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最愛:山中故人、白雲青山、落日明月

2020-12-09 澎湃新聞

王維最愛:山中故人、白雲青山、落日明月

2020-04-21 1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的詩,已然滲透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王維(701-761年),唐朝詩人,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精通詩書畫,多詠山水田園,有「詩佛」之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蘇軾評王維詩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南京大學真數團隊出品 | 作者:盧冰雪 馬程昱 童思寒

詩詞名句網共收錄王維詩404首。其中,既有送別詩的深情厚意,「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也有邊塞詩的大氣磅礴,「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既有山水詩的清新脫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又有禪趣詩的空靈雅致,「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從詩中可以看到,王維在山水田園的隱居生活中,還留存著戍國立功的報負。

他喜歡

白雲,青山,

落日,明月,

春風,楊柳,

泉水,落花,

他關心

天子,君子,

故人,居士,

員外,太守,

夫人,神女,

他心念

洛陽,渭水,

天地,山河,

桃源,南山,

他經常

惆悵,寂寞,

攜手、相思,

焚香,拂衣。

 

王維愛寫送別詩,多達70餘首,約佔其現存詩作的六分之一。詩中常見「故人」「歸來」「相見」「離別」等悵惘思故之詞,「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除去山水詩、送別詩,王維的邊塞詩也為後人稱道。他留有30餘首邊塞詩,幾乎佔到他所有詩歌的十分之一,即使在邊塞詩十分發達的盛唐也相當可觀,「笳悲馬嘶亂,爭渡金河水。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裡。」

王維少年早成,自十五歲便顯露過人天賦,受人追捧,但仕途卻屢屢受挫,故而寄情佛理與山水,自稱「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

最後,作者嘗試模仿王維風格、感悟詩人心性,用其常用之詞,作詩一首:

白雲悠悠飛鳥盡,薄暮冥冥青山息。

落日蕭索山居客,明月寥廓行人跡。

秋風拂衣寄相思,落花輓歌憶故人。

南山渭水不見君,天地蒼茫歸蘭若。

數據來源:http://www.shicimingju.com/chaxun/zuozhe/6.html   

作者:盧冰雪 馬程昱 童思寒(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9級研究生)

指導老師:白淨

參考文獻:

【1】杜瑩,王維送別詩中的彬彬之氣,河西學院學報[J],第35卷第1期.

【2】趙洺,論王維的邊塞詩,湖北工業大學學報[J],第33卷第3期.

