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萬象】唐朝的狐仙大人,是道士和尚聯手剿滅的嗎?

2021-02-08 唐集客得


問唐朝的官方信仰是什麼?大多數人都知道是道教,因為皇家姓李嘛。

但其實道教只是朝廷正式認可的,民間實際上最流行的信仰其實是佛教和各種民間信仰。


比如說在會昌五年(845),唐朝全境共有寺院4萬4千座,僧尼26萬500人


這些數字乍讀起來沒什麼感覺對吧?

那我告訴你,唐朝鼎盛期人口為8000萬,而到845年應該比8000萬少,和今天的泰國人口數量差不多(約7000萬),而目前泰國僧團據說大約有28萬人,全國大小寺廟有3萬座。



所以說唐朝時的中國,是個跟現在的泰國相比也毫不遜色的佛國!!!是不是很顛覆傳統印象呢?


除佛教外,其實唐朝還充斥著各種民間信仰,這些神魔們往往來頭都不小,經常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傳承,在鄉野中他們有時甚至比佛教和道教更受歡迎!


比如在唐人張鷟寫的《朝野僉載》裡,就說「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當時諺曰:「無狐魅,不成村。」

什麼意思?就是說唐朝幾乎每個村莊都供奉著狐仙!



也別小看我們家的狐仙大人,因為相比佛教和道教,其實狐仙大人的歷史背景一點都不遜色。 


九尾狐和白狐,在中國先秦時期是一種瑞獸,往往和帝王聯繫在一起出場。


據東漢趙曄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記載,大禹曾在塗山(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這個地方,見到一隻九尾白狐,覺得是某種預兆,於是動了結婚的念頭,就娶了當地部族的女子,名為塗山氏。



七步成詩的曹植也說他曾見過一隻九尾狐,「黃初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鄄城縣北,見眾狐數十,首在後,大狐在中央,長七八尺,赤紫色,舉頭樹尾,尾甚長大,林列有枝甚多。然後知九尾狐。斯誠聖王德政和氣所應也。」(曹植《上九尾狐表》)


在上述這些史料的記載中,九尾狐的出現,是四海歸一、太平盛世的預兆;同時,九尾狐在歷史上還是多子多福的象徵。如果那時候中國辦奧運會,也許就輪不到熊貓當吉祥物了……



不過,也特別要指出的是,唐代時,雖然設廟參拜狐之風盛行,同時九尾天狐也很受尊重,但是,這時的九尾狐已經被當做妖神了,失去了一貫的正統地位,開始向妖精的方向偏移。而到了宋代,甚至出現了九尾狐蘇妲己這種貶損性的形象。從此無數的髒水開始潑向了九尾狐, 直到其中被認為最具神性的天狐也無法保住自身神聖地位的時候,九尾狐就完全墮落為了精怪。


也就是說,狐仙在中國失去正統地位,應該就是在唐朝或者唐朝以前發生的事情。

那唐朝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有學者注意到,從隋唐開始,在志怪小說中,僧道捉妖的故事明顯開始多起來,一般來說,小說反映的是時代背景和當時人的認識理念。


所以可以說,在隋唐時期,佛道兩教的昌盛發展,已經在排擠民間信仰,常用的最典型手段就是把民間信仰裡原先供奉的神貶低為妖,來加強自己的地位


這一點在宗教發展史上並不少見,例如基督教在歐洲興盛時,很多原先舊宗教的神就成了基督教裡的惡魔,典型的例子就是希臘神話中原先代表著歡樂和音樂的潘神,變成了基督教中頭頂羊角的惡魔形象。



佛教是和基督教相比也毫不遜色的世界性宗教之一,所以同樣拿這些本土原生信仰的神仙當妖怪打,特別是唐玄宗時期,佛教密宗傳入中國,密宗的咒術最擅長兩個方面。一是捉鬼驅邪,二是做法祈雨,於是和人們生活來往比較多的狐仙也成了他們的目標之一。


而在道教中,以符咒等方術治病驅鬼為主的各道派 被統稱為符籙派。像我們常常聽說的茅山道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從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道術門派,既可以治病,又可以驅邪,和狐妖鬥法更是他們的常事。



唐代志怪傳奇集《廣異記》中就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唐太宗把一個美人賜給長孫無忌。可卻有個狐仙來和長孫搶女人。

