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尚受道士引導,遨遊仙都稚川,因此徹悟而學道修仙

2020-12-23 簷雨階苔

唐朝契虛和尚,本是姑臧縣(今甘肅武威市境內)人,其父李氏在唐玄宗時擔任御史。契虛自幼愛好佛法,二十七歲時剃度出家,居住在長安佛寺中。

後來,範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叛,攻破長安門戶潼關,唐玄宗倉惶逃亡西蜀避難。契虛和尚遁入太白山中,採摘柏葉充飢,從此不食五穀。

有一天,有一位名叫喬君的道士,容貌清瘦,鬚髮盡白,過來拜訪契虛和尚。

喬君對契虛和尚說:「大師,貧道看你骨骼精奇,將來一定能遨遊仙都。」

契虛和尚說:「貧僧乃是凡俗之人,怎麼能到達仙都呢?」

喬君說:「仙都很近,大師只要努力就能到達。」

契虛和尚因此請喬君指路,喬君說:「大師可以在商山旅店中備些食物,饋贈給過往的樵夫,如果有樵夫問大師要去哪裡,大師就說想去稚川遊玩,必會有樵夫帶著大師前去。」契虛和尚聞言,心中非常歡喜。

等安祿山敗亡,唐玄宗從蜀地返回長安,天下無事。契虛和尚立即前往商山,寄居在山下旅店中,並準備了潔淨甘美的食物,饋贈給過往的樵夫。

幾個月之間,契虛和尚遇到了一百多個樵夫,都是吃完食物就離開了。契虛和尚心意稍稍懈怠,又認為自己被喬君欺騙了,於是打算回到長安。

契虛和尚收拾好行李後,當天晚上,一名年少的樵夫對他說:「大師要去哪裡?」

契虛和尚回答說:「我多年以來,一直想去稚川遊玩。」

樵夫大驚:「稚川,乃是仙都,大師怎麼能到達仙都呢?」

契虛和尚回答說:「我自幼喜歡神仙,常常遇見得道高人勸我去稚川遊玩。請問稚川遠不遠?」

樵夫說:「稚川很近。大師真想和我一起去稚川嗎?」

契虛和尚說:「如果真的能去稚川遊玩,我死也不後悔。」

於是樵夫帶著契虛和尚去了藍田,做好準備,當晚便登上玉山。二人趟過湍急的溪澗,翻過險峻的山嶺,走了八十裡,來到一處山洞。洞口有水流出,樵夫與契虛和尚一起用石頭堵住洞口,不讓水流出來。

三天後,洞口不再流水,於是二人一起進入洞中。洞內昏暗不可辨物,只見遠方有一處亮光,於是二人朝亮光走去,便走出了山洞。

這裡風和日麗,山清水秀,真是神仙之都。樵夫帶著契虛和尚又走了一百多裡,登上一座高山,此山巍峨險峻,契虛和尚望著頭暈目眩,不敢攀登。樵夫說:「仙都就近在眼前,你為何徘徊不前呢!」當即牽著契虛和尚的手一起登山。

二人登上山頂,山頂上很平坦,俯視山下的平原和川水,都飄渺不可見。二人又走了一百多裡,進入一個山洞,出來後,看見一片浩淼無際的湖水,水中有一條石路,一尺多寬,綿延一百多裡。

