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離家老大回」,86歲的賀知章重返故鄉,已是落葉歸根時

2020-12-22 奇聞趣談史
賀知章回鄉圖

有多少人遠離家鄉,到"千裡之外"追尋夢想,又有多少人半生不再家鄉?選擇遠離家鄉追尋夢想的人有很多,但"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人之常情,人們多半選擇時不時回家看看,而賀知章,卻自年少離開故土,暮遲時才返回故土,旁觀者即便不能夠感同身受,也大概能想像到那番光景,應是物是人非、感慨良多

"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從小耳濡目染、朗朗上口的唐代詩歌,背後卻有著諸多故事背景作為鋪墊,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的詩篇,其中辛酸別有一番滋味,值得細細品味,身在大唐盛世的才子賀知章,有什麼值得這般憂愁的呢?

看似一生順遂,誰人知曉才子的憂愁

賀知章,出生於唐代,浙江紹興人,從社會大背景而言,賀知章已然是出現在了太平年間,以至於各種辛酸不至於大悲大痛,反而流傳下像"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樣如沐春風的詩句。賀知章的才子稱號從很小的時候就存在了,少年得志,不久便上京城考取進士。

賀知章

自科舉制度興起,非才華卓越的人不能獲取名次,民間甚至流傳"50年才能考取功名"的說法,可見通過考試進入仕途是多麼的不容易,而賀知章卻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將考卷一舉拿下,成功進入朝廷成為在編職員。

即便是在太平年間,也免不了爭名奪利、拉幫結派、甚至政權更迭一說,賀知章身在其中,雖然保持著本心,既不追名也不逐利,但多多少少還是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此道或許不損身,但也精神上也總是會覺得困擾。看著別的官員紛紛投靠在朝中能夠安身立命的大佬,賀知章有些茫然,他既不想捲入幫派鬥爭當中,也不想當朝堂之中的"異類"。

賀知章

最終在極度糾結之際,賀知章選擇遵從自己的本心,做一個純粹一點的臣子,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了,這樣的選擇導致他前半生都平平無奇,混了半輩子也只是個七品官員。不過賀知章也有自己的考量,有人選擇抱著金大腿平步青雲,也有人選擇腳踏實地默默無聞,賀知章就是後者,雖然過於穩定,但幸運也就幸運在穩定上。

當別人追名逐利不幸付出生命代價的時候,賀知章還能夠一盅小酒笑撫春風,這麼說來賀知章的選擇也並非沒有道理的。

賀知章

賀知章沒有別的官員在朝中的穩固勢力,也沒有不羈的性格做自己任性的支撐,因而為了穩妥起見,只能按部就班甚至隨波逐流,這也成為了束縛賀知章的枷鎖,並且一鎖就是一生。

晚年回鄉執念突增,應是滿朝文武相送

從上述賀知章的選擇來看,賀知章性格多少有些佛系了,不愧是把"不著急,慢慢來"作為座右銘的人。賀知章也確實做到了慢品歲月,最後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賀知章的後半生時來運轉,領導終於看到了賀知章的本領,一方面升職加工資,另一方面也享受了太子老師一職的殊榮,晚年的賀知章,不爭不搶,憑自己本事做到了高位。

由於賀知章的性格和做派都十分的溫和,在朝中人緣那是相當不錯的,甚至跟和自己隔了42歲的李白成為了忘年交,說來也不奇怪,兩個人都才華橫溢,同樣喜愛飲酒,自然是有很多共同話題的。

賀知章

有一次兩人出門約酒,賀知章忘記了佩戴銀兩,甚至不惜要把身上的金龜袋賣掉,可見在賀知章的眼裡,朋友和飲酒這種實實在在的東西,遠比金錢和虛名重要的多。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朝為官近半個世紀,順遂又穩定,為何晚年卻突然想回家了呢?這與賀知章晚年信仰有關。

賀知章晚年信奉道教,並對此深信不疑。一天他結識了一個煉丹的老人,並送以明珠聊表自己誠意,然而老道長並沒有把明珠視若珍寶,反而轉手交給自己身邊的小童,讓他買些餅來招待賀知章。賀知章因此而表現得有些不高興,老道長見到賀知章的反應,向他說道,身處朝堂亂世之間,又怎麼能夠領悟人生真諦呢?建議回窮鄉樸實之地好好領悟生命之大道理。

賀知章

賀知章因此動了回鄉的心思,並且一發不可收拾,任誰來勸說都不好使,即使是唐玄宗和好友李白也是如此。於是賀知章在自己86歲高齡的時候,在群臣和唐玄宗等人的踐行之下,離開了入仕半生有餘的都城,輕裝上陣趕回紹興老家。

曾經為主今為"客",吾心仍覺故鄉明

賀知章年少離開家鄉,耄耋之年才回歸,於是便有了讓人感慨良多的名場面:當遠走他鄉的少年再度回歸,以兩鬢白髮再度出現在故土,他發現家鄉不是他熟悉的家鄉,故人也大多離他而去,可謂物是人非。

