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首唐詩現代人都很熟悉。其作者為盛唐時的大詩人賀知章。
賀知章是浙江紹興人,他年少成名,擔任過太子侍讀等官職。太子即皇帝唐玄宗的兒子,後來的唐肅宗。作為侍讀官,賀知章無疑等同於太子的老師。因此賀知章的仕途較平坦,後來還擔任了秘書監這樣的高官。這比起自詡「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要順利得多。
李白的外號「謫仙人」正是賀知章崇敬地奉上。對待這個年輕後輩,賀知章青眼有加。他和李白同屬一個號稱為「仙宗十友」的小圈子。仙宗十友之中,還有道教茅山宗的祖師司馬承禎--這是唐朝的三朝帝師,中國道教史上宗師級人物。
有這樣的朋友,想來賀知章很早就萌生了要當道士的想法。無獨有偶,詩仙李白同樣做了道士。這裡且不說他,只說賀知章。賀知章在朝中深得皇帝寵信,那時候也沒有到點退休一說。因此直到85歲的時候,賀知章實在幹不動了,才向皇帝申請退休。
這時候的賀知章身體和精力都已經不濟,他在向皇帝申請退休時還提出了另一個要求:求度為道士,將自家的府第舍為道觀。道教是唐朝的國教,皇帝自認太上老君為皇族的始祖。唐玄宗更是道教發展的強力推動者。看到老臣的請求,唐玄宗多半說了句:「朕很欣慰」。
這當然是揣測之詞。不過唐玄宗御製了《送賀知章詩》,又親自題寫了道觀名:千秋觀。並將賀知章老家紹興鑑湖中剡川部分劃出,改稱為鏡湖,一併賜給賀知章。有千秋道觀有鏡湖春水,可謂相得益彰。從這些恩典中,看得出唐玄宗的欣喜之情。
回到家鄉的時候賀知章年紀已大。幾十年宦海相隔,家鄉已經顯得那麼陌生。「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個「笑問」,比「哭號」更慘一些。雖然上了年歲,賀知章當道士卻是認真的。
當道士的終極目的為啥?答案是修仙。賀知章當道士這一年,茅山派祖師司馬承禎已經羽化近十年。想要修仙,卻不得修持之法。這是普通修煉人的煩惱,也是賀知章的煩惱。正當賀知章為此煩惱的時候,有人向他介紹:有個賣藥的王老先生,年歲雖大卻爽朗如孩童,看上去是一位修道高人。
賀知章聞言大喜,帶上一顆大明珠作為禮物,興衝衝去拜會王老。兩人在街上攀談了一會,賀知章也沒覺得這個王老先生有什麼高明之處。正好這時有個賣餅的人走了過來。王老先生隨手用大明珠換了一個大餅。賣餅的人愣住了,傻傻地將珠子託在手上,眼睛都直了。
賀知章也怔了一下,臉上不由得露出不舍和不高興的神態。一顆大明珠能換一輩子都吃不完的餅,莫不這王老先生是個傻子?賀知章非常不爽的神情,都被王老看在眼裡。王老先生默默地將餅退還,同時將明珠遞還給賀知章,遺憾地說,「您老慳吝之心未除,不適宜修道。」賀知章一聽這話,馬上醒悟這來:這只是一次試探。他後悔不已,可是來不及了。
仙緣在一念之間錯過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不久之後,賀知章便去世了。過了幾年,當初的學生--太子即位當了皇帝,還專門寫詔書追封賀知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