歲以上貪戀祿位的官員實施強制退休。凡超齡官員不主動申報離任而被強制執行者,不再享有正常的離任待遇,以示懲戒。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同樣是仁宗年間,吳虔裕就叫囂說「我縱僵僕殿階下,斷不學王彥超七十致仕」——我就是死在工作崗位上,也不學王彥超70歲就退休。

事實上也是,朝廷查辦多為旋風式突擊,過去就完。大多時候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對此並不深究。看來古代老馬戀棧的風氣,跟現代當官的不願意退休,還真是如出一轍啊。

相關焦點

  • 有人想退退不了,有人主動退休被表揚,古代官員退休不容易
    當然古代人跟現代人不同的是,沒有那麼多給人打工的營生,所以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古代的那些官員,到日子了怎麼退休、能不能退休?當然不同的時代,退休制度是由根本性區別的,而且很多時候也不是所到日子了你就可以退休,然後乖乖回家靠著養老金過日子。比如在大漢朝,規矩是這樣的:官員年老退休,可以領到原來三分之一的俸祿作為退休金。
  • 古代官員為什麼要告老還鄉,而不是留在京城享福
    因為大城市裡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醫療條件,繁榮的經濟文化以及自己在當地的深厚人脈。比如給小孫子找個重點小學上學啥的,都是非常的輕鬆的。但是古代社會,和我們現代社會是不一樣的,皇權統治下的以農業為主的封建社會,和我們現在現代文明的市場經濟社會,無論是從人的思想,經濟方面的考慮和政治因素的考量,在當時,回到老家都勝於留在當地。
  • 古代沒有轉帳技術,官員又遍布全國,他們是怎麼領工資的?
    科技的發展給我帶來了許多便利,比如:我們可以用手機開視頻看到在地球另一半的親人、出門帶一個手機就能買各種各樣的東西、我們也可以看到國家發生的重大新聞,當然科技帶給我們的諸多便利在這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們是否想過在科技不是很發達的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又是什麼樣子?
  • 古代官員退休「落葉歸根」,告老還鄉是唯一選擇,法律明文規定!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不可能像機器一樣一直工作下,等到老了的時候,所面臨的問題就是退休。古代官員也有退休制度,大多數的古人當了官,在退休之後又沒有選擇留在當官的地方,反倒是告老還鄉,為什麼不願意留在自己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而選擇告老還鄉呢?
  • 被誤解的古代:在古代當地方官,只要文章寫得好就可以?只怕未必
    前言: 說起在古代社會當官,很多人會想起古代的科舉制度:只要寫一篇文章,文章寫得好,就可以去當官。比照現代的公務員錄取考試,古代當官似乎很容易。但是,如果這樣想的話,只能說想多了?
  • 致仕:從宋朝的退休制度中看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
    在如今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在為生活努力著,我們用前半生的努力換後半生的享受。我國有著十分健全的退休政策,我們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可以退休享受生活了,而且我們退休之後還可以享受到社會保障。退休不是我們現代社會才有的,在古代退休制度就已經相當完善了,在最初的時候,退休稱之為「致仕」。
  • 古代科舉考試也有人作弊?手法實在是太先進,連現代人都佩服不已
    古代科舉考試也有人作弊?手法實在是太先進,連現代人都佩服不已說起科舉考試,那肯定是古代寒門學子們唯一的出路了。古代的科舉考試非常多,自從隋唐就開始了。科舉考試在創立之初,是為朝廷選拔官員所用。那時候寒門學子如果想出人頭地,通過科舉考試便是最好的方式。
  • 現代傳得神乎其神,「陰陽師」在日本古代到底是個什麼職業?
    現代日本流行文化發達,日本人又習慣把一些自己民族的文化素材混到流行文化作品裡,加之日本是島國,古代又比較封閉,其文化特性天生就有一種神秘感,所以很多人會對日本古代的一些事物產生誤解。比如近些年,一項日本古代的特殊職業就成了很多遊戲、動漫裡的素材,這就是「陰陽師」,傳得神經兮兮的,事實上,「陰陽師」這個職業在古代的日本確實是存在的,當然,不可能像現在一些流行文化作品裡寫的那麼神奇,能通靈、降妖,那日本古代的陰陽師到底是幹嘛的?
  • 從內鄉縣衙楹聯看古代官員為政之道
    不要說當個地方官左右不了大局,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要知道地方治理的好壞,百姓是否安居樂業,全靠地方「父母官」。為官者吃的、穿的、用的全是老百姓給的,老百姓是官員們的衣食父母,我們當官的千萬不能依仗權勢而欺壓百姓,重要的倒是要牢牢記住,自己也是百姓中的一員啊。
  • 古代京城最繁華,但為何許多京城的官員,在退休時都會返回家鄉?
    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人的鄉土觀念宗族觀念。咱們這麼講吧,在古代什麼樣的人是最容易人口流動到別的地方居住,甚至紮根下來的呢?一個是商人一個是官員,尤其是官員,不管你是從全國哪一個偏僻小村考上來的,隨著你的官職越做越大,你最終肯定是要到都城去工作的。
