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班不一定能拿到錢 歷代官員的俸祿都用什麼來支付?

2020-12-27 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自從古代國家機構出現那天起,就存在著官員的俸祿問題,現代人領工資,打到銀行卡裡就行了,那中國古代官員的工資是怎麼領的呢?官員的工資標準、工資的形式都是什麼樣的呢?

俸祿形式五花八門

所謂俸,即薪俸,就是金錢。包括銀兩、銅錢等當朝流通的貨幣。而祿指穀物,又稱祿米,所以,史料常以俸銀和祿米來計算官吏的俸祿。

中國古代官吏的俸祿主要有土地、實物、錢幣等幾種形式,各個朝代俸祿制度的內容和形式均有所不同。

商周時期官吏由貴族充任,因此官職同爵位相一致,貴族各有封邑,且世代相襲,俸祿就表現為土地形式,實際上是封地內的經濟收入除去應該上繳的部分,封地的大小就是各級官吏的俸祿標準。姜子牙被封齊國,齊國的整個土地就歸姜子牙佔有管理了,孟嘗君「封萬戶於薛」,那麼薛地的稅收除了上交政府以外的部分就都是他的了。但封國中其他官吏如當時的食客、幕僚等的俸祿,朝廷一概不管,都是由封君自己來供養。

春秋戰國時期世官世祿制度逐漸名存實亡,有才幹的名學武士,也可取得重職高官。從此,臣下無土地,在任上得祿,去任則為民。於是開始以糧食為俸祿,但各國計算單位不同,如衛國用「盆」,齊、魏用「鍾」,秦、燕、楚用「石」「鬥」「擔」等。秦統一後,廢封地,正式確立以糧食為俸祿的俸祿制度。西漢承秦制,官員以「石」表示職級的大小,規定俸祿標準,但領取時又折合成錢。東漢時給付方式改成半錢半谷。

晉代俸祿仍以谷帛等實物為主,並按開始官品授予職田(官員在職時享有的土地),到南朝蕭梁時期,給祿方式為帛(絲織品)、谷、錢各佔三分之一。

唐代初期的俸祿包括祿米,補貼和職田。祿米依等級按年分發,補貼以錢的形式發給官員。職田分永業田和職分田。永業田不收回,可傳子孫,職分田則為在職時可享用其租,如果調任到其他的地方去就必須還給國家。

從唐朝中期開始直至明清,官員的俸祿逐漸向貨幣制轉化。唐開元年間開始,朝廷將各種名目的俸祿合在一起,以料錢的形式隨月發放,此後,俸錢漸漸佔了主導地位,祿米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唐代的俸祿制,可以說是後來工資制的初始形態。以後的各代發放俸祿雖都是有錢有實物,但基本上實行的是以貨幣為主的俸祿制度了。歷代官員的工資標準各代官員的俸祿標準各不相同,但都是根據官位的高低實行的「秩祿」制度。兩漢官員俸祿開始正規化,官吏職位和俸祿的級別以「石」表示,例如,西漢官秩品從萬石、二千石直到佐史分為22級(一說21級)但這裡的多少石只是定官階的名稱,並非指實際領到的祿米數量。實際俸祿以斛為計量單位(1斛=1石,約130斤),萬石官月俸350斛,百石官16斛,佐史只有8斛。折算成錢後,中二千石級別的九卿每月領4萬錢,有人按當時的生活水平測定,認為這筆錢可養活50多口人。

曹魏時以一品至九品分為九級,南北朝後逐漸改為正從九品共十八級,隋唐沿襲南北朝的秩品等級,以後各朝也大抵如此。

北魏創建之初官吏沒有俸祿,靠朝廷賞賜戰利品。但是賞賜不時,分配不均,大部分留守文職官員和地方官員的主要收入就靠搜刮百姓。北魏孝文帝開始改革後,其中一項措施就是實行官吏俸祿制,下令「祿行之後,贓滿一匹者死。」自那以後,再沒有哪個朝代不給官員發工資了。

