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得回老家?不止因為落葉歸根

2020-12-23 佳欣侃史

前言

《尚書》記載:"大夫七十致仕,老於鄉裡。"

古代統治者建立了科舉制度,使得那些寒門子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成為官員為國效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官員們也有三六九等之分,各種等級制度非常的嚴明,除了對官員的等級制度規定非常嚴明之外,對於官員退休之後的規定,也是非常的嚴格。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得回老家?不止因為落葉歸根。

古代一般認為,一個官員的法定退休年齡是70歲,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也是最終沒落的王朝,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君主專制。早先的王朝規定官員在60歲之後便可以退休,並且給予他們退休金,而歷代皇帝對退休制度有了些許的改動。之後,清朝官員的退休年齡也逐漸從60歲變到了70歲。

落葉歸根的傳統思想

那麼為什麼官員們在退休之後,都會選擇回老家呢?其實這些官員們也是有著自己的原因的。對於一些官員來說,在退休之後,唯一的去處可能只是自己老家了,因為他們作為官員可能了解一些官場的信息,這些退休的官員可能會對一些官員造成威脅。那些官員選擇回老家,這樣與世無爭,顯示自己遠離政局,無心政事。

這些官員落葉歸根的思想和中國傳統思想有所聯繫,不只是官員,每個中國人心中最嚮往的還是自己的家。雖然遠方再好,但最柔軟的地方還是自己的家,家是避風港,這些官員們在經歷了一輩子的沉浮之後,並無心於福華,他們心中只想歸家。

並且古代官員們就任官的地點,一般都不是自己的家鄉。因為古代的統治者警惕官員,害怕官員在自己的家鄉任職,會變成地頭蛇,通過自己的人脈,為自己鞏固權力。所以古代對於官員,一直採取的是讓他去其他地方做官並讓他們遠離家鄉的做法。這對於統治者來說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事情,使得地方權力相對被中央控制地方不至於勢力割據。但是這對於那些官員來說,導致他們背井離鄉,遠離自己的家鄉,可能顛簸半生。有官員們都不願意在自己退休之後,還留在一個和自己家鄉無關的地方度過終老,他們想要回到自己的家鄉,在自己家鄉度過自己人生最後一刻。

固定的房產

有些官員們並不是想著落葉歸根的說法,而是說基於各種理性思考,回家是最佳選擇。古代官員在退休之後可能會接受一些退休金,但他們幾乎沒有房產。如果還在京城養老的話,沒有房產是很難居住的,回老家的話,有固定的房產,有一個相對舒適的養老環境,所以這些官員們即便不想回家,也無奈只能歸家。

政治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出於政治了,那些退休的官員們和那些仍然在朝的官員的聯繫要切斷,只有他們回家才可以切斷這樣的聯繫。對於皇帝來說,這些退休的官員們仍然有著威脅,只有他們真正告老還鄉,才能不威脅到自己的統治。

這些退休官員們對於皇權來說,僅僅是一種沒有利用價值的工具,他們告老還鄉才能讓皇帝真正放心。那些官員們告老還鄉,也是有著出於自己內心的因素,他們為國家的未來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最終告老還鄉,享受一個安靜的晚年也是人之常情。

