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和道士都是素食主義者,為什麼和尚比道士更圓潤?原因很簡單

2020-12-23 自己打造

自古以來,中國可以看作是一個融合性很強的國家,因為無論是外來的還是少數民族的,都會在不經意間融入到中國獨特的文化氛圍中。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宗教,我要講的是佛教和道教之間的區別。

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一個特別明顯的細節,那就是佛教和道教主要是素食主義者,但是和尚一般都比道士胖,即使是在我們經常看的電影和電視劇中,原因是什麼?這就是答案。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兩者之間的區別,道教是關於否定的,佛教是關於因果關係的。對於佛教,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宿世的因果關係,也就是命運,主要是告訴人們學會認識自己的命運,接受現實;而道教卻則恰恰相反,道教鼓勵人們一生多做好事,道教的極樂世界就是直接基於現實。有三個原因說明和尚通常比道士更胖。

一、追求差異。

我們看到的佛教雕塑大多是圓形和圓形的,這也是好運的象徵,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常說人們的財富是由他們的脂肪決定的;相反,道教中的大多數雕塑都很薄,給人一種不朽的感覺。正是因為追求的不同,身體形態也有差異。

二、不同的想法。

佛教認為人們應該觀察身體不乾淨,也就是說,對於他們來說,他們不會注意皮膚,也不會去練習和保養;但是道教卻則不同,他們更關注身體,先打通身體的氣脈,然後接受各種規則的約束,然後上船在路漫漫其修遠兮的路上。

三、不同的練習方式。

僧侶在佛教修道院修行,他們一整天的練習包括早晚課、背誦、冥想和背誦,這些課程主要是安靜的,不管什麼樣的練習,他們都只是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換言之,僧侶的生活是非常簡單和純潔的,然而道家則不同,雖然他們可以冥想,但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練武上,運動量也會很大。經常鍛鍊自然會顯得苗條。

