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領俸祿,舟車勞頓好幾天,他們怎麼領工資呢

2020-12-26 阿語說車

現代的人們享受著科技帶給生活的許多便利,大到出行方式,小到支付方式,都受到了許多影響。這種福利是因為現代科技,但是放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現在相比就是原始社會的等級。那個時代的人怎麼領工資,又是否清楚自己工資的明細呢?

古代的俸祿就是我們的工資,那個時候領工資還挺麻煩的,尤其是地方官員。首先領工資的人必須是你本人,所以你要親自到場。領俸祿的地方是統一的,這就意味著各個地方的官員就要受著舟車勞頓之苦來領工資。

領工資肯定也不一樣,不同品階的官員領不同等級的俸祿。我們可以拿宋朝來看一看,宋朝的官員工資是很豐厚的,可以說官員待遇在中國歷史上都是能排得上名號的。宋朝官員的俸祿包括錢財、物資補貼、職位匹配的田地等一系列名目,就算是這樣,還會有朝廷給的額外的獎勵。

要是朝內高官俸祿可以達到300貫,還有物資的各種補助,基本上就是國家包吃包用給工資。

這種沒有對比,看起來就感覺不到宋朝待遇的豐厚,那我們拿明朝做個對比。明朝的官員工資就沒有那麼好,《明史》有記載說七品官員一年的工資也就45兩銀子。哪個官員不是拖家帶口,靠俸祿養一大家子人,所以這麼點兒薪水哪夠一個大家庭的開銷。

說了地方官員的工資標準,那我們看一下地方官員如何領取工資。官員的工資來源於國庫,按理說是到國庫領取,但是全國各地的官員都專門跑到京城去領工資,這明顯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想法。所以在各個州郡專門設置國庫分身,方便各地區的官員當分庫領取工資。

領取工資的路解決了,那領取人靠什麼來證明身份呢?宋代的做法是專門設置一種憑證,憑證上面記載了官員工資的情況。敦煌現在還有某官員兩個季度俸祿的碟片,內容就是讓這位官員所在地分倉給還原發放俸祿,並且規定了相關的內容以及工資的多少。

各個俸祿發放時間也不一樣,因為朝代所實施的俸祿發放時間不一樣。有的奉行的事發放一整年的俸祿,也就是說官員拿到錢要算好日子,不然半路工資花沒了,那就得張大嘴巴對著西北風了。還有的朝代和我們現在一樣,實施一個月發一次工資。還有的比較奇葩一點,會按月發一部分,然後再按年發一部分。

雖然地方已經設立領工資的分庫來儘量減小官員的勞累,但是這其中困難也是存在。往往官員前往的路上少則幾十裡,多了的話就要上百裡。

你放在現代來看,那絕對不算個問題,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有車,開車幾十分鐘的事情,但是對於我們1個小時都用不了的事情對於他們來說是得坐車個幾天的問題。

再者,因為朝廷要求領取俸祿的必須是官員本人,不能由旁人替代。所以官員去領取俸祿的這幾天剩下的政務就是個問題。去的這幾天基本相當於沒有人來處理政事,人可以走,但是政事不會因為官員的離開就聽話的不出現,所以這也是另每次回來看到一大堆奏摺的官員的折磨。

政府當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雖然也出過一些舉措。比如改俸祿的發放時間,讓每月一次變成每年一次,這好歹就把官員一年十二次的辛苦變成一年一次。還有就是政府改善了領取工資的形式,後來也允許官員本人不用到場,可以派別人代為領取。

