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尚書》記載:"大夫七十致仕,老於鄉裡。"
古代統治者建立了科舉制度,使得那些寒門子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成為官員為國效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官員們也有三六九等之分,各種等級制度非常的嚴明,除了對官員的等級制度規定非常嚴明之外,對於官員退休之後的規定,也是非常的嚴格。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得回老家?不止因為落葉歸根。
古代一般認為,一個官員的法定退休年齡是70歲,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也是最終沒落的王朝,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君主專制。早先的王朝規定官員在60歲之後便可以退休,並且給予他們退休金,而歷代皇帝對退休制度有了些許的改動。之後,清朝官員的退休年齡也逐漸從60歲變到了70歲。
落葉歸根的傳統思想
那麼為什麼官員們在退休之後,都會選擇回老家呢?其實這些官員們也是有著自己的原因的。對於一些官員來說,在退休之後,唯一的去處可能只是自己老家了,因為他們作為官員可能了解一些官場的信息,這些退休的官員可能會對一些官員造成威脅。那些官員選擇回老家,這樣與世無爭,顯示自己遠離政局,無心政事。
這些官員落葉歸根的思想和中國傳統思想有所聯繫,不只是官員,每個中國人心中最嚮往的還是自己的家。雖然遠方再好,但最柔軟的地方還是自己的家,家是避風港,這些官員們在經歷了一輩子的沉浮之後,並無心於福華,他們心中只想歸家。
並且古代官員們就任官的地點,一般都不是自己的家鄉。因為古代的統治者警惕官員,害怕官員在自己的家鄉任職,會變成地頭蛇,通過自己的人脈,為自己鞏固權力。所以古代對於官員,一直採取的是讓他去其他地方做官並讓他們遠離家鄉的做法。這對於統治者來說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事情,使得地方權力相對被中央控制地方不至於勢力割據。但是這對於那些官員來說,導致他們背井離鄉,遠離自己的家鄉,可能顛簸半生。有官員們都不願意在自己退休之後,還留在一個和自己家鄉無關的地方度過終老,他們想要回到自己的家鄉,在自己家鄉度過自己人生最後一刻。
固定的房產
有些官員們並不是想著落葉歸根的說法,而是說基於各種理性思考,回家是最佳選擇。古代官員在退休之後可能會接受一些退休金,但他們幾乎沒有房產。如果還在京城養老的話,沒有房產是很難居住的,回老家的話,有固定的房產,有一個相對舒適的養老環境,所以這些官員們即便不想回家,也無奈只能歸家。
政治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出於政治了,那些退休的官員們和那些仍然在朝的官員的聯繫要切斷,只有他們回家才可以切斷這樣的聯繫。對於皇帝來說,這些退休的官員們仍然有著威脅,只有他們真正告老還鄉,才能不威脅到自己的統治。
這些退休官員們對於皇權來說,僅僅是一種沒有利用價值的工具,他們告老還鄉才能讓皇帝真正放心。那些官員們告老還鄉,也是有著出於自己內心的因素,他們為國家的未來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最終告老還鄉,享受一個安靜的晚年也是人之常情。
參考資料:《尚書》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