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山水講故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首,這是當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著名的離別詩。之所以小編想給大家介紹一首詩,是因為最近小編經歷了一些事情,讓小編想起了自己一年多之前大學畢業,當時送別舍友時候的心情,想起了李白的這首詩,所以想把它分享給大家。送別詩在古詩中應該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題材了,而且古代的交通、通訊都沒有我們現在這麼便捷,親人好友離別也更加的令人傷懷。
尤其是有些文人墨客真的非常的喜歡遊山玩水,自然分別的次數也就真的很多了。就比如,我們今天的這首詩的作者,李白。據說,李白一生遊走的足跡遍布18個省份,遊覽了80多座名山。大家想像一下,古代的那種交通條件,你就知道有多厲害了。所以李白的作品中就有很多的送別詩,比如,《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渡荊門送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送楊山人歸崇山》「爾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灞陵行送別》「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等等。這都是李白的幾首比較著名的送別詩。而且這其中的送別地點都是不一樣的。有安徽皖南、湖北武昌、湖北宜都、白鹿原等等。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唯一比較遺憾的是,有關它的寫作時間、地點以及送別對象都已經不太有清楚的記載,有幾種說法也都無法得到證實。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們來品讀這首詩。這首詩的名字就叫《送友人》,全詩內容如下: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整首詩從整體上感知,寫出了離別的大氣象,雖有一點送別的蒼涼之感,但卻絲毫沒有半分扭捏纏綿之感。詩的第一句,開篇就引導的就是一種廣闊的境界,「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從山水等景物和空間方位著筆。青山、白水的狀態是「橫」(形狀)與「繞」(流勢),再加上北與東兩個方位詞。作者用動靜結合的方式,將這一場送別置於青山綠水之下,一開始拉開了視野,完全脫離局限於描述內心傷感的局限。詩的第二句,「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在此地我們分別,就像一蓬無根的茅草那樣隨風遠去,不知何時有歸程。這裡作者表示分別前後的情形,突出的是此地一別,頃刻天涯的惆悵心緒。但卻表現了一種男子漢的凌然氣概。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這兩句都是被人歷來稱道的佳句。前面一句,『浮雲、落日』、『遊子、古人』分別對仗,還恰當地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有情有景,把抽象的感情寓於具象的景物之中,更加具有感染力。離別後,遊子就像浮雲一樣飄忽不定,難覓行蹤。此時的兩個人,就像太陽捨不得下山那樣,不忍分別而去。最後一句,即使不忍終究還是要離開,所以索性乾脆一點,就這樣揮揮手,轉頭離去吧。可是連馬兒也因離開而悲鳴長嘶,那離人的黯然銷魂更是不言而喻了。
在這首詩中,詩人脫離離別時的纏綿悱惻之感,借景借物來表達感情。青山、白水、浮雲、落日、別馬、孤蓬,仿佛天地間一切事物都能別詩人借來表達不舍之情。以情寓景,以景抒情。描繪出來的是一種景色恬淡而不陰沉,感情濃烈而不傷感的情感氛圍。也體現了詩人獨特的樂觀豁達的態度。
參考文獻:
《唐詩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