參考資料:《尚書》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代官員退休,為何一定要回老家?落葉歸根,並非主要原因
    那麼,清朝乃至前朝歷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何非得返回老家,就不能留在京城或者於任職地終老嗎?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傳統的「落葉歸根」觀念在起著絕對影響作用。不可否認,這一傳統觀念的影響程度,絕對不同忽視。所謂「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在古代尤其是清朝時期,「同鄉」一直是朝廷極為警惕的龐大勢力,甚至一度被認為是結黨營私的主要原因。
  • 古代官員退休叫做致仕,為什麼致仕後都喜歡回老家,原因有這幾點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聊古代官員退休的那些事。古代我們常見到年邁的官員會和皇帝請求自己年事已高等等理由退休。退休是現代人的說法在古代叫做致仕,致仕之後他們都喜歡回到老家去生活這個叫做告老還鄉。但是我們都知道古代交通不便,往往官員之間的任命也是異地任命的原則,也就是例如杭州人士可能會被調動到長安。加上官員告老還鄉都是一把年紀了,為什麼還是大多回到家鄉去呢?其實原因有以下這幾點小編接下來一一為大家呈現。首先我們都知道科舉制度是創立於隋唐時期,再次之前都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貴族和門閥之間的子弟無論學識如何都能做官,而寒門子弟無論多有才學不拜入哪個門閥門下得到推薦都無緣官位。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要回老家?惜命只是其一,答案讓人很無奈
    古代官員退休叫做致仕,一般情況下是七十歲以後,或者是老病昏聵無法處理政務時才會向皇帝提出。皇帝批准後,這些退休的大臣大部分都會返回故鄉,然後在老家終老餘生。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古代官員退休後都會返回老家,難道留在京城或者就任地生活不好嗎?
  • 古代的官員們辭官之後,為什麼非要回老家?留在京城養老不行嗎?
    現職公務員退休後,一般都會住在退休的城市。古時候的官吏都會回家鄉去。不管是在繁華的大都市,還是在京城,最後都不是生活在那裡,而是必須回到家鄉。為什麼古代的官員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首先要說明的是,古代的官員退休與我們今天的官員是不同的。古時候的官員一般沒有退休年齡的限制。幹體實在撐不住時,向皇帝打報告,皇帝同意後,你就可以退休。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選擇告老還鄉?留在京城養老不好嗎?
    或是繁華的都市,或是清幽的小院,或是溫馨的寵物,或是熱鬧的家人,不同的方式都有人喜愛。現代人的退休生活,有人喜愛都市的便捷,有人喜愛鄉下的清閒,各有各的喜好。但縱觀古代的歷史記載能夠發現,那個時候的官員總是在退休後回到自己的老家生活。這樣極具共性的選擇,背後透露出來的又是怎樣的情懷?
  • 古代官員退休「落葉歸根」,告老還鄉是唯一選擇,法律明文規定!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不可能像機器一樣一直工作下,等到老了的時候,所面臨的問題就是退休。古代官員也有退休制度,大多數的古人當了官,在退休之後又沒有選擇留在當官的地方,反倒是告老還鄉,為什麼不願意留在自己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而選擇告老還鄉呢?
  • 古代官員告老還鄉,回到老家都幹什麼了?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定國後,大封功臣,劉伯溫受封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然而,受封還不到一年,劉伯溫就主動提請遠離朝堂,回到青田老家。以上官員,而且大都是京官,在某個合適的機會,請求退休,告老還鄉。
  • 在京城養老不好嗎,為何古代官員退休,都要告老還鄉
    在古裝劇中,我們常常能見到某位老臣請求告老還鄉,事實上古代也是如此。古代官員退休叫做「致仕」,也叫「致事」、「致政」或「休致」。不同的朝代,對於官員退休要求也是不同的。意思就是說大夫七十歲便退休,這在漢朝形成一種制度。後來的唐、宋、元等朝都沿襲了這一制度。到了明、清,退休年齡就提前到六十歲了。官員退休的可能性很多,比如意識到自己可能會功高震主,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官員沒到歲數,皇帝也可能會同意他致仕。
  • 古代官員為什麼要告老還鄉,而不是留在京城享福
    按照我們現在的想法,一個人當了大官,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退休後一定是在當地的大城市裡安享晚年。因為大城市裡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醫療條件,繁榮的經濟文化以及自己在當地的深厚人脈。比如給小孫子找個重點小學上學啥的,都是非常的輕鬆的。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要告老還鄉?不能留在就任的地方養老嗎?
    說句實話,在中國古代沒有退休這個概念,更沒有什麼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必須退休這個說法。所謂的退休,在古代被稱為致仕。古代官員的致仕,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就是在朝堂鬥爭中失敗,不得不退隱山林,還有一種就是年紀大了,想要退休享幾年清福。皇帝批准了你的退休請求,你才能夠成為一名光榮的退休幹部。然而,當這些官員退休之後,一般都會回到原籍,而不會留在自己當官的地方,這是為什麼呢?
  • 古代官員退休那些事:退休年齡一般人達不到,告老還鄉不等於安全