相關焦點

  • 同樣都是吃素,為何和尚大多偏胖,道士卻普遍消瘦?
    不管是在電視劇還是在現實裡面,和尚大多是大腹便便的,而倒是都是十分的瘦小,不僅如此,那些在寺廟裡面供奉的佛像和仙人也是形成了這樣的反差,比如彌勒佛就是大肚子的形象,而那些道士們卻顯得格外的清瘦,明明兩者都是吃素的,為什麼兩者之間的差距為什麼會這麼大?
  • 明明都是吃齋,為何道士體型偏瘦,和尚卻偏胖?真相會顛覆你想像
    幾代人都愛看的86版《西遊記》中,觀眾不難發現裡面的道士都偏瘦,如太上老君、太白金星等,而和尚卻偏胖,如佛祖、彌勒佛等,明明都是吃齋,為何兩者在體型上相差這麼大?真相會顛覆你的想像。武則天逐漸得勢,一統天下,自然就要打擊李唐,因此武則天對佛教的態度極好,道教則逐漸不受寵,而唐朝又以胖為美,於是和尚體型圓潤,不受待見的道士則體型偏瘦,這是由於時代背景造成的緣故。
  • 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
    而在《射鵰英雄傳》中,全真道士的一句臺詞是「貧道平生所學,稍足自慰的只有三件」。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當然不是了,「貧僧」、「貧道」的「貧」並不是指的貧困,據史料記載,佛教是從遠古的印度傳來的,不過印度的和尚並沒有「貧僧」稱呼,這完全是由國人創造出來的。
  • 在西遊記中,為何道士能夠求雨而和尚卻不能?孫悟空帶你領略真相
    令人想不通的是,在西遊記的故事情節中,只有道士才能求得下雨,而和尚們是根本不行的。這也成了他們獨有的特權一般,最典型的就是在車遲國,該國有不少的和尚,並且在這也得到了長久的生存,當伴隨著那時的乾旱,莊稼啥的都缺水,這時國王就要求進行求雨,他們卻推說只會念經,他們不會求雨。
  • 和尚打敗了道士,《西遊記》車遲國鬥法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故事一開始,唐僧師徒首先看到的是炎炎烈日下眾多和尚衣衫襤褸,揮汗如雨的在做著苦力。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監管的少年道士,個個星冠耀耀,衣著光鮮且悠閒自得!經過詢問得知,由於和尚屢次求雨未果,惹怒國王!而新來的三位道人(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卻法術無邊,一求即中,由此三人攛掇國王毀佛興道,眾多和尚被折磨之死!
  • 最愛讀書的朝代,和尚道士都可以參加科考,有錢就是這麼任性
    最愛讀書的朝代,和尚道士都可以參加科考,有錢就是這麼任性無論是哪個朝代,對於絕大多數寒門學子來說,科考是進入仕途,跳出自己所處社會階層的唯一途徑,寒窗苦讀、人到中年,依舊堅持考試的例子數不勝數,科舉艱難,但它也是對大多數人平凡人來說最為公平
  • 唐朝和尚受道士引導,遨遊仙都稚川,因此徹悟而學道修仙
    有一天,有一位名叫喬君的道士,容貌清瘦,鬚髮盡白,過來拜訪契虛和尚。喬君對契虛和尚說:「大師,貧道看你骨骼精奇,將來一定能遨遊仙都。」契虛和尚說:「貧僧乃是凡俗之人,怎麼能到達仙都呢?」幾個月之間,契虛和尚遇到了一百多個樵夫,都是吃完食物就離開了。契虛和尚心意稍稍懈怠,又認為自己被喬君欺騙了,於是打算回到長安。契虛和尚收拾好行李後,當天晚上,一名年少的樵夫對他說:「大師要去哪裡?」契虛和尚回答說:「我多年以來,一直想去稚川遊玩。」
  • 和尚為什麼有的自稱貧僧,有的自稱老衲,貧僧和老衲什麼區別
    但有人說今天的和尚已經很難自稱「貧僧」,因為已經很難看到託缽乞食的和尚,很多和尚都是養尊處優,有錢有閒。但今天我們討論的不是這個問題,而是為什麼和尚自稱貧僧,而有的和尚卻自稱老衲,貧僧和老衲有什麼區別。一、和尚為什麼自稱貧僧?大家看吳承恩的《西遊記》,唐僧最讓大家熟悉的一句臺詞是:「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拜佛取經。」
  • 和尚與茅山道士搞笑鬥法,殭屍王被充氣大力士暴揍
    【非正常觀影的人間小黑】這部電影的劇情概括是:和尚道士互懟鬥法,美女徒弟中間摻水;道長慘被殭屍咬死,屍王終被暴打融化。回到家裡,四目開啟日常娛樂項目,懟徒弟、懟和尚,操控殭屍收拾徒弟,結果自己被打得鼻青臉腫,和老和尚倆人吃飯變成打鬧,不滿老和尚天天敲木魚,施法作弄老和尚,和尚被弄得差點晚節不保,結果被老和尚反手一個大招,作弄了道長,讓他喝了一大缸油,把肚子都弄大了。
  • 書生與道士,「聶小倩」們怎麼總選他們,因為和尚們有秘密武器
    在各種版本中,與寧採臣做比較的人物中,會有書生,商賈,農夫甚至還有道士,這些人都是被這些白骨鬼魂吸去了精魄而亡,但有趣的是,在所有的版本中,卻沒有和尚被成功引誘的,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常說中國文化是儒釋道合流的,既然是這樣為什麼偏偏和尚們不容易受到美色的勾引呢,難道身為出家人有什麼獨門秘籍來抵擋這種誘惑嗎?
