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自稱「父母官」,合不合適?

2020-12-14 龍馬人文歷史

古代的官員喜歡自稱「父母官」。

最開始「父母官」其實不是自稱的,是老百姓叫的。據《後漢書·杜詩傳》記載,南陽郡有個叫杜詩的好官,擔任郡功曹時,愛民如子,事事替百姓做主,升任太守後,誅暴立威,愛民罷役,造作水排(水力鼓風機,煉鐵之用),鑄造農具,開通溝瀆,廣墾農田,把全郡治理得糧豐衣足。

恰好南陽郡百年前有個叫召信臣的好官,人們便把這位杜詩與召信臣相提並論,說他們修了八輩子福,短短一百年間竟然碰到了兩位父母一樣的好官,「前有召父,後有杜母」,「召父杜母」便成了一句成語。

這其實是非常高的評價。

在東漢的儒家社會裡,人們非常講究倫理綱常,是不大喜歡亂認父母的,因為這是不孝。南陽郡的百姓能把杜詩、召信臣稱為父母,說明這兩位官員的確是非常值得稱道。

然而在古代,這樣的官員畢竟是少數,依照古代的常例,官員難免要魚肉鄉裡。這倒不是全因為貪財,官員們的開銷太大。迎來送往要錢,孝敬上級要錢,聘請師爺要錢,豢養胥吏要錢,這些開銷,官員的俸祿是遠遠不夠的,都需要攤派給百姓。

多收了百姓的錢,給不給百姓辦事呢?當然不會的,古代的官員是很忙的,沒有多少時間忙活老百姓的事。

他們的時間去哪了呢?

據當過幾任知縣的海瑞講,州縣官員的時間都花在接待上了。

州縣理民事,驛遞管過客,祖宗制也。阿諛作俑,流弊至今,縣官真做了一個驛丞,知府之身亦當驛丞之半,殊失初制。

驛丞是管理驛站的官員,驛站原只接待一定級別以上的官員,但到了海瑞時,接待的範圍大大擴展,普通官員、官員家屬、親戚、好友自不必說,與官員毫無干係的白丁,只要有某官員開具的介紹信,驛站也要接待。

縣令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這些老爺們過境,縣令自然要親自迎來送往,這也就成了縣令的主要工作。

於是海瑞說:縣官真做了一個驛丞。古代的縣官其實就相當於招待所所長。

這樣的官員,老百姓們壓根都見不到,自然是不會視他們如父母的,但是這並不打緊,到了明清,「父母官」似乎就成了州縣官員們的自稱了。

也不管老百姓願不願意,他們就是要當老百姓的父母,這多少是有些不合適的。畢竟非親生的父母,是不大好強認的,譬如兩人吵架,一方說,我是你爸爸,另一方聽到,恐怕是要動手打人的。

強認作別人父母,按照東方的道德,多少暗含了點侮辱。我是你父母,你就是我兒子。

但是幾百年下來,似乎老百姓也沒什麼異議,問題在哪呢?

古代的州縣官員們權力是非常大的,全州縣的民政、刑獄、錢糧統統一把抓,掌握著轄區內百姓的生死,把老百姓捏得死死的,老百姓全無反抗的餘地,也只能認了。

這時候「父母官」的稱謂其實就成了州縣官員們權利的一種證明,他們想當別人父母,便作別人父母,想讓別人當兒子,便讓別人當兒子。

如此,「父母官」也就成了古代官場一種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符號了,不光是父母官,他們無論自稱什麼都沒問題,爺爺官,沒問題!奶奶官,沒問題!舅舅官,更沒問題!隨他們樂意,與老百姓反正是沒啥關係的。

