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是做什麼的?相當於現今的什麼職務?

2020-12-12 騰訊網

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俱東宮大臣,無員限,無專授。——《清史稿·職官志》

一般而言,朝廷有「三公」,「三公」的副職為「三孤」;與朝廷相對應,國之儲君——太子,也配備相對應的官職:教太子文化的「太子太師」、教太子武功的「太子太傅」和負責太子安全護衛問題的「太子太保」,三者並稱為「三師」或者「太子三師」。

同樣,「三師」也有副職,稱為「三少」或者「太子三少」,即「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

隋唐之前的「三公」、「三孤」乃至「三師」、「三少」地位顯赫、權勢巨大;隋唐以後,尤其是明清時期,這些顯赫官職卻逐漸淪落成為毫無實際權力的名譽性官職,僅作為「兼官、加官及贈官」的形式存在。

在上述官職名稱中,「太子太保」、「太子少保」頻繁出現於清史影視作品中,比如我們最為熟悉的康熙朝權臣鰲拜,就被稱呼為「鰲少保」。

那麼,「太子太保」、「太子少保」到底類似於現今什麼官職呢?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太子太保」名義上為負責太子安保問題的最高官員,品秩為從一品,行政級別為正國級家。但就像前文所提及,清朝時期的「太子太保」僅為榮譽官職,整個清朝僅康熙朝命立過太子,但「太子太保」幾乎每朝都曾出現。所以,這一官職僅為皇帝對朝廷重臣的加銜、兼職或者死後追授的象徵性官職,作用只有一個:犒賞功勳、以示恩寵。

根據「太子太保」的行政級別來看,應該大致類似於現今政協或者人大的副職。

作為「太子太保」的副職,「太子少保」也為榮譽官職,一般作為總督或者立有戰功之武將的加銜、兼銜或者死後追授的形式存在。「太子少保」的品秩為正二品,形成級別為副國級,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總工會主席或者國務委員、中央委員。

隨著中央集權的逐步發展,清朝時期正一品的「內閣大學士」也逐漸淪落為虛職官員,手中權力逐漸降低;就連從一品官員中,也僅有「六部尚書」具備一定實權,還必須直接向皇帝負責。