樵夫帶著契虛和尚踏上水中石路前行,來到了山下,前方有巨樹,高達幾千尋,枝葉遮天蔽日。

樵夫爬上巨樹,長嘯良久,忽然有秋風起於林間,頃刻從山頂下來一根巨繩,繩頭繫著一個布袋,樵夫命契虛和尚閉著眼睛坐在布袋中。

過了半日,樵夫說:「大師可以睜開眼睛了。」契虛和尚睜眼環顧四周,發現自自己已經到了山頂。

契虛和尚看見浮雲上有城市和宮殿,樵夫告訴他說:「這就是稚川!」於是二人一起入城,看見上百仙童,羅列前後。

有一位仙人對樵夫說:「這個和尚來幹什麼,他不是凡人嗎?」樵夫回答說:「這個和尚常常希望到稚川遊玩,所以我帶他來到這裡。」

隨後,樵夫帶著契虛和尚來到一座輝煌壯麗的宮殿。殿上有戴著玉簪冠冕的仙人,容貌雄偉,坐在玉案前,侍衛分列左右,儀衛森嚴。

樵夫命契虛和尚下拜行禮,並且說:「這是稚川真君(道士葛洪,字稚川)。」契虛和尚如言下拜。

相關焦點

  • 明明都是吃齋,為何道士體型偏瘦,和尚卻偏胖?真相會顛覆你想像
    眾所周知,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何為道?被道教尊為始祖的老子李耳,稱「太上老君」,思想的主要範疇便是「道」,寫下的《老子》成為了道教中的《道德真經》,是宗教的主要經典,又因老子寫下道家經典《道德經》,老君也是太清道德天尊。
  • 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
    而在《射鵰英雄傳》中,全真道士的一句臺詞是「貧道平生所學,稍足自慰的只有三件」。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當然不是了,「貧僧」、「貧道」的「貧」並不是指的貧困,據史料記載,佛教是從遠古的印度傳來的,不過印度的和尚並沒有「貧僧」稱呼,這完全是由國人創造出來的。
  • 同樣都是吃素,為何和尚大多偏胖,道士卻普遍消瘦?
    不管是在電視劇還是在現實裡面,和尚大多是大腹便便的,而倒是都是十分的瘦小,不僅如此,那些在寺廟裡面供奉的佛像和仙人也是形成了這樣的反差,比如彌勒佛就是大肚子的形象,而那些道士們卻顯得格外的清瘦,明明兩者都是吃素的,為什麼兩者之間的差距為什麼會這麼大?
  • 唐朝最美禪詩,皎然和尚經典絕句,字字驚豔,細讀忘俗,有大境界
    關注六不和尚,感悟詩詞之美元好問曾有妙句說「詩為禪家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詩道與禪道,在唐朝已經並肩而行,到宋明,禪與詩更是如鹽入水,心境相通。學禪不解詩,慧心總未徹;學詩且知禪,靈境多裨益。這首詩讓王和尚一見傾心。此詩妙在豁達且空靈。詩題「寓言」,即託辭以寄意。皎然是唐朝著名詩僧,詩中多寫禪思妙悟,禪意超然,詩意閒適,清澹自如,別有神趣。此詩即是一例,可看做皎然的「寫照」。
  • 【社會萬象】唐朝的狐仙大人,是道士和尚聯手剿滅的嗎?
    那我告訴你,唐朝鼎盛期人口為8000萬,而到845年應該比8000萬少,和今天的泰國人口數量差不多(約7000萬),而目前泰國僧團據說大約有28萬人,全國大小寺廟有3萬座。不過,也特別要指出的是,唐代時,雖然設廟參拜狐之風盛行,同時九尾天狐也很受尊重,但是,這時的九尾狐已經被當做妖神了,失去了一貫的正統地位,開始向妖精的方向偏移。
  • 和尚打敗了道士,《西遊記》車遲國鬥法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透過這些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華麗優美的語言描寫,我們看到的是西遊記裡比較明顯的尊佛輕道,揚佛抑道的思想!故事一開始,唐僧師徒首先看到的是炎炎烈日下眾多和尚衣衫襤褸,揮汗如雨的在做著苦力。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監管的少年道士,個個星冠耀耀,衣著光鮮且悠閒自得!經過詢問得知,由於和尚屢次求雨未果,惹怒國王!
  • 《嶗山道士》:書生修仙,只為金銀!其心不正,黃粱一夢
    要學神仙,駕鶴飛天。點石成金,妙不可言。導演或許不會想到,近四十年後的2020年,很多人是因為一首rap才知道了這部《嶗山道士》,一部誕生於1981年的木偶動畫,被不少觀眾譽為中國動畫中的藝術瑰寶,評價非常之高。雖然故事簡單,內涵易懂,但卻在中國動畫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
  • 細算浮生千萬緒,道士下山煉真炁,孤標傲世皆誰隱,萬般皆紅塵——陳凱歌《道士下山》 免費在線觀看
    只有經歷了紅塵中的善惡是非,愛恨情仇,才能領悟真正的大道真諦,把人生悟透,把人世看懂,是學道的一步。
  • 《聊齋之嶗山道士》:一個胸懷壯志卻不能吃苦的人,最後會怎樣?
