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

2020-12-17 豫薦你

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

看過《西遊記》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印象。唐僧每到一處,都會自稱自己是「貧僧」,而一些古裝劇中,有些和尚卻又稱自己為「老衲」。「貧僧」和「老衲」有什麼區別呢?他們同是和尚,為何自稱卻有所不同呢?

一般來說,「老衲」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和尚的自稱,而「貧僧」則適用於幾乎所有的和尚。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是一種自謙的說法,或者說是一種自嘲,類似於現在的「屌絲」、「單身狗」等。和尚為什麼要這麼稱呼自己呢?

先說說「貧僧」

從字面意思看,「貧僧」就是自嘲自己很窮。

古代和尚真的很窮嗎? 大多數很窮,因為當和尚本身是一種修行,和尚的祖師爺喬達摩·悉達多為了保證僧人專心修行,曾經制定了一些戒律,禁止僧人受畜金銀。

「佛在靈鷲山中,跋難陀往市肆上,以錢易錢,持去。居士見,皆譏嫌。諸比丘白佛,佛為結戒。」「錢有八種:謂金、銀、銅、鐵、白蠟、鉛錫、木、 胡膠錢也。寶物者,即金、銀、錢、七寶瓔珞等。是中舍法,並四眾得罪。」

古人出家當和尚,是為了靜心修行,金錢這些身外之物,會勾起人的欲望,影響修行,因此大多數的和尚都是比較窮的,他們下山化齋,行萬裡路,吃盡苦頭,所以又被稱為「苦行僧」。這些和尚自稱是「貧僧」是再合適不過了。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和尚都很窮,有些「和尚」就富得流油,嚴格意義上說,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和尚,不過是打著和尚的名號騙人錢財,滿足自己的欲望,早就偏離了「靜心修行」的本質。

歷史上曾發生過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即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時期都曾經廢除過佛教。簡單來說,就是當時的和尚太有錢了。和尚到底多有錢,隨便舉個例子吧,根據《宋書》記載:

「(王僧達)乃遣主簿顧曠率門義劫寺內沙門竺法瑤,得數百萬。」

隨便打劫個和尚,就有幾百萬兩白花花的銀子,就問你服不服?

再說說「老衲」

根據漢語字典的解釋,「衲」字的本意為「補綴」和「縫補」,通「納」,引申義為「和尚穿的衣服」。在古代,衣服破了只能用針線來縫補,故而稱之為「納衣服」。和

唐代時期就出現了「老衲」這樣的稱呼,唐戴叔倫《題橫山寺》中就有「老衲供茶碗,斜陽送客舟」這樣的詩句,就是用來形容年老的僧人,這又是為什麼?

上文說道,和尚大多數都比較窮,特別是一些老和尚,他們在貧苦中修行,衣服都是縫了又縫,補了又補,可不就是「老衲」嗎?一些剛入門修行的和尚,稱自己為「老衲」還真是說不過去。

為何現在和尚不再自稱「貧僧」或是「老衲」了?

佛教歷經2000餘年,從漢代就傳入中國。它鼎盛於唐朝,後又經過數次的廢除,歷經興衰榮辱,早已本地化,也不再是最初的佛教,也不再標榜「苦行僧」式的修行。就拿中國最著名的寺廟少林寺來說,光是IP就能賺得盆滿缽滿,香火錢都不算什麼。

據網上流傳出的一些寺廟招聘啟事來看,當和尚工資很高,令眾多網友羨慕不已。但實際上,這些招聘啟事大多為謠言,真實的和尚到底有沒有工資,工資多少,也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清楚了,但最起碼,當和尚不會窮。

和尚不再那麼貧窮,稱呼自己「貧僧」確實不太合適了,而一些老和尚的袈裟,也不再縫縫補補,稱呼「老衲」自然也說不過去。

本文系「豫薦你」原創,圖片來自網絡!