  •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現代是什麼文憑?說了你別不信!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現代是什麼文憑?說了你別不信! 科舉製成熟後分為六級:童生(第一級縣試)、秀才(第二級府試)、舉人(第三級院試)、貢士(第四級鄉試)、進士(第五級會試)、探花(第六級殿試第三名稱探花)、榜眼(第六級殿試第二名稱榜眼)、狀元(南宋以後,殿試第一名稱狀元)。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要告老還鄉?不能留在就任的地方養老嗎?
    古代官員的致仕,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就是在朝堂鬥爭中失敗,不得不退隱山林,還有一種就是年紀大了,想要退休享幾年清福。皇帝批准了你的退休請求,你才能夠成為一名光榮的退休幹部。然而,當這些官員退休之後,一般都會回到原籍,而不會留在自己當官的地方,這是為什麼呢?
  • 古代官員領俸祿,舟車勞頓好幾天,他們怎麼領工資呢
    現代的人們享受著科技帶給生活的許多便利,大到出行方式,小到支付方式,都受到了許多影響。這種福利是因為現代科技,但是放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現在相比就是原始社會的等級。那個時代的人怎麼領工資,又是否清楚自己工資的明細呢?
  • 李淵發明一職業,成為古代女人的「噩夢」,卻深受現代女人追捧
    職業種類繁多,本來不分高低貴賤,可是在古代,卻人為地劃分等級。如士農工商,士就是當官的,地位最高,農民次之,商人排在最末。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有新職業產生,有一個職業,就是大唐皇帝李淵發明出來的。這一職業對於女人來說,就是古代女人的「噩夢」,然而,它卻深受現代女人追捧,它是一個什麼樣的職業呢?
  • 古代官員是怎樣過新年的
    而在中國古代,官員過節也是非常講究的,對於官員們的行為準則有著一定的規定和規範。今天,方志君就帶您一起看看古代官員是如何過節的,以古為鏡,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新春佳節。中國古代大部分傳統節日形成於上古時期,逐步發展成為歷朝歷代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自然節氣、認知觀念等。最早的傳統節日活動和儀式一般都與原始崇拜和祭祀文化有關,後來宗教性質逐步淡化。
  • 古代沒一周七天概念,也沒周六、周日,那麼古代官員怎麼休息?
    那麼古代官員是怎麼休息,不會全年無休,或者996工作制度吧。這是不可能的,據史書記載,在西漢時,朝廷就在典章制度中明確規定:「吏員五日一休沐。」這個休沐就是休假的意思,朝廷文武百官聚焦在一起,如果長期不洗澡,會有異味,讓皇帝聞起來不舒服。五天一輪讓官員沐浴洗澡休息,這是很人性化的管理。
  • 科舉靠運氣、當官靠長相,古代官場實在太奇葩
    看來能當上狀元,除了需要十年的寒窗苦讀外,運氣還得要好。 選狀元都如此奇葩了,官員升遷的各種原因,更是匪夷所思,甚至,有因容貌、言語類似他人而升遷的,來看看唐玄宗是怎麼提拔幹部的。
  • 古代官員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為何還會興高採烈去「謝恩」?
    原因很簡單,這當官不僅要看級別,還得看所處部門。 光祿卿可不是光祿大夫,光祿大夫自宋朝起一直都是一品大員,名稱來源於戰國時期的中大夫,自漢武帝始設,沒有固定事物,乃是奉天子詔令行事的天子近臣。而光祿卿卻隸屬於光祿寺,負責掌管那些祭祀、朝會、大擺筵席之事。
  • 古代官員退休叫做致仕,為什麼致仕後都喜歡回老家,原因有這幾點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聊古代官員退休的那些事。古代我們常見到年邁的官員會和皇帝請求自己年事已高等等理由退休。退休是現代人的說法在古代叫做致仕,致仕之後他們都喜歡回到老家去生活這個叫做告老還鄉。但是我們都知道古代交通不便,往往官員之間的任命也是異地任命的原則,也就是例如杭州人士可能會被調動到長安。加上官員告老還鄉都是一把年紀了,為什麼還是大多回到家鄉去呢?其實原因有以下這幾點小編接下來一一為大家呈現。首先我們都知道科舉制度是創立於隋唐時期,再次之前都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貴族和門閥之間的子弟無論學識如何都能做官,而寒門子弟無論多有才學不拜入哪個門閥門下得到推薦都無緣官位。
  • 古代的「秀才」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本科生能考上嗎?
    尹知章是這樣注釋的:「農人之子,有秀異之材可為士者,即所謂生而知之,不習而成者也。」 總的來說,這句話的意思是秀才指的就是非常優秀的人才。秀才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在《管子小匡》篇,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這個名詞。秀才最早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一個重要科目,也可以作為學校生員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