那狐狸自稱叫王八(汗),經常呆在美人的住所裡。美人被狐仙蠱惑了,每次見到長孫無忌,就拿著長刀砍他。


於是這事讓唐太宗知道了,於是找了好幾撥術士,都沒法治這狐狸。最後術士們只好說「相州的崔參軍」道術極高,能治這狐狸。

等崔參軍一到,狐狸就躲起來不敢見人。崔參軍也不多話,先擺了桌子開始寫符,唐太宗和長孫無忌都坐在旁邊看。


不一會兒,宅子裡井、灶、門、廁裡鑽出二十幾個人來,崔參軍就開始訓斥他們了:"你們作為這一家的家神,責任不小,為什麼讓一隻妖狐進到家裡來?"


家神們訴苦:"這是一隻天狐,來頭太大,我們管不住他。"

崔參軍又寫了一道符,這道符飛上天去,天地忽然間昏暗下來。唐太宗和長孫無忌嚇得退到屋裡去。


不一會兒聽到半空裡有兵馬的聲音。立刻,出現五個人,各有幾丈高,

崔參軍說:"趙國公家裡有一隻妖狐,煩請各位去把它捉來。"諸神答應一聲,就各自消失。皇帝才敢問這次是些什麼神?

崔參軍回答:他們是五嶽山神。


連五嶽山神都請來了, 天狐王八當然抵不過,被捆著扔到院子裡,不過到了這時,崔參軍也承認傷不了它,只有拿桃枝抽了它五下,把天狐驅逐出去,不許再回來。



從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發現,這位天狐大人雖然名字取得不好,但確實和後代傳說中那種野狐狸精不一樣,需要動用一堆五嶽山神這種級別的存在才抓得到,而且抓到了也不能隨便傷害,這地位比起得道之前的孫悟空也毫不遜色。


