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

2021-01-09 敏姐歷史

眾所周知,在《西遊記》中,唐僧常常說的一句臺詞就是「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拜佛取經。」而在《射鵰英雄傳》中,全真道士的一句臺詞是「貧道平生所學,稍足自慰的只有三件」。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

當然不是了,「貧僧」、「貧道」的「貧」並不是指的貧困,據史料記載,佛教是從遠古的印度傳來的,不過印度的和尚並沒有「貧僧」稱呼,這完全是由國人創造出來的。

在佛經的《百論疏》中這樣解釋道:「貧道者,乏聖道之義,是自謙之稱」,是的,可以看出,之所以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就是一自謙的稱號了。在這裡,「貧」指的是少的意思,而「道」則指的是道行、修行,這樣來看,他們自謙表示自己的修行還淺,並沒修煉到家。

漸漸的「貧道」、「貧僧」分別成為了道士、和尚的專用詞,按照這個道理,尼姑自稱自己為「貧尼」。都是自謙的意思,儘管說他們是不同的道業。而值得一提的,大家都知道,國有國規家有家規,佛教也是一樣的,它也是有著自己的規定的,它規定「一切亡比丘物,盡屬四方僧」。

這就是說寺廟的經濟財產是共有的,僧人是沒有私自財產的,其中衣食住行全由寺廟承擔,所以,人們常說的「富廟窮和尚」也是很有道理的。但在這裡,道士自稱「貧道」,和尚自稱「貧僧」可並非是他們貧困潦倒,這只是一種謙虛的自稱罷了,就拿帝王來說吧,他們還自稱「寡人」呢!

