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知章的兩首詩,道盡了遊子的心酸……

2020-12-16 詩心史意

我一直很喜歡古典詩詞,上學時喜歡的是詞藻華美精緻的詩句,那些平鋪直敘、平白無奇的詩句卻不受我的青睞,總是很好奇,為什麼這樣的平平淡淡詩句能被稱頌流傳至今,而沒有湮滅在時間的長河裡?隨著閱歷的增長,人生的豐富,才慢慢體會到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詩句裡飽含的人生哲理,再讀這些詩句,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只覺得這些平實的句子直擊人心,感覺再沒有這些字句貼切了,自己無法訴說感受,被詩人的妙筆娓娓道來。近期回鄉讓我想起了賀知章的兩首詩,字字不帶辛酸,讀來卻字字辛酸。

回鄉偶書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圖片來自網絡

這首詩是全詩詞句平淡,近乎口語,任何一個人都能讀懂明白,但細細品味卻能發現,這首詩寫盡了遊子回鄉那一刻的辛酸和迷茫。作者早年為求取功名遠赴京師,離開時還是翩翩少年,風華正茂,憧憬的也許是長安的繁盛恢宏,嚮往的是朝堂上的威嚴莊肅,幻想的也許是衣錦還鄉那一刻的志得意滿。在歷經周武,睿宗和玄宗開元幾朝的宦海浮沉後,歸鄉時已是85歲的白髮蒼蒼的耄耋老人。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對於故鄉來講,離開時他是翩翩少年,歸來時他是蒼蒼老者,是歸根落葉,在作者心裡什麼都沒變,變得只是年齡和白髮,而不是身份,所以少小離家老大回。再回故鄉滿頭斑斑白髮,卻無人能識,唯一能證明自己的是一口鄉音。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赤子歸鄉,不必前呼後應,單鞍匹馬,才能更親切地體會故鄉。詢問黃頭兒童回家路時,卻被反問從哪裡來?兒童臉上天真無邪的,映射白髮蒼蒼的內心的苦,這明明這是我的家鄉,我為什麼是呢?如果我是,那為什麼還需要問路呢?從何處來?這是最難回答的問題了,在人生前幾十年每次回答的時候,都會回答這裡故鄉,但這次面對黃頭兒童的問題,卻只能回答——長安。此時此刻,我的身份到底是不是故鄉的呢?恐怕這也是困擾千百年來遊子的共同的一個問題吧。

春暖花開

回鄉偶書其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這首是承上的,經歷過身份困惑之後,作者可能在思考著為什麼會有這麼大變化呢?也許一是時間流逝,二是因為人事消磨吧,故時的親朋好友好多煙消雲散,再也無法把酒言歡,再也無法揮斥方遒,歸來仍是仍是少年終究是一場夢罷了,故鄉已經無人識得翩翩少年賀知章,只知道他是從京城退休回來的集賢院學士賀監。

春風襲人,萬物生發,白髮蒼蒼老人門前的鏡湖仍舊水波漾漾。千百年來唯一不變的唯有這門前湖水和嫋嫋春風,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離合悲歡。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物是人非吧。

