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李白很有名的一首五律。我原來在賞評盛唐五律的時候,曾選此詩衝擊五律第一,可惜惜敗於杜工部的《春望》。但就詩本身來說,是極好的一首作品。
這首詩的成詩年代和地點不可考,安旗主編的《李白全詩編年注釋》認為此詩:「詩題疑為後人妄加······其城別之池當在南陽。」並將此詩創作時間定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而鬱賢皓則認為是玄宗天寶六載(747年)於金陵所作。但都是後人揣摩,並無明證。
不管是南陽還是南京,跟我們賞析這首送別類作品關係不大。好的詩歌,情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是一首平起不入韻,押平水韻「八庚」部的五言律詩。李白將景色寫的明朗輕快,雖有離別情意,卻並不哀怨悲傷。青山白水,紅日浮雲,色彩明麗,寓情於景。馬兒長鳴,盡顯活潑生氣。景美情重,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
這不僅僅是李白的個性,也是整個盛唐氣象賦予少年詩人的時代特色。
我們知道李白的歌行古風寫得一騎絕塵,無人能及,但是在格律詩領域,七絕與王昌齡同高,七律則遠不及杜甫及後來的一幫才子詩人。這是他本身性格所定,也是格律詩規則當時還未完善有關。但是為什麼他的五律卻寫得這麼好,精品迭出呢?
因為五言律詩相對於其他格律詩體來說,算得上成型最早的詩體了。在隋末唐初的王績手上,就已經出現了五言律詩《野望》,那個時候,還只有四聲一說,平仄概念都沒有出來,但是五言律詩的格式就已經在默默流行了。
所以五律可以算是古風的一種,是詩體中進步得最快,也是格律詩大拿們總結平仄格式,取樣最多、最尋常、最早的一種格式。而深諳古風創作的李白,對五律的熟悉自然遠遠超過後來創造出來的七律、排律等體式。
即使是五律,在李白的手中,風格依然與他的道家思想、古風作品一脈相承,是飄逸自然的。這也是他的詩風特別難學的原因。
我們具體來看這首五律。既然是格律詩,當然從平仄入手詳細分析。
首聯首句是「青山橫北郭」,第二字為「山」,平聲。尾字「郭」為平水韻「十藥」部入聲字,所以這一句是平起仄收,整首詩的平仄關係為平起不入韻格式。具體的平仄關聯在格律詩專欄有講,我們就不重複,這裡列出平起不入韻格式,一一對照查驗即可。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可以看到,除了「一」、「自」、「班」三個可平可仄位置的平仄異常,其餘地方都是嚴格合律的。所謂可平可仄,我們就可以視之為不出律。有懂的朋友就會說「此地一為別」、「揮手自茲去」都是四仄一平,難道不犯「孤平」嗎?
這確實是小出律,但是屬於不用拗救的出律,因為它並不會對誦讀造成大的問題。而且根據王力版孤平的定義,孤平這種現象只會出現在押韻的句子當中,所以仄聲收尾句,出現一個平聲的現象,不算孤平,何況在關鍵位置上並沒有「失替」。
即使李白當時寫詩根本沒有考慮格律的問題,這仍然是一首合格的五律。格律在當時,就是一種詩歌創作中的進化,而並非很多不懂格律的朋友認為的「削足適履」、「意境枷鎖」。
只要你的詩念起來好聽,內容又好,不合格律沒關係的。可是前人的這些作品,只要音律清朗好聽的,自然就合格律了,你看,氣不氣人?
格律沒有限制李白,沒有限制杜甫,偏偏限制了我們?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所以,別再用李白來舉例反證格律沒用了,新手村的不帶劍和大神的不帶劍看上去一樣,但是一旦要亮出來見真章,大神活得好好的,而新手死得不知道多難看。
以前在分析律詩的時候,曾經講過要想儘快掌握一首律詩的內容,可以使用一種去掉中間二聯的方法。
因為中二聯對仗,同時在律詩的普遍文法中屬於「承、轉」兩聯,而首聯起興、尾聯合回來,基本上就能講清詩歌的目的所在(不絕對,有很多不按起承轉合的文法來,就不適合這麼操作)。我們去掉李白這首《送友人》的中二聯,得到一首五絕(連平仄都是合律的):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就是一首簡單的告別五絕。前面寫景,後面寫事,馬兒蕭蕭,不舍離別。作為一首五絕,也是上乘之作。
但是李白為什麼要寫成五律呢?自然是覺得絕句篇幅太小,容納不下他的送別之情,所以選擇了五律,多了四句來進行鋪陳,感情描寫就更加豐滿。
送走的這位朋友和李白的感情一定很深。
絕句的告別太乾淨利索,就好像老夫老妻,寫成五律之後,就纏綿多了,捨不得分手,像新婚夫婦的離別。同樣是李白的名篇,甚至更有名的《贈汪倫》,寫得乾淨利落,雖然誇讚汪倫情深,其實李白走的時候並不拖泥帶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嘴上說得很漂亮,實際上並沒有多用心。
而《送友人》就不一樣,這也是律詩和絕句的區別所在。至少寫律詩,多了幾句,心思也要多花不少,何況還要考慮對仗。不是在確實動了情的情況下,瀟灑不羈的李白會捨得多寫這麼多字?
頷聯就在首聯的大環境描寫之後「承」續,深化情感。「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這裡是接著首聯說,我們在這風景如畫的地方分手了,這一去萬兒八千裡,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見面。注意「孤蓬」不要想當然地以為是「孤單的烏篷船」,這裡是在城外送別,雖然有條河,但是是陸地送別,後面不是寫了有馬嘛。「孤蓬」是指隨風飄轉的蓬草,沒有根的到處飄零,就是比喻漂泊不定的孤單行者。
我們在這裡就分手了,要像蓬草隨風一樣向萬裡之外進發。
頸聯「轉」一下,開始設想朋友走後的事情。「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白雲飄飄啊,就像你我到處遊蕩啊。夕陽西下,彩霞滿天,但很快就消失啊,多像咱們在一起的日子啊。
抒情完畢,尾聯仍合回首聯送別的場景,直接說分別的揮手,馬兒的長嘯。
不再想像,回到現實。
從整首詩的情境來看,完成了一整套「起承轉合」,並且在景色描繪下想像了各自的未來,即使依依不捨,最終分手還是瀟灑地各自天涯。雖然情感至深,並沒有悱惻之意,將盛唐時期文人們志在四方、積極向上的心態和整個王朝的少年氣象展露無遺。
儘管離別讓人傷感,但是大好河山,未來可期。
這是李白這首五律不同於其他送別詩的地方,也正是這種簡淡卻色彩鮮明的寫景和正能量的精神內涵讓它成為千古名品,打動了一代代文人後進。
一步一步教你如何創作近體格律詩梧桐樹邊羽99.9元購買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