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知章:初心永終守,山河念故人

2020-12-22 騰訊網

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燈火繁華的長安城,在四海能人豪傑都千辛萬苦想擠進大唐帝都謀生的時候,一個在這裡呆了50多年的老人卻嚷嚷著要騎著他的毛驢,回到遠在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老家。

君臨天下三十餘載的唐玄宗收到老人的辭職報告後,望著他佝僂的身姿,滿頭的銀髮,以及滿臉堅定的憔悴面容,終於勉強答應了他的請求,並讓太子李嶼組織百官設宴,為他已經86歲的老師賀知章送行。

那一日的長安城,文武百官觥籌交錯,一向嗜酒如命的賀知章在喧鬧的人群中巡迴穿梭,他雖貴為三品秘書監、太子太傅,但縱目望去,屬於自己時代早已過去,此時的李林甫權傾朝野,高高在上的玄宗聖人也已是一個顫顫巍巍的老人,宴上大部分賓客都是他的晚輩。

狀元及第,官至三品,太子恩師,皇帝賜宴,這應該是賀知章仕途畫上句號最圓滿的一天了,玄宗還專門題了御詩,對賀知章的品質發出了由衷的讚嘆:

《送賀知章歸四明》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

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獨有青門餞,群僚悵別深。

時任翰林院供奉的李白也為他寫了一首詩,以表達留戀之情:

《送賀賓客歸越》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喧囂過後,花燈落幕,賀知章帶著深深的醉意,騎著毛驢晃晃悠悠的走出莊嚴肅靜的大明宮,穿過熙熙攘攘的長安城,回到樂遊原的家,當他離開的那一瞬,一定會想起36歲那年,收拾行囊,告別家鄉父老,從此一步踏進長安城的那一刻吧。

一切似乎都像是一場悠長的大夢,夢中的景致極盡繁華,但人生是場盛宴,註定要在觥籌交錯之下離散。

武皇證聖元年(公元695年),36歲的賀知章成為江南東道(今浙江省)歷史上第一位有史可查的狀元,彼時的大唐帝國方興未艾,經過太宗、高宗兩朝君臣的共同努力,又在武則天手中進一步鞏固壯大。

家鄉人都以賀知章為驕傲,但事實上,他並非青年得志,直到63歲前,他只是個負責祭祀的七品小吏,仕途緩慢而消磨人。

偌大的長安人口百萬,身處世界第一大都市,面對這樣出頭無望的悠長歲月,但凡憤憤不平的文人墨客,都會寫詩痛批時代的冷漠,就連有第一田園詩人之稱的孟浩然,也寫過「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這種牢騷詩,而賀知章不僅沒有怨言,反而偏安一隅,在時光的蹉跎中悠閒自得。

如果你真懂賀知章,就會發現他其實在用另一種態度表達自己的清高。從武則天登基開始,到唐玄宗李隆基繼位後的漫長時間裡,大明宮的政治鬥爭始終激烈地進行著,擁護武周王朝的新寵,以及忠心李唐江山舊臣,彼此間針尖對麥芒,你死我活的大戰一觸即發,大清洗隨時可能發生,不少著眼於眼前苟且,一時富貴,善於攀龍附鳳的朝臣們,多半都在改朝換代後都黯然離場。

而賀知章就像桃花源記中的世外人,從不攪和局勢詭譎的人事紛爭,在自己分內事上獨善其身。

也正是這種「孤傲」與「清狂」的為官之道,讓他即使身處漩渦中心,也永遠保持著中庸,才得以保全自身。最終在開元十三年,引起了唐玄宗的青睞,從此一路平步青雲,當上了工部侍郎,官運亨達的時候,已快步入古稀之年。玄宗是懂賀知章夫,擅長權利平衡術的他,需要一位與世無爭,永遠保持中立的朝臣提醒他把握尺度,在左相李适之,右相李林甫,太子李嶼三權爭寵,暗潮湧動的玄宗一朝,賀知章自始至終都未曾受過聖人的訓責,這在整個大唐文臣中間,都是極為罕見的現象。

