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僧貧道貧尼師太老衲誰從了誰?古代出家人真的都是這樣稱呼嗎?

2021-01-09 半壺老酒半支煙

電視劇和武俠小說看多了,對貧僧貧道師太老衲這樣的臺詞耳熟能詳,有時候開玩笑也會說:「師太,你就饒了老衲吧!」但是玩笑開多了,也會產生一個疑問:貧僧貧道貧尼師太老衲誰從了誰?古代出家人真的都是這樣稱呼嗎?

有讀者說:「沒必要費心查閱史料,只要找幾個出家人問問不就行了?」問不得,千萬問不得:您知道您問詢的「出家人」的師父是不是跟電影和小說?您問他還不如直接看電影呢——沒有電影,少林寺還不就是幾間破房子?

那麼怎麼探究古代出家人的稱呼呢?正史自然是看不得的,因為太簡練了,能用兩個字說清楚的事情,史書絕不會用三個字,所以對出家人稱呼,基本也都是書面簡稱。

既然正史不可靠,那麼我們又能從哪裡去找古代出家人的稱呼呢?不要著急,咱們有四大名著。這四本小說誕生於明清兩朝,武俠小說還沒有泛濫的時候,那時候寺廟還不收門票,和尚也未必十分富有,他們會不會謙稱自己為貧僧老衲,看看就知道了。

首先咱們來看沒有尼姑出現的《水滸傳》。

在《水滸傳》裡,好和尚可能只有智真長老和魯智深兩個。魯智深按照自己的關西口音,即使出了家,也是一口一個「洒家」的自稱,連無惡不作的華州賀太守都看出了破綻:「幾曾見出家人自稱洒家。這禿驢必是個關西五路打家劫舍的強盜,來與史進那廝報仇,不打如何肯招。左右好生加力打那禿驢。」

當然,魯智深也不是一貫自稱「洒家」,他在桃花莊暴打小霸王周通之前,跟劉太公的自稱是「小僧」,劉太公管魯智深叫「師父」。

再往前看,桃花莊比較沒有禮貌的莊客管魯智深直接叫「和尚」,而比較有禮貌的趙員外(金翠蓮傍的大款)稱呼智真長老是這樣的:「一事啟堂頭大和尚……煩望長老玉成,幸甚!」智真長老回答:「這個事緣是光輝老僧山門,容易容易。」

《水滸傳》裡有好和尚,也有壞和尚,但是無論好壞和尚,也無論趙員外還是潘巧雲,對和尚的稱呼都是「師父」「師兄」,那和尚自稱都是「小僧」。至於蘇東坡學士說的「不禿不毒,不毒不禿;轉禿轉毒,轉毒轉禿。」是調侃朋友佛印的玩笑話,當不得真。施耐庵先生說「 一個字便是僧,兩個字是和尚,三個字鬼樂官,四字色中餓鬼。」是否貼切,就請讀者諸君品評了,筆者不持立場,因為那些話是蘇東坡和施耐庵說的……

《水滸傳》裡最有名的道士公孫勝打上晁蓋莊門的時候,無論是晁蓋還是莊客,對公孫勝的稱呼都是一樣的:「門前有個先生要見保正化齋糧……那先生發怒,把十來個莊客都打倒了……不敢拜問先生高姓?貴鄉何處?」短短幾百字,「先生」二字出現了十五次。而公孫勝的自稱也很明白:「貧道複姓公孫,單諱一個勝字,道號一清先生。小道是薊州人氏……」

公孫勝自稱「貧道」「小道」,卻一點也沒把貧富放在眼裡,十萬貫生辰綱一點沒要——他下山就是搞事來的。

《水滸傳》裡沒有尼姑,《三國演義》裡也沒有,但是有和尚,而且這和尚跟關羽交情匪淺。關雲長千裡走單騎的時候,在汜水關差點被守將卞喜設計拿下,是漢明帝御前香火院——鎮國寺普淨和尚「以手舉所佩戒刀,以目視關公」。普淨跟關羽說話時候的口氣是這樣的:「還認得貧僧否?貧僧家與將軍家只隔一條河。」關羽兩次遇到普淨,稱呼都是一樣的:「吾師」。好像及時雨宋江,也是這麼稱呼魯智深的。

《水滸傳》和《三國演義》裡沒有尼姑,但是《西遊記》裡有,而且那裡面還有全天下最有名的尼姑——為表示尊敬,名字咱們就不提了,大家知道她的名字因為李世民的原因而減掉了一個字就行了。

在小說《西遊記》的設定中,此人是個女的(此前有過男像),所以應該是個尼姑,大家看看她第一次出場如何自稱:「既無盛會,又不傳杯,汝等可跟貧僧去見玉帝。」此人自稱「貧僧」,那麼有沒有人管她叫師太呢?不好意思,翻遍了《西遊記》,也沒看見「師太」二字。

前三本書裡找不到貧尼和師太,連老衲也找不見,或許《紅樓夢》裡面有。但是筆者是男的,看見《紅樓夢》就想做夢,所以連一章都沒看進去。這時候就要請問讀者諸君了:四大名著有三本出現了貧僧貧道,那貧尼師太老衲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紅樓夢》中有這樣的描述嗎?

