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閱微錄》是清代紀曉嵐所作的一部志怪小說:「以食退之餘,惟遲思典籍,老而懶於考索,乃取其異聞,時作筆記,以寄所欲言。」由於這本書大多寫於紀曉嵐故居閱微草堂,故名。
閱微草堂現在坐落在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號,也許有些去過那裡的讀者會覺得奇怪,以清官聞名的紀曉嵐,住的房子竟然超過1200平方米。大家都知道,紀曉嵐一向是以清官形象為人所熟知的,那麼他是怎麼搞到這樣一個大房子的?假如自己買下了,那麼作為清官,紀曉嵐的年薪到底有多少呢?
其實史書上對各朝代官吏的俸祿都有記載,清代也不例外。大清五朝會典《戶部俸餉》中有關於清朝各級官員俸祿的詳細記載。其俸祿最高的是親王,每年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宮廷官員中,一品官的俸祿最高,每年180斛,年俸銀180兩。也許有人會驚訝,一品高官每年的俸祿只有180兩銀,是不是覺得少了一點?在清朝,180兩白銀究竟值多少錢?
必須說的是,現在的古裝劇與歷史嚴重脫節,劇中人物動輒出手大銀錠。事實上,清代一個月能掙三兩銀子的人,是個高薪階層。《紅樓夢》中有一句話,曹雪芹說:「如林黛玉賈寶玉那樣的公子小姐,每月只有二兩。
駐京八旗騎兵,是一個高薪階層,每月俸銀為三兩,而步兵只有一、二兩銀子。儘管這些錢看上去很少,但對於他們來說,養活一家老小根本不成問題。
然而,作為一品官吏,除了家眷之外,還要各式各樣的侍臣和幕僚,他們的開支也比一般百姓要高得多。因此,他們的俸祿與支出相比,還是顯得捉襟見肘。那麼到底是什麼官員才能每個人都買得起大廈呢?是否真的全靠貪汙?
那倒也不是。事實上,官員們還有另外一筆很可觀的收入。清初,由於朝廷規定的俸祿過低,一些低級官員甚至不能應付日常開支,因此許多官員就利用職權大肆斂財。因此雍正皇帝即位後,便推行了養廉銀制度。養廉銀,依各地財政收入而定,一般為官吏俸祿的10-100倍。舉例來說,官職為從一品的兩江總督,一年的養廉銀最高可達18000兩,有了這18000兩,其實不必貪財,也可以過一種極奢華、極奢華的生活,但貪官自然有貪財的理由和藉口,再多的養廉銀也是不夠的。
養廉銀是地方官員的一項特殊福利,在京城任職的官員沒有任何特權享用。但地方官員想要辦事順利,想要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得到便宜,就得看京官的臉色。因此,一般來講,地方官員會按時節送來「冰敬」,「炭敬」,實際上是變相的賄賂。《詩經》云:「頻叩朱門獻暖爐,玉造火池熔炭紅。
這種「孝」也有不成文的規矩,不是越多越好,要看行情,不能越多,否則就是壞的規矩,也不能越少,更不能被同僚看不起。這份收入其實算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份灰色收入,但並不違反大清律例。
讓我們簡單粗暴地把它換成清代一兩銀,約等於現在的36.9克,而現在的銀價是每克3.4元。一位官員的年俸祿為180兩,那麼180兩白銀大約相當於現在的2.26萬元。看上去一年兩萬多的收入確實太少了,但實際上這樣的計算並不合理。清代每一兩個銀幣的實際購買力很大。清代前期,一、兩兩銀可買到一百五十斤優質大米。
而且,不同時期房價差別也很大。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位於北京長安街南邊的四間瓦房,售價70兩銀子,現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豪宅。因此,以這樣的收入和開支來衡量,一品官人所居住的大廈,完全可以在他們的收入範圍內負擔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