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社保制度已經非常發達了,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人到中年,就嚷嚷著想要退休的存在。說白了就是嫌棄工作太辛苦、生活沒自由,平日裡養家餬口,到了休息日還要周旋在各種亂七八糟的人際關係當中,總之就是要多辛苦、就有多辛苦。但是現代人如此,古代人的情況也沒好到哪去。當然古代人跟現代人不同的是,沒有那麼多給人打工的營生,所以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古代的那些官員,到日子了怎麼退休、能不能退休?
當然不同的時代,退休制度是由根本性區別的,而且很多時候也不是所到日子了你就可以退休,然後乖乖回家靠著養老金過日子。比如在大漢朝,規矩是這樣的:官員年老退休,可以領到原來三分之一的俸祿作為退休金。運氣好一點,有皇帝的特批,退休待遇還能保持跟當官時候一樣待遇的俸祿,當然這種人並不多。至於有些幸運兒中的超級寵兒,不僅能在退休以後拿到和原來工資一樣多的退休金,還能得到皇帝的格外賞賜,什麼房子、牲口等都不在話下。
到了唐朝,退休制度已經非常完善了,基本就是在崗位上幹到七十歲就可以退了。但是問題是古代那個醫療條件和養生模式,能夠活到七十歲的絕對屬於高壽,相當一部分官員,沒到七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將生命奉獻在崗位上了,哪裡還有什麼機會去領退休金呢?而且在唐朝,大臣們辛辛苦苦一輩子,到了退休是沒有退休金的,除非皇帝特批。所以很多人出於生活需要,真是在崗位上奮鬥了一輩子,一直幹到「犧牲」。
到了宋代,官員們的退休待遇要比之前的時期好很多。按照這個時期的規定,官員退休之後,可以官升一級、且享受原來一半的俸祿。雖然表面功夫做得不錯,但是還是有很多大臣不願意退休,因為退休後的待遇再怎麼好,也比當官的差勁。也是因為這樣一種宏觀環境,歐陽修同志在六十五歲就開始退出朝廷、不做官了,也不再白吃朝廷俸祿的時候,簡直被天下人視作「楷模」。說白了歐陽修的行為用現代化來說,就是不吃大鍋飯,堅持靠自己,不給組織和社會製造過多的負擔。
到了大明朝,官員退休的年齡明顯提前,官員的退休年齡和現代社會持平。但是就算如此,99%的人還是不願意退休,畢竟退休之後可以收到的小錢錢,只有原來的一半,為了生活,說什麼也不想退的、大有人在。而且這種一半的俸祿還僅僅局限在中央官員當中,換言而之你要是地方官員,很有可能退休之後一分錢都沒有,真是慘兮兮。畢竟當官的也是有家有口的,他們大多數情況下除了當官啥都不會做,萬一退休了,而且還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以後的日子可咋過。
而且萬一遭遇了明朝萬曆皇帝那種情況,簡直就像是打工的遇到了沒有事業心的老闆,現代社會一個人要想辭職,老闆要麼比較看好你,會想辦法挽留、要麼覺得雙方不合適,乾脆一拍即散,總之得有個現身說法。就算本人不出來說,也得委託人力資源部給個結論。但是萬曆皇帝由於創下了多少年都不上朝的光榮歷史,所以在他的手底下做事,就算是有一天不想幹了,找個講道理的地方、想表達一下退休的意願都沒地方。要是對眼前這種場景受夠了、想撂挑子走人,那直接走就是了,完全不用在乎其他人的感受,因為壓根沒有人會有感受。退休辭職都找不到人,還哪裡談得上領俸祿、收銀子呢。
至於大清朝情況也好不到哪去,能在工作崗位上安安靜靜幹到老已經是萬幸,還有些當官的想退休的時候,簡直是不得善終,隨時有可能因為自己的一句話就獲罪。像和珅辛辛苦苦跟著乾隆奮鬥了一輩子,乾隆退休了,他也跟著退休了。
所以從這些古代官員的情況來看,簡直跟現代人的工作狀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古代很多官員真是一生都在秉承著堅持和兢兢業業的原則(雖然本質原因是為了更高級的俸祿),本人認為,雖說這種精神還是很值得現代人學習的,但是不同環境下的不同選擇、多少有些大時代環境背景的因素,今時跟往日當然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