歡迎關注,與龍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

相關焦點

  • 古代高級官員在告老還鄉後,他家鄉的縣令能管轄他嗎?
    在古代,高級官員退休並告老還鄉,被稱為致仕。但是,這些高官致仕後,卻並不等同於普通百姓,甚至連他們家鄉的父母官都無法管轄他們。 對於這樣一個巨無霸,知縣雖然是他的父母官,單純從官階官位上要比致仕高官要大,但畢竟人微言輕,縱使是想管,也沒法管。 而且,古代高級官員致仕後仍會擁有一系列特權,單憑這些特權,就足能讓一個小小的知縣望而卻步了。
  • 為何古代官員都自稱微臣,只有清朝稱奴才?其實這是一種特殊榮耀
    古代的官員大多自稱為「臣」,臣字的歷史非常古老,在甲骨文中就有相關的記載。而其本來所代指的,是身份低微之人,直到秦朝都還用「男曰臣,女曰妾」來形容貧賤之人。但奴隸社會逐漸瓦解後,「臣」又成為了官吏在君王面前的一種謙稱。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就用「先帝不以臣卑鄙」的謙遜之詞來感激先王的知遇之恩。而皇帝則一般稱呼大臣為「卿」,這是先秦時期對士大夫階層的一種尊稱。
  • 地方父母官-----城隍
    在中國古代,稱有水的城塹為池,無水的城塹為隍。古代的城市居民在城牆外有護城河的城池,人們為了城市的安全和城裡百姓的安危,對於事關城市安全的城池,自然要請一位保護神了,這位神祇就是城隍神。當時各處大小城池都建有城隍廟,幾乎沒有一座城市沒有城隍廟的。人們需要城隍神的保佑,當然要供奉、祭祀城隍神了。祭祀城隍神的起源非常早,大約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商周時期,人們有祭祀水庸的風俗。
  • 父母官的演化史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老天爺的不棄人、不厭人,對應到天子就是對自己百姓、自己子民的不放棄、不拋棄、負全責、家天下、天下為公的愛民宗旨,這一宗旨直接貫穿幾千年的華夏文明。不管是慎子提出的「立天子以為天下」、商鞅提出的「為天下位天下」,還是後來儒家在此基礎上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治國理念。」無一不是合天道,代天而行的治國理政原則。
  • 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
    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看過《西遊記》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印象。唐僧每到一處,都會自稱自己是「貧僧」,而一些古裝劇中,有些和尚卻又稱自己為「老衲」。他們同是和尚,為何自稱卻有所不同呢?一般來說,「老衲」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和尚的自稱,而「貧僧」則適用於幾乎所有的和尚。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是一種自謙的說法,或者說是一種自嘲,類似於現在的「屌絲」、「單身狗」等。和尚為什麼要這麼稱呼自己呢?
  • 古代官員退休那些事:退休年齡一般人達不到,告老還鄉不等於安全
    古代的官員老了,都能「告老還鄉」?那可不一定。更進一步說,「告老還鄉」就等於可以頤養天年嗎?那也不一定,而且可能兇多吉少。至於為什麼,我們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古代的退休,也就是「致仕制度」。「致仕」是古代專指官員退休的術語。中國人自古講究「葉落歸根」,古代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因為身體健康等原因,一般就要主動辭官歸鄉,頤養天年。不過,不同於今天到法定退休年齡就自然退休,古代官員致仕的條件是非常嚴格的,而且,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如願告老還鄉。
  • 【史鑑】中國古代官員俸祿
    >幫你管理你就得給人家發工資古代就叫做俸祿  中國古代官員俸祿制度,從時間上它上起戰國秦漢,下至清末,經過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一般歷史條件下內外、文武官員的俸祿制度及其演變軌跡,同時還要論及少數民族貴族統一中原時期俸祿制度的變化和發展趨勢,以及世襲皇權下貴族(主要指皇族)的世襲爵祿制的變化。當然,官員的俸祿與職官制度的演變,俸祿有無常制和俸祿厚、薄與吏洽的好壞,以及國家財政制度,特別是賦稅制度的變革,都有其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繫,在敘述中也理所當然地應該結合涉及。  我國古代官員的俸祿是和秩級聯繫在一起的。
  • 有人想退退不了,有人主動退休被表揚,古代官員退休不容易
    當然古代人跟現代人不同的是,沒有那麼多給人打工的營生,所以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古代的那些官員,到日子了怎麼退休、能不能退休?當然不同的時代,退休制度是由根本性區別的,而且很多時候也不是所到日子了你就可以退休,然後乖乖回家靠著養老金過日子。比如在大漢朝,規矩是這樣的:官員年老退休,可以領到原來三分之一的俸祿作為退休金。