相關焦點

  • 和尚為什麼有的自稱貧僧,有的自稱老衲,貧僧和老衲什麼區別
    拋卻自家無盡財,卻持缽兒效乞丐,你說他窮不?自稱「貧僧」理所當然!但有人說今天的和尚已經很難自稱「貧僧」,因為已經很難看到託缽乞食的和尚,很多和尚都是養尊處優,有錢有閒。但今天我們討論的不是這個問題,而是為什麼和尚自稱貧僧,而有的和尚卻自稱老衲,貧僧和老衲有什麼區別。一、和尚為什麼自稱貧僧?
  • 「貧僧」「貧道」的自稱,是謙說自己貧窮不富嗎?
    「貧僧」「貧道」的自稱,是謙說自己貧窮不富嗎?說得很清楚:這裡的「貧」不是「窮」,而是「缺少」的意思;「貧道」,即缺乏道行修煉。在出家人看來,酒色財氣、福祿壽禧等四大皆空,出家無家:一不要房子,二不要妻子,三不要票子,吃的是素食飯,穿的是百衲衣,住的是僧寮房,終其一生只幹三件事:打坐、念經、超度。他們要錢做什麼呢?
  • 和尚自稱老衲?為何萬歲的沙僧不自稱老衲,法海卻自稱老衲呢?
    沙僧如此高齡,他也從來沒自稱老衲,要知道年齡不是問題,問題是資歷,沙僧上班那麼晚,師父、師兄都不自稱老衲,他憑什麼自稱老衲?您知道嗎?貧僧是唐朝的稱呼,最初和尚也叫貧道!同是天下貧道人,相逢相識論寶玉這也就有了在《西遊記》中,唐僧師徒的團隊,在化緣時往往都自稱是貧僧。
  • 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
    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看過《西遊記》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印象。唐僧每到一處,都會自稱自己是「貧僧」,而一些古裝劇中,有些和尚卻又稱自己為「老衲」。「貧僧」和「老衲」有什麼區別呢?他們同是和尚,為何自稱卻有所不同呢?一般來說,「老衲」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和尚的自稱,而「貧僧」則適用於幾乎所有的和尚。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是一種自謙的說法,或者說是一種自嘲,類似於現在的「屌絲」、「單身狗」等。和尚為什麼要這麼稱呼自己呢?
  • 貧僧貧道貧尼師太老衲誰從了誰?古代出家人真的都是這樣稱呼嗎?
    電視劇和武俠小說看多了,對貧僧貧道師太老衲這樣的臺詞耳熟能詳,有時候開玩笑也會說:「師太,你就饒了老衲吧!」但是玩笑開多了,也會產生一個疑問:貧僧貧道貧尼師太老衲誰從了誰?古代出家人真的都是這樣稱呼嗎?有讀者說:「沒必要費心查閱史料,只要找幾個出家人問問不就行了?」
  • 電影中和尚為什麼自稱貧僧,並不是因為窮
    經常在電影或電視劇中看見一些和尚自稱貧僧,比如86央視版《西遊記》中,唐僧每次上前都會說一句「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在周星馳食神電影中也有「貧僧乃少林寺方丈」,那麼為什麼他們總如此自稱呢?難道是因為很貧窮嗎?
  • 貧道、貧道是指道士真的很窮嗎?
    網絡上有句話很有道理,就是凡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所以,講到貧道是說道士很窮這個話題
  • 貧道的來歷
  • 「貧僧」源流考
    佛教經過南北朝時期的發展逐漸壯大獨立,在唐代產生了專用自稱「貧僧」。到了元代,「貧僧」最終取代「貧道」,以壓倒性的優勢成為佛教徒專用自稱。「貧僧」的產生和發展,反映了佛教徒身份自我認同的完成。「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求經」是電視劇《西遊記》中唐僧經常說的臺詞之一。「貧僧」作為僧人的自稱,從產生之初就成為佛教徒的專用稱謂。
  • 佛教貧僧、老衲、洒家分別是什麼意思?
    佛門中人有哪些自稱,貧僧、老衲、洒家等有何區別?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和尼泊爾境內,一千多年前就已傳入我國。佛教在我國的大地上綻放出了璀璨的光芒,讓其一度達到最光輝的時刻,奠定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地位。釋迦牟尼自創佛教以來,其門人弟子各地傳法,不斷演變出不同的分支,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自稱。在佛教自稱中,有貧僧、老衲、洒家、小僧等。那麼,這些稱謂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老衲老衲指年老的僧人,亦為老僧自稱。
  • 唐朝和尚受道士引導,遨遊仙都稚川,因此徹悟而學道修仙
    有一天,有一位名叫喬君的道士,容貌清瘦,鬚髮盡白,過來拜訪契虛和尚。喬君對契虛和尚說:「大師,貧道看你骨骼精奇,將來一定能遨遊仙都。」契虛和尚說:「貧僧乃是凡俗之人,怎麼能到達仙都呢?」幾個月之間,契虛和尚遇到了一百多個樵夫,都是吃完食物就離開了。契虛和尚心意稍稍懈怠,又認為自己被喬君欺騙了,於是打算回到長安。契虛和尚收拾好行李後,當天晚上,一名年少的樵夫對他說:「大師要去哪裡?」契虛和尚回答說:「我多年以來,一直想去稚川遊玩。」
  • 古時候的和尚為什麼喜歡自稱「老衲」?這個「衲」,有兩層意思
    這段時間,有一本小說《老衲要還俗》非常火爆,而我們在影視劇中,也經常看到裡面有的和尚喜歡自稱老衲,其中到底有什麼來歷?  老,應該是資歷老,年齡大的和尚。  衲,有兩個意思,一個含義是僧人即和尚的衣服;還有一個意思跟"納"意思相同。
  • 古時候的和尚喜歡自稱「老衲」,有什麼含義?
    和尚穿的衣服最初是由別人不用的布塊縫綴而成,稱為百衲衣,所以僧侶又稱為衲僧,老衲就成為了老和尚的謙稱。有時老尼姑也自稱老衲。「衲」即補綴之意。舊時社會上的物質生活並非像今日般豐富,以衣履來說,平常百姓也僅僅是有數件而已。
  • 貧僧!貧道!
    貧僧!貧道!」班裡已經笑成一片。老闆說了,點一個贊,小編工資漲5毛,大家多多支持,更多搞笑內容持續更新中!
  • 古代的稱謂和禮節,中文有多難,老外看了連夜回國
    先說自己,如何稱呼自己呢?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感嘆一下咱們漢語的博大精深了,光一個「我」字就有那麼多種說法!不像老外的語言,來來回回就一個I,me,簡直沒法比。咱們自下往上,從底層往上說起。本官,本府,本縣,下官,卑職,臣,微臣,末將,屬下,奴才……王爺級的:孤王,孤,孤家,小王,本王……皇帝:朕,寡人,孤……皇后:本宮,妾身,臣妾……說到這裡又不得不說說特殊職業,比如和尚,道士,他們的又不一樣
  • 和尚和道士都是素食主義者,為什麼和尚比道士更圓潤?原因很簡單
    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宗教,我要講的是佛教和道教之間的區別。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一個特別明顯的細節,那就是佛教和道教主要是素食主義者,但是和尚一般都比道士胖,即使是在我們經常看的電影和電視劇中,原因是什麼?這就是答案。首先,讓我們來談談兩者之間的區別,道教是關於否定的,佛教是關於因果關係的。
  • 明明都是吃齋,為何道士體型偏瘦,和尚卻偏胖?真相會顛覆你想像
    幾代人都愛看的86版《西遊記》中,觀眾不難發現裡面的道士都偏瘦,如太上老君、太白金星等,而和尚卻偏胖,如佛祖、彌勒佛等,明明都是吃齋,為何兩者在體型上相差這麼大?真相會顛覆你的想像。武則天逐漸得勢,一統天下,自然就要打擊李唐,因此武則天對佛教的態度極好,道教則逐漸不受寵,而唐朝又以胖為美,於是和尚體型圓潤,不受待見的道士則體型偏瘦,這是由於時代背景造成的緣故。
  • 同樣都是吃素,為何和尚大多偏胖,道士卻普遍消瘦?
    不管是在電視劇還是在現實裡面,和尚大多是大腹便便的,而倒是都是十分的瘦小,不僅如此,那些在寺廟裡面供奉的佛像和仙人也是形成了這樣的反差,比如彌勒佛就是大肚子的形象,而那些道士們卻顯得格外的清瘦,明明兩者都是吃素的,為什麼兩者之間的差距為什麼會這麼大?
  • 「和尚」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和尚為什麼自稱「老衲」?
    佛教自漢朝從天竺傳入我國後,先後在西域和中原經過逐漸的傳播發展後,成為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大外來宗教。我們常常會把投身於佛教的信徒稱為「僧人」,更通俗的叫法則是「和尚」,那麼,人們為什麼要把僧人稱為「和尚」呢?難道是因為他們剃髮後露出的光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