相關焦點

  • 和尚為什麼有的自稱貧僧,有的自稱老衲,貧僧和老衲什麼區別
    因為道士自稱貧道,而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多東西沿襲了道教,所以和尚一開始也自稱「貧道」,但是發展到後來,為了區別和尚和道士,和尚才開始自稱「貧僧「。那麼,和尚和道士為何自稱「貧僧」和「貧道」?是表示自己很窮嗎?錯了,這裡的「貧」並不是指「貧窮」。佛經的《百論疏》裡有解釋:「貧道者,乏聖道之義,是沙門自己的謙稱。」
  • 佛教貧僧、老衲、洒家分別是什麼意思?
    佛門中人有哪些自稱,貧僧、老衲、洒家等有何區別?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和尼泊爾境內,一千多年前就已傳入我國。佛教在我國的大地上綻放出了璀璨的光芒,讓其一度達到最光輝的時刻,奠定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地位。我國佛教聖地眾多,其中五臺山、布達拉宮等都被尊為佛教祖庭。釋迦牟尼自創佛教以來,其門人弟子各地傳法,不斷演變出不同的分支,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自稱。在佛教自稱中,有貧僧、老衲、洒家、小僧等。那麼,這些稱謂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
    眾所周知,在《西遊記》中,唐僧常常說的一句臺詞就是「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拜佛取經。」而在《射鵰英雄傳》中,全真道士的一句臺詞是「貧道平生所學,稍足自慰的只有三件」。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
  • 開心一笑:老師:古代怎麼稱呼我?小明:老衲!貧僧!貧道!
    十個人玩,剪刀石頭布一直都出現,難分勝負。哥急中生智,提議就出剪刀石頭兩種。大家都覺得有道理,於是陸續有人出了剪刀就被淘汰掉了,最終大獎被某人領走。今天上班無聊突然想起,覺得好像哪裡有點不對勁……《由逗逼幽默搞笑事編輯整理》盛夏時美女麗麗穿了一件特立異的短袖來上課,外面全是線縫、線頭、反字,一時成為焦點。 男生小明不知就裡,好心提醒道:「美女,你的短袖穿反了。」
  • 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
    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看過《西遊記》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印象。唐僧每到一處,都會自稱自己是「貧僧」,而一些古裝劇中,有些和尚卻又稱自己為「老衲」。「貧僧」和「老衲」有什麼區別呢?他們同是和尚,為何自稱卻有所不同呢?一般來說,「老衲」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和尚的自稱,而「貧僧」則適用於幾乎所有的和尚。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是一種自謙的說法,或者說是一種自嘲,類似於現在的「屌絲」、「單身狗」等。和尚為什麼要這麼稱呼自己呢?
  • 和尚自稱老衲?為何萬歲的沙僧不自稱老衲,法海卻自稱老衲呢?
    從不自稱老衲的唐僧!在古代並非是和尚都喜歡自稱老衲,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唐僧唐玄奘陳禕(yī,601年-664年),他比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701年-762年)大99歲。我們在《西遊記》中看到氣宇軒昂、慈眉善目的唐僧,他可從來不自稱自己是老衲。就是後來,他們師徒四人都身披袈裟,也都不自稱老衲!這裡小姐姐問考考您,老衲是源自袈裟嗎?答不出來,也不要緊,後面有答案。咱們先看看唐僧四個徒弟中,誰年齡最大,是孫悟空嗎?是豬八戒嗎?是沙僧嗎?是白龍馬(小白龍)嗎?唐僧的四個徒弟也不自稱老衲!
  • 「貧僧」源流考
    而在有明確譯者的後漢譯經裡,「僧」都是作為敘述稱謂發展使用。《祐錄》卷四將《雜譬喻經》歸為失譯,方一新、高列過認為「不會早於東晉」。佛教在漢代初入中國,制度體系尚未完善,在稱呼上借用道教的「道人」「道士」,還沒有獨立使用的稱謂。所以說,「僧」在言語交際中的使用漢代還沒有出現。
  • 「貧僧」「貧道」的自稱,是謙說自己貧窮不富嗎?
    「貧僧」「貧道」的自稱,是謙說自己貧窮不富嗎?說得很清楚:這裡的「貧」不是「窮」,而是「缺少」的意思;「貧道」,即缺乏道行修煉。在出家人看來,酒色財氣、福祿壽禧等四大皆空,出家無家:一不要房子,二不要妻子,三不要票子,吃的是素食飯,穿的是百衲衣,住的是僧寮房,終其一生只幹三件事:打坐、念經、超度。他們要錢做什麼呢?