    古代的官員老了,都能「告老還鄉」?那可不一定。更進一步說,「告老還鄉」就等於可以頤養天年嗎?那也不一定,而且可能兇多吉少。至於為什麼,我們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古代的退休,也就是「致仕制度」。「致仕」是古代專指官員退休的術語。中國人自古講究「葉落歸根」,古代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因為身體健康等原因,一般就要主動辭官歸鄉,頤養天年。不過,不同於今天到法定退休年齡就自然退休,古代官員致仕的條件是非常嚴格的,而且,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如願告老還鄉。
  • 「落葉歸根,來時無口」——說說關於古代官員卒後的「歸葬」習俗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名字叫——《落葉歸根》,影片的主人公是由趙本山老師扮演的一個五十多歲的農民,他與自己的好友去深圳打工,但好友卻因為喝過量而死在了工地裡。在喪葬習俗中,人們又比較重視「落葉歸根」。人們之所以重視「歸葬」,這主要是因為受儒家孝道觀念的影響,在社會普遍出現對孝道的遵循,對家族、家鄉的認同。也正是基於此種認同,在中國古代社會喪葬習俗中,人們開始廣泛推崇歸葬的行為。歸葬習俗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是一直存在的,並隨著時代發展,產生了一系列的變革。
  • 致仕:從宋朝的退休制度中看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
    在如今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在為生活努力著,我們用前半生的努力換後半生的享受。我國有著十分健全的退休政策,我們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可以退休享受生活了,而且我們退休之後還可以享受到社會保障。我國古代的退休制度最早出現於周代,《禮記·曲禮》中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事。」這個規定只涉及了大夫一級的官員,但是在古代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與社會發展水平的不高,大部分人根本就活不到七十歲,所以在那個時候,退休制度如同虛設。
  • 有人想退退不了,有人主動退休被表揚,古代官員退休不容易
    當然古代人跟現代人不同的是,沒有那麼多給人打工的營生,所以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古代的那些官員,到日子了怎麼退休、能不能退休?當然不同的時代,退休制度是由根本性區別的,而且很多時候也不是所到日子了你就可以退休,然後乖乖回家靠著養老金過日子。比如在大漢朝,規矩是這樣的:官員年老退休,可以領到原來三分之一的俸祿作為退休金。
  • 古代京城最繁華,但為何許多京城的官員,在退休時都會返回家鄉?
    這一點還真是很有意思,相對於古代,今天中國城市的發展速度簡直是太快了,古代一個大王朝好歹也兩三百年之久。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很多大王朝的都城可能幾百年規模都沒有大的變化,幾百年間人口都沒有飛速的增長,這跟當代簡直是完全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
  • 黃秋生:年輕時保釣,晚年時要回英國落葉歸根,今又公開站隊澳洲
    黃秋生:年輕時保釣,晚年時要回英國落葉歸根,今又公開站隊澳洲你是否也曾追過星,其實在我看來每個人的認知不同,思想不同,年齡不同,因此喜歡的明星也各不相同。小編也追過明星,對娛樂圈也有所了解。相信每一代80後、90後基本上都看過他的電視劇,甚至有些00後也認識他。但他的才華與輝煌並沒有持續多久。便因為種種原因使他沒落從而退出了娛樂圈。黃秋生的沒落很可惜,但我並不認為他可憐。因為這都是他自己的錯,他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最終只能致使自己被封殺。
  • 古代京官退休,會怎麼做?大家都覺得很好,說:今天也可借鑑一下
    不過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在古代封建王朝治理下,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些在京城做官的官員們,在退休致仕的時候,都必須返回自己的原籍,也即他們出生的老家,這又是為什麼呢?古代封建王朝的官員,分為京官和地方官兩種。
  • 古代京官到老離任全回鄉,而現代的卻都留守京都,其中有何隱情?
    —— 培根 01 在古代的時候,京官到老離任基本全都會告老回鄉養老,並不會留在京都,但是現在的京官退休之後卻都是留守京都,在這古今之別中,有什麼門道和奧妙呢?其實說起來不過這以下四點原因。 第一是因為家庭。
  • 範仲淹墓為何不在老家蘇州,卻在千裡之外的洛陽
    宋.範仲淹在古人的觀念裡,落葉歸根才是最好的歸宿,那麼範仲淹去世後為什麼沒有葬在老家蘇州,而是把墓地安在千裡之外的異鄉洛陽呢?這其中緣由,卻充滿著心酸和無奈。範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蘇州人士。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話說在範仲淹兩歲時,其父親範墉就因病在徐州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期間逝世。
  • 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告老,他們靠啥生活?古人有個特質我們丟失了
    「文官告老還鄉,武將解甲歸田」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員們退休的常態,而實際上在古代,官員退休都被稱作是「致仕」。一般的致仕年齡大多是70歲左右,若是有身有病痛則可以提前致仕。也是非常人性化的了。而古代也不是致仕後什麼都不管了,根據致仕前的官職,功績以及皇帝對官員的印象不同,致仕後的待遇也不同。而事實上官員致仕後的待遇,以宋朝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