唐初期以實物俸祿為主,京官正一品每年給祿米700石,從一品600石,最低的從九品52石。到開元年間就都折合成貨幣形式,按月發放。從白居易的詩裡,可以大致了解到他各時期的工資是多少。做校書郎時,他在詩歌中寫道月薪是:「……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餘。」不久升了左拾遺,工資也跟著增加了一倍,「歲愧俸錢三十萬」。後來,為太子賓客時,工資已是他剛做官時的十倍。「俸錢八九萬,給受無虛月」。接著,升為太子少傅,「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僱我作閒人」,不僅拿高薪而且還清閒自在。到了晚年,還可以領到半數的養老金,「全家遁此曾無悶,半俸資身亦有餘。」「壽及七十五,俸佔五十千」。

宋朝時國家富庶,官員俸祿的優厚在歷代王朝中也算是數一數二了,不僅包括正俸(錢)、職田,還有祿粟(米)、職錢、茶湯錢、給卷(差旅費)、謙人(僕役)衣糧、廚料、薪炭等諸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名目,而且大多以錢支付。外任官員家屬的贍養費也由官府財政供應,外任官員還有公用錢(招待費)且上不封頂,「用盡續給,不限年月」。

以大家都熟知的包拯為例,他在開封府主持工作時,頭上戴有三頂帽子,即龍圖閣直學士、尚書省右司郎中、權知開封府事。按規定,包拯作為龍圖閣直學士,每年有1656貫的貨幣收入,還有10匹綾、34匹絹、2匹羅和100兩綿的實物收入。作為開封府做一把手,每月有30石月糧,20捆柴、40捆乾草、1500貫公使錢、100貫的添支,每年冬天又發給15秤(每秤15斤)的木炭。作為高級地方官,朝廷還劃撥給他20頃(1頃為100畝)職田。根據史料中出現的距包拯任職開封府時間較近的物價數據,把各項實物收入都換成錢,加上貨幣收入,總共超過兩萬貫,這比當時一個州每年上繳的稅收還要多。如此高的俸祿,在中國歷史上著實罕見。

元朝通用紙幣,俸祿用紙鈔支付,也叫俸鈔。俸鈔從最高品級300兩至最低品級35兩不等。元代的通貨膨脹十分嚴重,朝廷加俸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官員的實際收入算是低的。

元代官俸很低,但對蒙古貴族的賞賜卻很多。明代與元代相似,皇親國戚的歲祿賞賜豐厚,但百官俸祿很低,比元代還低。

明代俸祿也據官秩分為九品十八等。正一品每年祿米1000石,俸鈔300貫,最低的從九品祿米60石,俸鈔30貫。後來只給少部分米,其餘的折合成錢。因折算得不合理以及貨幣貶值等原因,官員的實際收入變得很有限。明代思想家顧炎武經過對比,發現明朝的薪資是唐朝的十分之二三,這種低薪,養家餬口都有些困難。清朝立國之初,官員的俸祿也很少。在京文武官員每年俸銀,一品180兩,祿米180斛,最低的從九品只有31兩5錢,祿米31斛半。康熙時七品知縣每年只有45兩俸銀,「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費」,為改變這種狀況,雍正時期開始給地方官發養廉銀,作為他們的生活和辦公的補助費,養廉銀的數目大大超過各級官員的俸銀,一般為工資的10倍~100倍。俸祿領取方式一般來說,官員們領取工資需要到國庫領取,有一個專門為官員們發放俸祿的地方,叫太倉或者正倉。由財政部發放給官員一種憑證,上面規定了俸祿的數目內容等,帶著這個憑證,官員們可以去兌換米麵糧食或者銀兩。例如敦煌文書中有一件《給副使李景玉天寶四載春夏兩季祿》的牒文。牒文由河西支度使頒發,內容是命令由本州正倉給李景玉俸祿為布若干,給粟若干,折估若干。按照程序,李景玉要先從支度使署拿到經過審批蓋印的牒文,再去正倉核驗,並留下該牒做憑證,就可以把東西拿走了。

對於地方官員來說,去遠在京城的國庫領取工資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因而各個州郡都設有自己的國庫,地方官員只需要去自己州郡首府所在的地區去領取就可以了。

對於離州郡首府也很遠的地方官們,朝廷設置了專門的機構為他們運送俸祿,只要支付一定的「腳錢」即可。《舊唐書》就記載太倉門前有大批腳夫,專以送工資上門為業:「遠官多有求,而腳夫繁盛。」