唐朝的狐仙大人們就是在這麼多佛道兩教的合力圍剿下,逐漸變成了後世地位頗低的「狐狸精」了。




相關焦點

  • 唐朝和尚受道士引導,遨遊仙都稚川,因此徹悟而學道修仙
    唐朝契虛和尚,本是姑臧縣(今甘肅武威市境內)人,其父李氏在唐玄宗時擔任御史。契虛自幼愛好佛法,二十七歲時剃度出家,居住在長安佛寺中。後來,範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叛,攻破長安門戶潼關,唐玄宗倉惶逃亡西蜀避難。契虛和尚遁入太白山中,採摘柏葉充飢,從此不食五穀。
  • 同樣都是吃素,為何和尚大多偏胖,道士卻普遍消瘦?
    不管是在電視劇還是在現實裡面,和尚大多是大腹便便的,而倒是都是十分的瘦小,不僅如此,那些在寺廟裡面供奉的佛像和仙人也是形成了這樣的反差,比如彌勒佛就是大肚子的形象,而那些道士們卻顯得格外的清瘦,明明兩者都是吃素的,為什麼兩者之間的差距為什麼會這麼大?
  • 明明都是吃齋,為何道士體型偏瘦,和尚卻偏胖?真相會顛覆你想像
    武則天逐漸得勢,一統天下,自然就要打擊李唐,因此武則天對佛教的態度極好,道教則逐漸不受寵,而唐朝又以胖為美,於是和尚體型圓潤,不受待見的道士則體型偏瘦,這是由於時代背景造成的緣故。但這不是主要的,雖然道士與和尚同是吃齋,兩者追求的又不一樣,和尚講究「我佛慈悲」,不殺生不吃肉,每日做的是打坐念佛,道教講究濟世救人、得道成仙,每日除了在道觀習武,還要下山歷練。
  • 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
    而在《射鵰英雄傳》中,全真道士的一句臺詞是「貧道平生所學,稍足自慰的只有三件」。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當然不是了,「貧僧」、「貧道」的「貧」並不是指的貧困,據史料記載,佛教是從遠古的印度傳來的,不過印度的和尚並沒有「貧僧」稱呼,這完全是由國人創造出來的。
  • 國學大師講述關於劍仙、狐仙的真實神秘故事
    說實話,我對他的學問不太感興趣,我倒是很喜歡他遊歷全國時,遇到的一些高人異事,狐仙女鬼故事,很有意思。講幾個南師和狐仙的故事吧。話說南師在四川峨眉山閉關,要閉關三年,去之前,他聽說當地鬧狐仙,鬧得很厲害。這個狐仙也不作惡,就是喜歡捉弄人,變幻成美女逗引僧人這種,類似惡作劇。
  • 和尚和道士都是素食主義者,為什麼和尚比道士更圓潤?原因很簡單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一個特別明顯的細節,那就是佛教和道教主要是素食主義者,但是和尚一般都比道士胖,即使是在我們經常看的電影和電視劇中,原因是什麼?這就是答案。首先,讓我們來談談兩者之間的區別,道教是關於否定的,佛教是關於因果關係的。
  • 唐朝女性「出家」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為何公主們都出家當道士
    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社會風氣,那就是「出家」。傳統古代女性必然要走向結婚生子這條道路,但是「出家」使很多唐朝女性擺脫了婚姻的束縛,因此出家也成為了社會的流行風向。不僅百姓愛出家,唐朝的公主們也都愛出家。
  • 古時候的和尚喜歡自稱「老衲」,有什麼含義?
    和尚穿的衣服最初是由別人不用的布塊縫綴而成,稱為百衲衣,所以僧侶又稱為衲僧,老衲就成為了老和尚的謙稱。有時老尼姑也自稱老衲。「衲」即補綴之意。舊時社會上的物質生活並非像今日般豐富,以衣履來說,平常百姓也僅僅是有數件而已。
  •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殺和尚燒寺廟的例子很多而燒道觀的卻很少?
    我國歷史上殺和尚燒寺廟的事件很多,比如火燒紅蓮寺、火燒少林寺。這兩件事主要發生在清朝初期,由於少林和尚「反清復明」,清政府進行了瘋狂的鎮壓,和尚和寺廟慘遭劫難。再往前推歷史,「三武一宗滅佛」是最轟動的殺和尚燒寺廟的事件,可以說形成了運動,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史無前例。我們都知道和尚是從事佛教的專業人員,也就是說一個人要從事佛教,必須剃光頭、穿上袈裟當和尚,這叫皈依佛門,和尚的居所是寺廟。道士是從事道教的專業人員,一個人要加入道教,不必像和尚那樣剃光頭,只要把頭髮盤起來,穿上道袍就行了,道士的居所是道觀。
  • 在西遊記中,為何道士能夠求雨而和尚卻不能?孫悟空帶你領略真相
    令人想不通的是,在西遊記的故事情節中,只有道士才能求得下雨,而和尚們是根本不行的。這也成了他們獨有的特權一般,最典型的就是在車遲國,該國有不少的和尚,並且在這也得到了長久的生存,當伴隨著那時的乾旱,莊稼啥的都缺水,這時國王就要求進行求雨,他們卻推說只會念經,他們不會求雨。
