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人們享受著科技帶給生活的許多便利,大到出行方式,小到支付方式,都受到了許多影響。這種福利是因為現代科技,但是放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現在相比就是原始社會的等級。那個時代的人怎麼領工資,又是否清楚自己工資的明細呢?
古代的俸祿就是我們的工資,那個時候領工資還挺麻煩的,尤其是地方官員。首先領工資的人必須是你本人,所以你要親自到場。領俸祿的地方是統一的,這就意味著各個地方的官員就要受著舟車勞頓之苦來領工資。
領工資肯定也不一樣,不同品階的官員領不同等級的俸祿。我們可以拿宋朝來看一看,宋朝的官員工資是很豐厚的,可以說官員待遇在中國歷史上都是能排得上名號的。宋朝官員的俸祿包括錢財、物資補貼、職位匹配的田地等一系列名目,就算是這樣,還會有朝廷給的額外的獎勵。
要是朝內高官俸祿可以達到300貫,還有物資的各種補助,基本上就是國家包吃包用給工資。
這種沒有對比,看起來就感覺不到宋朝待遇的豐厚,那我們拿明朝做個對比。明朝的官員工資就沒有那麼好,《明史》有記載說七品官員一年的工資也就45兩銀子。哪個官員不是拖家帶口,靠俸祿養一大家子人,所以這麼點兒薪水哪夠一個大家庭的開銷。
說了地方官員的工資標準,那我們看一下地方官員如何領取工資。官員的工資來源於國庫,按理說是到國庫領取,但是全國各地的官員都專門跑到京城去領工資,這明顯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想法。所以在各個州郡專門設置國庫分身,方便各地區的官員當分庫領取工資。
領取工資的路解決了,那領取人靠什麼來證明身份呢?宋代的做法是專門設置一種憑證,憑證上面記載了官員工資的情況。敦煌現在還有某官員兩個季度俸祿的碟片,內容就是讓這位官員所在地分倉給還原發放俸祿,並且規定了相關的內容以及工資的多少。
各個俸祿發放時間也不一樣,因為朝代所實施的俸祿發放時間不一樣。有的奉行的事發放一整年的俸祿,也就是說官員拿到錢要算好日子,不然半路工資花沒了,那就得張大嘴巴對著西北風了。還有的朝代和我們現在一樣,實施一個月發一次工資。還有的比較奇葩一點,會按月發一部分,然後再按年發一部分。
雖然地方已經設立領工資的分庫來儘量減小官員的勞累,但是這其中困難也是存在。往往官員前往的路上少則幾十裡,多了的話就要上百裡。
你放在現代來看,那絕對不算個問題,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有車,開車幾十分鐘的事情,但是對於我們1個小時都用不了的事情對於他們來說是得坐車個幾天的問題。
再者,因為朝廷要求領取俸祿的必須是官員本人,不能由旁人替代。所以官員去領取俸祿的這幾天剩下的政務就是個問題。去的這幾天基本相當於沒有人來處理政事,人可以走,但是政事不會因為官員的離開就聽話的不出現,所以這也是另每次回來看到一大堆奏摺的官員的折磨。
政府當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雖然也出過一些舉措。比如改俸祿的發放時間,讓每月一次變成每年一次,這好歹就把官員一年十二次的辛苦變成一年一次。還有就是政府改善了領取工資的形式,後來也允許官員本人不用到場,可以派別人代為領取。
總結:當然該有的證件不能丟,如果碰上實在離得遠的官員,朝廷也專門會設置運送俸祿的機構,直接送俸祿上門。雖然古代比不上現代科技的智慧,但是也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來給予官員最大的便利了,在這種改變下,大大提高了官員的效率與政務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