  • 佛系搞笑:女施主,老衲這廂有禮了
    佛系搞笑:女施主,老衲這廂有禮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扒一扒佛教那些讓人捧腹的笑料,想知道有多好笑嗎?那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就在那一次,擦肩而過的瞬間我們相視一笑,我頓時下定決心要為了她還俗,讓我的人生為愛情勇敢
  • 貧道的來歷
  • 「和尚」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和尚為什麼自稱「老衲」?
    難道是因為他們剃髮後露出的光頭嗎?其實,「和尚」一詞是是從天竺國的梵文音譯出來的,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來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人士才能夠稱「和尚」 ,不是任何人都能稱之為和尚的。並且,「和尚」這個稱呼並不只局限於男子,出家的女性僧人有資格的也可以稱為和尚。
  • 古代的稱謂和禮節,中文有多難,老外看了連夜回國
    寫武俠小說的時候更是如此,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體會,你寫古人聊天,總不能說:「你爸最近身體咋樣?」另一個說:「嗨!吃嘛嘛香,身體倍棒!」好,為了方便大家寫武俠小說,甚至古代言情小說,咱們這期就好好講一講古代的稱謂和禮節。
  • 貧道、貧道是指道士真的很窮嗎?
    但貧道難道就真的是指道士在物質方面的匱乏嗎?肯定不是。 貧道一詞由來已久,歷史上,早在晉代、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這一稱謂,當時政府還曾經制定相應法規要求僧人、道人均自稱貧道。 如在南朝《高僧傳》中記錄僧人釋智林所說話語中即有:「…如貧道鄙懷,謂天下之理唯此為得焉,不如此非理也」,除釋智林外,《高僧傳》中很多高僧都自稱為貧道,可見僧人自稱貧道是當時佛教界的通用習慣,而且僧人也常稱呼自己的修行為修道,這一習慣今天仍有僧人使用。
  • 古時候的和尚為什麼喜歡自稱「老衲」?這個「衲」,有兩層意思
    上了點年紀的人都知道,六七十年代中國的經濟落後,物質貧乏,人民生活水平低,底層老百姓穿的鞋子都不是在商店買的,都是家裡的女人用把破布用漿糊粘到一塊,再用針線,一針一線縫到一塊的,俗稱"納鞋底"。  那時候農村的女人,如果不會納鞋底,連對象都找不著,這是最基本的技能,不會的話,這家就沒有辦法過了。  六七十年代如此,中國古代更是如此了。  婦女們可以一邊納鞋底,一邊跟左鄰右舍閒聊家長裡短,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在外人看來,和尚是個很愜意的職業,很多人羨慕和尚,能斷了紅塵,無憂無慮。
  • 滅絕師太為何出家?她兩任男友皆死於明教高手之手!
    滅絕師太為何出家?她兩任男友皆死於明教高手之手! 滅絕師太是「峨嵋派」第三代掌門人,可謂是武功絕頂,威震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俗名方豔青,那麼她為何出家?
  • 從前出家人是貧僧,現在出家人是富僧
    學道,無論是在家、出家,要想道業成就,要記住世尊兩句名言,第一個是「以苦為師」,你要能吃苦,能吃苦就不會被外面誘惑;「以戒為師」,我能守規矩、我守本分。一個人能夠守規矩、守本分,喜歡吃苦,這個人就有成就的本錢,有這一生修行成功的資格。不肯吃苦,不肯守法,你修得再好,說老實話,決定出不了輪迴。
  • 人貧道不貧
    因他是豐幹禪師拾回來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國清寺安住下來,漸漸長大以後,上座就讓他擔任行堂(添飯)的工作。時間長了, 拾得也交了不少的道友,尤其與其中一個名叫寒山的貧子相交最為莫逆。因為寒山貧困,拾得就將齋堂裡多餘的菜用一個竹筒裝起來給寒山背回去用。
  • 峨眉派第二代掌門風陵師太是誰?原來是楊過和郭襄的愛情見證人
    郭襄以後的人生就是找楊過,但是直到四十歲也沒找到,終於心灰意冷,出家當了尼姑,開創了峨眉一派。可惜郭襄並不是個看破紅塵的出家人,她的心中一直裝著楊過放不下,因此給徒弟起名風陵師太,就是紀念自己十六歲風陵渡遇楊過。那麼風陵師太又是誰呢,這還得從年代推算。
  • 貧僧有話要說一說 我還是以「貧僧」為名吧!
  • 於中華|順治出家因緣(戲說)
    順治出家因緣(戲說)世間風雲多變通,陰晴冷暖難測評。明朝末年一老僧,結廬隱居峨眉峰。老僧偈語告徒兒:珍藏畫像待山中,老衲離去十二載,再下高山尋我蹤。逢人就問畫中人,看誰識得吾貧僧?難怪總有出家意,不戀紅塵兒女情!順治從此萌佛心,不理朝政心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