豫薦你,一位熱愛歷史的文學青年,以正史為主,不喜歡篡改和曲解歷史,寫文以資料為準,歡迎關注了解更多真實歷史。

相關焦點

  • 和尚為什麼有的自稱貧僧,有的自稱老衲,貧僧和老衲什麼區別
    拋卻自家無盡財,卻持缽兒效乞丐,你說他窮不?自稱「貧僧」理所當然!但有人說今天的和尚已經很難自稱「貧僧」,因為已經很難看到託缽乞食的和尚,很多和尚都是養尊處優,有錢有閒。但今天我們討論的不是這個問題,而是為什麼和尚自稱貧僧,而有的和尚卻自稱老衲,貧僧和老衲有什麼區別。一、和尚為什麼自稱貧僧?
  • 和尚自稱老衲?為何萬歲的沙僧不自稱老衲,法海卻自稱老衲呢?
    從不自稱老衲的唐僧!在古代並非是和尚都喜歡自稱老衲,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唐僧唐玄奘陳禕(yī,601年-664年),他比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701年-762年)大99歲。我們在《西遊記》中看到氣宇軒昂、慈眉善目的唐僧,他可從來不自稱自己是老衲。就是後來,他們師徒四人都身披袈裟,也都不自稱老衲!這裡小姐姐問考考您,老衲是源自袈裟嗎?答不出來,也不要緊,後面有答案。咱們先看看唐僧四個徒弟中,誰年齡最大,是孫悟空嗎?是豬八戒嗎?是沙僧嗎?是白龍馬(小白龍)嗎?唐僧的四個徒弟也不自稱老衲!
  • 貧僧貧道貧尼師太老衲誰從了誰?古代出家人真的都是這樣稱呼嗎?
    電視劇和武俠小說看多了,對貧僧貧道師太老衲這樣的臺詞耳熟能詳,有時候開玩笑也會說:「師太,你就饒了老衲吧!」但是玩笑開多了,也會產生一個疑問:貧僧貧道貧尼師太老衲誰從了誰?古代出家人真的都是這樣稱呼嗎?有讀者說:「沒必要費心查閱史料,只要找幾個出家人問問不就行了?」
  • 佛教貧僧、老衲、洒家分別是什麼意思?
    釋迦牟尼自創佛教以來,其門人弟子各地傳法,不斷演變出不同的分支,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自稱。在佛教自稱中,有貧僧、老衲、洒家、小僧等。那麼,這些稱謂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老衲老衲指年老的僧人,亦為老僧自稱。出家人穿的衣服早先由別人不用的布塊縫納而成,稱為納衣,道教中有,「身披百衲伏魔衣,手持五明降鬼扇」之說..侶又別稱納僧,「老衲」一調由此而來。如法海就自稱老衲。而有時老尼姑也自稱老衲。
  • 古時候的和尚為什麼喜歡自稱「老衲」?這個「衲」,有兩層意思
    這段時間,有一本小說《老衲要還俗》非常火爆,而我們在影視劇中,也經常看到裡面有的和尚喜歡自稱老衲,其中到底有什麼來歷?  老,應該是資歷老,年齡大的和尚。  衲,有兩個意思,一個含義是僧人即和尚的衣服;還有一個意思跟"納"意思相同。
  • 「和尚」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和尚為什麼自稱「老衲」?
    我們常常會把投身於佛教的信徒稱為「僧人」,更通俗的叫法則是「和尚」,那麼,人們為什麼要把僧人稱為「和尚」呢?難道是因為他們剃髮後露出的光頭嗎?其實,「和尚」一詞是是從天竺國的梵文音譯出來的,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來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人士才能夠稱「和尚」 ,不是任何人都能稱之為和尚的。
  • 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
    眾所周知,在《西遊記》中,唐僧常常說的一句臺詞就是「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拜佛取經。」而在《射鵰英雄傳》中,全真道士的一句臺詞是「貧道平生所學,稍足自慰的只有三件」。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
  • 電影中和尚為什麼自稱貧僧,並不是因為窮
    經常在電影或電視劇中看見一些和尚自稱貧僧,比如86央視版《西遊記》中,唐僧每次上前都會說一句「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在周星馳食神電影中也有「貧僧乃少林寺方丈」,那麼為什麼他們總如此自稱呢?難道是因為很貧窮嗎?
  • 古時候的和尚喜歡自稱「老衲」,有什麼含義?
    和尚穿的衣服最初是由別人不用的布塊縫綴而成,稱為百衲衣,所以僧侶又稱為衲僧,老衲就成為了老和尚的謙稱。有時老尼姑也自稱老衲。「衲」即補綴之意。舊時社會上的物質生活並非像今日般豐富,以衣履來說,平常百姓也僅僅是有數件而已。