至於俸祿的發放時間,有的朝代採取年俸制,有的朝代採用月俸制,有的朝代比如唐朝採用雙軌制,即按月發一部分,按年發一部分。而清朝每年春秋兩季發給,春季以正月二十為限,秋季以七月二十為限。退休官員的待遇一般來說,歷朝歷代對致仕的官吏多是採用終身食俸制度。俸祿有多有少,根據官吏的品級,功勞大小有所區分。但並不是所有的官吏都能夠退休養老的,古代的致仕制度最初都有一定的官職要求。漢朝規定能致仕領俸祿的必須是兩千石以上的官吏。唐朝界限為紫袍緋袍官吏,也就是五品以上官員才能夠致仕。兩宋期間,擴大了致仕的官職範圍,不論等級,凡是到了七十歲皆可以提出致仕。明清在前朝的基礎上,設有特例,朝中肱股之臣、託孤遺臣致仕不受年齡限制。不僅退休年齡不固定,退休待遇也是沒有統一規格的。漢宜帝時,韋賢官至丞相,年近八十告老退休,宜帝年感念其一生碌碌為國,特賜黃金百斤,而漢元帝時期,於定國也是丞相品級,年近七十辭官退休,元帝賞賜的只有黃金六十斤。

宋代時的致仕制度逐步趨於完備,致仕官員的俸祿待遇也有了明顯提高。致仕官員俸祿待遇多為半俸,但有恩賜全俸的特例。支付形式主要是實物,現錢比例較小,由退休後居住地所在州縣支付。正因為致仕官員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才使其免去後顧之憂,或著書立說,或教授弟子,有力地促進了宋代文化的繁榮。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相關焦點