開元二十六年(738),他升職為正三品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這一年,賀知章已八十高齡。

做官到這個程度,已然是人中極品,少數中的少數,後人都說賀知章是大唐過得最幸福的詩人,事實上較同時代的不得志文人,賀知章的確是幸運兒,他沒有經歷李白的失意,無法懂得杜甫的痛苦,更不知孟浩然的困頓,而白居易的惆悵,他更是無從體會了。

唐朝的詩人們似乎都喜歡組織社團,比如「李杜」、「元白」,賀知章當然也有自己的社團,不過他的主題是喝酒,便有了著名的「飲中八仙」,一壺酒,將八個不同社會層次的人:李白、李适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彼此聯繫起來。

「知章晚年尤加縱誕,無復規檢,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遨遊裡巷。」《舊唐書》中記載賀知章到了晚年更加放肆荒誕起來,不拘一格,並自號四明狂客,還常常酒後遨遊街巷,好不快哉。

而今我們再憶起賀知章的時候,相信都還停留於學生時代那兩首耳熟能詳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詩作。事實上,賀知章流傳下來的詩的確不多,有記載的也僅有二十首左右,但他逢酒必詩,活了86歲高壽,一生應該寫過不少作品,但之於他而言,或許酒才是正事,寫詩只是助興罷了。

長安城都知道賀監好飲酒,無酒的賀知章不足以稱之為一個合格的「酒蒙子」。酒對於他來說,既是俠客手中的利劍,又是文人手中的筆,但凡有酒,賀監就不再是那個慈眉善目的老人,而是詩情萬丈的「四明狂客」。

開元盛世的長安城藏龍臥虎,人滿為患,天下胸懷抱負能士都渴望在這座繁華帝都為自己爭得立足之地,所以從踏入長安城的那一刻開始,他們都習慣於收起銳角,不鋒芒畢露,以在合適的時機找到人生發跡的機會。

但長安擁擠的人群裡,總有一個不合時宜的人,他經常喝的爛醉,騎著毛驢,搖搖晃晃地穿過人海,在長安的大街小巷縱筆疾書。那些剛來長安不久的人,往往被這個狂人驚到目瞪口呆,但早已司空見慣的長安百姓則會向人解釋道:「這是我們賀監。」

性格「褊躁傲誕」的杜甫,一生視賀知章為人生偶像,他在《飲中八仙歌》中寫道: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

詩中,他將偶像賀監,寫成了一個醉酒貪杯,落入井中仍然酣睡的瀟灑狂人。

在遠赴長安的五十多年裡,賀知章經歷了狀元及第,經歷了武皇篡權,經歷了唐隆政變,經歷了先天政變,最後在開元盛世即將終結前,告別廟堂,回到故鄉,這是他一生的起點,也是他一生的終點。

天寶三載四月,賀知章坐著顛簸的馬車,終於返回了越州山陰的老家。一別五十載,幾多滄桑,幾多遲暮,熟悉的故人都已離去,故鄉的風景卻與離開時別無二致,久客異鄉的遊子,告別了長安的繁華,沿著當年的老路,重返了安靜的江南水鄉。變的是心境,不變的唯有那口鄉音。不曾想,村口幾個孩童們笑嘻嘻地望著自己問:「客,從何處來呀。」

童言無忌,知章有感。剎那間,他強烈地覺得,山河依舊,故人不在,百感交集的他,寫下了那首千古名篇: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年少時讀這首詩,只知是詩人告老還鄉後的思鄉之情。如今再讀這首詩,除了感慨時光流逝,繁華落盡,人生歸空悵然若失之外,還有浮沉一生,最終還是要歸於平靜的淡然心態。

地方官員都前來拜訪,不過賀府以老人舟車勞頓為由,閉門不見任何客人,而賀知章卻在鏡湖邊的故居過著寧靜的生活,內心沉澱大半生的境遇,似乎也讓那片滌蕩的湖水洗的愈發澄澈了,他把人生最後的深情感悟,都留給了鏡湖:

