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堂、宮保、中丞都是什麼官職?為何如此稱呼?

2020-12-17 清朝那些人

在諸多關於清朝的影視作品中,類似「中堂大人」、「中丞大人」的清代官員名稱,時常出現。如此稱呼既不能表現出官員對應品秩,又無法彰顯官員對應職權,時常讓人迷惑,如此稱呼到底對應何等官職?在清代「九品十八級」的官制體系中,又屬於何種行政級別?另外,在史書記載中,又有著類似「李宮保」、「袁宮保」的人物記載,其中的「宮保」又代表了什麼呢?

首先,在影視作品的演繹和歷史文獻的記載中,上述稱呼一般為下屬官員對上級官員,或者同級官員之間的稱呼,甚至皇帝用以對臣屬的寵溺稱呼。由此可見,上述三種官員稱呼應該為「尊稱」

對於「中堂」稱呼,清初文學家王士禎在其所著《池北偶談》中,有著明確說明:

明洪武十五年,設內閣大學士,上命皆於翰林院上任。十八年,又命殿閣大學士,左右春坊大學士俱為翰林院官,故院中設閣老公座於上,而掌院學士反居其旁。諸學士稱閣老曰中堂以此。

明代內閣大學士形象

也就是說,「中堂」一般代指「殿閣大學士」,清代大學士往往要管一個部,京官一般有一滿一漢分坐於東西,當中是空的,如有管部大學士在場,便坐在中間,故亦稱「中堂」

所謂「殿閣大學士」,即為清代「三殿三閣」大學士,也就是內閣大學士的稱呼。關於內閣大學士的品秩,《清史稿·志八十九·職官一》明確記載:內閣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初制,滿員一品,漢員二品。順治十五年,改與漢同。雍正八年,並定正一品)。也就是說,「中堂」乃係清代「九品十八級」官制體系中的最高行政級別,基本相當於現今的正國級幹部。

「中丞」的官員稱呼來源較為久遠,漢代負責監察百官,輔佐丞相的御史大夫,下設兩丞,一為御史丞,一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的具體職能即為「掌管蘭臺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也就是說,漢代的御史中丞基本相當於清代都察院的副都御史或者右都御史。

《明史》有載:「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僉都御史銜者,有總督,有提督,有巡撫,有總督兼巡撫,提督兼巡撫」。也就是說,明朝一般會以副都御史或僉都御史出任巡撫。清朝建立以後,清承明制,為便於巡撫對地方官員的管理和監督,一般會加之「右都御史銜」。對於兼領官職的上級官員,一般會以其最高官職予以稱呼,於是巡撫便被成為了「中丞大人」。經過加銜的清代巡撫,品秩也會較單純的巡撫升一級,變為正二品,基本相當於現今的省委書記。

「宮保」之稱謂,乃係明、清兩代用以「加銜或死後贈官」的虛職名稱。三公之太師、太傅、太保;三孤之少師、少傅、少保;東宮三師之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東宮三少之太子少師、太師少保、太子少傅均屬於「宮保」稱謂範圍。封建皇權社會的太子,亦稱「東宮」,上述掌佐天子或輔導太子的名譽官職就被稱為了「宮保」之職。清代官制體系中,三公品秩為正一品,正國級;三孤和東宮三師品秩為從一品,副國級;東宮三少品秩為正二品,省部級。

由此可見,在清代能夠被稱呼「中堂」、「中丞」或者「宮保」的官員,最低也是個省部級的高官。地方上,乃係可以開牙建府的封疆大吏;朝廷上,也是權傾朝野、位高權重的所在。