夕陽無限好
碧波漾漾

相關焦點

  • 賀知章86歲寫了一首詩,簡單直白,卻直戳遊子淚點
    遊子思鄉為主題的詩詞太多太多,最精彩的莫過於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那一句斷腸人在天涯,讓幾多遊子淚奔,還有王灣一首《次北固山下》,小船停泊在山下,看遠飛的大雁,心生所感,寫了一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又讓漂泊在外的遊子們心生幾多感懷與憂傷。
  • 白居易很樸素的一首詩,寫冬至夜思念家人,寫盡了遊子漂泊的心酸
    家鄉對於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牽絆,中國人自古就想要的「落葉歸根」,就是源於這種牽絆。特別是對於古代的遊子來說,那時候車馬不便,往往一次離別可能就得一年半載才能相見,於是這種離愁別緒在他們的筆下,就更為明顯了。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
  •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詩狂賀知章》今天在賀知章...
    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賀知章所作的《回鄉偶書》可謂膾炙人口,你可知道他離與回的故鄉是哪裡嗎?杭州市蕭山區蜀山街道知章村。今天上午,《浙東唐詩之路·詩狂賀知章》在知章村文化禮堂開拍。
  • 賀知章在別墅寫的詩,極為有趣,短短5句盡展豪放不羈,太經典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電視劇的賀知章總是給人一種比較"遲暮"的感覺,做事也不夠果斷,這與真實的他其實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要知道,賀知章本人實際上一個很狂的人,尤其是作詩的時候更是如此,不然何以被人們稱之為"詩豪"呢?
  • 賀知章:初心永終守,山河念故人
    送賀知章歸四明》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 而今我們再憶起賀知章的時候,相信都還停留於學生時代那兩首耳熟能詳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詩作。
  • 賀知章最經典的一首詩,成功擊敗《詠柳》,入選《唐詩三百首》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唐詩三百首》在歷代唐詩選本中的經典地位和傳播之廣。《唐詩三百首》是清代文人蘅塘退士孫洙所選編的唐詩讀本。孫洙曾當過教喻之職,也就是負責一縣教化教育工作的「教育局長」。
  • 86歲的賀知章寫下的這首詩,僅短短4句,千年來卻打動了無數人!
    在以往的詩句中我們就曾經為大家介紹過多首關於離別的詩詞。與好友告別、與愛人離別、悼念故人等詩都會令人讀後悵然無比。但是有一類詩在某些時候比這樣的悵然更加悲痛——背井離鄉。詩人的感情往往都是比較細膩的,他們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在經歷過坎坷後為我們留下來數以萬計的名篇佳作。
  • 五首詩道盡了人生哲理,願你走過前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辛棄疾有一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嘗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就連辛棄疾都曾說詩詞歌賦是年少時強說愁的東西,但是歷經百味後,詩詞便不是強說愁了,那不僅僅是一時靈感,而是人生。
  • 《詩狂賀知章》開機 重現詩人賀知章波瀾人生
    7月15日,浙東唐詩之路源起地系列文藝作品
  • 未來講堂|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其一 誦讀:丹松
    未來講堂|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其一 誦讀:丹松 2020-11-11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賀知章這幾首詩裡,有見景生情,有對人生感悟
    賀知章從小離開家鄉,到老了回到家鄉,雖然方言仍沒變,但頭髮已經白了。小時候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時,我就想,這個老爺爺一定很後悔年少離家吧,如今年已半百,回到這個生養的地方,心中應該有很多愧疚。想到這裡,小小年紀的我就決定,長大以後工作一定要常回家看看。
  • 賀知章86歲時,寫下一首家喻戶曉的詩,道出了久別故鄉的心酸
    唐代詩人賀知章曾給自己起個綽號「四明狂人」,聽起來有些自大,但實際上他有驕傲的資本。在那個著名詩人云集的唐代,賀知章的才華和名望不容小覷。儘管一些才華橫溢的才子在寫詩都寫得很好,但他們不擅長科舉考試,仕途也因此受到壓抑。賀知章不一樣。科舉對他來說是小菜一碟。
  • 賀知章 回鄉偶書 二首
    賀知章 回鄉偶書 二首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同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 李白初見賀知章,送上第一首詩並非《蜀道難》,而是這首「歪詩」
    其實,史書並沒有明確記載,但絕大部分專家都認為,這個稱呼是賀知章首先叫出來的。當八十多歲的賀知章接受李白的拜訪時,見到《蜀道難》後,不顧自己的身份,《本事詩》是這樣記載當時場景的: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
  • 賀知章故裡杭州蕭山開拍《詩狂賀知章》復興唐詩之路
    央廣網杭州7月16日消息(記者張國亮 曲行森 錢子俊)「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7月15日,「知章故裡」、浙東唐詩之路源起地——杭州蕭山蜀山街道迎來《浙東唐詩之路·詩狂賀知章》攝製組。
  • 杜甫的這首詩將他的心酸一一道盡
    在這樣曛暖睏倦的冬日,讀讀一千多年前的冬至詩詞,隔著悠悠千年時光,去體會詩人們的冬至日,不可不謂一樁人間樂事。讀詩,偏愛杜甫。杜甫詩最明顯的特點便是「沉鬱頓挫」。有人偏愛李白的瀟灑飄逸,認為他的詩歌有著充沛的生命力,耀眼的光彩,是極致的理想主義者;而杜工部的詩,大部分傾注著親摯的心血,體物深切,悲天憫人的心懷讓他寫詩極其用力,總能給人心靈的震撼與生命的觸發。他是不折不扣的現實主義者,落地者,實踐者,吶喊者。
  • 唐朝最神秘的詩人 一生僅留下兩首詩 其中一首壓倒全唐
    他就是初唐大詩人張若虛,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歷史對張若虛的描寫是十分模糊的,因為他一共就留下了兩首詩,而他的人生經歷幾乎無人可知。的傳世之作,這首詩就是著名的《春江花月夜》。這首詩雖然很長,但是課本上是要求背誦的。
  • 蘇軾酣醉時寫下一詩,道盡了人生的心酸,說進了中年男人的心坎裡
    他便又到江邊獨酌起來,於是寫下了一首詞,可謂是道盡了人生在世的心酸,說進了中年男人的心坎裡。這首詞就是《臨江仙·夜歸臨皋》: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
  • 白居易最孤獨的一首詩,一個人在孤獨的冬夜想念故鄉,道盡了相思
    這首詩寫得很孤獨,也很是傷感,一個人的時候難免會想家,特別又是臨近年關,這對於白居易來說,那是更加的想念故鄉,這也讓他感動了無邊無際的孤獨,正是在這種孤獨的環境下,白居易這首詩道盡了相思,寫得無比感人,每一句都很是傷感,對於詩人來說,他希望可以回到故鄉,可以與家人團聚,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又無法回去,這種情緒讓他孤獨的快要窒息了。
  • 賀知章:道德功業完善的詩人,極盡榮寵,功成名遂身退
    辭京日,唐玄宗親自率領皇太子和文武百官來到長安東南門(長安城東南門青色,故又稱青門)餞別,並寫了贈別詩送給他。送賀知章歸四明李隆基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