《回鄉偶書二首》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最後的兩句詩,算是賀知章的人生總結吧,在那物慾橫流的開元盛世裡,他自始至終未曾被改變分毫。

回鄉後的一年間,沒過多久,賀府便傳出賀知章溘然離世的消息,家鄉的父老鄉紳都沒有見到本人,只讀到他回鄉後留下的兩首遺詩,消息傳到長安,天子輟朝致哀,滿朝文武皆獻詩致敬,成為天寶三載的一樁文化盛事。

賀知章辭世的時候,看似繁花簇錦的開元盛世已經危機四伏,土地兼併嚴重,府兵制度完全崩壞,玄宗整日與楊太真飲酒作樂,地方節度使安祿山開始擁兵自重,藩鎮割據勢力的迅速膨脹,大戰一觸即發,此時的長安城上空,烏雲蔽日。天寶十四年,讓唐帝國榮光戛然而止的安史之亂爆發了,開元盛世頃刻間畫上了的句號。

但這一切,賀知章都沒有看到,走進長安城的那一刻,他遙望著帝國的光輝,沐浴著帝國的暖陽,從初唐的勵精圖治,見證了盛唐的萬國來朝。

天寶六年,賀知章已逝去人間三載,一生浪跡天涯的詩人李白遊行到會稽山時,睹物思人,想起自己與賀監的舊事,一時百感交集,寫下了

《對酒憶賀監兩首》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為君臺沼榮。

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悽然傷我情。

對於李白而言,他一生見過太多的風景和人物,唯有回憶起跟賀知章的相逢,仍然恍如隔日,久久難以釋懷。

天寶元年,賀知章與李白萍水相逢,一見如故,兩人切磋詩文,觥籌交錯,結帳之時,李白髮現囊中羞澀,賀知章取下了腰間所系的金龜,並丟給酒家:「這個給你,再拿酒來!」於是便有了金龜換酒的美談。憶往昔種種,賀監青眼有加,在聖人面前對他頻頻舉薦,知遇之恩,終生感念。

賀知章離去後的近百年,唐文宗大和年間,時任洛陽主客郎中的劉禹錫在洛中寺牆壁上發現了賀知章留下的題壁詩,縱然時空扭轉,物是人非,但賀監寫下的詩文仍然鮮活飄逸,字裡行間透著他的文採風度,他再三叮囑僧侶一定要保護好題壁,並寫下了