  • 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回鄉,靠什麼生活?古人的一個特質我們丟失了
    古代官員,如果一輩子沒有被罷過官,或者辭過職,那都不好意思見人!春風得意時,上幾年班,不高興就甩印走人,甚至有的一輩子都不願意做官,躲到鄉間僻野,天天一覺日上三竿。這種生活狀態,讓今天的人們羨慕得只想哭:老子天天累得像頭驢,都躲不過雪片般的帳單,他們憑啥這麼悠閒?難道古人的書裡真有「黃金屋」,真有「顏如玉」?
  • 古代皇帝為什麼要自稱為朕?
    為什麼古代的皇帝們都要自稱為朕呢?要想解開這一謎題,就需要先追溯到秦始皇時期。當時秦國的大軍以秋風掃落葉般地掃除了六國,一統了天下。秦始皇正式稱帝,面對著朝臣的大肆吹捧,認為自己的功績已經超過了三皇五帝,並最終採納臣相李斯的建議,開始使用「朕」這樣的自稱。
  • 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告老,他們靠啥生活?古人有個特質我們丟失了
    「文官告老還鄉,武將解甲歸田」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員們退休的常態,而實際上在古代,官員退休都被稱作是「致仕」。一般的致仕年齡大多是70歲左右,若是有身有病痛則可以提前致仕。也是非常人性化的了。而古代也不是致仕後什麼都不管了,根據致仕前的官職,功績以及皇帝對官員的印象不同,致仕後的待遇也不同。而事實上官員致仕後的待遇,以宋朝為例。
  • 在古代公開自稱「我」,為什麼會被人譏為不懂禮儀?
    不管是在文學作品中,還是在現實生活裡,自稱「我」都是一種很普遍的做法。 而在古代,如果一個人社交場合或者是公共場合,直接自稱為「我」,會被譏笑為不懂禮貌。 那麼,在古代,人們在社交場合或者是公共場合,用什麼字來表示第一人稱?
  • 說古|古代對不作為官員的懲戒
    這段話的大意是,不遵守國家法令的也有諸侯國的庶子、訓人和正人、小臣、諸節等官員,他們竟然另外發布政令,告諭百姓,大大稱譽不執行國家法令的人,危害國君,這就助長了惡人,我怨恨他們,你要迅速根據這些條例捕殺他們。 周公在這裡講的,是對那些犯有瀆職罪的官員,可以用死刑的辦法進行懲處。
  • 明朝官員工資不足以養活全家,模範官員三楊、張居正如何養家餬口
    歷朝歷代中,明朝官員的工資低是出了名的,各級官員也不用抱怨,這些工資在朱元璋看來已經夠養活全家的了,比起老朱小時候那種境遇可強不知多少倍了。朱元璋給出的官員薪水確實不高,一個縣令一年收入才7.5石,相當於1000斤糧食左右。
  • 【周末讀史】中國古代官員的工資待遇
    以唐朝前期正三品京官(相當於當今的各部部長)為例:每年祿米400石,職田9頃,雜役38人,每日發常食料九盤(二升二合,粳米八合,面二升四合,酒一升半,羊肉四分,醬四合,醋四合,瓜三顆,鹽、豉、蔥、姜、葵、韭之類各有差;木橦、春二分,冬三分五釐;炭、春三斤,冬五斤),大概約合每月8000文;每日可享受免費工作午餐,每年元正冬至各賜絹5匹、金銀器、雜彩不等(包括夫人),依據品級國家配發至少五種不同場合的服裝
  • 古代官員告老還鄉,回到老家都幹什麼了?
    以上官員,而且大都是京官,在某個合適的機會,請求退休,告老還鄉。京官的任職地大都是在京城,是別人眼中的「一線城市」,生活條件好自不必說,為什麼還要回到不被人關注的家鄉呢?告老還鄉是我國流傳很廣的一種退休制度。
  • 中國有24個朝代,為何只有清朝的官員自稱奴才?真正原因讓人心痛
    ,到了後世的明清兩代,分別設立了內閣和軍機處,但是中國歷史上卻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24個朝代當中,只有清朝的官員自稱奴才,這是什麼原因呢? 古代臣子和皇帝對奏的時候都稱自己為臣,而且除了祭祀典禮的時候需要三叩九拜之外,入朝參政是不需要行跪禮的,除非是某一個大臣犯了不可饒恕的大罪才會下跪,一般情況下,如果讓大臣下跪
  • 古代皇帝自稱「朕」,那太上皇自稱什麼?乾隆給出「標準示範」
    秦始皇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因此他也是第一位自稱「朕」的人。從秦朝之後,沒有皇帝更改過自稱,這些皇帝都自稱「朕」,即使是到了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清朝也是如此,末代皇帝溥儀依然自稱「朕」。不過,相信大家都會有一個疑惑,如果皇帝自稱是「朕」,那麼皇帝的父親,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太上皇」又自稱什麼呢?
  • 古代官員是怎樣過新年的
    而在中國古代,官員過節也是非常講究的,對於官員們的行為準則有著一定的規定和規範。今天,方志君就帶您一起看看古代官員是如何過節的,以古為鏡,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新春佳節。中國古代大部分傳統節日形成於上古時期,逐步發展成為歷朝歷代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自然節氣、認知觀念等。最早的傳統節日活動和儀式一般都與原始崇拜和祭祀文化有關,後來宗教性質逐步淡化。
  • 兩個人在一起沒有合不合適只有願不願意
    兩個人在一起沒有合不合適只有願不願意,缺點可以慢慢改,性格可以慢慢磨合;所有的合適都是兩個人相互遷就和改變出來的;沒有天生合適的兩個人,所有能走在一起的人;都是在愛著彼此的長處,包容彼此的不足;兩個人朝著相同的方向共同努力就是最好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