    但這位王家的小少爺,卻從小就有一個志向,那就是學道。為了學道,王生離開了家,離開了父母,到嶗山去拜師學藝。但道士見到王生的第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品性:「恐嬌惰不能作苦。」看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曹雪芹筆下的和尚道士都是來自太虛幻境的神仙,女媧補天剩下的那塊石頭就是由癩頭和尚和跛足道人帶到人間去歷劫的,「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 和尚和道士都是素食主義者,為什麼和尚比道士更圓潤?原因很簡單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一個特別明顯的細節,那就是佛教和道教主要是素食主義者,但是和尚一般都比道士胖,即使是在我們經常看的電影和電視劇中,原因是什麼?這就是答案。首先,讓我們來談談兩者之間的區別,道教是關於否定的,佛教是關於因果關係的。
  • 賀知章:85歲當道士,一念之差錯過仙緣
    因此賀知章的仕途較平坦,後來還擔任了秘書監這樣的高官。這比起自詡「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要順利得多。李白的外號「謫仙人」正是賀知章崇敬地奉上。對待這個年輕後輩,賀知章青眼有加。他和李白同屬一個號稱為「仙宗十友」的小圈子。仙宗十友之中,還有道教茅山宗的祖師司馬承禎--這是唐朝的三朝帝師,中國道教史上宗師級人物。
  • 唐朝的神仙鬼怪詩
    有唐一代,詩人的夢想是進入仕途、升官發財、修仙。當仕途不如意的時候修仙就是畢生的目標。
  • 和尚與茅山道士搞笑鬥法,殭屍王被充氣大力士暴揍
    【非正常觀影的人間小黑】這部電影的劇情概括是:和尚道士互懟鬥法,美女徒弟中間摻水;道長慘被殭屍咬死,屍王終被暴打融化。電影開場,老和尚帶著姑娘回到家裡,隔壁住著傻徒弟,傻徒弟一時興奮惹怒了姑娘,被收拾了一頓,四目道長帶著殭屍趕路,自己找樂子,結果遇到狐狸精,一番大戰弄死了對方。
  • 超過百部影視劇的取景地,縉雲仙都風景區,如水墨畫般的地方
    唐玄宗驚嘆道:「是仙人薈萃之都也!」遂親書「仙都」二字。這段記載描述的是坐落於麗水市縉雲縣城東7公裡處的縉雲仙都風景區,它從隋代起聞名於世,其名一直沿用至今。 仙都風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仙霧繚繞,九曲練溪,風景極好,在2017年被評為「2017年度中國十大品質休閒基地」。由此可見縉雲仙都與美貌並存的實力。
  • 道士
    道教禮儀-道士稱謂道士之名源於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道教創立之後,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的道教神職教徒。
  • 法術,道士究竟是怎麼回事?
    存在是存在,但明顯是受了文學作品的放大影響,真實的道術遠沒有電視裡、小說裡那麼狂拽酷浪帥。畫個符上面都是金光閃閃的特效,隨便踏罡步鬥就招來天雷滾滾,道士們除了會道法還必須武功九段能跑能跳能飛腳...這真不是道士,這是演員林正英。
  • 嶗山故事|靜依解道:帶你走近嶗山道士,解密嶗山之道!
    而說到讓嶗山道士真正在熒幕上家喻戶曉的,應該是1981年上海電影製片廠的木偶動畫片《嶗山道士》。 誰解道 在策劃初期,團隊有幸結識了張靜依道長,她畢業於山東大學,是新聞學的高材生,也是一位才華橫溢,通古曉今的坤道,還曾獲得是中國道教協會講經大賽的全國冠軍。
  • 道家古典修仙和當代中華仙學
    作為仙學的當代集大成者,陳攖寧先生的學道求仙之路值得後人回味。陳攖寧先生道緣深厚,少年接受道家文化的薰陶,當還是翩翩少年的時候,就沉浸於道家文化經典。陳攖寧先生曾言:自幼 10 歲看葛洪《神仙傳》,即萌學仙之念。13 歲得先父抄本三豐真人《玄要篇》,及白紫清《地元真訣》,讀之津津有味,是為平生第一次獲見人元、地元兩種仙學書籍。
  • 虛雲老和尚:學道猶如守禁城
    古云:「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戰一場。不受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是黃檗禪師說的,前後四句,有二種意義。前兩句比喻,說我們用功的人,把守這句話頭,猶如守禁城一樣,任何人不得出入,這是保守得非常嚴密的。要使一向貪著色、聲、香、味、觸、法的賊不能侵犯,故曰如守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