回鄉偶書

《回鄉偶書》裡面最令人扎心的一句就是"笑問客從何處來",這是由於"少小離家老大回"而帶來的悲劇,如今村子裡面也已經"改朝換代",年輕富有朝氣的新鮮血液將繼續傳承下去,而賀知章的回歸倒像是客人了,因此心裡頗有感慨,作下了能夠流傳千古的名篇。

感慨也是再算難免的,但故鄉仍然對賀知章敞開懷抱,青山綠水、遊魚清波,總是會喚起童年記憶的,而這些記憶,就是對賀知章最好的慰藉,"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說到底還是對故鄉有偏愛的,月也當是故鄉的最為明亮。

悲傷的情感往往創造出經久不衰的藝術,賀知章歸鄉時的物是人非,其感情波動是非常強烈的,從作品中不難感受到,並且格外打動人心。唐有賀知章耄耋歸故鄉,明末清初年間有顧炎武面對故鄉而亡,人們對故鄉總有一種歸屬感,認為自己生在那個地方,那麼身死之時也應當回歸故土,賀知章就是這麼做的。

回鄉偶書

賀知章的一生不如大將軍戎馬一生功勳卓越;沒有平步青雲加官進爵的豪爽;未能像李白一樣放蕩不羈;也沒有王維般的優越背景做支撐。索性一生所求不多,臨退休也不過是為兒子謀個一官半職而已,雖然半世蹉跎,很多事情並不能隨心所欲,但好在大事上還算順遂,沒有報國無門的悲壯,沒有亂世奔走的辛勞,有的只是用心感受的羈絆,和安分守己的一生。

賀知章回鄉圖

賀知章何嘗不想像李白一樣瀟灑肆意呢?要知道賀知章也是有"酒仙"之稱的人啊,酒醉時騎馬如同坐船,即便是放進井裡也能安眠不起。然而酒醒時分,賀知章不得不面對現實的束縛,做一個本本分分的臣子。若說賀知章一生哪裡不如意,那便是不夠瀟灑自如吧,以至於成為了一種遺憾,佛系本分的性格,導致了賀知章選擇了一條平凡之路,而路的盡頭,是明月照亮的故鄉。

