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回鄉,靠什麼生活?古人的一個特質我們丟失了

2020-12-14 尋根拜祖

古代官員,如果一輩子沒有被罷過官,或者辭過職,那都不好意思見人!春風得意時,上幾年班,不高興就甩印走人,甚至有的一輩子都不願意做官,躲到鄉間僻野,天天一覺日上三竿。

這種生活狀態,讓今天的人們羨慕得只想哭:老子天天累得像頭驢,都躲不過雪片般的帳單,他們憑啥這麼悠閒?難道古人的書裡真有「黃金屋」,真有「顏如玉」?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古代的經濟環境,和現代的區別,可以用一句話說明:古代是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生活成本極低;現代工業文明帶來物質豐富的同時,副作用就是生活成本的提高。

中國從夏商之後,就進入農業文明時代,一直維持到辛亥革命,歷時三千年。農耕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社會關係單一,相互依賴性差,生活成本低。

佔據社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農民,以種地為生,通常5—10口之家,有幾十畝地,一個壯勞力,就可以完成粗放式的農業耕作。那時候的產量雖低,但是正常年份的產出,足夠一家吃飽,還能有一些結餘,以備災年。

除了糧食外,房前屋後會種一些蔬菜,養一些家禽牲畜,荒山坡種幾棵桑樹,養點蠶。男人種地,女人織布操持家業,吃飯穿衣不成問題,無需外界交換。

農耕文明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圍繞土地的定居生活。定居的流動性差,它帶來兩個好處,有塊地自己蓋房,世代居住,房產支出成本低;同時也不需要支付大量的交通費。

衣食住行佔了古人七八成的支出成本,這些都可以通過自給自足解決了,所以,古人即使兜裡沒有一分錢,照樣生活得很好。

今天是工業文明時代,分工的精細化,導致相互之間的依賴性增加,需求向縱深發展,雖然得到的服務越來越貼心,可是生活成本也必然越來越高。基本上我們每一個人,早上一睜眼就面臨每天數百,甚至數千的債務。

正因為古人以土地為命根,所以官員們上班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把俸祿寄回老家,購置地產。這就是歷史上,一自稱官員為「士族地主階級」的原因。

古代土地貴不貴呢?差距很大,各個朝代不一樣,豐年和災年價差十倍以上。比如嘉靖年間,平常一畝地10兩銀子,災年1兩銀子就可以買一畝地,而豐年20兩未必買得到。

官員俸祿什麼水平,夠不夠置辦地產呢?差距也很大。官員待遇最好的宋朝,宰相級別的官員,折合人民幣,年薪至少2000萬,縣令也有200萬之巨。也就是說,在宋朝,一位縣令一年的年薪,買一兩百畝地不成問題。

待遇最差的明朝,一品官員年薪約30萬,七品官員約3萬。很顯然,一位縣令的收入,放在今天就是貧困戶。在古代,這些薪水支付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費,問題不大,買的根本不可能。

不過,明朝皇帝也意識到官員俸祿太低,所以除了年奉外,還有大量補貼,遠遠超出工資部分。所以,在明朝,官員置辦地業也不成問題,只是數量遠不如其他朝代。

綜合來看,一名官員一年的俸祿,置辦10畝地問題不大,幾年下來,就可以成為擁有幾十畝地的「有產階級」,甚至小地主。

有了這些土地作支撐,官員們即使離職,回到家鄉靠自給自足,生活不成問題。

假如混到中高級別官員,可能一年的收入就能成為中型地主。加上年節恩賞,和皇帝的其它賞賜,即便一名清官,幾年積攢下來一輩子不做官,也足可以活一輩子了。

以上是古代官員們,能夠在辭職後正常生活的物質條件:自給自足的低成本生活方式,和在職期間俸祿可以置辦一些地產。

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我們跟古人不一樣的地方,最本質的差異,就在精神層面。

按我們今天的生活態度,即便我們一年賺夠了一輩子的基本生活費用,有幾個人敢辭職去過隱居式的耕讀生活?一定是在欲望的刺激下,想賺更多錢,不光不會辭職,還會削尖腦袋往上爬,恨不得活得比皇帝好,恨不得把下輩子的錢都賺夠了。