《洛中寺北樓見賀監草書題詩》

高樓賀監昔曾登,壁上筆蹤龍虎騰。

中國書流尚皇象,北朝文士重徐陵。

偶因獨見空驚目,恨不同時便伏膺。

唯恐塵埃轉磨滅,再三珍重囑山僧。

不能跟這位故去許久的老前輩生在同一個時代,一定是他此生最大的遺憾吧。

-END-

相關焦點

  • 念晴詩選:一壺酒,一曲舞,一把琴,一劍天涯,當歌一曲
    同心劫文/念晴揮劍斬斷這宿命情緣魂戀我靠近你的世界一場精心籌劃拍賣輕紗欲蓋彌彰>三千情絲何似故人終不肯入夢倏忽去百年人界世事臨安城空未見影蹤死生之巔隨舊事迢逝過千峰愛恨一切皆塵封當時年少肆意瀟灑揮劍斬盡春風我欲相寄人間白雪滿頭夜雨守孤冢
  • 《山河故人》:山河猶在,故人不復
    「變與不變」的哲學式母題下,「山河猶在故人不復」的背後,除了感傷亦有一種靜觀山河而怡然自得的豁達。「時間公路片」:變化畫幅的三段式結構影片用1999、2014、2025三個不同時空分別代表廣義上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 賀知章《孝經》草書附全文
    賀知章《孝經》草書,縱26.0釐米,橫265.1釐米,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本卷以草書寫「孝經」,每行四字至十六字不等,共一千餘字,無署款。據卷末小楷款識「建隆二年冬十月重粘裱賀監墨跡」,推測為賀知章的作品,北宋《宣和書譜》中亦著錄有賀知章所書《孝經》。
  • 賀知章:道德功業完善的詩人,極盡榮寵,功成名遂身退
    賀知章出生在一個仕宦家族,性情豪邁闊達,喜歡清談。他的表弟陸象先稱讚他「清談風流,一天不見到他就感覺庸俗了。」陸象先曾經當過宰相。2、狀元及第,默默恪盡職守二三十年武則天證聖元年(659年),此時賀知章36歲,他參加科舉考試,進士及弟。
  • 「少小離家老大回」,86歲的賀知章重返故鄉,已是落葉歸根時
    不過賀知章也有自己的考量,有人選擇抱著金大腿平步青雲,也有人選擇腳踏實地默默無聞,賀知章就是後者,雖然過於穩定,但幸運也就幸運在穩定上。當別人追名逐利不幸付出生命代價的時候,賀知章還能夠一盅小酒笑撫春風,這麼說來賀知章的選擇也並非沒有道理的。
  • 《詩狂賀知章》開機 重現詩人賀知章波瀾人生
    7月15日,浙東唐詩之路源起地系列文藝作品《詩狂賀知章
  • 墨寶非寶:故人戲,歸路,美人骨,我的曼達林,輕易靠近
    Ⅰ《十二年,故人戲》經年一曲故人戲,你我皆是戲中人。初遇的傅三爺,是為捧人包下半個場子,喜歡翹著個二郎腿,偏過頭去和身邊人低語的公子哥。在那燈影裡的側臉,透著一種消沉的風流。後來她才看清楚,在那半明半昧的光影裡,他坐的是,白骨成堆,守的是,浩浩山河。沈奚本應是養在深閨,受著萬千寵愛。卻在豆蔻年華,背負上全族三百餘條性命,九死一生地躲進暗無天日的煙館,殘喘度日。
  • 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忽有故人心上過,回首山河已是秋
    導語:幾乎每個人都聽過,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可卻很少有人知道下一句,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忽有故人心上過,回首山河已是秋。幾乎每個人都聽過「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卻少有人知道下一句「初心易得,始終難守」,誰心裡沒有故事,只是學會了控制,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 讓孩子愛上古詩詞:修真的賀知章,與李白是酒友,皇帝親自賜名
    賀知章其人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 灑,著名的《詠柳》、《回鄉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錄入《全唐詩》共 19 首。賀知章早年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少時即以詩文知名。
  • 86歲的賀知章寫下的這首詩,僅短短4句,千年來卻打動了無數人!
    與好友告別、與愛人離別、悼念故人等詩都會令人讀後悵然無比。但是有一類詩在某些時候比這樣的悵然更加悲痛——背井離鄉。詩人的感情往往都是比較細膩的,他們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在經歷過坎坷後為我們留下來數以萬計的名篇佳作。而這其中,以賀知章為代表的久居他鄉的詩人就為我們留下了兩篇回鄉之後發自肺腑的緬懷之作:《回鄉偶書二首》。