相關焦點

  • 少小離家老大回——漂泊半生,八十多歲的賀知章終於踏上了回鄉路
    大概,對於漂泊的人來說,故鄉就像是扎在心裡的根。即使出走半生,也終要落葉歸根。唐天寶三年,百官列陣,玄宗寫詩相贈,竟是為86歲的賀知章餞行。36歲離開家鄉,賀知章怎麼也沒想到,這一去,竟是50年。證聖元年,賀知章進京趕考,高中狀元,此後人生一路開掛。
  • 唐詩最體現「落葉歸根」的詩句,86歲詩人寫出言之不盡的人生感慨
    詩詞博物館,我們今日談到一首抒發「落葉歸根」之思的唐詩名篇。中國人向來有安土重遷的文化傳統,即便是要遠走他鄉,一般也都會把故鄉的土帶在身邊。很多人都曾經歷過,背井離鄉的滋味並不好受,所以等到人老了以後,落葉歸根、回到故鄉的感觸就越來越深。
  • 「少小離家老大回」,賀知章用一生寫下的悲劇,你讀懂了嗎?
    他叫賀知章,已經86歲了。在洶湧而來的人群中,賀知章是一個逆行者。他坐著驢車、帶著乾糧,走出長安城門,向東南而去。他的目標是老家——浙江紹興。在這之前,朋友、同事都不建議賀知章回家。李白說:「一把老骨頭別折騰了,安心在長安呆著吧,這裡醫療條件好,飲食、住房都不錯。」唐玄宗說:「老賀啊,長安有醫保哦!」
  •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詩狂賀知章》今天在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賀知章所作的《回鄉偶書》可謂膾炙人口,你可知道他離與回的故鄉是哪裡嗎?今天上午,《浙東唐詩之路·詩狂賀知章》在知章村文化禮堂開拍。作為浙江廣播電視集團2020年度重點節目,片子計劃由唐朝大詩人賀知章貫穿,採用「紀實拍攝+故事演繹+名家解讀唐詩」的手法進行表現,還原盛唐文壇泰鬥賀知章從「四明狂客」到歸隱故裡的波瀾人生,探尋他詩歌中蘊藏的文學世界和盛唐氣象。
  • 賀知章86歲時,寫下一首家喻戶曉的詩,道出了久別故鄉的心酸
    從這個角度看,賀知章的俸祿應該不低,畢竟正三品的官職是排的上號的大臣。李白曾經說過:「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古代文人通常喜歡喝酒來激發創作靈感,賀知章也不例外。儘管賀知章比李白大40歲,但兩者之間沒有代溝。他們經常一起喝酒和作詩,他們已經成為無話不談的忘年交。
  • 「少小離家老大回」到底有什麼意義
    文/東卿西語原創文章,抄襲必究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估計很多遊子都知道這首詩,這是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二首·其一》。小時候背這首詩就覺得好玩兒,加上配圖的生動,更加喜歡這個老頭姿態的人,回到家鄉被當成客人的滑稽。
  • 賀知章用一生寫下的悲劇,「少小離家老大回」,你真的讀懂了嗎?
    唐玄宗天寶初年賀知章到了85歲高齡,賀知章為官五十年,文名頗著的秘書監賀知章,上書朝廷,因身體大不如前,一場大病之後,想要落葉歸根。深刻體會到「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賀知章向玄宗請辭,並皈依道教欲告老致仕歸故鄉吳中。玄宗李隆基,對他非常敬重,諸事待遇異於眾人。
  • 86歲的賀知章寫下的這首詩,僅短短4句,千年來卻打動了無數人!
    而這其中,以賀知章為代表的久居他鄉的詩人就為我們留下了兩篇回鄉之後發自肺腑的緬懷之作:《回鄉偶書二首》。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其中一篇,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一篇:《回鄉偶書二首·其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中「衰」字讀音及含義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出自唐代詩人賀知章(約659-約744)的詩歌《回鄉偶書》。詩歌寫於天寶三年(744年),這時賀知章年逾八十,已是風燭殘年。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回鄉偶書二首》,這組流傳千古的名詩,是賀知章落葉歸根的情懷
    唐代詩人賀知章在86歲高齡的時候,還寫了一組流傳千年的經典詩歌,也就是《回鄉偶書二首》,其一還是無數人小時候的啟蒙唐詩。可見哪怕人都老得精神恍惚了,也不能阻擋一個詩人對詩歌的熱情,更不能阻擋他源源不斷的才思。賀知章寫完這組詩不久之後,就去世了,足見當時的他有多蒼老了。
  • 賀知章 回鄉偶書 二首
    賀知章 回鄉偶書 二首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同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 賀知章86歲寫了一首詩,簡單直白,卻直戳遊子淚點
    歌手費翔唱過一首《歸來吧》在九十年代風靡一時,當代詩人余光中先生寫下了一首《鄉愁》又讓海峽兩岸有家難回的遊子們心酸落淚。賀知章直到86歲,突然想家,就向皇帝遞交了辭呈,要說,86歲,也確實應該退休了。賀老先生的情感來得突然,是那種潛藏後突然湧出來的那種,是潛意識,」天寶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請度為道士,求還鄉裡,舍本鄉宅為觀。
  • 少小離家老大回 | 白先勇
    白先勇與父親白崇禧少小離家老大回文|白先勇
  • 賀知章的兩首詩,道盡了遊子的心酸……
    近期回鄉讓我想起了賀知章的兩首詩,字字不帶辛酸,讀來卻字字辛酸。回鄉偶書其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作者早年為求取功名遠赴京師,離開時還是翩翩少年,風華正茂,憧憬的也許是長安的繁盛恢宏,嚮往的是朝堂上的威嚴莊肅,幻想的也許是衣錦還鄉那一刻的志得意滿。在歷經周武,睿宗和玄宗開元幾朝的宦海浮沉後,歸鄉時已是85歲的白髮蒼蒼的耄耋老人。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 「原創連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感動了多少遊子?
    那些書法家們~第47篇【原創連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感動了多少遊子?文/盧秀輝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 未來講堂|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其一 誦讀:丹松
    今天,由資深播音員丹松老師為大家誦讀和賞析的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作品《回鄉偶書二首》(其一)。回鄉偶書二首(其一)作者|賀知章(唐) 誦讀|丹松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此組詩是賀知章在唐玄宗天寶三年(744),辭去朝廷官職,返回故鄉越州永興時所作。此詩前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寫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年老才回來。詩人三十七歲中進士,此前已離鄉別井,回鄉時已是八十六歲的遲暮之年,在外漂泊了五十多個年頭。追憶離家之年風華正茂,對照此時雙鬢花白疏落,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 少小離家老大回,似曾相識是鄉音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是鄉音。
  • 科普|少小離家老大回,你了解中華鱘嗎?
    」之稱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態等價值今天中國水利網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中華鱘少小離家老大回作為洄遊魚類,十幾歲到達繁殖期的中華鱘將長途跋涉回到故鄉,在江裡滯留一年,於江河上遊水流湍急、底為礫石的江段繁殖,在第二年10月聚集於產卵場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釐米左右,又攜帶它們旅居外海。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遊出生,在大海裡生長。
  • 近鄉情更怯,賀知章李白宋之問的故事
    【解答謎] 笑問客從何處來(打四字文學名詞一)謎底:章回小說解謎時要聯繫全詩內容來看,因為詩人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家鄉的兒童們根本不認識這「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老人是誰,於是才笑著問「客」從何處而來。
  • 賀知章最經典的一首詩,成功擊敗《詠柳》,入選《唐詩三百首》
    比如著名的「四明狂客」賀知章僅有一首詩入選《唐詩三百首》,卻不是其經典的《詠柳》,而是下面這首《回鄉偶書》:回鄉偶書·其一唐·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賀知章於三十餘歲時離鄉宦遊,考中狀元,自此在京城為官。直到八十六歲時,他才致仕告老還鄉,此時距他離開家鄉已有五十一年了。少小離家,世事滄桑,此刻賀知章感慨萬分,寫下兩首《回鄉偶書》,此為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