古人難道不知道錢多可以過好日子?顯然不是,能促使他們主動隱退的根本,不在於物質條件,而是精神需求。他們懂得「止」,滿足了基本條件即可,甚至很多人連基本條件都不具備,就過起了有上頓沒下頓的隱居生活。

比如莊子,窮得四處跟人借米下鍋,卻不肯接受楚王的宰相任命。比如陶淵明,在別人救濟下生活的他,卻寫出了不朽詩篇。光武帝劉秀有一個同學兼好友叫嚴光,劉秀四處張榜「抓」他,把他強行帶到京城,請他出來做官,嚴光堅決不就,弄得劉秀害了一輩子單相思。

古人為什麼能做到甘於清貧?答案就在「耕讀」的「讀」字,「耕」是基本生活條件,「讀」是自我修煉,「讀」又讓「耕」超脫於生存的本源,變成了生活的情趣。所以,古代到處充斥著安貧樂道的精神巨人!

我們今天都物質化了,很多人粗鄙地認為傳統文化都是垃圾,於是把寶貴的精神財富丟失,把自己扔進永無休止的物質追求黑洞,活成了陀螺,活成了物質的俘虜,活成了活殭屍!

所以,不要說古人比我們幸運,他們生活成本低,即便讓你回到古代,你也未必能過上古人悠閒的生活,根子還是在於,你能不能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足夠強大!