如此背景下,沿襲前明舊制創設的官職體系便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虛銜官職,除了「三公」、「三孤」、「三師」和「三少」外,魏晉之前的實權官職——「光祿大夫」、「建威將軍」等也徹底成為加銜或者褒贈之官職,僅為確定級別,再無實際意義。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放現在是個什麼官?說出來你也許不信
    古代有不少讓現代人大跌眼鏡的官職名,比如「行走」,是清朝年間調充某項職務但還沒有給正式官銜的人;「太子洗馬」則是輔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職,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勝任的;「牛人」卻是養牛的官,那清代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又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 清朝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放到現在是個什麼官?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古代有不少讓現代人大跌眼鏡的官職名,比如「行走」,是清朝年間調充某項職務但還沒有給正式官銜的人;「太子洗馬」則是輔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職,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勝任的;「牛人」卻是養牛的官,那清代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又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 古代的太保、太子太保、太子少保都是什麼官職?
    、太傅、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頭銜,雖然聽名字就知道是高官,不過有時候不免混淆,今天小院就為大家來整理一下。太師、太傅、太保被稱為「三公」,官銜是正一品。三公有多種說法,不同朝代有所不同,本文是根據《周禮》所說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被稱為「三師」,官銜是從一品。少師、少傅、少保被稱為「三孤」,官銜是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被稱為「三少」,官銜是正二品。
  • 清朝的「二品大員」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級別太高,你可能不信
    清朝的官員品級和現今的公務員級別有著較為明確的對應,從「從九品」到「正一品」,分別對應今天的「副股級」到「正國級」。在諸多影視和文學作品,乃至歷史文獻的記載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二品大員」這樣的特殊稱呼,那麼,「二品大員」到底對應今天的什麼級別,什麼職務呢?
  • 十三太保、蓋世太保、太子太保……這些「太保」到底什麼意思?
    ——《尚書》周官十三太保、蓋世太保、太子太保……在諸多文學、影視作品中,太保這一始置於西周的「三公」之一、聽起來頗有格調的稱呼,成為本領高強者或是位高權重者的代稱,那麼在歷史上,「太保」因何而被小說、評書作家所追捧?「太保」又代表了什麼?
  • 科普:古代的太師、太保和少師、少保究竟是什麼職務和級別?
    太師,太傅,太保,都是東宮官職。太師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護其安全。少師,少傅,少保均是他們的副職。在歷代史書官職志中,早見於《舊唐書》:「東宮置三師、三少。」到了明清兩朝,《明史》和《 清史稿》官職志載:「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
  • 清朝的撫臺、臬臺、藩臺、府臺都是什麼職務,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這些頂戴花翎、官服樣式、胸前朝珠都差不多,被下級官員以「某臺」小心謹慎稱呼的官員們,到底是什麼官職,又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呢?也就是說,清朝時期的「巡撫」,乃係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基本類似於現今的省委書記。
  • 清朝的布政使,相當於我們今天的什麼職務?
    當我們看一些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總會遇到一些古代官職名,一些官職乍一看好像也就一般,但卻是極其重要的位置,例如"太子洗馬"這樣的官職,我們的第一感受可能會覺得這個官職怕不是負責給皇帝管理馬匹的,但實際上它卻是輔佐太子,教授太子政務等重要知識的官員,著名的諫臣魏徵就曾經做過太子李建成(李世民長兄)
  • 清朝官員品級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清代知府現代是什麼級別?
    職務級別根據所擔任職務來確定,如部、省、縣長等來界定。比如,現代的縣處級正職(正縣長、正處長)就是7級職務,跟清代的正七品縣令級別正好對應。最高職位的對應關係我們就不類比了,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人數較少,比較清晰。而清朝的不入流人員,類似於現在的公務輔助人員。雖屬於公務人員,可以穿公務制服,但屬於編外。但是,清朝有一個核心機構,就是軍機處。