參考文獻:《明史·職官志》、《清史稿·職官志》、《池北偶談》

相關焦點

  • 和珅和李鴻章都被稱為中堂,那麼在清朝時期,中堂是什麼官職呢?
    看過清朝影視劇的人大都對「中堂」這個稱謂很熟悉,和珅、劉墉、李鴻章等都被叫做「中堂」,可見中堂並不是平庸之輩可以當得上,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內閣大學士,在清朝時期為正一品官員,所以被稱為中堂。
  • 《清平樂》中的「十三團練」是誰?為何有如此稱呼?後來當了皇帝
    《清平樂》中的「十三團練」是誰?為何有如此稱呼?後來當了皇帝文/無計讀史《清平樂》最新的預告中宋仁宗發現徽柔與曹評還在來往,氣得大發雷霆,對於梁懷吉的隱瞞他字字質問,是否有人對他威逼利誘。其中他說出了三個內心懷疑的對象:皇后、曹家、十三團練。前面兩個大家都很清楚是誰,而最後的「十三團練」是誰呢?
  • 清代的官服補子都是「衣冠禽獸」?(一)
    清代官服又稱補子、補服。在中國古代的服飾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級制度的,要數文武百官的官服補子了。「衣冠禽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以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的方法最早源於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武則天把飾有動物紋樣的繡袍賜給文武官員,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
  • 明清官職的古稱、別稱
    當代創作的清裝影視劇,有的把官員的古稱、別稱當作正式官名使用,有的當作尊稱敬語直接稱呼相應職位的官員,都是不恰當的。李寶臣  明清最重要的朝廷衙門,是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與都察院。每部主官尚書,副職左、右侍郎,下設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以及無品級的吏員。  明朝一部一尚書、兩侍郎,清朝一部滿漢兩尚書、滿漢四侍郎。
  • 歷史上的紀曉嵐是什麼官職?他真的能與和珅平起平坐嗎?
    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演繹的紀曉嵐官職很高,甚至可以和乾隆朝後期權臣和珅平起平坐,歷史上的紀曉嵐真是如此嗎?其實這都是電視劇中的誤導,在電視劇中紀曉嵐在乾隆朝就是大學士,這都是電視劇編造出來的,歷史上的紀曉嵐在乾隆朝就沒當過大學士,下面來說一說紀曉嵐與和珅的生平事跡和官職,就知道紀曉嵐的官職與和珅誰大誰小了。
  • 清代八旗及清代官職、爵位詳解
    【驍騎校】清代八旗低級軍官名。滿族社會早期稱代子,滿語稱"分得撥什庫",代行者之意。設於佐領之下,正六品。 【馬甲】即馬兵、騎兵。又稱驍騎。滿洲等旗人成丁後,其出路主要是桃禮馬甲,由本佐領下步甲,養育兵,匠役和閒散餘丁中桃禮,由馬甲再選為前鋒,擴軍等。京旗馬甲隸驍騎營,滿洲每佐領下20人,專轄於八旗都統。
  • 保長民國時期職務,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保長民國時期職務,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都知道警察是在民國時期開始有的,但很少人知道民國還是保長這個職務,可能就是在電視劇中發現這個職位,不過保長在當時究竟是個什麼樣的職務,在現在又是多大的一個官位呢?讓人們只要提起保長就會想起王保長,這些保長為了謀取私利,平時少不了欺壓百姓,到民國直接把保長的官職給廢除。
  • 古代官職標題黨:這些如雷貫耳的稱呼實際情況如何?
    人靠衣裳馬靠鞍,行走在外,官職和稱號往往能給他人很直觀的了解和認識,而在眾多各色各異的稱呼中,總有一些是聽起來如雷貫耳,實際上卻徒有其表
  • 食人食事|「宮保雞丁」的由來
    中華飲食在世界享有盛譽,但如果說起在海外食客中最有影響力的中式菜餚,恐怕非宮保雞丁莫屬了,在世界各地的中餐館裡,宮保雞丁絕對算得上是「熱門菜」,它那「幹、香、甜、辣」的獨特風味,令無數熱衷中餐的食客為之傾倒。
  • 簡論唐朝的官職——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
    九寺的官員設置為:卿、少卿(從四品上,太常少卿為正四品上)、丞(從六品上,太常丞為從五品下)、主簿(從七品上)、錄事(從九品上)等。 《長安十二時辰》(湖南文藝出版社2017年)虛構了靖安司,掌管長安的治安。李泌的職務是「待詔翰林知靖安司丞」(上冊第19頁)。「知」的意思是「管理」,表示差遣,流行於宋朝,例如,包拯以殿中丞知端州,直譯為:包拯以殿中丞(正官)管理端州。
  • 一文讀懂中國古代官職:再也不用發愁分不清古裝劇官職大小了
