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俱東宮大臣,無員限,無專授。——《清史稿·職官志》
一般而言,朝廷有「三公」,「三公」的副職為「三孤」;與朝廷相對應,國之儲君——太子,也配備相對應的官職:教太子文化的「太子太師」、教太子武功的「太子太傅」和負責太子安全護衛問題的「太子太保」,三者並稱為「三師」或者「太子三師」。
同樣,「三師」也有副職,稱為「三少」或者「太子三少」,即「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
隋唐之前的「三公」、「三孤」乃至「三師」、「三少」地位顯赫、權勢巨大;隋唐以後,尤其是明清時期,這些顯赫官職卻逐漸淪落成為毫無實際權力的名譽性官職,僅作為「兼官、加官及贈官」的形式存在。
在上述官職名稱中,「太子太保」、「太子少保」頻繁出現於清史影視作品中,比如我們最為熟悉的康熙朝權臣鰲拜,就被稱呼為「鰲少保」。
那麼,「太子太保」、「太子少保」到底類似於現今什麼官職呢?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太子太保」名義上為負責太子安保問題的最高官員,品秩為從一品,行政級別為正國級家。但就像前文所提及,清朝時期的「太子太保」僅為榮譽官職,整個清朝僅康熙朝命立過太子,但「太子太保」幾乎每朝都曾出現。所以,這一官職僅為皇帝對朝廷重臣的加銜、兼職或者死後追授的象徵性官職,作用只有一個:犒賞功勳、以示恩寵。
根據「太子太保」的行政級別來看,應該大致類似於現今政協或者人大的副職。
作為「太子太保」的副職,「太子少保」也為榮譽官職,一般作為總督或者立有戰功之武將的加銜、兼銜或者死後追授的形式存在。「太子少保」的品秩為正二品,形成級別為副國級,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總工會主席或者國務委員、中央委員。
隨著中央集權的逐步發展,清朝時期正一品的「內閣大學士」也逐漸淪落為虛職官員,手中權力逐漸降低;就連從一品官員中,也僅有「六部尚書」具備一定實權,還必須直接向皇帝負責。
如此背景下,沿襲前明舊制創設的官職體系便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虛銜官職,除了「三公」、「三孤」、「三師」和「三少」外,魏晉之前的實權官職——「光祿大夫」、「建威將軍」等也徹底成為加銜或者褒贈之官職,僅為確定級別,再無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