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裡的和尚很多,而老和尚們一般都會自稱「老衲」(或「老納」),不過說句實話,相信扮演老和尚的演員自己都不知道,「老衲」到底是啥意思。
其實,這「老衲」不是人,而是衣服。
和尚穿的衣服,叫作「納衣」。「納」本是「縫補」或「補綴」的意思,後來引申為「綴合而成」之義。出家人的衣服,不求華麗,常用人們遺棄的碎衣片補綴而成,因此就稱作「納衣」。《佛祖統紀》中摩訶迦葉尊者說:「我今亦當隨佛出家,即著壞色納衣,自剃鬚發。」可見「納衣」之稱由來已久。通常寫作「衲衣」,有人說,納受五種舊弊而作成衣,如寫「衲」字則違反了原義。
能夠做納衣的,還不是平常的布料。《釋氏要覽》介紹了五種納衣:「糞掃衣有五種:一、道路棄衣,二、糞掃處衣,三、河邊棄衣,四、蟻穿破衣,五、破碎衣。又有五種:一、火燒衣,二、水漬衣,三、鼠咬衣,四、牛嚼衣,五、奶母棄衣。以上衣,天竺人諱忌,故棄之。以不任用,義同糞掃,故共納成衣,名『糞掃衣』。」俗人拋棄的最骯髒、最破爛的衣服,補綴縫納為衣,叫作「糞掃衣」,也不算過分。實際上,佛教盛行後,僧尼衣服已非如此。
穿納衣,是「十二頭陀行」之一,每個和尚都得遵守。《佛祖統紀》談到慧思尊者說:「平時禦寒,唯一艾衲。」可見佛門生活的清苦。當然,穿納衣也是有意義的。《釋氏要覽》宣揚「納衣十利」:「十誦雲,若納衣不貼田相,不須披入聚落,此衣有十利:以、在粗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臥,五、浣濯易,六、少蟲壞,七、染易,八、難壞,九、更不餘衣,十、不失求道。」這「十利」,將納衣的優點已講得十分透徹了。
納衣為人所共知,成了僧衣的代名詞。和尚戴的帽子,也是納綴細碎布片而成,因此也就稱作「納帽」。《續高僧傳·景鸞傳》就有「衣以袈裟,覆以納帽」的記載。
到後來,「納」也成了僧侶的自稱或代稱,諸如「老納」、「貧納」、「納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