【3】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王維/37558?fr=aladdin

關鍵詞 >> 王維,唐詩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田園詩人」王維與孟浩然:詩中有山水,何處不田園
    王維與孟浩然同為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派代表,後人稱之為「王孟」。二人詩風相近,志向相似,遂引為知己。 王維上京時,孟浩然就寫到: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 【唐詩薦讀】王維五律122首
    王維《酬虞部蘇員外過藍田別業不見留之作》貧居依谷口,喬木帶荒村。石路枉回駕,山家難候門。漁舟膠標浦,豬火燒寒原。唯有白雲外,疏鍾聞夜猿。王維《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公門暇日少,窮巷故人稀。偶值乘籃輿,非關避白衣。不知炊黍谷,誰解掃荊扉。君但傾茶碗,無妨騎馬歸。
  •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讀李白《送友人》
    李白畫像詩的首聯用對偶手法寫送別的地點:青山如有待,橫陳北郭;白水自多情,縈繞東城。在秀美的山水間,蘊含著無限的依戀。「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詩人仰視天,看那白雲飄浮,依山漸落的夕陽,將脈脈餘暉灑向川原,這正是自己那依依惜別深情的寫照。
  • 唐代詩人的好好告別:共有青山明月,便沒有人是異鄉人丨周末讀詩
    / /送別是唐代詩人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正式設宴餞行,或策馬長亭相送,臨別贈詩,具有很強的儀式感。在各類送別詩中,最常見的就是此詩中的情景,朋友仕途受挫,即將遠謫,此時更需要好好送別。王維另有一首《山中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依然是默語無際,不言之言。特別在於,送別詩多寫別時場景,而此詩卻從別後寫起。日暮送罷,掩柴扉的瞬間,陡起的寂寞感,一直鋪向明年。
  • 王維最美的20首詩:詩中有畫,句句皆禪!
    下面精選的20首王維詩歌佳作,大家可以慢慢欣賞、體悟王維詩中的唯美意境!《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 詩佛王維最唯美空靈的8首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是唐代最著名的山水詩人,其詩絕美脫俗,境界空靈。王維不追逐名利,甘於隱居,安貧樂道,素有「詩佛」之稱。詩佛王維的詩,用大文豪蘇東坡的話說就是:「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號稱詩佛,其許多詩篇中,都有唯美空靈的特性。
  • 今日對聯196期,湖外青山收落日,鄉間童子倒騎牛
    湖外青山收落日;夜中玉露浸寒枝(黃愛文)5. 湖外青山收落日;浪中遊艇載餘輝(周維瓊)6. 湖外青山收落日;亭前碧水蕩行舟(天心明月)7. 湖外青山收落日;村頭碧瓦嫋孤煙(陽光同盟)8.湖外青山收落日;亭中紅袖奏昇平(陳首儒)22. 湖外青山收落日;葦間翠鳥送餘暉(於加樂)23. 湖外青山收落日;池中明月散清輝(鳥知影)24. 湖外青山收落日;渚前碧水宿歸鴻(天涯雲水長)25.
  • 王維《歸嵩山作》|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作者】王維(701—761 ),字摩詰,祖籍太原(今山西祁縣)。九歲能詩文,十九歲應京兆府試點了頭名,二十一歲(開元九年)中進士。王維博學多才,不僅文學卓著,而且精通音律,擅彈琵琶。
  • 王維最經典的十首五言律詩,篇篇都是千古名篇
    在輞川,山是漸漸變為蒼翠的,水是緩慢流淌的,在這樣緩慢的時光中,詩人能閒下心來,臨風倚仗,聽傍晚的蟬叫,看慢慢下沉的落日、緩緩升起的炊煙,最有趣的是,還能看喝醉了的好友,像古代名士那樣在柳樹前醉舞狂歌。 2、《山居秋暝》
  • 十首王維最經典的五言律詩,寫出了絕美的詩意生活
    在輞川,山是漸漸變為蒼翠的,水是緩慢流淌的,在這樣緩慢的時光中,詩人能閒下心來,臨風倚仗,聽傍晚的蟬叫,看慢慢下沉的落日、緩緩升起的炊煙,最有趣的是,還能看喝醉了的好友,像古代名士那樣在柳樹前醉舞狂歌。
  • 王維最美的20句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在唐代詩人中,王維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的詩滲禪意,流動空靈。蘇軾評論他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每每讀到王維的詩作,猶如一幅美麗的畫作展現在眼前,令人沉醉。隱娘想分享王維16句「詩如畫卷」的句子,一起體會王維詩中的情意交融吧!
  • 【讀千賦】王維詩詞全集405首(下冊)
    唯有白雲外,疏鍾聞夜猿。《酬比部楊員外暮宿琴臺朝躋書閣率爾見贈之作》年代: 唐 作者: 王維舊簡拂塵看,鳴琴候月彈。桃源迷漢姓,松樹有秦官。空谷歸人少,青山背日寒。羨君棲隱處,遙望白雲端。《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年代: 唐 作者: 王維公門暇日少,窮巷故人稀。
  •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
    《山行》 杜牧 (唐)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12.《回鄉偶書》賀知章(唐)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13.
  • 悠遠空靈-「詩佛」王維的20首五言詩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05 《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 你所知道古詩詞中最美的離別贈語是? 50首離別的古詩詞道盡多少纏綿
    送別 [唐]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人   原標題:你所知道古詩詞中最美的離別贈語是?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送別     [唐] 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 九首唯美落日詩詞:落日楚天無際,憑欄目送飛鴻
    九首唯美落日詩詞:落日楚天無際,憑欄目送飛鴻1. 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出自唐代賈島詩《暮過山村》。怪異的鳥兒發出一聲啼叫,使得那在日暮中的行人感到恐慌。這首詩描寫出夕陽中,天氣昏暗的陰森恐怖的景象。2.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的五律《送友人》賞析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這是一首平起不入韻,押平水韻「八庚」部的五言律詩。李白將景色寫的明朗輕快,雖有離別情意,卻並不哀怨悲傷。青山白水,紅日浮雲,色彩明麗,寓情於景。馬兒長鳴,盡顯活潑生氣。
  • 李白這9首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名句,詩意畫意不輸王維
    蘇軾評價王維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確實,讀王維的詩,有一種身在畫中的感覺,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獨坐幽篁裡,弱琴復長嘯」「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在王維之外,還有許多詩人也寫下了很多「詩中有畫」的佳作,今天我們一起來讀讀李白的10首詩,首首絕美,詩情畫意不遜於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