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契虛和尚,本是姑臧縣(今甘肅武威市境內)人,其父李氏在唐玄宗時擔任御史。契虛自幼愛好佛法,二十七歲時剃度出家,居住在長安佛寺中。
後來,範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叛,攻破長安門戶潼關,唐玄宗倉惶逃亡西蜀避難。契虛和尚遁入太白山中,採摘柏葉充飢,從此不食五穀。
有一天,有一位名叫喬君的道士,容貌清瘦,鬚髮盡白,過來拜訪契虛和尚。
喬君對契虛和尚說:「大師,貧道看你骨骼精奇,將來一定能遨遊仙都。」
契虛和尚說:「貧僧乃是凡俗之人,怎麼能到達仙都呢?」
喬君說:「仙都很近,大師只要努力就能到達。」
契虛和尚因此請喬君指路,喬君說:「大師可以在商山旅店中備些食物,饋贈給過往的樵夫,如果有樵夫問大師要去哪裡,大師就說想去稚川遊玩,必會有樵夫帶著大師前去。」契虛和尚聞言,心中非常歡喜。
等安祿山敗亡,唐玄宗從蜀地返回長安,天下無事。契虛和尚立即前往商山,寄居在山下旅店中,並準備了潔淨甘美的食物,饋贈給過往的樵夫。
幾個月之間,契虛和尚遇到了一百多個樵夫,都是吃完食物就離開了。契虛和尚心意稍稍懈怠,又認為自己被喬君欺騙了,於是打算回到長安。
契虛和尚收拾好行李後,當天晚上,一名年少的樵夫對他說:「大師要去哪裡?」
契虛和尚回答說:「我多年以來,一直想去稚川遊玩。」
樵夫大驚:「稚川,乃是仙都,大師怎麼能到達仙都呢?」
契虛和尚回答說:「我自幼喜歡神仙,常常遇見得道高人勸我去稚川遊玩。請問稚川遠不遠?」
樵夫說:「稚川很近。大師真想和我一起去稚川嗎?」
契虛和尚說:「如果真的能去稚川遊玩,我死也不後悔。」
於是樵夫帶著契虛和尚去了藍田,做好準備,當晚便登上玉山。二人趟過湍急的溪澗,翻過險峻的山嶺,走了八十裡,來到一處山洞。洞口有水流出,樵夫與契虛和尚一起用石頭堵住洞口,不讓水流出來。
三天後,洞口不再流水,於是二人一起進入洞中。洞內昏暗不可辨物,只見遠方有一處亮光,於是二人朝亮光走去,便走出了山洞。
這裡風和日麗,山清水秀,真是神仙之都。樵夫帶著契虛和尚又走了一百多裡,登上一座高山,此山巍峨險峻,契虛和尚望著頭暈目眩,不敢攀登。樵夫說:「仙都就近在眼前,你為何徘徊不前呢!」當即牽著契虛和尚的手一起登山。
二人登上山頂,山頂上很平坦,俯視山下的平原和川水,都飄渺不可見。二人又走了一百多裡,進入一個山洞,出來後,看見一片浩淼無際的湖水,水中有一條石路,一尺多寬,綿延一百多裡。
樵夫帶著契虛和尚踏上水中石路前行,來到了山下,前方有巨樹,高達幾千尋,枝葉遮天蔽日。
樵夫爬上巨樹,長嘯良久,忽然有秋風起於林間,頃刻從山頂下來一根巨繩,繩頭繫著一個布袋,樵夫命契虛和尚閉著眼睛坐在布袋中。
過了半日,樵夫說:「大師可以睜開眼睛了。」契虛和尚睜眼環顧四周,發現自自己已經到了山頂。
契虛和尚看見浮雲上有城市和宮殿,樵夫告訴他說:「這就是稚川!」於是二人一起入城,看見上百仙童,羅列前後。
有一位仙人對樵夫說:「這個和尚來幹什麼,他不是凡人嗎?」樵夫回答說:「這個和尚常常希望到稚川遊玩,所以我帶他來到這裡。」
隨後,樵夫帶著契虛和尚來到一座輝煌壯麗的宮殿。殿上有戴著玉簪冠冕的仙人,容貌雄偉,坐在玉案前,侍衛分列左右,儀衛森嚴。
樵夫命契虛和尚下拜行禮,並且說:「這是稚川真君(道士葛洪,字稚川)。」契虛和尚如言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