總結:當然該有的證件不能丟,如果碰上實在離得遠的官員,朝廷也專門會設置運送俸祿的機構,直接送俸祿上門。雖然古代比不上現代科技的智慧,但是也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來給予官員最大的便利了,在這種改變下,大大提高了官員的效率與政務的質量。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銀行轉帳,官員遍布全國,他們是如何領工資的呢?
    然而在古代,地方官員領俸祿卻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沒有如此方便的條件。各地官員領「工資」,面對著漫長的路途和舟車勞頓的困境,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那麼古代地方官員的工資是怎麼領的呢?地方官員的工資標準、領的工資的形式和領取方式都是什麼樣的呢? (一)各代地方官員的工資標準 中國古代地方官員的俸祿標準各不相同,有高有低。
  • 古代官員如何領俸祿?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發放俸祿的方式
    「只應微俸祿,聊補舊饑寒」這是詩人齊己在《送崔判官赴歸》中所寫的,古代官員做官收入來自於俸祿,而且許多官員都是來自寒士。在古代商人豪門可以掙錢,小農百姓也可以靠種莊稼養活自己,而為科舉整日讀書的學子們卻不能賺錢,只有當上官之後才會有朝廷發的俸祿,俸祿對古代官員來說就是他們的收入來源。
  • 【史鑑】中國古代官員俸祿
    中國古代官員俸祿制度,從時間上它上起戰國秦漢,下至清末,經過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一般歷史條件下內外、文武官員的俸祿制度及其演變軌跡,同時還要論及少數民族貴族統一中原時期俸祿制度的變化和發展趨勢,以及世襲皇權下貴族(主要指皇族)的世襲爵祿制的變化。當然,官員的俸祿與職官制度的演變,俸祿有無常制和俸祿厚、薄與吏洽的好壞,以及國家財政制度,特別是賦稅制度的變革,都有其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繫,在敘述中也理所當然地應該結合涉及。  我國古代官員的俸祿是和秩級聯繫在一起的。
  • 古代沒有轉帳技術,官員又遍布全國,他們是怎麼領工資的?
    我們是否想過在科技不是很發達的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又是什麼樣子?我們今天就來簡單地舉一個例子。我們知道如果我們在公司上班的話到月底公司會把我們這個月的工資給我們打到我們的銀行卡裡,但是在古代,官員是如何領取他們的工資呢? 其實我們查閱相關資料的話,我們就可以知道古代官員領取它們的工資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
  • 上了班不一定能拿到錢 歷代官員的俸祿都用什麼來支付?
    自從古代國家機構出現那天起,就存在著官員的俸祿問題,現代人領工資,打到銀行卡裡就行了,那中國古代官員的工資是怎麼領的呢?官員的工資標準、工資的形式都是什麼樣的呢?俸祿形式五花八門所謂俸,即薪俸,就是金錢。
  • 中國古代官員的俸祿
    我國古代官吏的俸祿主要有土地、實物、錢幣等幾種形式,各個時期,各個朝代,俸祿制度的內容和形式均有所不同。下面分四個時期,對我國古代官吏俸祿制度作一個大體介紹。商周時期,因官職同爵位相一致,並且世代相襲,所謂俸祿,實際即是封地內的經濟收入除去應該上繳給商王和周王的部分,因此,商周時期的俸祿是以土地的形式體現的,也就是說,封地的大小即是商周時期各級官吏的俸祿標準。秦朝俸祿是發給米谷,以石計算。如郡守至一千石,縣長三百石至五百石。西漢時官吏的俸祿制度開始正規化。按照官吏不同的級別,規定給予不同的俸祿穀米。
  • 古代如何發放「工資」呢?原來這其中有這麼多講究!
    古代如何發放工資呢?現在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如今我們領工資可以說是相當的方便。公司發工資現金都很少發了,都會把工資直接打到我們的銀行卡上。那麼在紙幣沒有出現之前也沒有工資卡的古代那個時候是怎麼發放工資和領取工資的呢?
  • 古代「公務員」怎麼領工資?「這個方式」絕對想不到,令人詫異
    但是古代的官員都怎麼去上班呢?我們在電視劇上基本上都是看到官員騎馬或者乘轎,上班時間也非常早。我們現在領工資的話自然都是由公司的財務直接打到銀行卡中的,現在線上支付非常的發達,大家在進行金錢的交易的時候根本不需要面對面。但是在古代沒有這樣的條件的話那他們都是怎麼領工資的呢?
  • 古代沒有轉帳手段,官員又全國遍布,那麼他們是如何領取工資的
    但是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又是如何來生活的呢?比如說他們如何給官員們發工資的呢?在古代的時候,官員遍布全球各地,他們並沒有現如今這樣電力的轉帳技術,那麼他們是如何領取自己的工資的呢?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官員的工資會按照官職的不同來發放,官職高的官員所領取的工資就會越多,而且我國每個朝代所規定官員所領取工資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 有人想退退不了,有人主動退休被表揚,古代官員退休不容易