  • 唐朝道士馬湘道術高深,最終得道成仙
    唐朝杭州鹽官馬湘,字自然,他家世代為縣中小吏,唯獨馬湘喜歡經史典籍,鑽研文學道術,於是跟隨道士遊遍天下。後來馬湘回到江南,常常在湖州醉飲。某日馬湘喝醉跌入霅(zhà)溪,過了一天才出來,衣服也沒有溼。馬植問馬湘:「我有幸和道兄同宗同姓,想和你結為兄弟,希望向你學習道術,可以嗎?」馬湘問馬植:「相公你是哪個郡的望族?」馬植回答說:「扶風。」馬湘開玩笑地說:「相公扶風,馬湘則馬風,牛隻要相知,不是同姓也可以。」意思是說和馬植風馬牛不相及。然而馬植將馬湘供奉在家裡,更加尊敬他。有時馬植宴請賓客,請求馬湘略施小術看看。
  • 故事:1981香港狐仙事件
    1981香港狐仙事狐仙是什麼玩意?狐仙,通俗點兒說就是狐狸精,據說在道教衰微之後,作為「五大仙」之一被民間供奉的一種法力高強、還可以化作人形的大仙,唐宋時期,狐仙被人設廟參拜已經十分流行,甚至還有「無狐魅,不成村」的說法。歷史上,最著名的狐仙莫過於九尾狐妲己,她美豔絕倫,同時也心腸狠毒,助紂為虐,最終導致了商朝王國悲劇的發生。
  • 1981年震驚全港的狐仙殺人事件!
    期間,溫莎公爵大廈頂層某酒樓 (有傳是大廈對面的某酒樓)這酒家常有父母為小孩擺滿月酒,但在那擺酒的小孩,都會死於非命,有指是狐仙索命。) 當中流出最多的傳聞是一對夫婦於該酒樓中擺滿月酒,但事後,紅眼睛尖牙狐仙出現於婦人的夢中,說該夫婦沒有向他敬酒,要殺了小孩,一下子就把小孩咬死。
  • 八一八1981香港狐仙事件
    歷史上,最著名的狐仙莫過於九尾狐妲己,她美豔絕倫,同時也心腸狠毒,助紂為虐,最終導致了商朝王國悲劇的發生。蒲松齡的志怪小說《聊齋志異》中的狐仙則常常幻化為美貌女子,與凡人相戀的故事。但是,狐仙也不都像蒲松齡筆下的那麼美麗可愛,有傳說就說, 狐狸精會吃小孩子,例如1981年,著名的香港溫莎皇宮大酒樓案中的狐仙害人事件。
  • 為什麼聊齋裡的人可以娶狐仙做妻子,卻不願把女兒嫁給狐仙呢?
    01要去追溯狐仙的形象,最早的可以見於《山海經》裡面。寫有「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雖說這狐狸跟狐仙雖然本質上是一樣的,但又因其修行的時間不同,故兩者完全是兩種形象。正因如此,所以我在題中刻意寫的是狐仙而不是狐狸。《說文解字》裡對狐仙的描述是「襖獸也,鬼之所乘」。
  • 「 81 年,香港溫莎大廈狐仙殺人 」 事件
    期間,溫莎公爵大廈頂層某酒樓(有傳是大廈對面的某酒樓),這酒家常有父母為小孩擺滿月酒,但在那擺酒的小孩,都會死於非命,有指是狐仙索命。當中流出最多的傳聞是一對夫婦在該酒樓中擺滿月酒,但事後紅眼睛尖牙狐仙出現於婦人的夢中,說該夫婦沒有向他敬酒,要殺了小孩,一下子就把小孩咬死。
  • 李白和李泌 都是唐朝的道士和隱士 誰的結局更好 說明情商很重要
    這是《長安十二時辰》裡李必,原型是唐朝的李泌,是唐玄宗和唐肅宗身邊的紅人。他是道士,看他的裝束就知道了,他喜歡隱居修道,常常隱居在終南山,但是只要皇帝一紙召令,立刻道士下山。就是那個「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在《長安十二時辰》裡改名叫何執正的浙江紹興老鄉,他是武則天還在位的時候,以狀元身份進了唐朝政府部門工作的,他都對李白五體投地了,你說還有誰不服?李白是有才,可是他的情商不咋滴,用現在的話叫做「恃才傲物」。
  • 和尚打敗了道士,《西遊記》車遲國鬥法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故事一開始,唐僧師徒首先看到的是炎炎烈日下眾多和尚衣衫襤褸,揮汗如雨的在做著苦力。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監管的少年道士,個個星冠耀耀,衣著光鮮且悠閒自得!經過詢問得知,由於和尚屢次求雨未果,惹怒國王!而新來的三位道人(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卻法術無邊,一求即中,由此三人攛掇國王毀佛興道,眾多和尚被折磨之死!
  • 唐朝女道士寫下一首告白詩,將思慕之情寫進骨子裡,驚豔了千年!
    唐朝,一個極富浪漫的時代,經濟繁榮,文化奔放,人才輩出,詩歌,則是這個時代的代名詞。 關於唐朝的詩人,我們都能舉出幾個人名來,但大多數都是男性,若要問到唐朝著名的女詩人,你知道幾個呢?
  • 最愛讀書的朝代,和尚道士都可以參加科考,有錢就是這麼任性
    最愛讀書的朝代,和尚道士都可以參加科考,有錢就是這麼任性無論是哪個朝代,對於絕大多數寒門學子來說,科考是進入仕途,跳出自己所處社會階層的唯一途徑,寒窗苦讀、人到中年,依舊堅持考試的例子數不勝數,科舉艱難,但它也是對大多數人平凡人來說最為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