相關焦點

  • 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告老,他們靠啥生活?古人有個特質我們丟失了
    也就是說官員致仕之後,除了沒權,實際上和任上都差不多。但若是以另一種方式離開官場的,情況就與致仕截然相反了。這種情況就是辭官,也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辭職一般。不會再像致仕一樣有什麼退休基金之類的東西了,而且若是在朝中的位置較高。再辭官就相當於是和皇帝撕破臉了,那為何還會有官員選擇辭官呢?且其辭官後要怎麼生活呢?
  • 古代官員辭官回鄉後,依靠什麼生活?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實際上,古代讀書人進入仕途並不容易,要經過層層考試和篩選方能如願。已經進入仕途的人都會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沒有人會隨隨便便離任或辭官。況且,在古代,上級也不允許官員隨隨便便辭官,哪怕被貶,被發配到蠻荒之地,也不能說走就走。要想辭官,必須給出正當理由。
  • 古代官員告老還鄉,回到老家都幹什麼了?
    以上官員,而且大都是京官,在某個合適的機會,請求退休,告老還鄉。京官的任職地大都是在京城,是別人眼中的「一線城市」,生活條件好自不必說,為什麼還要回到不被人關注的家鄉呢?告老還鄉是我國流傳很廣的一種退休制度。
  • 古代的官員們辭官之後,為什麼非要回老家?留在京城養老不行嗎?
    不管是在繁華的大都市,還是在京城,最後都不是生活在那裡,而是必須回到家鄉。為什麼古代的官員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首先要說明的是,古代的官員退休與我們今天的官員是不同的。古時候的官員一般沒有退休年齡的限制。幹體實在撐不住時,向皇帝打報告,皇帝同意後,你就可以退休。或是身體雖好,卻已不受皇帝的寵愛,也將退休。
  • 古人天生神力?這3大兵器現代人拼命也拿不動,古人卻說太輕了
    在一些古代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發現,那些古人拿著重型冷兵器揮舞起來非常帥氣,並且古人還會經常說堂堂七尺男兒,應當精忠報國。劇中的男兒天生擁有天生神力。我們甚至還可以從一些諺語來看出,比如說愚公移山。再比如《三國演義》當中的典韋,據說他臂力過人,能夠一個人追著老虎跑,這得擁有什麼樣的力量和勇氣才能讓一個人對老虎窮追猛打呢?那麼,古代那些小說裡描寫的天生神力是真的嗎?我們一起來一下這3款兵器就知道了。第一個武器當然就是呂布所拿的方天畫戟了,這款武器對於呂布來說根本就是小意思,呂布是個武功高手,從小就學習武藝。
  • 古代也有運動會?論古人動起來的N種方式!
    古代也有運動會?論古人動起來的N種方式! 俗話說,生命不息,運動不止。在當代,一談到體育,我們就會想到桌球、籃球、足球和遊泳等等這些充滿競技性和娛樂性的運動項目。如果穿越回古代,我們會發現其實古人也享受著各種有趣的體育活動,甚至會舉辦不亞於今時今日令人熱血沸騰的運動會呢!
  • 古人動不動就要跪拜嗎?其實真相是這樣的,別再被電視劇騙了
    現如今在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或者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古人動不動就下跪,官員見皇帝要跪,平民見官員要跪,下級見上級還要跪…… 四個字總結:無時不跪,無處不跪。 那麼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肯定不是得,不然也不會有這篇文章了。
  • 漢代官員的老年生活:退休靠自願,並且沒有退休金
    古人對年齡有很多講究,將六十歲稱為耆,認為到了這個歲數就不再做事,只能指使別人;到了七十歲被稱為耄,此時的人已經白髮蒼蒼,耳目都已經不靈敏了,也就不能再做什麼了。因此,古人認為到了七十歲人就應該退休回家,準備頤養天年。古代官員形象自漢以來,中國的文化核心是由儒家思想構成的,儒家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孝"。
  • 古人天生神力大揭秘!為何古人用的兵器我們現代人拿都拿不動?
    雖然古人經過長期生產生活的鍛鍊,體力自然比現代人要強,但是古代兵器並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麼重,我們所看的《三國演義》,還有《水滸傳》,等等這些小說很大程度上基於藝術想像,帶點誇張的手法。舉個簡單的例子,例如著名的唐朝陌刀,50多斤,不過你要知道,當時的換算和現在是不同的。按當時的斤換算,也就大概20多斤左右。
  • 細數傳統文化古籍中的地動說,古人早就知道地球在運動,不簡單
    倘若一個人任何知識都不學,最直接的感受是靜止,無可厚非。甚至,時至今日,仍有人在李秀筆記關於地球在運動的相關文章中,評論說大地是靜止不動的,除非地震。可見,地動說完全普及的難度。有人說,古人愚昧,不知道地球的運動。其實在李秀筆記看來,古人愚昧,今人愚昧,還是未來的人類愚昧,這都是問題,回答起來很不容易。
  • 為什麼中國古代動不動幾十萬大軍,而滿清出動10萬人都很困難?
    為什麼中國古代動不動就出動幾十萬大軍,而滿清人口大幅增加,一場戰役出動10萬人都很困難?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年代越久遠,很多歷史文獻缺失,加上民間演繹的誇張,導致動不動就幾十萬上百萬軍隊出現就像著名的赤壁之戰,三國演義中,曹操號稱80萬大軍,但據多方考證,實際最多不會超過20萬人,這個直接誇大了4倍,但是很多時候,為了表演效果,民間藝人才不管你是多少人呢,說的誇張了有人看才是關鍵