    當然古代人跟現代人不同的是,沒有那麼多給人打工的營生,所以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古代的那些官員,到日子了怎麼退休、能不能退休?當然不同的時代,退休制度是由根本性區別的,而且很多時候也不是所到日子了你就可以退休,然後乖乖回家靠著養老金過日子。比如在大漢朝,規矩是這樣的:官員年老退休,可以領到原來三分之一的俸祿作為退休金。
  • 古代哪朝公務員薪水最高?宋朝百官俸祿最多
    優厚的待遇,使宋代官員很少有自願致仕(退休)的,有的為延長任職期限,竟改動年齡。  中國古代的「秩祿」制度,等級森嚴,不允僭越。秩是官秩,是官位的高低;祿是俸祿,是朝廷發給官吏的薪餉。  官秩品在秦漢時以穀物多少計算。
  • 【周末讀史】中國古代官員的工資待遇
    宋代中、上級官員的待遇一般比較優厚,本官月俸給1/3錢,2/3實物。正一品官,月領祿米150石,俸錢12萬文,外加每年綾20匹,羅1匹,綿50兩;從九品官,月祿米5石,俸錢8000文,外加每年綿12兩。外任地方官還配給職田,自三四十頃至一二頃不等。
  • 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告老,他們靠啥生活?古人有個特質我們丟失了
    而古代也不是致仕後什麼都不管了,根據致仕前的官職,功績以及皇帝對官員的印象不同,致仕後的待遇也不同。而事實上官員致仕後的待遇,以宋朝為例。也就是說官員致仕之後,除了沒權,實際上和任上都差不多。但若是以另一種方式離開官場的,情況就與致仕截然相反了。這種情況就是辭官,也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辭職一般。不會再像致仕一樣有什麼退休基金之類的東西了,而且若是在朝中的位置較高。再辭官就相當於是和皇帝撕破臉了,那為何還會有官員選擇辭官呢?且其辭官後要怎麼生活呢?
  • 古代高官告老還鄉後,他們該如何與當地縣令相處?誰的權力更大呢
    「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現代社會有退休制度,而古代社會則有致仕制度,即官員退休,告老還鄉。那麼,這些官員們告老還鄉後,究竟怎麼和縣令相處呢?他們之間誰的權力更大呢?致仕這一制度,起源於周代,通過不斷發展,在宋代完善定型,他們與縣令的相處方式有幾種。
  • 清朝一品官員一年的俸祿有多少?說出來你別不信,也許還真沒你多
    而相對來說,清朝官員分成九品十八級,在結構上更加清晰明了。通過各種電視劇的薰陶相信很多讀者都知道,九品芝麻官其實在這個制度下就是一員小官,品階低,待遇也一般。那麼當時最高級別的一品大官,他們的待遇怎樣呢?有沒有什麼特權呢?怎樣才能當上一品高官呢?
  • 致仕:從宋朝的退休制度中看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
    我國古代的退休制度最早出現於周代,《禮記·曲禮》中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事。」這個規定只涉及了大夫一級的官員,但是在古代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與社會發展水平的不高,大部分人根本就活不到七十歲,所以在那個時候,退休制度如同虛設。
  • 官員都不願主動離職,為何歐陽修要何七乞致仕?
    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歐陽修申請退休時都六十多歲了,怎麼還能叫「提前退休」呢? 原因很簡單:宋朝公務員的法定退休年齡比較晚,年滿70歲才可以退休。事實上,不僅是宋朝,整個中國古代的法定退休年齡都是70歲。《禮記·曲禮》說:「大夫七十而致仕。」歐陽修申請退休和恩準退休時都不到70歲,所以他是提前退休。
  • 古代一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看一下你的月薪是幾品官員的收入
    雖然古代和現代的物價是天差地別的,但至少有一個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是在古代的人還是現代的人,他們對這個價格是認可的,是可以接受的。 很多人會比較關註明朝時期各大官員他們的俸祿會是多少一個月,其實在明朝,官員的俸祿是相對其他朝代比較低的,很多一般的官員靠俸祿都難以維持生活,明朝一些比較高級的官員他們的俸祿低,但是有外快可以賺,而且地方官的收益,基本上都來自民間的稅收截流。這中間有多少油水可以撈,各看本事。
  • 古代官員自稱「父母官」,合不合適?
    南陽郡的百姓能把杜詩、召信臣稱為父母,說明這兩位官員的確是非常值得稱道。然而在古代,這樣的官員畢竟是少數,依照古代的常例,官員難免要魚肉鄉裡。這倒不是全因為貪財,官員們的開銷太大。迎來送往要錢,孝敬上級要錢,聘請師爺要錢,豢養胥吏要錢,這些開銷,官員的俸祿是遠遠不夠的,都需要攤派給百姓。
  • 古代官員辭官回鄉後,依靠什麼生活?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實際上,古代讀書人進入仕途並不容易,要經過層層考試和篩選方能如願。已經進入仕途的人都會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沒有人會隨隨便便離任或辭官。況且,在古代,上級也不允許官員隨隨便便辭官,哪怕被貶,被發配到蠻荒之地,也不能說走就走。要想辭官,必須給出正當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