  • 女道士一生作詩無數,其中一首對和尚表達愛意的詩,卻流傳千古
    詩歌,是古人的情感寄託,自古以來,才子佳人們都喜歡在詩句中隱晦地表達出心中所想,尤其是情詩,那種若即若離之感,讓不少人為之沉醉。唐代是文學鼎盛的時期,除了以李白、杜甫為首的男詩人外,也有許多才華出眾的女詩人。
  • 強推:五本男主是和尚或者道士的甜虐文,清冷禁慾男主×嬌豔女主
    今天給大家推薦幾本男主是和尚或者道士的小說,書荒的小可愛安排起來啦!第一次看這種類型的小說時仿佛打開新世界的大門,然後開始廣泛收集這類小說。橘子很吃這種沉穩禁慾,坐懷不亂的男主人設,女主妖豔撩人,高冷男主為愛跌下神壇。比較有代表性的如《不負如來不負卿》,每念一句「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都嗟嘆不已。
  • 民間故事:和尚知府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山西有個男子名叫王樹勳,此人做過書生,當過道士與和尚,又還俗成了知府,一生經歷極為豐富,堪稱清朝唯一,今天咱們就來簡單聊聊他的故事。王樹勳在乾隆末年參加進士考試失敗,一氣之下在京城的道觀木蘭院出家做了道士,後來他覺得做道士沒有意思,於是跑到憫忠寺,剃去頭髮做了和尚。憫忠寺的香火很旺,很多達官顯貴都來這裡上香禮佛,王樹勳在這裡認識了很多貴人,也撈了不少香火錢,成了一個有身價有人脈的和尚。
  •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殺和尚燒寺廟的例子很多而燒道觀的卻很少?
    我國歷史上殺和尚燒寺廟的事件很多,比如火燒紅蓮寺、火燒少林寺。這兩件事主要發生在清朝初期,由於少林和尚「反清復明」,清政府進行了瘋狂的鎮壓,和尚和寺廟慘遭劫難。再往前推歷史,「三武一宗滅佛」是最轟動的殺和尚燒寺廟的事件,可以說形成了運動,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史無前例。我們都知道和尚是從事佛教的專業人員,也就是說一個人要從事佛教,必須剃光頭、穿上袈裟當和尚,這叫皈依佛門,和尚的居所是寺廟。道士是從事道教的專業人員,一個人要加入道教,不必像和尚那樣剃光頭,只要把頭髮盤起來,穿上道袍就行了,道士的居所是道觀。
  • 國內「道教聖山」,如今變成「假道士」聚集地,隱士頭銜被利用!
    中國的神秘文化是中國的宗教文化,尤其是道教和佛教,很多人喜歡去這兩個景點。每年,許多人看破紅塵,選擇在這些地方隱居,其中最著名的是鍾南山。鍾南山是中國道教的聖地,每年都有很多人來這裡隱居修行。當初這些隱居的人抑鬱失意,很多都懷才不遇。然而,有些人來到這裡探索時發現了這種情況,這使得隱士在鍾南山的名聲越來越大。
  • 王圓籙的道士塔
    除了香火錢和售賣經卷所得的錢用於修復佛像和筆畫外,第16窟外的三層樓也是王圓籙於1906年主持修建的。  因為巨大和藏經洞的傳奇經歷,第16-17窟是每個來敦煌的人都必須遊歷的,否則很那發發思古之幽情,就像最大的35.5米的佛像和最大的臥佛也都是必遊的一樣。此外,飛天、反彈琵琶壁畫所在石窟也是必選項。
  • 清初嚴格執行剃髮令,為何道士留了頭髮,卻沒有被殺
    既然清初滿清統治者採取的手段那麼極端嚴厲,可是為什麼,他們卻允許道士留頭髮呢?實際上,當時有許多著名的人物,因為不願意剃髮,紛紛出家當道士。這種情況,滿清統治者其實是知道的。可是為什麼,滿清統治者明明知道這些名人出家的目的,就是為了躲避被剃髮,仍然放任不管呢?
  • 西遊記的故事:在三清殿,豬八戒施法逗道士!
    師徒四人正行間,忽聽得遠處有「嗨喝」之聲,行者上前查探,原來是一群和尚在兩個道士的監視之下做苦工,行者化作過路道士,搞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此地是車遲國的疆界,幾年前來了三位道士,一個叫做虎力大仙,一個叫做鹿力大仙,一個叫作羊力大仙。他們慣會呼風喚雨、點石成金,又教國王燒汞煉丹、長生不老之術,深得國王的歡心,因此權傾朝廷。
  • 嶗山道士耿義蘭扶教告御狀
    宋代初期,嶗山道士劉若拙得宋太祖敕封為「華蓋真人」.劉若拙祖師一身武藝,且善氣功,嶗山經常有虎狼出沒傷人,劉若拙勇驅虎狼,為民除害,自此以後山民都無需再提心弔膽,百姓感念他的功德,為他最早修行的茅庵送上一塊牌匾
  • 《聊齋之嶗山道士》:一個胸懷壯志卻不能吃苦的人,最後會怎樣?
    《嶗山道士》是《聊齋志異》中膾炙人口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卻具有非常深厚的思想內涵。不同於其他以描寫愛情和美女出彩的名篇,在《嶗山道士》中,蒲松齡告訴了人們一個非常簡單樸素的道理:在這個世界上,胸懷壯志的人非常多,但是能夠為了實現理想去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吃苦的人卻很少,空有壯志卻不能吃苦,最後只會一事無成,淪為世人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