  • 【史鑑】中國古代官員俸祿
    >古代就叫做俸祿  中國古代官員俸祿制度,從時間上它上起戰國秦漢,下至清末,經過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在漢代,官員以「石」表示職級的大小領取俸祿。以石論秩,是因為戰國時候有用谷衡量取酬的做法,而石為最大的量器,所以用石表示官秩的等級。西漢初年各級官員按照不同的石規定俸祿標準,俸祿是以斛(量器名,十鬥為一斛)計算的,但每月領取時,又折合成錢。
  • 古代官員領俸祿,舟車勞頓好幾天,他們怎麼領工資呢
    古代的俸祿就是我們的工資,那個時候領工資還挺麻煩的,尤其是地方官員。首先領工資的人必須是你本人,所以你要親自到場。領俸祿的地方是統一的,這就意味著各個地方的官員就要受著舟車勞頓之苦來領工資。領工資肯定也不一樣,不同品階的官員領不同等級的俸祿。我們可以拿宋朝來看一看,宋朝的官員工資是很豐厚的,可以說官員待遇在中國歷史上都是能排得上名號的。宋朝官員的俸祿包括錢財、物資補貼、職位匹配的田地等一系列名目,就算是這樣,還會有朝廷給的額外的獎勵。
  • 中國古代官員的俸祿
    所謂萬石、二千石、千石、八百石等俸祿等級,是指全年所得俸祿的總數。實際支付是按月計算。如萬石級月谷350斛,中二千石級月谷180斛,真二千石月谷150斛,二千石級月谷為120斛,六百石級月谷為70斛,如此等等,各級官吏享受的俸祿規定十分詳備。東漢初年,又規定凡官吏俸祿,一半給錢幣,一半結實物。如中千石級月俸給錢9000文,米72斛;二千石級月棒給錢6000文,米36斛。
  • 古代官員如何領俸祿?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發放俸祿的方式
    國庫去哪領俸祿古代官員都是為國家效力,為皇帝幹活,所以許多人都認為官員的工資是皇帝來發的,但是朝廷官員那麼多,皇帝日理萬機的,這麼可能會為他們一個一個的發放工資呢?其實在古代社會中,每個朝代發放俸祿的方式都不太一樣,但是總的來說,官員們的工資都是從國庫中發放出來的。在電視劇當中,我們經常見到皇帝大臣們說起國庫,但是其實國庫並不只是設立在皇宮當中的,國庫在各個省中也有設立,每個省的俸祿由管理國庫的官員管理。古代時期與我們現代工資不一樣,我們現代人的工資是錢,而古代人的俸祿卻不只是錢,還有糧食穀物、絲綢帛絹、陶瓷器皿等。
  • 古代沒有銀行轉帳,官員遍布全國,他們是如何領工資的呢?
    科技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便利,不管是交通方式的極速變化,還是支付方式的變革,都是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體現。例如現代人領工資,一般都是將薪酬打到銀行卡裡,再用工資條告知工資明細,十分便捷迅速。
  • 【周末讀史】中國古代官員的工資待遇
    漢朝建立了實物和錢幣兼具支付的俸祿制度秦始皇滅六國後,統一了度量衡,以「衡」的單位「石」來表示糧食計量。到了漢代,以「秩」作為官員官階等級,以「祿」作為官員的報酬標準,以「石」表示,如萬石、二千石等;官俸則用「量」的單位「斛」來計算(十鬥為一斛,一鬥為1斤),如最高秩萬石月俸三百五十斛等。
  • 宋朝百官俸祿最多
    優厚的待遇,使宋代官員很少有自願致仕(退休)的,有的為延長任職期限,竟改動年齡。  中國古代的「秩祿」制度,等級森嚴,不允僭越。秩是官秩,是官位的高低;祿是俸祿,是朝廷發給官吏的薪餉。  官秩品在秦漢時以穀物多少計算。
  • 清朝一品官員一年的俸祿有多少?說出來你別不信,也許還真沒你多
    有沒有什麼特權呢?怎樣才能當上一品高官呢?圖片:清朝官員劇照一、哪些人能成為一品官曾經的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明蘭從一個庶女走到在女人堆裡高高在上,就是因為丈夫被封為一等侯爵,明蘭也成了一品誥命夫人,讓她一下子擺脫了庶女的卑微身份。
  • 清朝縣令的俸祿每年90兩,相當於現在多少錢?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清朝分發俸祿的方式,為發俸銀與祿米兩種,兩者對半開,每年春秋兩個季節分發,春季官員在正月二十領取,秋季則是在七月二十領取。至於分發的數量,清政府並不是按照官職的體統,而是他們爵位品階的大小,首先我們來看看世襲的宗室,按照「公爵、伯爵、侯爵」依次減少。
  • 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回鄉,靠什麼生活?古人的一個特質我們丟失了
    古代官員,如果一輩子沒有被罷過官,或者辭過職,那都不好意思見人!春風得意時,上幾年班,不高興就甩印走人,甚至有的一輩子都不願意做官,躲到鄉間僻野,天天一覺日上三竿。這種生活狀態,讓今天的人們羨慕得只想哭:老子天天累得像頭驢,都躲不過雪片般的帳單,他們憑啥這麼悠閒?難道古人的書裡真有「黃金屋」,真有「顏如玉」?
