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於對神的信仰,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會祈求神祇的保佑。在中國古代,稱有水的城塹為池,無水的城塹為隍。古代的城市居民在城牆外有護城河的城池,人們為了城市的安全和城裡百姓的安危,對於事關城市安全的城池,自然要請一位保護神了,這位神祇就是城隍神。當時各處大小城池都建有城隍廟,幾乎沒有一座城市沒有城隍廟的。人們需要城隍神的保佑,當然要供奉、祭祀城隍神了。
祭祀城隍神的起源非常早,大約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商周時期,人們有祭祀水庸的風俗。據典籍記載:上古時候的國家祭祀中,大型祭祀有八種,而第七種祭祀就是水庸。此時的水庸神就是城隍神的前身。
三國時期,祀奉城隍神的風俗流傳到江南一帶,當時東吳就有人修建城隍廟。南北朝的時候,梁朝的一個將軍帶兵團團圍住北齊的一座城池,城池裡的一員北齊守將聽說城裡有座城隍廟,當即帶領官兵百姓一起前往祭拜,祈求城隍保佑城池的安全。祭拜過城隍神之後,鼓舞了軍民抵禦敵人的氣概,他們奮勇戰鬥,將梁朝兵將阻於城外,梁軍久攻不下,只得退兵。人們相信這次守城戰的勝利和城隍神的保佑密不可分。
城隍神顯靈護城的事跡迅速傳播開來,人們對城隍神就更加恭敬了。後來,有人家裡妖怪作祟,也去祈求城隍神,請他驅趕在城中的妖怪,讓百姓安居樂業。
到了唐朝,人們對城隍神的祭祀更為普遍,還大舉興建城隍廟供奉城隍神。各地官員還經常參與祭祀城隍,有文章比較好的官員還要撰寫祭祀城隍的文章。總之,人們對城隍神越來越重視,城隍神是每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神祇,和土地差不多。
由於城池的重要性,城隍神的地位也隨之大幅度提高。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城隍的祭祀特別重視,大約是因為朱元璋來自民間,對城隍神和城隍廟比較熟悉的緣故。朱元璋說:「城隍神歷代都有祭祀,故此,我朝也要祭祀城隍。」由於洪武皇帝的金口玉言,有明一代,各地祭祀城隍神之風很盛。朱元璋敕封城隍神為王,南京、開封、臨州、太平等地的城隍都被封為王,城隍神之間的等級劃分得十分明確。
這就把城隍神世俗化、人性化了,城隍從此真正地進入人們的生活。祭祀城隍成為國家的祭典,沒到中秋時節,國家就舉行祭祀儀式祭祀城隍,天子要派官員前去主持祭祀,各地也要舉行祭祀儀式,各地必須由當地的最高官員主持祭祀。由於朝廷的推崇,城隍廟一時香火興盛,人們對城隍神一時信賴有加。
有人對城隍神如此受推崇心存疑慮,認為朱元璋祭祀城隍別有用心,醉翁之意不在酒,據說朱元璋曾經對大臣說:「朕所以祭祀京城城隍神,是想藉此對民間各地的百姓和官員有所了解。」原來朱元璋的意思是希望通過祭祀城隍,讓百姓和官員們能夠與國家同心同德。
城隍盛世日隆,道教對城隍神也重視起來。道教的神靈譜系歷來靈活,為了給教門壯大聲勢,道教順勢把城隍神納入自家門下,認為城隍可以驅邪,除了保護城池,還可以安邦護國,而且有求必應。還說,城隍還掌管著陰間之事,人死了以後到了陰間,得先見城隍神,然後才能夠見到閻王。
早先,城隍老爺並沒有明確的來歷,人們並不知道城隍是誰。因此,相信城隍老爺是天上來的。不過有人說城隍是那些歷史上有名的人物死後上任為城隍。城隍老爺當然要選一些或者就是響噹噹的人物的名人,人們往往將一些英雄、賢臣、良將作為城隍。各地也紛紛把當地人熟悉喜愛的名仕當做本地城隍。
老百姓從吸納先身上看到了與神相同之處,這就是愛護當地的百姓。因此,百姓就把那些曾經關愛過他們的人當成城隍神,希望他們當上城隍神之後可以繼續幫助百姓,懲惡揚善,保佑百姓的生活富裕安康。總體說來,人們希望城隍老爺是理想中的父母官,人們沒有選擇官吏的權利,卻可以選擇城隍神,城隍神也是樹立在人們心目中的一座碑。
請看這些城隍的名字吧:北京將文天祥當作城隍神;上海的城隍神最初是秦裕伯,民國初年宋教仁遇刺身亡之後,人們將這位為民國獻身的革命家奉為城隍;杭州的城隍神是周新;鎮江一帶的城隍神則是蘇信。
城隍神的誕辰是農曆五月二十八日。那一日人們要到城隍廟去,以香火祭拜城隍,並向城隍祈禱,還有一些喜慶的娛樂活動,為城隍神的生日助興。
另有一種祭祀城隍的活動是出巡,城隍要在一年裡出巡幾次。成渾身春季出巡被稱為收鬼,秋季出巡被稱為訪鬼。冬天還要出巡一次,這一次叫做放鬼。
城隍神每次出巡的意義都不大一樣,春季出巡是為了驅除惡鬼,秋季出巡是為了查辦鬼魂的冤屈,為他們平反。動機出巡則是為了體現仁慈之心,施布仁德於百姓。所以,人們歡迎城隍老爺出巡。
圖文源自網絡,意在分享,如有侵權請告知後臺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