  • 無心的六個自稱:小僧、我、老衲、小和尚、無心、弟子
    二是自稱我,面對蕭瑟的諷刺,無心說,我去一個地方,但是沒有錢,你們一個穿著貂皮大衣,一個穿著霹靂火,一看就是有錢人。為什麼無心改變自稱呢?無心此時是將蕭瑟和雷無桀當作一起趕路的同伴了,所以自然地改變了自稱。
  • 電視劇裡那些和尚自稱「老衲」,究竟是什麼意思?
    電視劇裡的和尚很多,而老和尚們一般都會自稱「老衲」(或「老納」),不過說句實話,相信扮演老和尚的演員自己都不知道,「老衲」到底是啥意思。其實,這「老衲」不是人,而是衣服。老衲(老納)和尚穿的衣服,叫作「納衣」。「納」本是「縫補」或「補綴」的意思,後來引申為「綴合而成」之義。出家人的衣服,不求華麗,常用人們遺棄的碎衣片補綴而成,因此就稱作「納衣」。
  • 老衲這一拳,不知你能扛住否,這是三本關於和尚的故事
    哈嘍,大家好,我是九胖,關注我,不荒,廢話不多說,自小看完西遊記之後,直至今日,這部劇依舊還在陪伴著我們,甚至出現了不同的改編。多數,關於的是大師兄猴哥的故事,今天第一本我們來說說師傅的故事第一本:《退後讓為師來》作者:隱語者內容簡介:穿越唐僧,取經功成。
  • 「貧僧」「貧道」的自稱,是謙說自己貧窮不富嗎?
    「貧僧」「貧道」的自稱,是謙說自己貧窮不富嗎?他們的這種謙稱,是說自己知識淺薄,道行不深的意思。「貧」在這裡,不是指錢財物質上的貧窮,而是指道義修行上的不足。且看佛經《百論疏》上的解釋:「貧道者,乏聖道之義,是沙門自謙之稱。」
  • 開心一笑:老師:古代怎麼稱呼我?小明:老衲!貧僧!貧道!
    今天上班無聊突然想起,覺得好像哪裡有點不對勁……《由逗逼幽默搞笑事編輯整理》盛夏時美女麗麗穿了一件特立異的短袖來上課,外面全是線縫、線頭、反字,一時成為焦點。 男生小明不知就裡,好心提醒道:「美女,你的短袖穿反了。」 美女麗麗炫道:「哪有,就是這種衣服。」 「不可能」,小明不肯罷休,「我看看裡面。
  • 古代的稱謂和禮節,中文有多難,老外看了連夜回國
    而古代可不一樣,不同的人行不同的禮,對不同的人行不同的禮,真可謂繁瑣至極,這一點還是咱們新中國好,取消了那些破爛繁文縟節。不過話雖這麼說,寫武俠小說還是得注意這一點,如果現在咱們寫古代,寫兩人見面來一句,「Hi!」這立馬出戲。所以多多少少還是得有這方面的描寫才行。
  • 4本經典網絡文:《老衲要還俗》我要還俗,其妻生子,過日子!
    最近很多書友私聊評論說書荒了,讓小編給大家推薦幾本好書,那麼今天小編就來拯救大家的書荒啦,下面小編來給書友們推薦4本經典網絡文:《老衲要還俗》我要還俗,其妻生子,過日子!《冰火魔廚》作者:唐家三少【片段欣賞】「爸爸,為什麼他們不讓咱們見到媽媽呢?」高大男子冷哼一聲,眼中似乎要噴出火來似的,「他們,哼,他們。念冰,你還小,等你長大了,就會明白了。
  • 佛系搞笑:女施主,老衲這廂有禮了
    據多年考古實踐和文獻研究,佛教最早傳入中國內地的時間是在秦始皇時代,在隋唐兩代進入鼎盛時期,即使是在現在,佛教依然擁有眾多信徒。佛系搞笑:女施主,老衲這廂有禮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扒一扒佛教那些讓人捧腹的笑料,想知道有多好笑嗎?那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就在那一次,擦肩而過的瞬間我們相視一笑,我頓時下定決心要為了她還俗,讓我的人生為愛情勇敢
  • 「貧僧」源流考
    佛教經過南北朝時期的發展逐漸壯大獨立,在唐代產生了專用自稱「貧僧」。到了元代,「貧僧」最終取代「貧道」,以壓倒性的優勢成為佛教徒專用自稱。「貧僧」的產生和發展,反映了佛教徒身份自我認同的完成。「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求經」是電視劇《西遊記》中唐僧經常說的臺詞之一。「貧僧」作為僧人的自稱,從產生之初就成為佛教徒的專用稱謂。
  • 古人為何不自稱「我」?
    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也用陛下代稱皇帝。3、皇太子、親王的敬稱一般也是:殿下。
  • 一夢黃粱新書36萬字太監,他的和尚文《老衲要還俗》值得一看
    一夢黃粱目前在連載的新書名叫《我把地球玩廢了》,小說是在今年八月十號上線的,寫到現在四個月的時間,總共36萬字。從更新上來說,還是比較的少的。畢竟按照一般的日更四千字,四個月的時間也該快有五十萬字了。成績不佳,算是一夢黃粱主動選擇太監的直接原因了。另外就是看一夢黃粱的解釋說明,選擇提前結束也是受到了不少讀者謾罵的影響的。看來小說中的一些劇情爭議比較大,他上架的時候,也對前面進行大修過,但效果明顯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