  • 清朝一品官員年薪才180兩,為何個個都能住大房子?
    大家都知道,紀曉嵐一向是以清官形象為人所熟知的,那麼他是怎麼搞到這樣一個大房子的?假如自己買下了,那麼作為清官,紀曉嵐的年薪到底有多少呢?其實史書上對各朝代官吏的俸祿都有記載,清代也不例外。大清五朝會典《戶部俸餉》中有關於清朝各級官員俸祿的詳細記載。其俸祿最高的是親王,每年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宮廷官員中,一品官的俸祿最高,每年180斛,年俸銀180兩。
  • 史鑑|討論俸祿與廉政問題時,不可忽略這個關鍵因素
    上述例子也說明了俸祿過低則官員基本所需不保,有悖於官之為官的顯赫與殊榮。明朝的皇帝幾十年輟政不朝,國家機器正常運轉主要得益於強大的官僚集團。歷代皇帝都深感於官吏的重要價值,在薄俸政策背景下,對於官吏法定俸祿外的非法收入,如常例、傢伙、耗羨等往往採取默認態度,並通過養廉銀、養廉地、恩俸、賞賜等合乎法令的方式補充薄俸的不足。
  • 嶽飛的俸祿是否能達到72000貫,相當於現在多少錢?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但就像現在社會有個高級技術證掛靠,每年都會有數不清的錢入戶一般,有節度使得頭銜每年也還是有相應的俸祿分配的。當時的嶽飛已經有了樞密副使的職務,再加上節度使兩份職務的俸祿總和,這還是相當可觀的,達到了4800貫。除了這兩份職務以外,嶽飛還有一個少保的虛銜,靠著少保職務,能拿到1440貫。
  • 香油錢都能用電子支付了?日本這個神社火了
    一般來說,參拜時還要給神社供奉香油錢,也就是「お賽銭」。錢的數量沒有什麼規定。一般日本人會投入5日元的硬幣。因為5日元的發音與「緣分」的發音特別相似。有招來好緣分的寓意。 由於外國遊客逐年增多,除了日元之外,在「香油錢開箱」時發現人民幣、美元等外國錢幣已經不是稀奇事。而隨著科技發展,日本竟然有神社設置了可以用電子支付的香油錢箱。
  • 看一下你的月薪是幾品官員的收入
    經常在一些影視作品中,看到某些財大氣粗的公子哥,隨便一揮霍就是幾千兩,幾萬兩銀子,給人的感覺好像不值錢一樣,但是相對百姓來說,有時候幾個銅板就可以讓他們一家子過上一陣時間。很多人會好奇古代的銀子,一兩到底能買多少東西?或者說換算到現在的人民幣到底值多少錢?
  • 明朝官員的工資真的很低嗎?其實一點都不低,但是實際發放的很低
    明朝官員的俸祿到底低不低?筆者經常看見一個說法是朱元璋把官員工資定得很低,所以導致明朝官員不貪汙就無法維持正常生活。那麼明朝官員的俸祿是不是真的有那麼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伏誅,明朝廢除了上千年的丞相制,明代官制體系因此產生了很大的變動,俸祿制度也隨之更改。在胡惟庸案發的第二個月,戶部重新制定了官員俸祿,各品級俸祿都增加了5石至200石,比如正一品的年俸從九百石增至一千石,同時還增加了祿鈔,正一品至從四品,俸鈔三百貫,正五品到從九品由一百五十至三十貫依次遞減。
  • 官員都不願主動離職,為何歐陽修要何七乞致仕?
    據《宋會要輯稿·職官》,宋仁宗時的宰相韓億和其子韓絳都提出過同樣的申請,其中韓絳59歲那年就申請了。還有宋朝最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王安石,56歲時就辭去相位並申請退休,一年後被宋神宗重新起用,58歲時再次辭去相位,做了閒官,60歲時辭去一切職務,正式宣告退休。 在宋朝士大夫的主流輿論中,提前退休確實是一種能在道德上閃閃發光的行為。
  • 古代官員辭官回鄉後,依靠什麼生活?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守制是指官員的父親或母親去世了,官員必須回到老家守孝2——3年時間。不想做官的人,正好可以用守制的藉口而辭官。遇到這種情況,上級都會批准,因為「百善孝為先」,古人對孝道精神非常看重,任何人都不會阻止別人去履行孝道精神,皇帝也不能。
  • 大清「正一品」的官員,一般都享受什麼待遇,說出來你別不信
    在這一點,能夠把清代官員分成京官和地方官兩大類。這二者是不一樣的。京官的薪水有二兩。一種是正俸,一種是恩俸。正俸便是京官們的俸祿和俸米。這是以順治年間為國際慣例。但是充分考慮那時候財政苦悶,因此 給官員定好的正俸並不高。官府還經常逼著官員捐獻俸祿,彌補財政不夠。按清代《戶部則例》的記述,正一品官員的俸祿為180兩。
  • 致仕,聊聊宋代官員退休那些事
    此後,歷代封建王朝都有延續致仕制度,一直到清末皇帝退位,致仕才成為歷史中的一個名詞。在北宋時期,文官70歲以上,武將80歲以上,必須上奏朝廷主動申請致仕。不過由於當時的醫療保障有限,即便是王公大臣也很難活到致仕的年紀。這樣一來,那些年老體衰無力參與朝政的臣子往往會提前請求退休。這種情況被稱為「引年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