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所以對於清朝的了解一般來說都是要遠遠高於其他封建王朝的。眾所周知,清朝近300年歷史一共出了12位皇帝,但是清朝的官員卻是不計其數。最小的九品芝麻官可謂是每個地方都有,但是一品官就不見得多了。
清代的官吏等級制度沿用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也就是從一到九分為九個品級,而每個品級又有正和從之分,所謂「從」大概就相當於副官的意思,可是無論如何官高一級也是壓死人的。
越往上走則越是艱難,到了正二品之後很多都是在皇帝身邊工作的大官員了,要麼就是個地方的封疆大吏。若非是被皇帝所信任和倚重的人,想要從二品或是從一品一躍成為最高級別的正一品官員,只怕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如果你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做到了正一品官員,那麼就是到頂了。正一品的官員每年的俸祿有180兩銀子,還有180斛祿米,初次之外還有皇帝親自頒發的獎金,即「養廉銀」,就算你不貪,這些錢也足夠你全家老小的吃喝用度了。
到了清朝中期,還能被承認領到一筆額外的收入,這筆收錄就是地方官員送上的「年敬」,這筆收入那可是俸祿的數十倍。皇帝收稅,正一品大員收年敬,在朝中眾官員再沒人有如此殊榮了。因為在清朝的正一品官員稀少到扣著手指都能數清。
首先第一類就是屬於榮耀性稱號的正一品官職,比如說我們常常聽說的太師、太保、太傅也就是位列三公,太師是輔助國君治理朝政的,太保著監護國君權力大的不行,而太傅呢則是皇帝的老師了。
因為權力太大了,有這些人在皇帝當著也不舒服,所以每個朝代削弱一些,最後所謂位列三公都只是一種榮耀稱號,其真實權力都被其他的從一品或者是二品官員代替了。皇帝使喚起來也就容易得多。
第二類也是文官的職位,也就是大學士。主要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就是殿閣大學士,清朝初期沿襲明制,設四殿二閣,即保和殿、中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和東閣,並以此命名,比如說保和殿大學士、中和殿大學士等。職位雖多,能得此殊榮的卻不多。
這第二類就是大學士兼直省總督。這權力就很大了,畢竟總督也是正二品的官員,管著兩個省權力大到不行,頭上還有個大學士的榮耀冠冕,那可比一般的封疆大吏要權力大的多,尋常總督見了要行大禮。
這第三類則是武官了,在內的京官則是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在外統兵的一品大員則是伊犁將軍。領侍衛內大臣掌管宮廷侍衛是保護皇帝安全的這不用說,掌鑾儀衛事大臣主要負責皇帝、皇后、太后等人車駕禮儀,除了禮儀之外自然還有保衛工作也不簡單。最後伊犁將軍總管地方軍政,實權自然更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