  • 與曾國藩齊名的胡林翼,做過哪些官職,相當於今天什麼職務
    這是說,胡林翼是一個幹大事的人才,年輕時做點荒唐事情,沒啥了不起。胡林翼這位嶽父就是官至兩江總督,被嘉慶皇帝表揚為「有良心」的陶澍。陶澍看人的眼光真心不錯,胡林翼後來果然成為了一名幹大事的人才。連曾國藩都誇他:「潤芝之才勝我十倍」。胡林翼,字潤芝。
  • 清代中堂、宮保、中丞都是什麼官職?為何如此稱呼?
    另外,在史書記載中,又有著類似「李宮保」、「袁宮保」的人物記載,其中的「宮保」又代表了什麼呢?首先,在影視作品的演繹和歷史文獻的記載中,上述稱呼一般為下屬官員對上級官員,或者同級官員之間的稱呼,甚至皇帝用以對臣屬的寵溺稱呼。由此可見,上述三種官員稱呼應該為「尊稱」。
  • 太師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太師是什麼職位
    在影視資料中我們常常會見到的官員都是有很高的職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樣子,那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太師,太子太傅是個什麼官職呢,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位呢?我們來了解一下。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 「太子洗馬」是個怎麼樣的職務?
    越王勾踐由於吃了敗仗,只能在吳國為夫差做僕人。勾踐身披鎧甲,手持刀劍為吳王開路。清代的學者曾經解釋過,先通洗,在驅趕馬的意思。但是真正導致這一現象發生是在秦漢時期開始的,秦漢時期不知怎麼的就將先馬錯寫成洗馬了,留下來一個大大的問號。起初太子洗馬主要作為太子的侍從,在太子出門的時候為太子牽馬和開路。
  • 「太子洗馬」?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職務呢?
    「太子洗馬」?一想太子還有專門洗馬的,確實不賴,大部分人都會這麼想,那這個職務到底是不是給太子洗馬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了解「太子洗馬」這個職務。下面我就帶大家來看一下太子洗馬的這個職務。太子出巡,洗馬官走在最前面,為太子做嚮導,這就是最初太子洗馬的職責。不過,隨著朝代的更迭,到晉朝時,太子洗馬的職責就改成了掌圖籍,之後經過一些很多變動,太子洗馬也在不斷變換著自己的職責,不過大致都是掌管一些書籍,相當於就是太子身邊的侍從,輔助太子的,不過並不是像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那樣,洗馬官都是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的下屬官員。
  • 古怪的官名「太子洗馬」是個什麼職務?你可別小看這個官職
    李密被封為太子洗馬以後,因為牽掛自己的祖母,於是給皇帝上書,讓皇帝了解自己的心意,同時希望皇帝能夠放自己回家,李密給皇帝的這份上書,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陳情表》。不過,從這段記錄我們可以看出:太子洗馬是可以給皇帝上書的,並且太子洗馬的任免是需要皇帝的認可。這就說明太子洗馬這個職務不簡單,絕對不是個沒有存在感的雜役。那麼,太子洗馬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的職務?
  • 古代的「太子洗馬」是個什麼樣的職務?真的是洗馬嗎?
    他斜楞著眼睛問楊守陳,你的職務是洗馬?你一天要洗幾匹才能完成任務啊。 那楊守陳也是個詼諧之人,有心要跟驛丞鬥鬥悶子,便說,沒有具體的任務,心情好就勤快點多洗幾匹,心情不好就偷點懶少洗幾匹。 兩人正這樣不鹹不淡的聊著天呢,突然門外的門子來報,有位御史要入住驛站。
  • 沂蒙人文志 | 臨沂市莒南縣板泉鎮大白常村有位歷史名人叫王璟,官至太子太保
    他先後任河南省登封知縣、兩京御史、巡撫山海關、保定諸郡等職務。弘治九年晉為光祿寺少卿。弘治十四年再升為南京鴻臚寺卿,是年擢 都察院僉都御史,理兩浙鹽政。進入正德年間,他一度被罷官,不過很快就被重新啟用。正德十年,他任都察院右都御史,不久升為左都御史,後封太子太保。在明清時期,「太子太保」只是一種虛職,但它背後代表著很高的榮譽。
  • 總督因公殉職可加太子太保銜,那麼巡撫及以下官員加什麼銜?
    康熙三年(1664),又做了具體規定:提督、總兵、副將病故如奉旨交部議奏給予加贈者,副將充提都、總兵官贈署都督僉事,提督贈都督同知。康熙十三年(1674)又定:綠營武職陣亡,均給以加贈,提督、總兵官各加贈三級,副將、參將各加贈二級,遊擊、都司、守備各加贈一級。次年,又將千總、把總陣亡者,照守備例加贈一級。
  • 太子少保 振威將軍 榮維善
    太子少保   振威將軍榮維善榮維善「將軍勇健冠軍」,深得大清朝廷賞識,旨意>:「喪我良將」,奉旨榮封:「太子少保銜振威將軍」,並撥巨款「建專祠」。
  • 尚書、總管、大學士,和珅身兼的數十官職,都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為方便大家理解,我們將和珅歷任的官職對照於現今職務級別,揭開一代權臣和珅的升遷之路。乾隆四十五年,升任御前大臣兼都統;乾隆四十六年,署理兵部尚書(代理國防部長)兼領太子太保銜(政協副主席)、理藩院尚書(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乾隆四十七年,兼任國史館正總裁,掌握了朝廷喉舌。乾隆四十九年,升任協辦大學士兼任吏部尚書並管理戶部事務,自此,直到嘉慶二年,和珅一直以大學士的身份監管著吏部和戶部,掌握著朝廷的人事和財政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