  • 莫逆之交——李白與賀知章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目空一切,才華橫溢的李白曾讓高力士為他脫靴子,楊貴妃為他研磨,在玄宗皇帝面前可以大醉如泥,面對權貴,如此不屑,但是在忘年之交賀知章的面前卻低調、含蓄、內斂。「金龜換酒處 ,卻憶淚沾巾」李白與賀知章的友情就是從「金龜換酒」開始,賀知章比李白大11歲,當李白45歲的時候他來到都城長安求職,可是滿身才華卻無人賞識,大喝悶酒,酒醉大酣之際,老狀元賀知章登門求見要看李白的詩,當他看到李白剛寫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時欣喜若狂,大讚李白的詩宛如是天上的神仙所作,於是就給李白起了一個稱號「謫仙人」。
  • 土家大寨村古風猶存:守著「靜土」 念好「山」字經
    中新網重慶12月25日電 題:土家大寨村古風猶存:守著「靜土」 念好「山」字經作者 馬佳欣 張燕「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走進重慶秀山自治縣清溪場鎮大寨村,一座依山而臥的自然村落浮現眼前,讓人沉浸到這樣的詩情畫意中。
  • 王維最愛:山中故人、白雲青山、落日明月
    王維最愛:山中故人、白雲青山、落日明月 2020-04-21 1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詩狂賀知章》今天在賀知章...
    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賀知章所作的《回鄉偶書》可謂膾炙人口,你可知道他離與回的故鄉是哪裡嗎?杭州市蕭山區蜀山街道知章村。今天上午,《浙東唐詩之路·詩狂賀知章》在知章村文化禮堂開拍。
  • 桃花,如故人.
    像是灰暗枯寂的冬日裡,獨自守著窗帷的女子,一日一日地等待著,看著盒中的胭脂漸漸盡了,而窗外的枝椏漸次繁盛起來,轟然之間便開得滿城桃色,就知冬盡春來了。春日裡的桃花,一樹一樹,一叢一叢,開得蓬蓬勃勃,卻又樸實之極。好似是舊日故人來相見,隔著數旬光景,將滿身塵土抖落,卻只是淡淡說一句,「又見到了,真好」。
  • 山河故人:導演在電影裡表達的真實新聞事件,有多少曾是你的故人
    家鄉汾陽對他來說已是故人,而多年來的作品也無不在表述賈樟柯對家鄉的念想和生命的感嘆。到了《山河故人》裡,這種對生命的感嘆尤為深刻。沈濤選擇張晉生後,梁建軍遠走他鄉,沈濤在自責中望向遠方,此刻,映入眼帘的是一個背著大刀的少年,穿著藍白相間的校服。而多年後,少年以長大成人,穿著校服背著大刀,出現在了同一條路上。
  • 賀知章|盛唐長安最香的酒,不敵江南一場醉春風.
    縱觀全部大唐詩人群體,賀知章顯得尤為獨特。他的獨特,在於與李、杜等人坎坷人生經歷相比,賀知章的一生,尤其在長安城的五十載歲月,好像別外的順遂,一種平平常常、日積月累的順遂。-這位賀知章的姑表兄弟,極其稱讚他的風流倜儻。言說若與他分開一日,便會頓生鄙俗之氣。這位由太平公主舉薦卻不參與其間皇權爭鬥、剛正不阿的名相,卻萬分推崇賀知章,助其遷任太常博士。嚴格地說,這才算是賀知章仕途生涯中的第一個機遇。但賀知章從此就「腳踏蓮花步步高高」了麼?
  • 賀知章:唐朝最長壽的詩人,官場50年,順風順水,歸來仍是少年
    但是有他的依靠賀知章在,他仍然過得不錯,如果賀知章此時沒有生病,如果他沒有告老還鄉,如果他還在朝中,那李白也許的仕途不會沉淪。世間哪有那麼多的如果,賀知章離開了,李白心中的依靠倒塌了,職業生涯也就結束了。可見賀知章在李白心中的分量有多重。不僅是李白,賀知章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是一個完美的形象,一個儒雅,積極,健康的人。
  • 賀知章:85歲當道士,一念之差錯過仙緣
    其作者為盛唐時的大詩人賀知章。賀知章是浙江紹興人,他年少成名,擔任過太子侍讀等官職。太子即皇帝唐玄宗的兒子,後來的唐肅宗。作為侍讀官,賀知章無疑等同於太子的老師。因此賀知章的仕途較平坦,後來還擔任了秘書監這樣的高官。這比起自詡「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要順利得多。
  •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背後的故事:賀知章《詠柳》
    《詠柳》是唐朝詩人賀知章844年寫作於浙江蕭山。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一切都像是一場大夢,夢裡極盡繁華,而賀知章就這麼糊塗醉了一輩子,然後一不小心活過了整個盛唐。賀知章肖像從秦漢,到清民,中國歷史上生活在最好的年代,又長壽的文學家或詩人,能和賀知章相媲美的沒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