    ,對官職的設置也都不一樣。【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於宰相通稱,簡稱「相」。【御史中丞】漢代御史大夫的下屬官員,負責中央館、圖書館,處理直達君主的一切奏章,監督在外行使巡察權的各部刺史等。漢以後御史中丞為御史的長官,與司隸校尉國為最有權威的督察官。
  • 滿清八旗及清代官職、爵位詳解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達到下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如嘉慶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貴妃,"垂簾聽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稱東宮)都是,朝廷的高級官員中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
  • 清代官員都是「衣冠禽獸」?
    【「衣冠禽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據記載,乾隆年間,八旗都統金簡是武二品兼文二品戶部侍郎,別出心裁在其補子上的獅子尾端加繡了一隻小錦雞。一天皇上召見,看到他身上的補子竟有兩隻吉祥禽獸,十分氣憤,便把他革去官職。
  • 清朝的「太子太保」,「太子少保」是做什麼的?相當於現今的什麼職務?
    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俱東宮大臣,無員限,無專授。——《清史稿·職官志》 在上述官職名稱中,「太子太保」、「太子少保」頻繁出現於清史影視作品中,比如我們最為熟悉的康熙朝權臣鰲拜,就被稱呼為「鰲少保」。 那麼,「太子太保」、「太子少保」到底類似於現今什麼官職呢?
  • 古代文化常識之古代官職
    ○14都事。掌出納文移。國防部、監察部等部委內設機構局長。  ○15主薄。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晉以前主薄官職廣泛存在於各級官署中;隋、唐以後,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重要性減少。  ○16檢校。代 理官職。秘書級。  ○17侍郎。宿衛侍從皇帝的官員。中央警衛局官員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
  • 中國古代官職品級一覽表
    另附部分官職古今對照。 古代官品現代級別官別清代部分官職相當現代職務正一品正國級文職京官宰相國務院總理人大、政協的正職殿閣大學士政治局常委太尉、司徒、司空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北京軍區司令掌鑾儀衛事大臣中央機關事物局、安全局長從一品正國級減文職京官各部尚書國務院副總理兼部長少師、少傅、少保
  •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這些古代的官職究竟都是負責什麼事務的
    我們經常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這些官職的稱呼,這些官職究竟有多大,他們各自的分工又是怎樣的?這些官職是封建社會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而設立的職位,他們都是為皇帝服務的官員,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他為了加強皇權的統治,並在之前的管理體制上做了改革。
  • 《水滸傳》中的太保和待招
    《水滸傳》中出現「太保」和「待招」兩個詞,並非都是指官職,有的還指綽號,有的取其引申義的稱呼,很有意思。 最明顯的一個關於「太保」的稱呼就是綽號「神行太保」。「神行太保」戴宗在江州做兩院押牢節級,人稱戴院長。
  • 鰲拜家大門上掛的匾額,到底寫的是什麼?
    作者:石雱最近,武俠小說家金庸的《鹿鼎記》再度登陸央視八套電視平臺,劇中再現了韋小寶配合少年皇帝康熙擒拿權臣鰲拜的小說情節,而電視劇中一閃而過的一個鏡頭:康熙朝的太子少保、一等公鰲拜家大門上掛著的「鰲府」二字,再度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在清代,一說到一品大員二品大員,雖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大,但也知道凡是一品大員二品大員什麼的,都是朝廷以來的重臣,都是時代的紅人,比如說和珅、李鴻章什麼的,那官做的都老牛鼻子大了,可是話說回來,這些官員到底有多大,尤其是和今天相比的話,一品二品三品甚至說四品,是個什麼職級,漲工資嗎這樣的問題,其實還是很有說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