  • 在京城養老不好嗎,為何古代官員退休,都要告老還鄉
    在古裝劇中,我們常常能見到某位老臣請求告老還鄉,事實上古代也是如此。古代官員退休叫做「致仕」,也叫「致事」、「致政」或「休致」。不同的朝代,對於官員退休要求也是不同的。在古代,落葉歸根的觀念很重,古人認為一個人如果死在異地,那麼就會被異地的鬼魂欺負,可如果回到家鄉就不怕了。因此古代就算交通再不方便,死者家屬都要把親人屍首運回家鄉。即使找不到屍體,也要設壇招魂,讓魂魄回歸家鄉。再者古人家族觀念也很重,一個人出生,就會被寫進族譜,所以死後,也要埋進祖墳。如果死於異地的話,靈位是進不了家族祠堂的。
  • 古代官員退休那些事:退休年齡一般人達不到,告老還鄉不等於安全
    看古裝劇,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個詞——「告老還鄉」。古代的官員老了,都能「告老還鄉」?那可不一定。更進一步說,「告老還鄉」就等於可以頤養天年嗎?那也不一定,而且可能兇多吉少。至於為什麼,我們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古代的退休,也就是「致仕制度」。「致仕」是古代專指官員退休的術語。中國人自古講究「葉落歸根」,古代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因為身體健康等原因,一般就要主動辭官歸鄉,頤養天年。
  • 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三更色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我們會經常聽到有老人說各種俗語,農村老話包含了許許多多的生活經驗,蘊藏著古人非凡的智慧。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呢?古人的時間觀念和計時方法古代如何計時?先說說過去「更」的時間。
  • 一動無有不動 不動 不動 還是不動
    比如我們常說的定膝、定肘……為什麼一點兒都不能動?動了一點兒,勁就丟了,戲法就不靈了。太極拳和外家拳不同。它靠的不是猛力的擊打,而是準確的撬動,因此槓桿的支點和力點絕不能在撬動的過程中亂動。只有你能夠像一堵牆、一塊巖石、或者至少像一個桌子、一把椅子一樣紋絲不動,你才能分出陰陽,你才能夠旋轉,你的動作才算具有了太極拳的特質,你打的才能稱得上是太極拳。陳鑫說:「太極拳,權也。」權就是秤砣,就是稱量的意思。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還有條規矩:身有三桿秤。
  • 為什麼說「不戀一更食,不貪三更色,不動五更氣」?佩服古人智慧
    要想知道「不戀一更食,不貪三更色,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先了解一更、三更、五更各自代表的時間是幾點,在古代,人們會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也就是一夜有五更,分別是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按照現在的時間來說,一更指的是19點到21點,二更指的是21點到23點,三更指的是23點到1點,四更指的是1點到3點,五更指的是3點到5點,了解了每更所指的時間,再來看「不戀一更食,不貪三更色,不動五更氣」的意思。
  • 古人動不動就「一斛酒一鬥米十斤肉」能吃完?問題到底出在哪?
    古人動不動就「一斛酒一鬥米十斤肉」能吃完?問題到底出在哪?其實,只是度量衡的問題,古時候的重量單位肯定和現在不一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肯定比現在的輕。所以,經管用現在的眼光看很驚人,但是其實沒那麼多。在中國的古代,時代不同,計量單位也不同,舊時,十升等於一鬥,十鬥即一百升,等於一斛,斛和石通用。
  • 古代官吏退休叫做「致仕」,那他們退休後,福利待遇怎麼樣?
    和現代人一樣,古代的人也有工作年限,依據我國現今所實行的公務員法,我國現代人的工作年限應不超過六十歲,我國法律明確規定,男性到了60周歲可以退休,女性則為50周歲。且公民拿到退休金證後,可以享受國家或企業的福利待遇。既然現代都有明確的退休福利規定,那麼古代退休之後都有什麼樣的福利待遇呢?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要回老家?惜命只是其一,答案讓人很無奈
    古代官員退休叫做致仕,一般情況下是七十歲以後,或者是老病昏聵無法處理政務時才會向皇帝提出。皇帝批准後,這些退休的大臣大部分都會返回故鄉,然後在老家終老餘生。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古代官員退休後都會返回老家,難道留在京城或者就任地生活不好嗎?
  • 中國古代官員是怎樣過休息日呢?
    當你躺在床上享受最後的假期時,你肯定不願意接受明天就上班了的現實。但是人生就是這樣無奈,需要不斷地工作,才能換來你想要的生活。當然,如果您在下班休息的時候,無聊的翻閱手機能看到我寫的東西後能讓您心情輕鬆一些,那我就沒白忙乎。別看在古代並沒有星期六和星期天休息的這個概念,但是並非沒有休假這個概念,畢竟人總是要休息的嘛。但是,在秦朝及以前或許是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